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底下无新事,这不过是挑动群众斗群众罢了。
真正的问题没人说,却变成了中产和穷人的互相指责。
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是教育投入太少,以至于合格的教育资源太少。
因为合格的教育资源太少太少,才引发了刺刀见红的的争抢。
1993年政府在《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中向老百姓承诺
“在本世纪末财政性教育经费要占到GDP的4%”。
但是,这个目标长期没有实现。
北京工业大学老校长王浒,曾经一直为4%而向政府呼吁。
王老先生退休后,北航老校长沈士团接过了他的接力棒。
从1998年当选全国政协委员后,沈老先生每年的提案都是4%。
为了这4%,沈老先生什么领导都敢得罪,还曾经在全国政协大会上,
公开批评当时负责教育口的李岚清副总理,说“政府说话不算话”。
然而直到他做完了两届政协委员退休后,还是没有等到这一天。
1990年:3.04% 1991年:2.86% 1992年:2.74% 1993年:2.51%
1994年:2.51% 1995年:2.41% 1996年:2.46% 1997年:2.49%
1998年:2.59% 1999年:2.79% 2000年:2.87% 2001年:3.19%
2002年:3.41% 2003年:3.28% 2004年:2.79% 2005年:2.81%
2006年:3.01% 2007年:3.32% 2008年:3.48% 2009年:3.59%
2010年:3.66% 2011年:3.93% 2012年:4.28%2013年:4.30%
2014年:4.10% 2015年:4.26%
1998至1999年,中国的教育经费相当于GDP的2.2%。
2001年时才超过3%,2002年到2007年这几年还不升反降。
直到2012年,才达到4%的目标,离其他国家的水平更远了。
中国人一直说自己是全世界最重视教育的,然而就是这样的结果。
2009年,社科院人口与劳动所发布了《人口与劳动绿皮书》
在绿皮书发布会上,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所所长蔡舫说:
二00五年发达国家公共财政支出占全社会教育支出的比重为八成六。
据世界银行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平均程度在七成五左右,
全世界平均程度在八成左右,而中国仅为四成六。
中国的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为42美元,美国为2684美元。
2008年中国教育公共投入占GDP的比重只有3.48%,
经过口径调整后,和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扩大。
调整后,中国实际公共教育投入仅占GDP的百分之二点四,
低于印度的百分之二点七,相当于美国的一半。
原来只相当于法国的59%,现在相当于法国的39%;
原来相当于德国的79%,现在只相当于德国的44%。
我们都知道“朝三暮四”的故事,还嘲笑那些愚蠢的猴子,
还是一天吃7个枣,只不过是早上多吃改成晚上多吃而已。
现在,教育投入还是一天7颗枣,
只是把中产的4颗枣拿出1颗给了穷人而已,
然而两群猴子就开始打架了。
这样的智商,真是活该只吃7个枣。
讲个笑话,当年网络众们(能上网的基本可以算作广义的非底层收入者,中国尚有数亿人不是网民)批判少数民族加分和地域加分时,信誓旦旦的说:“民族和地域并不代表其获取的教育资源差,贫困县也有土豪,应该取消加分,给贫困者还差不多。”
现在真的给贫困者优待了,这优待幅度比起加分已经是弱的不行了,但我昨天看到问题时发现一些评论区人士各种愤愤不平,这。。。。
今天看看,大多数答案持有正面态度,只是质疑:
第一,优待幅度聊胜于无,无法弥补教育资源差距;
第二,质疑教育总体资源匮乏,搞成了饥饿营销;
第三,实际操作中难免有贫困生资格评定暗箱操作问题;
第四,一刀切的是/不是评判标准,缺乏适当的梯度,导致比贫困线稍微富那么一点点的人实际成了最大的受害者。
我想这才是正常人的思维方式吧。
别拿美国AA出来挡枪,这跟AA不是一回事,当时批判AA就是因为单方面从种族而非阶级出发特殊照顾,而教育部这个政策对贫困人口倾斜没毛病,至于执行环节有没有漏洞那是另一个问题,政策本身导向没有问题。
而你乎某些人向上要求公正,向下要求公平,这吃相未免太难看了。
说到贫困生资格造假问题,其他省不知道,湖北这边我作为扶贫对口单位具体负责人还是清楚一点的,我们是按户落实到人,挨家挨户家访,你是真有钱还是假贫困要过我们这一关尚且还有点难度,更别提乡民远比你乎贵族想得彪悍,我们发放物资时愣就有村民跳出来表示我家比谁谁谁家更困难。(当然后来核实并不是实情)
教育资源投入不够的问题确实存在,可教育资源投入永远都是不够的,如果以此为由什么都不做那么所谓社会进步无疑是一句空话。
而且按人均来看的话
特别是,这项政策是针对同等录取条件下的考生,看不出来怎么就只针对中间阶层而不针对上等阶层了。
今天被推送了一个令人很不舒服的回答,所以觉得还是有必要写点东西。
————————————————
教育部的这个规定可以翻译为: 贫困家庭的考生,录取时加0.3分。(当然说成是0.2分,0.4分也可以)
众所周知,高考成绩最小单位是0.5分,也就是说,普通考生和贫困考生如果都是600分,贫困考生加分到600.3分,先录取贫困考生;如果普通考生稍微努点力,变成600.5分,这个时候贫困考生还是600.3分,所以先录取普通考生。这样子理解方便了吗?
由贫富差距引起的教育水平差距,可远远不止这0.3分。
如何评价?我觉得这是进步,之前自主招生中虽然有农村专项计划,但是这些加分都是过一本线才有用,而一本在大部分省份录取率不足10%,有资格开展自主招生的重点高校数量也不多。“农村专项计划”名额太少,更像是给少量农村学生提供的“上升通道”。而这次的政策可以适用于二本三本的录取,惠及面更广;0.3分的加分对教育公平的影响也不大。广大贫困考生,最需要的是在“二本三本”这个层面的照顾,虽然这个政策很难帮助他们“鲤鱼跃龙门”,但是无疑能帮助他们找一份普通工作,改善家庭经济条件。
大部分贫困考生需要的,不是少量的通往名校的机会,而是进入二本三本学习,毕业后从农村流向最近的县城,在县城扎根的机会。
——————————
评论区已被成功带歪成编程问题.......
牛逼牛逼,流石知乎精英小资社区,向上谈阶级固化,向下谈公平公正
说实话城市中产教育资源优势都这么大了,同分数优先录取这屁大点优势都不敢让给穷人,真以为穷人和城里中产考一个分数就都是能力平平啊?人穷人是能力比你们强太多了,不如说这样选拔的人才更加公正
还用美国来对比,美国按照族裔录取的核心问题是,用族裔掩盖了阶级,那么被优秀学校录取的黑人必然是黑人中的家境优异者,而亚裔与黑人在同样家庭条件下的竞争是远远谈不上公平的。如果美国能好好按照收入水平加分……想什么呢,资本主义会这么干?
加大对贫困家庭学生的政策倾斜,达到有关高校投档要求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考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通过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资助等措施,帮助专项生顺利完成学业。
《通知》要求,严格招生管理和违规查处。要求各地和有关高校完善专项计划招生办法,优化录取工作方案,提高考生录取机会。加强工作衔接,做好考生志愿填报、录取等工作。认真落实招生信息十公开要求,主动接受考生、学校和社会监督。加大违规查处力度,对专项计划招生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依规严肃查处。对提供虚假报名材料的考生,认定为在国家教育考试中作弊,取消其专项计划资格和当年高考报名资格。
教育部部署2018年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工作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
高考录取这种事情,还按照精准扶贫建卡那样搞,哪有这么容易像贫困助学金一样瞎申报啊,说白了你们都这么激动了,也知道这块利益比那点助学金大多了,也更关注有没有人滥用这条,也就是说监管更容易也更有力;另外一方面,发现了直接取消资格,惩罚也比助学金严重多了。我就问一句,你们要有机会伪造去同分数挤分数线进一个学校,你们愿不愿意冒这个直接取消资格的风险。
至于还有人说,平衡教育资源,说的倒是很轻巧,那么还是这个的问题,假如你是一个优秀的教师,就算国家给预算补贴,鸟不拉屎的乡村可以比城里多给2000块钱一个月吧,你愿意呆在城市,特别是大城市教书,还是愿意呆在自然优美的乡村教书?……何况,有可能国家有这么财政去弄这个补贴么?要不要再加一波税啊,不知道又是谁要哭爹喊娘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