问题

“文官集团”是不是明朝最大背锅侠?

回答
明朝的文官集团是不是最大的“背锅侠”?这可真是个能让史书都添上几分八卦色彩的话题。要说“背锅侠”,明朝文官集团绝对是当仁不让的重量级选手。只不过,这个锅,他们到底背得冤不冤,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

为啥他们说是最大的背锅侠?

首先,咱们得承认,明朝的制度设计,让文官集团承担了一个极其尴尬的角色。他们是皇帝的“助手”,是国家机器的“螺丝钉”,但很多时候,他们又成了皇帝“发泄不满”的“靶子”。

皇权至上的“缓冲垫”: 明朝皇帝,尤其是像朱元璋、朱棣这种开国皇帝,对权力那是抓得死死的。皇帝的意志,就是国家意志。但皇帝毕竟是人,总会有出错的时候,总会有“好心办坏事”的时候。这时候,谁来承担后果?很自然,就是那些在皇帝身边出谋划策、执行政令的文官。皇帝说错了,下面执行的文官就得承担责任;皇帝决策失误,下面执行的文官也得跟着背黑锅。他们就像一块肉夹在皇帝的“高压锅”和下层社会的“火炉”之间。

“党争”的受害者: 明朝的党争,可以说是文官集团内部的一场“内耗大戏”。东林党、阉党、浙党……这些派别林立,为了政治利益、个人前途,互相攻讦,党同伐异。结果呢?很多时候,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往往是那些真正想做事,但站错了队,或者不愿意卷入斗争的普通官员。当国家出现问题时,胜利的党派会把责任推给失败的党派,而失败的党派自然也就成了替罪羊。

缺乏实权的“背锅侠”: 很多人觉得文官集团权力很大,但实际上,在明朝,真正掌握军权、生杀予夺大权的是皇帝和宦官。文官集团虽然掌握着行政权,但他们的权力往往是依附于皇权的。一旦皇帝的信任丧失,或者被宦官集团掣肘,他们的权力就会变得非常脆弱。在需要承担责任的时候,他们没有掌握实质的权力去避免错误,也无力去为自己的错误进行有效的辩护,自然就容易被推出来“背锅”。

历史叙事的“误解”: 很多时候,历史的评价是胜利者书写的。那些后来评价明朝衰败的原因,很容易将一些具体的政策失误、社会矛盾,归结于文官集团的“软弱无能”、“党争误国”。这种笼统的概括,虽然有一定道理,但却忽视了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和文官集团在制度中的无奈。

他们的锅,到底有多沉?

举几个例子,就能看出来文官集团这锅背得有多“精彩”:

“万历三大征”之后: 这一仗打下来,国库空虚,民怨四起。万历皇帝自己躲在宫里不理政事,把烂摊子扔给了下面的官员。文官们为了维持国家运转,想各种办法筹钱、募兵,还得冒着被皇帝埋怨的风险。一旦哪里出了问题,皇帝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下面这些“只会动嘴皮子”的文官没管好。

崇祯朝的“亡国之君”与“亡国之臣”: 崇祯皇帝勤政,但多疑,刚愎自用,又对宦官和文官都缺乏信任。他想要改革,却被党争搞得焦头烂额,想要重用谁,又担心对方权力过大。最终国家灭亡,他把自己逼上了吊路。而文官集团呢?在崇祯朝,他们经历了清算、党争、内讧,很多有能力的人因为政治原因被排挤,或者在改革的泥沼中无法施展拳脚。最终国家灭亡,他们也成了“亡国之臣”,背负了沉重的历史罪名。

海禁、摊丁入亩等政策: 这些政策的实施,往往是经过文官集团的讨论和奏报,但最终的决策权在皇帝。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问题,老百姓有意见,皇帝不高兴,谁来承担?当然是那些提出和执行政策的文官。

所以,他们是最大的“背锅侠”吗?

从某种程度上说,是的。明朝的政治制度,特别是皇权高度集中和宦官集团的参与,确实让文官集团长期处于一个 “责任重大,权力有限,容易被甩锅” 的尴尬境地。他们是皇帝的“工具人”,是政治斗争的“缓冲器”,是改革的“试验品”,也往往是社会矛盾的“替罪羊”。

但是,我们也不能完全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制度”或者“皇帝”身上,然后把文官集团塑造成一群无辜的受害者。毕竟,文官集团内部也存在着严重的腐败、低效以及部分官员的推诿扯皮。他们中的一些人,为了自身利益,确实也加剧了国家的危机。

更何况,文官集团也并非铁板一块。其中不乏有为国尽忠、有真才实学的官员,他们也在努力地想办法解决国家的问题,但他们的声音往往被埋没在政治斗争的喧嚣之中。

所以,与其说他们是“最大的背锅侠”,不如说他们是 明朝政治生态中一个极其复杂、被制度和权力斗争深深塑造的群体。他们既是这个制度的参与者,也是这个制度的受害者,同时,他们也在这场巨大的“锅碗瓢盆”交响曲中,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他们是不是“最大的背锅侠”,这个问题,就像问“明朝的灭亡是皇帝的错还是文官的错”,答案永远是复杂的,而且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只能说,他们背过的“锅”,确实比其他人要多一些,而且很多时候,这些锅,真的不全是因为他们自己的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手机握着锤子,自然看谁都是钉子,一屁股坐在朱家独夫那边,自然看满朝都是要害朕的刁民

user avatar

所谓的徐阶打垮贪污大哥大的严嵩,但是人家徐阶所贪污的却远比严嵩更多,可谓巨贪。松江的地,基本都在徐家名下。海瑞晚年怼的就是徐阶这个大贪官,最后还只是差强人意地把徐阶的两个贪官儿子流放了。

最要命的是对徐阶当政真正的评价:还不如严嵩时期。换句话来说,就是换了一个更贪的来了。而且徐阶远比严嵩更会玩结党营私,政治上更滑头。

为什么?这类人玩内卷内耗那是一顶一的高手,至于给国家搞经济建设。还得后来的张居正。我就不提文官集团背刺张居正的破事了。

而文官集团最后集体投敌叛变,那就更没什么好说的了。

文官集团和卖国的晋商勾搭在一起干的破事,那拖出去集体凌迟都是轻的。再回头看看今天的杨柳联想,此时此刻不如彼时彼刻吗?

【【张捷评联想之四十四】柳氏对发明创造搞伪科学-哔哩哔哩】

user avatar

看见其他回答说文官派系众多,所以不存在文官集团。那么大明的统治阶级包括皇帝、藩王、文官、勋贵、武将、太监、地主、大商人、世袭土司等等,比文官的派系多了太多,整日斗争不休,时常兵戎相见。所以大明朝可能也不存在统治阶级?

正德和天启落水,是有很多巧合

1、正德和天启都是落水而亡,对比历史其他淹死的“领导人”,一位是北魏的元钊,被尔朱荣在黄河淹死;一位是元末的韩林儿,被朱元璋的亲信廖永忠淹死。说起来正德们落水而死,倒是符合天理循环、报应不爽的路子

2、两人在位时都重用太监制衡文官集团。朱厚照重用刘瑾,朱由校重用魏忠贤,文官集团的日子都不好过。

3、都是落水以后“久病不治”而亡的。朱厚照落水后久治不愈,有人提议更换太医,首辅杨廷和不同意,直到病死都没有换太医。朱由校落水以后,连续几个月服用尚书霍维华进献的一种“仙药”,最后全身水肿死亡。

4、两人都没有留下儿子,而且继承人都很年轻,符合权臣立幼主的节奏。

至于万历三十年不上朝是不是跟文官集团闹矛盾,随便翻开一本相关的历史书都有记载和分析,黑子们想翻案也翻不动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明朝的文官集团是不是最大的“背锅侠”?这可真是个能让史书都添上几分八卦色彩的话题。要说“背锅侠”,明朝文官集团绝对是当仁不让的重量级选手。只不过,这个锅,他们到底背得冤不冤,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为啥他们说是最大的背锅侠?首先,咱们得承认,明朝的制度设计,让文官集团承担了一个极其尴尬的角色.............
  • 回答
    明朝文官集团的制衡和威胁,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历经数朝,随着制度的演变和政治生态的变迁,逐渐形成的复杂博弈。这股力量,说它能“制衡”皇帝,是因为它掌握着庞大的舆论资源、官僚体系的运转权,甚至在某些关键时刻能左右决策;说它能“威胁”皇帝,则是因为一旦文官集团形成强大合力,对皇帝的权威和统治构成实质性的挑.............
  • 回答
    明朝的灭亡是一个极其复杂而漫长的过程,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方方面面,而“文官集团集体出卖”论虽然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将其视为明朝灭亡的唯一或主要原因,则过于片面和简化。更准确地说,文官集团在明朝灭亡过程中扮演了极为复杂的角色,其中既有出于维护自身利益而导致的消极甚至破坏性行为,也夹杂着一部分.............
  • 回答
    土木堡之变,这桩发生在明朝正统年间的惨烈事变,一直以来都是史学界津津乐道的话题。许多人将其解读为大明文官集团对武勋集团的一次残酷清算,这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逻辑和复杂的权力博弈。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拨回明朝初年,看看那个时代究竟发生了什么。明太祖朱元璋驱逐蒙元,建立大明王朝,靠的是.............
  • 回答
    阅文集团是不是涉嫌垄断了?这确实是一个大家都很关心的问题,尤其是对于网文圈里的人来说。要说阅文有没有“涉嫌垄断”,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不能简单地说“是”或“不是”,而是要看看它究竟在哪些方面表现出了强大的市场控制力,以及这种控制力对行业生态带来了什么影响。首先,我们得承认,阅文集团在网络文学领域.............
  • 回答
    关于起点中文网(阅文集团)新合同是否是资本主义剥削本质的完美体现,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内容创作者与平台之间复杂的关系,以及其中潜藏的权力不对等问题。要深入探讨,我们需要先理解资本主义的核心逻辑,以及这份合同具体是如何运作的。资本主义的逻辑与剥削首先,我们要理解资本主义并非天然就等于“剥削”,但其核心驱.............
  • 回答
    崇祯皇帝,这位明朝最后的皇帝,他的人生注定了他会被历史钉在耻辱柱上。然而,说他是文官集团“等了三百年才等来的糊涂蛋”,这说法未免过于简单粗暴,也忽略了背后复杂得多的历史脉络和权力博弈。咱们得把时间线拉得长一些,回到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这位草根皇帝,为了巩固皇权,对宰相制度进行了彻底的改革,把权力牢牢.............
  • 回答
    嘉靖年间,朝堂之上风云变幻,权臣与君王之间的博弈,究竟是谁在操纵谁?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要说严嵩父子,徐阶,高拱,这些都是嘉靖皇帝朱厚熜手下呼风唤雨的人物。严嵩以其老辣的政治手腕,在内阁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权倾朝野,一手遮天。他能言善辩,长袖善舞,深得嘉靖皇帝的宠信,一度成为朝廷的“乔太.............
  • 回答
    NLP 文本匹配问题的核心,绝不是简单地“从训练数据里遍历候选句子,找出最相似的那个配对”。这是一种非常表面的理解,并且在实际应用中几乎行不通。让我来详细解释一下,为什么这种理解是片面的,以及文本匹配问题真正需要解决的是什么。为什么“遍历候选句子找最相似”行不通?1. 训练数据并非“候选集”: .............
  • 回答
    要回答“NLP文本分类的本质是不是其实是找相似”这个问题,咱们得先把“本质”这个词琢磨透了。如果说本质就是“最终目标”或者“最直接的达成手段”,那可以说,找相似是文本分类的一个非常核心且直观的思路。但如果把本质理解得更深入一些,文本分类的本质更在于“捕捉文本的含义和特征,并根据这些含义和特征进行区分.............
  • 回答
    好的,如果我是阅文集团CEO程武,面对“霸王合同事件”,我深知此事影响之恶劣,不仅关乎作家权益,更触及阅文集团的品牌声誉与长远发展。我不会回避,而是会立刻采取一系列果断而审慎的措施来应对。首先,我会立刻暂停一切正在进行的、涉嫌存在严重不公平条款的新合同签署流程。 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止损方式。在问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知识产权分配、利益格局和公众认知之间的复杂互动,确实值得深入探讨。为什么同样是“版权不属于自己”,阅文集团的行为会引发普遍的批评,而科研成果挂靠在老板(或说导师、机构)那里却似乎是常态?这背后有多重原因,咱们一点一点捋清楚。一、 核心差异:创作主体与劳动贡献的感知最根本的区别在于“谁是.............
  • 回答
    关于《诡秘之主》的突然完结,以及是否与阅文集团有关,这确实是很多读者心中充满疑问和不解的焦点。要详细说明这个情况,我们需要梳理一下时间线和各方可能存在的博弈。首先,让我们明确一点,《诡秘之主》并没有“突然完结”。准确地说,是作者“爱潜水的乌贼”在2021年3月14日发布了第1328章,并宣布了第一部.............
  • 回答
    起点中文网(阅文集团)的签约合同,确实让不少作者感到“憋屈”,甚至被贴上了“霸王条款”的标签。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承认起点中文网作为国内最大的网络文学平台,它有它的商业逻辑和平台优势。它提供了写作平台、流量、读者群体,甚至是推广渠道。对于许多新人作者来说,能在这个平.............
  • 回答
    关于孔子及其弟子是否具有“黑帮性质”的说法,在学术界并没有普遍认同的观点。这种解读更像是一种新颖的、带有现代隐喻的视角,用以理解先秦时期特殊社会背景下的师徒关系和政治运作。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探讨这种可能性,并分析为何秦始皇“焚书坑儒”在这一框架下可能被解读为“打黑”。孔子集团:一个“文武兼备,纪律.............
  • 回答
    文在寅执政党的惨败,尤其是地方选举中的失利,对韩国政坛造成了不小的震动。领导层的集体辞职,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党内对于败选结果的反思和承担责任的态度。但这是否意味着文在寅的执政根基已经动摇,他能否完成预设的改革,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执政党大败的原因剖析:文在寅所在的共同民主党(现已改名为“共同.............
  • 回答
    .......
  • 回答
    明末文官集团为何未能挽救摇摇欲坠的明朝,甚至在王朝覆灭之际扮演了某种程度的“坐视”角色,这背后是一团盘根错节的利益纠葛、权力斗争和思想僵局。并非他们不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而是他们自身的问题,以及时代的大环境,让他们即使看到了危机,也无力或不愿做出有效改变。要深入剖析这一点,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解读.............
  • 回答
    宋朝重文轻武,这个说法深入人心,但如果深入探究,会发现这背后隐藏着更复杂的历史逻辑。更重要的是,宋朝虽然饱受党争困扰,但其最终覆灭的根源,并非文官集团的内部倾轧,而是由一系列更深层、更具系统性的问题造成的。一、重文轻武的表象与深层原因“重文轻武”并非简单的崇尚文人,而是北宋建立者赵匡胤为了吸取唐末藩.............
  • 回答
    要说从刘彻(汉武帝)到明朝中后期,有没有办法解决文官集团威胁皇权的问题,这确实是个贯穿中国古代政治史的难题,而且答案是“没有彻底的、一劳永逸的办法”。每个朝代、每个皇帝都在不断地尝试,但终究只是在不同程度上“制衡”和“管理”,而非“解决”。汉武帝时期:威权与集权的前奏汉武帝本人就是一个极度强势的君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