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西欧北美国家陆军被包围后指挥官拒绝投降结果全军玉碎,那么这个指挥官会收到表扬还是惩处?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跳出“AI”的思维模式,站在那个特定历史情境下,从当时的文化、军事伦理以及实际考量去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白,在西欧北美国家陆军的历史中,虽然存在着一些被围困后全军覆没的案例,但指挥官在这种情况下拒绝投降的决定,其最终评价是极其复杂的,绝非简单的“表扬”或“惩处”就能概括。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很多细枝末节,甚至后人的解读。

情境的设定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要明确“被包围”到“全军玉碎”的这个过程是如何发生的。这中间有多少主动抗争,多少被动消耗,以及指挥官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壮烈抵抗,还是错估形势、拒绝一切可能的撤退或谈判机会?

表扬的可能性:

在什么情况下,这样的指挥官可能会被表扬?

1. 为了掩护主力撤退或完成其他战略任务: 这是最常见也是最容易获得赞扬的情况。如果指挥官的坚守是为了争取宝贵的时间,让主力部队能够安全撤离,或者完成其他更重要的战略目标(比如坚守一座关键要塞以牵制敌军主力),那么他即使牺牲了,也会被视为英雄。这种牺牲是为了更大的利益,是具有战略价值的。例如,历史上的许多殿后部队,他们的牺牲就是为了掩护主体部队的撤退。在军事上,这种行为被称为“阻击”或“掩护”,其目的是为了保存有生力量,避免整个战线的崩溃。

2. 展现高昂的士气和不屈的精神: 在某些特殊的历史时刻,国家可能极度需要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来凝聚民心、鼓舞士气。如果指挥官的拒绝投降被描绘成一种对国家荣耀、对敌人绝不妥协的象征,那么即使战败,他个人也可能被视为民族英雄,受到后人的颂扬。这是一种“宁死不屈”的英雄主义叙事,在宣传和历史书写中往往会被放大。

3. 战术上的绝望但战略上的不服输: 有时候,战术上已经失去了翻盘的可能,但指挥官可能仍然认为存在一丝战略上的转机,或者认为敌人尚未达到他们最终目的。拒绝投降可能是他为了赌那渺茫的希望,即使最终失败,这种“勇于担当”、“不轻言放弃”的精神也可能被视为一种美德。

4. 拒绝敌人的恶劣条件: 如果敌人的投降条件极其苛刻,例如要求部队缴械后遭受屠杀,或者作为战俘被侮辱性对待,指挥官出于保护部下尊严和避免更糟待遇的考虑而拒绝投降,那他的决定就可能被理解为一种“最后手段”。

惩处或批评的可能性:

又在什么情况下,这样的指挥官可能会受到惩处或严厉批评?

1. 战略误判和浪费生命: 如果指挥官的拒绝投降是基于错误的判断,完全不顾实际情况,明知无法改变战局,仍然命令部队进行无效抵抗,导致无谓的牺牲,那么他很可能会因为浪费宝贵的兵力资源、辜负国家信任而受到严惩。军事指挥官的首要职责是保护士兵生命和完成军事任务,如果两者都未能兼顾,甚至破坏了整体战略,那么惩罚是难以避免的。

2. 放弃其他可能选项: 如果在被包围期间,存在着其他可能的出路,例如尝试突围(即使风险很大),或者通过谈判争取更有利的条件,而指挥官一味拒绝所有这些选项,执意“玉碎”,那么他可能会被指责为鲁莽和固执。这里的关键在于,是否“真的没有其他选择”?

3. 违背军纪或上级命令: 如果在某些情况下,有上级命令其尽可能寻求保存实力的方式(包括有限度的投降),而他拒绝执行,那么他将面临严重的军纪处分。军事组织是层级化的,个人的意志不能凌驾于整体的战略和命令之上。

4. 对国家造成更大的负面影响: 如果指挥官的“玉碎”行为导致了敌人的进一步报复,或者为敌人提供了宣传口实,对国家造成了更长远的负面影响,那么他的行为也会被视为不负责任。

综合考量与历史评价:

在大多数情况下,对于这种结局的评价,都会是一个非常细致和充满争议的过程。

事后诸葛亮与时代局限: 历史评价往往是事后进行的。在当时那个情境下,指挥官可能面对的是信息不全、判断困难的局面。后人可以轻松地指摘他的错误,但却很难完全理解他当时所面临的压力和选择。
叙事与宣传的力量: 最终的评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时的政治宣传和后世的历史书写。如果国家需要英雄,那么即使是悲剧性的结局,也可能被塑造成英雄的史诗;如果需要总结教训,那么同样的结局也可能被描绘成一次惨痛的教训。
个人品质与牺牲精神: 即使最终的战略是错误的,指挥官个人的勇气、忠诚和牺牲精神仍然可能得到一定程度的肯定。历史会区分“错误但英勇”和“错误且懦弱”。

举例(假设性):

想象一下,如果是在一场决定国家存亡的战争中,一个师被敌人优势兵力包围。

如果这位指挥官,在明知突围希望渺茫的情况下,选择坚守阵地,直到弹尽粮绝,所有士兵战死。他的目的却是为了拖住敌人一个主力师,为友军争取了反攻的时间,最终赢得了整个战役。 那么,他很可能会被追授勋章,被誉为“不朽的英雄”,他的名字会被载入史册,他的牺牲被视为伟大的贡献。即便他本人已经不在了,他的行为也获得了最高的赞誉。

反过来,如果这位指挥官,由于误判敌情,或者轻信了某个虚假的“敌军指挥官人格保证”,拒绝了所有可能的谈判和撤退机会,导致他的部队被歼灭,而这支部队的损失却让整个战线瞬间崩溃,让国家陷入更大的危机。 那么,他不仅不会受到表扬,反而会被视为造成战败的罪魁祸首,可能面临军事法庭的审判,其声名也会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总而言之,在西欧北美国家的军事文化中,指挥官被包围后拒绝投降导致全军覆没的命运,其评价绝非一成不变。它取决于这次拒绝投降背后是为了什么目的,最终的战略结果如何,以及当时的社会价值观和历史叙事。有时是悲壮的英雄主义,有时则是愚蠢的决策和惨痛的教训。关键在于,他的行为是服务于一个更大的、最终被证明是正确的战略目标,还是仅仅是一种出于个人意志的鲁莽行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保卢斯是西方还是东方呢?

包围战的特点是大多数的伤亡发生在被分割,被压缩,失去阵型和补给,包围圈极度狭小的最后时刻。比如说围歼黄百韬兵团的战斗中,在最后两天之前,粟裕的伤亡是比黄百韬大很多的。而黄百韬的主要伤亡,则发生在最后两天闭着眼胡打一炮就能炸死一堆人的时候。

一般来说,只要坚持到了最后时刻到来之时,虽未必会被原谅,但可以理解。按照喜欢算比分的美式橄榄球战争观,这时继续抵抗基本无法对敌造成多少杀伤,已经没有意义了。但是在将时间视为第一致胜要素的战争观中,抵抗虽然无法造成杀伤,但至少能获得时间,为己方获得一定时间内的行动自由。

如果你跟中国和德国这种喜欢打时间差,喜欢转用兵力的敌人作战的话。理论上任何时候都不应该有人投降,因为每一秒钟都是对胜负有着巨大影响的。

不过老实说,前30%的伤亡是为了军人的责任和义务,30%之后伤亡的性质就是为国家和民族而战了。要求人在绝境下也不得投降毕竟是不太人道的,战争性质确实对战争结果有巨大影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跳出“AI”的思维模式,站在那个特定历史情境下,从当时的文化、军事伦理以及实际考量去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白,在西欧北美国家陆军的历史中,虽然存在着一些被围困后全军覆没的案例,但指挥官在这种情况下拒绝投降的决定,其最终评价是极其复杂的,绝非简单的“表扬”或“惩处”就能概括。它.............
  • 回答
    二战的硝烟刚刚散尽,欧洲大陆满目疮痍。这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摆在各国面前的,不仅是重建家园的艰巨任务,还有冷酷的政治现实。如果设想一下,在那个十字路口,美国选择袖手旁观,不启动马歇尔计划,也不组建北约,那么英法等西欧大国,会不会在苏联的影响下,一步步滑向社会主义的轨道呢?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深思的.............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大哉问!福利国家是不是就等于“躺平”天堂,扼杀了创业精神?这个问题,我想从几个层面掰扯掰扯。首先,别把“福利好”简单地等同于“什么都有人白给”。确实,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一些北欧国家,它们在社会保障、医疗、教育、失业救济等方面做得比较到位。这意味着,如果一个人不幸失业了,或者生病了.............
  • 回答
    北京西城一餐厅负责人因故意泄露国家秘密被拘留,这无疑是一个令人警醒的事件,从法律角度来解读,背后涉及的是我国国家安全和保密法律体系的严密运行。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国家秘密”在我国拥有极其明确的法律定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国家秘密是指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而泄露会损害国家安全.............
  • 回答
    七八十年代,北约在西德特别是低地国家(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的军事部署,是冷战背景下东西方阵营对抗的缩影,也是对苏联及其华约集团强大陆军压力的直接回应。这段时期,北约的战略核心是“前沿防御”和“坚韧性”,旨在阻止或至少延迟华约从东面向西欧腹地推进,为北约的战略纵深赢得时间。战略背景:剑拔弩张的时代七.............
  • 回答
    如果英属北美十三州从一开始就开启了西进运动,这将是一场波澜壮阔、极具颠覆性的历史进程,对北美乃至整个世界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这一设想的可能后果:一、 早期殖民地的扩张模式与动机改变: 更早的人口压力与资源需求: 即使在18世纪初,十三州的沿海地区人口已经开始增长,对土地.............
  • 回答
    如果北美大陆的土著能够提前两百年,也就是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就预知到未来西方文明(主要是欧洲殖民者)大规模入侵的到来,那么他们确实有机会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应对,以期最大程度地保护自身文化、领土和人民。这并非易事,因为他们需要克服内部的隔阂、不同部落间的发展水平差异,以及一个完全未知的敌人。但如果能.............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在北京开一家湖北特色早点小吃店,想跟“西少爷”这种已经有一定名气和固定客群的品牌较量,确实需要好好琢磨一下。我来给您细细道来,北京的朋友们可能会怎么选择,以及为什么:1. 双方的基本盘分析: 西少爷肉夹馍: 优势: 品牌认知度高,已经有了一套相对成熟的门店运营模.............
  • 回答
    关于乌克兰加入北约后,俄罗斯是否会采取行动将其“分裂”的设想,这涉及到对当前地缘政治格局、历史因素以及各方意图的复杂分析。 笼统地将其比作“第二个东、西德”的模式,虽然能引起关注,但可能过于简化了问题的实质。东、西德的分裂与统一,是二战后冷战格局的产物,其基础是意识形态对立和两大阵营的军事对峙。乌克.............
  • 回答
    东吴若要争取统一天下,战略选择上确实面临“北上进取”与“西进占据长江防线”的两难。从孙权所处的时空和东吴本身的国情出发,这两条路各有优劣,也决定了东吴统一之路的艰辛与不确定性。一、 北上进取:挑战与机遇并存的阳谋北上进取,目标是直接挑战曹魏,夺取中原,这是最能直接实现统一的战略。东吴自孙策开基,长江.............
  • 回答
    北京“西城大爷”准确回忆两周内所有接触者,这件事情在当初引发了广泛关注,也对当时的疫情防控工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回忆能力有多强,更重要的是它所折射出的公共卫生意识、信息管理能力,以及对疫情防控关键环节的理解。“西城大爷”事件的细节回溯: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西城大爷”是谁。在20.............
  • 回答
    北宋的西军,那可真是一段复杂的历史,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要评价它,得从头说起,把它的由来、组成、作用,以及最终的结局,一件件掰开了讲。西军的由来:一个时代的痛北宋立国之初,最大的心腹大患就是北方的辽国。宋太祖赵匡胤采取了“重文抑武”的国策,虽然稳定了内部,但对军事尤其是边防的投入,相对.............
  • 回答
    2020年,西亚北非地区迎来了“阿拉伯之春”十周年的节点。这场席卷了包括突尼斯、埃及、利比亚、也门、叙利亚以及巴林等多个国家的政治运动,无疑是21世纪初以来该地区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回望十年,我们应该如何评价这场影响深远但结局复杂的运动?这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其动因、过程、成果与遗留问题,而不能简单地.............
  • 回答
    北宋末年西军的战斗力:扫平方腊易,鏖战辽金难北宋末年,提起“西军”,在当时的宋朝朝野上下,无疑是一个响亮且备受瞩目的军事力量。从其战功赫赫的西北边疆,到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西军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然而,这支曾经被寄予厚望的精锐之师,在面对北方强大的辽、金王朝时,却屡战屡败,最终未能挽救北宋的灭亡.............
  • 回答
    2018 年 1 月 1 日,对于北京西郊线而言,无疑是一个充满阴影的开始。这条寄托了无数市民出行便利希望的轨道交通线路,在仅仅开通三天后,就遭遇了严重的脱轨事故。这起事件,不仅让乘客的生命安全蒙上了阴影,也对北京的公共交通建设和管理敲响了警钟。事件的发生与现场情况元旦当天,在北京的严寒中,西郊线的.............
  • 回答
    关于西南石油大学一名学生挂科八门,绩点仅有1.08,却成功被北京大学研究生录取一事,这无疑是一个极具争议和引发讨论的现象。要深入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分析,而非简单地将其归结为“不可能”或“内幕”。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些基本事实和可能存在的“信息差”: 信息的来源和准确性: 这种信息在网.............
  • 回答
    西郊线,这个名字在北京市民的口中并不算陌生,但如果真的要细细聊起来,感受却是多维度的。它不似地铁那般四通八达,也不像公交车那样穿梭于大街小巷,它有自己的节奏和线路,像一条慢悠悠的河流,串联起京西的风景。初见西郊线:一份期待中的惊喜我第一次乘坐西郊线,是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从香山出发,目的地是巴沟.............
  • 回答
    拜登总统在推特上的一番话,直指普京的核心战略意图,这并非一句空洞的政治口号,而是基于对当前国际政治局势和俄罗斯历史行为模式的深刻洞察。 普京确实在致力于瓦解凝聚西方世界的坚实阵营,他希望看到的,是一个四分五裂的北约,一个相互猜忌的西方国家群体,以及一个内部矛盾重重、无法形成统一战线的美国。要理解这一.............
  • 回答
    首钢险胜山东,一场充满戏剧性的对决北京首钢队以105:102的比分惊险击败了山东西王队,为球迷们献上了一场跌宕起伏、充满戏剧性的比赛。这场胜利对于首钢来说意义非凡,不仅巩固了他们在积分榜上的位置,也展现了球队在关键时刻的韧性和斗志。林书豪的领袖作用与李敬宇的闪光本场比赛,林书豪继续扮演着球队核心的角.............
  • 回答
    西贝董事长“北上广首选论”再掀波澜,年轻人选择城市该何去何从?最近,西贝董事长的一番言论又一次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讨论:他认为,年轻人应该把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超一线城市作为首选。这话说得掷地有声,也再次触动了许多年轻人内心深处对于“大城市梦”的渴望与现实的踌躇。那么,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