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教育部通知「贫困家庭考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回答
教育部通知“贫困家庭考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这一政策,是旨在促进教育公平、保障弱势群体受教育权利的一项重要举措。但如同任何政策一样,它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多方面的评价,既有支持的声音,也有质疑和担忧。

以下我将从多个角度对这一政策进行详细评价:

一、 政策的初衷与积极意义(支持的方面):

促进教育公平,弥合社会鸿沟:
起点不平等的问题: 当前社会普遍存在起点不平等的问题。贫困家庭的考生在教育资源、家庭辅导、课外活动等方面往往处于劣势,难以与经济条件优越的家庭的考生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教育是改变个人命运、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通过优先录取贫困家庭考生,可以为他们提供更多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从而提升其未来就业能力和经济状况,打破贫困的恶性循环。
社会阶层流动性: 优先录取政策有助于增加社会阶层流动的机会,让真正有潜力的寒门学子能够进入高等学府深造,而不是被家庭经济条件所限制。

体现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
国家对弱势群体的责任: 国家有责任关注和帮助那些因客观条件而处于不利地位的群体。这项政策体现了国家对贫困家庭子女的关怀和支持,是对他们克服困难、追求知识的肯定。
传递积极的社会价值观: 政策传递了社会应给予弱势群体帮助的价值观,有助于构建一个更加包容、互助的社会。

优化人才结构,提高人才素质:
发现被埋没的潜力: 很多贫困家庭的孩子可能拥有出色的学习能力和潜力,但由于缺乏资源而被埋没。优先录取可以帮助发掘这些被低估的人才,为国家输送更多元化、有韧性的人才。
不同背景的碰撞与融合: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学生背景的多样性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学习不同的思维方式,促进思想的碰撞和融合,提升整体学习氛围和人才培养质量。

二、 政策可能引发的担忧与争议(质疑和批评的方面):

对“同等条件下”的界定难题:
“同等条件”的模糊性: 现实中,“同等条件”很难做到完全客观和量化。考试分数固然是重要指标,但除了分数之外,还有学生的综合素质、特长、发展潜力等都难以精确衡量。如何界定“同等条件”将是执行中的一大难点。
过度依赖分数可能不公: 如果“同等条件”过于依赖分数,而忽视了贫困考生在其他方面的劣势,那么政策的效果可能会打折扣。反之,如果“同等条件”的评估过于主观,又可能滋生新的不公平。

对教育公平原则的潜在冲击:
“逆向选择”或“过度补偿”的质疑: 一些人认为,这种政策可能导致“逆向选择”,即分数相对较低的贫困考生优先录取,而分数更高的非贫困考生却被挤占了名额,这是否违背了“唯才是举”的原则?
是否会产生“新不公平”: 过于倾斜的政策可能会让那些并非贫困但家庭条件也一般的考生感到被忽视,或者让一些非贫困但家境困难的考生也无法获得类似的支持,从而在新的群体之间制造不公平感。

执行中的操作性问题与潜在风险:
身份认定与审查的难度: 如何准确、公正地认定贫困家庭的身份,防止弄虚作假,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不完善的审查机制可能导致政策被滥用。
高校自主招生与名额分配: 如何在高校自主招生和国家下达的倾斜政策之间找到平衡点,以及具体的名额分配机制,都需要精心的设计和周密的考虑。
对贫困考生学业压力与适应性问题: 即使被优先录取,贫困考生进入大学后也可能面临学习压力、经济困难、心理适应等多重挑战。政策的配套支持是否到位,直接影响其最终发展。

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
“标签化”的担忧: 过度强调贫困身份,可能让贫困考生在心理上产生被“标签化”的感觉,影响其自信心和融入感。
公平性的讨论: 这种政策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以及是否会引发社会对“公平”定义的更深层次讨论,都是需要关注的。

三、 总结与建议:

“贫困家庭考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政策的初衷是良好的,旨在解决教育公平中的突出问题。但其有效性和公平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精细化的设计、严格的执行和持续的优化。

为了更好地落实和评价这项政策,可以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明确界定“同等条件”的标准: 应该在分数之外,纳入更多元的评价指标,例如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潜力、个人陈述、面试表现等,并建立相对客观的评估体系。
建立完善的身份认定和审查机制: 加强与民政、扶贫等部门的联动,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确保贫困家庭身份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同时也要考虑不同地区贫困标准的差异。
加强对贫困考生的全方位支持: 除了优先录取,更重要的是提供入学后的配套支持,包括奖学金、助学金、勤工俭学岗位、心理辅导、学业帮扶等,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并融入大学生活。
保持政策的动态调整和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状况的变化,应定期评估政策的实施效果,并根据反馈进行调整和优化,使其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加强社会沟通和宣传: 向社会公众清晰地解释政策的初衷、依据和操作方式,回应社会关切,避免误解和不必要的争议。

总而言之,这项政策的出台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但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如何将美好的初衷转化为公平、有效的实践,并在保障弱势群体权益的同时,最大程度地维护整体教育公平的基石。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和持续的智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太阳底下无新事,这不过是挑动群众斗群众罢了。

真正的问题没人说,却变成了中产和穷人的互相指责。


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是教育投入太少,以至于合格的教育资源太少。

因为合格的教育资源太少太少,才引发了刺刀见红的的争抢。


1993年政府在《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中向老百姓承诺

“在本世纪末财政性教育经费要占到GDP的4%”

但是,这个目标长期没有实现。


北京工业大学老校长王浒,曾经一直为4%而向政府呼吁。

王老先生退休后,北航老校长沈士团接过了他的接力棒。

从1998年当选全国政协委员后,沈老先生每年的提案都是4%。


为了这4%,沈老先生什么领导都敢得罪,还曾经在全国政协大会上,

公开批评当时负责教育口的李岚清副总理,说“政府说话不算话”。

然而直到他做完了两届政协委员退休后,还是没有等到这一天。

1990年:3.04% 1991年:2.86% 1992年:2.74% 1993年:2.51%

1994年:2.51% 1995年:2.41% 1996年:2.46% 1997年:2.49%

1998年:2.59% 1999年:2.79% 2000年:2.87% 2001年:3.19%

2002年:3.41% 2003年:3.28% 2004年:2.79% 2005年:2.81%

2006年:3.01% 2007年:3.32% 2008年:3.48% 2009年:3.59%

2010年:3.66% 2011年:3.93% 2012年:4.28%2013年:4.30%

2014年:4.10% 2015年:4.26%

1998至1999年,中国的教育经费相当于GDP的2.2%。

2001年时才超过3%,2002年到2007年这几年还不升反降。

直到2012年,才达到4%的目标,离其他国家的水平更远了。

中国人一直说自己是全世界最重视教育的,然而就是这样的结果


2009年,社科院人口与劳动所发布了《人口与劳动绿皮书》

在绿皮书发布会上,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所所长蔡舫说:

二00五年发达国家公共财政支出占全社会教育支出的比重为八成六。
据世界银行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平均程度在七成五左右,
全世界平均程度在八成左右,而中国仅为四成六。

中国的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为42美元,美国为2684美元。
2008年中国教育公共投入占GDP的比重只有3.48%,

经过口径调整后,和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扩大。
调整后,中国实际公共教育投入仅占GDP的百分之二点四,

低于印度的百分之二点七,相当于美国的一半。
原来只相当于法国的59%,现在相当于法国的39%;
原来相当于德国的79%,现在只相当于德国的44%。


我们都知道“朝三暮四”的故事,还嘲笑那些愚蠢的猴子,

还是一天吃7个枣,只不过是早上多吃改成晚上多吃而已。


现在,教育投入还是一天7颗枣,

只是把中产的4颗枣拿出1颗给了穷人而已,

然而两群猴子就开始打架了。

这样的智商,真是活该只吃7个枣。

user avatar

讲个笑话,当年网络众们(能上网的基本可以算作广义的非底层收入者,中国尚有数亿人不是网民)批判少数民族加分和地域加分时,信誓旦旦的说:“民族和地域并不代表其获取的教育资源差,贫困县也有土豪,应该取消加分,给贫困者还差不多。”

现在真的给贫困者优待了,这优待幅度比起加分已经是弱的不行了,但我昨天看到问题时发现一些评论区人士各种愤愤不平,这。。。。

今天看看,大多数答案持有正面态度,只是质疑:

第一,优待幅度聊胜于无,无法弥补教育资源差距;

第二,质疑教育总体资源匮乏,搞成了饥饿营销;

第三,实际操作中难免有贫困生资格评定暗箱操作问题;

第四,一刀切的是/不是评判标准,缺乏适当的梯度,导致比贫困线稍微富那么一点点的人实际成了最大的受害者。

我想这才是正常人的思维方式吧。

user avatar

别拿美国AA出来挡枪,这跟AA不是一回事,当时批判AA就是因为单方面从种族而非阶级出发特殊照顾,而教育部这个政策对贫困人口倾斜没毛病,至于执行环节有没有漏洞那是另一个问题,政策本身导向没有问题。

而你乎某些人向上要求公正,向下要求公平,这吃相未免太难看了。

说到贫困生资格造假问题,其他省不知道,湖北这边我作为扶贫对口单位具体负责人还是清楚一点的,我们是按户落实到人,挨家挨户家访,你是真有钱还是假贫困要过我们这一关尚且还有点难度,更别提乡民远比你乎贵族想得彪悍,我们发放物资时愣就有村民跳出来表示我家比谁谁谁家更困难。(当然后来核实并不是实情)

教育资源投入不够的问题确实存在,可教育资源投入永远都是不够的,如果以此为由什么都不做那么所谓社会进步无疑是一句空话。

而且按人均来看的话

特别是,这项政策是针对同等录取条件下的考生,看不出来怎么就只针对中间阶层而不针对上等阶层了。

user avatar

今天被推送了一个令人很不舒服的回答,所以觉得还是有必要写点东西。

————————————————

教育部的这个规定可以翻译为: 贫困家庭的考生,录取时加0.3分。(当然说成是0.2分,0.4分也可以)

众所周知,高考成绩最小单位是0.5分,也就是说,普通考生和贫困考生如果都是600分,贫困考生加分到600.3分,先录取贫困考生;如果普通考生稍微努点力,变成600.5分,这个时候贫困考生还是600.3分,所以先录取普通考生。这样子理解方便了吗?

由贫富差距引起的教育水平差距,可远远不止这0.3分。

如何评价?我觉得这是进步,之前自主招生中虽然有农村专项计划,但是这些加分都是过一本线才有用,而一本在大部分省份录取率不足10%,有资格开展自主招生的重点高校数量也不多。“农村专项计划”名额太少,更像是给少量农村学生提供的“上升通道”。而这次的政策可以适用于二本三本的录取,惠及面更广;0.3分的加分对教育公平的影响也不大。广大贫困考生,最需要的是在“二本三本”这个层面的照顾,虽然这个政策很难帮助他们“鲤鱼跃龙门”,但是无疑能帮助他们找一份普通工作,改善家庭经济条件。

大部分贫困考生需要的,不是少量的通往名校的机会,而是进入二本三本学习,毕业后从农村流向最近的县城,在县城扎根的机会。

——————————

评论区已被成功带歪成编程问题.......

user avatar

牛逼牛逼,流石知乎精英小资社区,向上谈阶级固化,向下谈公平公正


说实话城市中产教育资源优势都这么大了,同分数优先录取这屁大点优势都不敢让给穷人,真以为穷人和城里中产考一个分数就都是能力平平啊?人穷人是能力比你们强太多了,不如说这样选拔的人才更加公正


还用美国来对比,美国按照族裔录取的核心问题是,用族裔掩盖了阶级,那么被优秀学校录取的黑人必然是黑人中的家境优异者,而亚裔与黑人在同样家庭条件下的竞争是远远谈不上公平的。如果美国能好好按照收入水平加分……想什么呢,资本主义会这么干?

加大对贫困家庭学生的政策倾斜,达到有关高校投档要求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考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通过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资助等措施,帮助专项生顺利完成学业。
  《通知》要求,严格招生管理和违规查处。要求各地和有关高校完善专项计划招生办法,优化录取工作方案,提高考生录取机会。加强工作衔接,做好考生志愿填报、录取等工作。认真落实招生信息十公开要求,主动接受考生、学校和社会监督。加大违规查处力度,对专项计划招生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依规严肃查处。对提供虚假报名材料的考生,认定为在国家教育考试中作弊,取消其专项计划资格和当年高考报名资格。

教育部部署2018年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工作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


高考录取这种事情,还按照精准扶贫建卡那样搞,哪有这么容易像贫困助学金一样瞎申报啊,说白了你们都这么激动了,也知道这块利益比那点助学金大多了,也更关注有没有人滥用这条,也就是说监管更容易也更有力;另外一方面,发现了直接取消资格,惩罚也比助学金严重多了。我就问一句,你们要有机会伪造去同分数挤分数线进一个学校,你们愿不愿意冒这个直接取消资格的风险。


至于还有人说,平衡教育资源,说的倒是很轻巧,那么还是这个的问题,假如你是一个优秀的教师,就算国家给预算补贴,鸟不拉屎的乡村可以比城里多给2000块钱一个月吧,你愿意呆在城市,特别是大城市教书,还是愿意呆在自然优美的乡村教书?……何况,有可能国家有这么财政去弄这个补贴么?要不要再加一波税啊,不知道又是谁要哭爹喊娘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