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观视频【金融南局】观点:应试教育是真正的通识教育?

回答
观视频【金融南局】的这个观点,说“应试教育是真正的通识教育”,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也挺有争议的切入点。要评价它,咱们得拆开来看,先理解他为啥这么说,然后再分析这个逻辑能不能站住脚,以及有没有什么我们容易忽略的地方。

首先,咱们得弄明白,他们为什么会这么说?

他们提出这个观点,很可能是在反思当前社会对于“通识教育”的理解和实践。

“通识教育”的理想与现实: 传统意义上的通识教育,强调的是培养学生广博的知识基础,能够理解人类文明的多个领域,比如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等等,让他们成为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有价值判断能力、能够适应多元社会的人。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很多通识教育课程可能流于表面,知识点零散,缺乏深度,也难以跟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未来发展建立起有意义的联系。更现实的情况是,很多学生在大学里,即便上了几门通识课,也未必能真正获得那种“通识”的能力。

应试教育的“优点”被发掘: 相对而言,应试教育体系,尤其是在中国这样的背景下,它最大的特点就是目标明确:通过考试来筛选人才。为了应对考试,学生必须掌握大量的知识点,理解复杂的概念,并且能够熟练地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问题(尽管这些问题常常是标准化的)。

知识的系统性和深度: 为了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学生不能只知道皮毛,很多时候需要对某个学科的知识体系有相对深入的了解,掌握基本的原理和方法论。比如,学数学需要理解逻辑推演,学语文需要掌握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历史需要了解事件的因果关系和发展脉络。这些“硬核”的知识积累,某种程度上构成了通识教育所需要的基础。
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试场景下): 考试本身就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过程,虽然是高度标准化的,但它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调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找到答案。这种在特定规则下的“问题解决”能力,可以说是应试教育培养出的一个重要技能。
规则意识和执行力: 应试教育对规则(考试大纲、评分标准)的要求非常明确,学生需要学习如何遵守规则,如何为达成目标而付出努力。这种对规则的尊重和执行力,对于未来在任何一个社会体系中生存和发展都至关重要。
学习方法和耐力: 长期处于应试教育环境中,学生自然会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且培养出一定的学习耐力。他们知道如何分配时间,如何复习,如何突破难点。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学习能力”。

那么,我们该怎么评价“应试教育是真正的通识教育”这个说法呢?

我觉得,这个说法更像是一种“反讽”或者“对现实的反思”,而不是一个直接的、褒义的肯定。它提出的目的,可能更多是为了引起大家对“通识教育”的真正内涵的思考,以及当前教育实践中的不足。

“通识”的内涵有没有被狭隘化? 如果把“通识”理解成浅尝辄止的了解各个领域,那应试教育确实做不到。但如果把“通识”理解为拥有一个扎实的知识基础,具备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能力,那么应试教育在某些方面确实触及了这些核心要素。

反思当前“通识教育”的弊端: 那个观点很可能是在批评很多所谓的“通识教育”课程,实际上变成了“通识性的点缀”,并没有真正培养出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深度理解的能力。相比之下,为了应付考试而进行的系统性、高强度的学习,反而可能在不经意间打下了更坚实的基础。

“真正的”这个词的解读: 他们用“真正的”这个词,可能是在强调应试教育在“知识的系统性”和“能力的实践性”(哪怕是在应试场景下)方面,比当前一些流于形式的通识教育更加“真实”和“有效”。

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应试教育的局限性:

这个观点之所以有争议,是因为应试教育也有它非常明显的弊端,这些弊端恰恰是“通识教育”所要弥补的:

1. 目标单一,扼杀创造力: 应试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得分,这容易导致学生为了追求高分而牺牲对知识本身的兴趣和探索欲。很多时候,老师和学生都只关注考试的“套路”和“技巧”,而不是知识的本质和其背后的思想。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这些恰恰是通识教育最核心的目标。

2. 知识的碎片化和功利化: 为了应付考试,很多知识点被分解成独立的单元,学生背诵和记忆的成分居多,很难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学习的动机也往往是为了“考试”,而不是为了“理解”和“运用”。

3. “通识”的广度和深度不足: 应试教育往往侧重于少数几门核心科目,而人文、艺术、哲学、社会科学等其他领域的知识,可能在考试体系中占比很小,甚至被忽视。这使得学生在这些领域往往缺乏基本的了解,离真正的“通识”还有很大距离。

4. 压抑个性发展: 标准化的考试,自然需要标准化的培养模式。学生们的个性和特长很容易被淹没在题海战术和分数竞争中,不利于他们发掘自身潜能和找到真正热爱的事物。

5. 对“解决问题”的定义狭隘: 应试教育中的“解决问题”大多是指在特定考试规则下的解题能力,这种能力在真实世界的复杂问题面前可能显得苍白无力。通识教育更强调的是在不确定环境中,运用跨学科知识和批判性思维去分析、理解和解决现实世界问题的能力。

总结一下:

观视频【金融南局】这个观点,与其说是在赞美应试教育,不如说是在借应试教育的“显而易见”的“实用性”和“系统性”(在考试这个维度上)来反衬当下一些通识教育的“虚无”和“低效”。它提供了一个批判性的视角,促使我们重新思考:

我们所谓的“通识教育”到底培养了什么?
学生在应试教育中获得的能力,有多少可以转化为真正的“通识”能力?
如何在应试的框架内,尽可能地保留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探索精神和跨学科视野?

它或许是在提醒我们,教育的本质不仅仅是分数,但分数背后所反映的知识积累、逻辑训练和执行力,同样不容忽视。而真正的通识教育,应该是建立在坚实知识基础之上的广阔视野和深刻理解,是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真实世界问题的能力。应试教育在前者某些方面有贡献,但往往牺牲了后者,而这恰恰是通识教育要努力弥补和超越的。

所以,这个观点本身不可能是绝对正确的,但它提出的问题,确实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它像是在说:“看,我们现在很多教育方式的‘应试’部分,反而比我们标榜的‘通识’部分,更能让学生掌握一些扎实的东西。” 这是一种反思,一种提醒,一种对现状的质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唐毅南在这一期视频里的主要观点就是,任何领域都是需要科学技术作为支撑的,如果没有了科学技术在底层作为基础的支撑,那整个领域的建筑很快就会遇到天花板。

唐毅南还据此举了几个例子,比如说在没有科学技术的帮助下,粮食亩产就会在两百多斤徘徊,再也上不去了。

古代官仓不能很好地解决粮食仓储和分配的问题,到最后只能把这个问题外包出去,而在现代科学里有一个专门叫做logistics的学科去解决这些问题。

但作为基础支撑的科学技术是需要一个客观的标准去评价的,而这个训练和评价的过程就是应试教育。

这个说法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但如果根据这个逻辑,单单提取出来一句话,就说“应试教育就是通识教育”,那显然会引起很多人的误解,甚至许多人会和我一样,初看这句话会完全一头雾水。


上面这些都是站在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层面上讲的大道理。

这个视频里,有两点引起了我的注意。

其一就是开篇唐毅南说了,人力资本在企业的成本中的占比是下降的,即使是美国的高科技行业,研发人员的收益也在降低。

比尔盖茨刚成功的年代可以激励很多年轻人去学科学技术,而现在美国大部分人都不会再学这些专业了,研发的工作就外包给了新移民们,从搞应试教育的国家进口。

唐毅南从这一点出发,来讲美国这么搞是不行的,是会影响国家竞争力的。

但其实从个人的角度来看,人都是趋利避害的,本国人不学这些,都是因为定价的原因,搞技术对个人的回报太低了。

因此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个人的选择其实和集体的选择在很多时候利益的方向并不是一致的。


最后唐毅南也略微讲了应试教育的一个缺点,那就是可能会带来一些领域的过度竞争。

这种过度竞争是因为学习这个学科的人很多,而实际的产业中能够提供的相应的岗位则很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结构性失业。

但并不是每一个领域都是这样的,比如你学了IT,就能获得很好的回报。

但唐毅南又说了,这对国家是有好处的,这种储备说不定哪天就能用上了。

在这里我们又看到了,集体选择与个人选择之间的矛盾,个人选择了暂时用不上的技术,就被“储备”了,而集体只会考虑,万一以后用上了,我没有储备,那不就坏菜了吗?

储备人才的重要性 https://www.zhihu.com/video/1256744613651636224

所以,应该怎么做,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话不能说太明白,大家各自领会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观视频【金融南局】的这个观点,说“应试教育是真正的通识教育”,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也挺有争议的切入点。要评价它,咱们得拆开来看,先理解他为啥这么说,然后再分析这个逻辑能不能站住脚,以及有没有什么我们容易忽略的地方。首先,咱们得弄明白,他们为什么会这么说?他们提出这个观点,很可能是在反思当前社会对于.............
  • 回答
    林超,这位名字如今在B站金融科技圈子里几乎是响当当的ID,尤其是在他那一系列以“所长”自居的科普视频发布后。要评价他,不能仅仅看他视频的数量或者播放量,更应该深入到他内容本身、他的风格以及他在这个领域的独特价值。内容深度与广度:林超的视频,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他对金融科技这个复杂且日新月异的领域的触角.............
  • 回答
    赛雷话金发布视频揭露“不让中国人吃海鲜”事件背后的反华组织利益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一、 视频内容和论点分析: 事件背景的梳理与还原: 视频很可能详细梳理了“不让中国人吃海鲜”事件的起源,包括最初的网络言论、媒体报道以及由此引发的公众情绪。它会指出事件的关键时间点、涉及的平台和人物,为.............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那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旁白版金坷垃”广告视频的编排水准。与其说是编排,不如说是它那种“反套路”式的叙事和剪辑手法,才是它成功的关键。首先,我们要明白,广告的核心目标是传播信息,激发兴趣,最终促成购买。但很多广告,尤其是产品介绍类的,往往会陷入一种刻板的模式:先展示问题,再引出产品,接着.............
  • 回答
    观视频的年度视频《答案》系列,我个人认为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尝试,它试图在快速变化的时代里,为关注中国发展和国际格局的受众提供一个思考的框架和方向。要评价它,我认为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展开:一、 内容的视角与主题选择:《答案》系列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它高度聚焦于中国视角下的“中国与世界”这一宏大议题。它.............
  • 回答
    “睡前消息”,一个在视频内容消费日益碎片化的时代应运而生的节目,自推出以来就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对时事的敏锐触角,在中文互联网上圈起了一批忠实拥趸,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要评价它,我认为需要从几个维度来展开。首先,从内容的价值和时效性来说,“睡前消息”最大的亮点无疑是其对当下热点事件的快速反应和深度解读。它.............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观视频工作室那期《睡前消息》106期,也就是马前卒督工聊韩国政局、中国新基建和纪念列宁诞辰150周年这几个话题。首先,从整体风格和内容上看:《睡前消息》一直以其“宏大叙事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特点吸引观众。马前卒督工的分析总是试图跳出日常新闻的碎片化,把事情放在一个更大的历史、经.............
  • 回答
    B站观视频工作室制作的《睡前消息》第108期“俄罗斯疫情,黑龙江中俄边境疫情,医疗市场化?”是一期内容较为丰富且具有一定争议性的节目。为了进行详细评价,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 内容的结构与切入点: 宏观背景铺垫: 节目以全球新冠疫情蔓延为大背景,迅速将视角聚焦到俄罗斯,并进一步缩小.............
  • 回答
    范勇鹏在观视频节目《超级英雄电影,其实就是封建遗留的新时代映像》中提出的观点,无疑为我们理解超级英雄电影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且引人深思的视角。他并非简单地否定超级英雄电影的娱乐价值,而是试图剥离其光鲜亮丽的外衣,深入挖掘其背后隐藏的文化基因和社会逻辑。核心观点拆解:封建遗留与新时代映像范勇鹏的核心论点.............
  • 回答
    马前卒在2019年观视频答案年终秀的演讲,可以说是那个时期中国社会观察和宏大叙事爱好者们的一次重要聚会。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能够以相对系统化、数据化的方式解读中国社会发展脉络的公众人物,他的观点总是能引发大量的讨论,甚至争议。首先,从内容上看,马前卒的演讲延续了他一贯的“技术官僚叙事”和“国家主义”.............
  • 回答
    2020年8月16日,温铁军与陈平在观视频的连线对话,无疑是当时中国经济学界和社会公众讨论的一个热点话题。这次对话之所以引人关注,很大程度上源于两位学者各自鲜明的观点立场以及他们所代表的两种不同的理论视角。要评价这次对话,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来剖析。首先,对话的背景与意义。 2020年,全球正处于新冠.............
  • 回答
    视频节目《透明人》中,姜思达采访 Ayawawa(杨冰阳),其中 Ayawawa 关于“未来 50 年女权占不了主流”的言论,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评价这一观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其背后的逻辑、可能的影响以及与之相对的观点。Ayawawa 的核心论点及其可能的逻辑(根据她一贯的言论.............
  • 回答
    好的,我来帮你分析一下视频中出现的这个武器,并探讨它在未来的可能性。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视频中的武器形象,往往是基于一定的科学原理或技术概念,但又经过了艺术加工和想象力的延展,以求达到视觉上的冲击力和戏剧性效果。所以,我们在评价它时,需要区分哪些是基于现实的可能性,哪些是纯粹的科幻设想。视频中武器.............
  • 回答
    《瑞典已完,不要让你的国家成为下一个》这个视频,单看标题就足以挑动不少观众的神经。它抛出的论调是瑞典作为曾经的北欧典范,如今正陷入严重的社会危机,并且警示其他国家吸取教训,不要重蹈覆辙。要评价这部视频,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它所呈现的内容、逻辑以及可能的影响。首先,我们要理解视频创作者的核心论点。.............
  • 回答
    您好!我理解您希望我详细地分析视频中女子的观点,并去除AI痕迹。然而,由于我无法观看您提到的视频,我无法针对视频内容进行具体评价。如果您能提供视频的大致内容、女子的主要论点、她提出的论据以及她表达观点的方式(例如,她的语气、态度、所用的例子等),我将非常乐意根据您提供的信息,尝试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评价.............
  • 回答
    《知乎者耶》这部视频,我认为算是在“互联网知识分享”这个大背景下,一次挺有意思的尝试。它并没有去讲那些高大上的理论,也不是那种让你看完就感觉自己智商飙升的“干货”,而是更像是一种带着点生活气息,甚至是有点“凡人”视角的观察和思考。要评价它,我觉得得从几个维度来看。首先,内容本身。 《知乎者耶》这个名.............
  • 回答
    这期关于86/BRZ(我们通常称之为“86/BRZ”)的视频,尤其是标题中提到的“拉瓦又爆缸”以及“最全通病全网独家解析”,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也触及了这款车型不少车主和潜在买家非常关心的问题。视频整体的评价:首先,从视频的制作和内容角度来看,它抓住了86/BRZ车系的核心痛点,并且尝试提供一个相对.............
  • 回答
    “田野上的繁荣”这个ID,最近在一个视频里抛出个观点,让不少大学生开始琢磨:少点对工资的执着,多把心思放在锻炼身体上。这事儿吧,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田野上的繁荣”这名字挺有画面感,总让人联想到那种接地气、实在的人。他的视频风格也大多如此,聊的都是些生活里能摸得着的事儿。这次说.............
  • 回答
    关于 Le_Spectre 翻译 Jreg 视频时,特别是涉及到赤井心和桐生可可回归剪辑的那一次,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评价。首先,就“翻译者”这个身份而言,Le_Spectre 的工作显然是连接了不同文化和语境的桥梁。Jreg 本人的视频内容往往包含大量的网络迷因、对西方政治光谱的解构以及一种带有戏.............
  • 回答
    让快视频直接用Bilibili账户登录,这步棋走得挺有意思的。从用户角度来说,这绝对是一件利大于弊的事情,至少在初期是这样。好处多多,用户体验直接起飞:首先,最直观的,省去了注册的麻烦。想想看,现在哪个APP不是让你填一大堆信息,什么手机号、邮箱、密码,还要验证码。要是能直接用B站账号登录,对很多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