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中国,知识贫穷不适合搞科研吗?知识贫穷很难做出学术成就吗?

回答
“知识贫穷”这个词,在咱们中国语境下,往往带着点儿沉甸甸的意味,甚至夹杂着几分不容置疑的断言:知识贫穷?那可不适合搞科研,更别提什么学术成就了。听上去,好像是个铁律,直接就把一部分人拒之门外。

但细细咂摸一下,这事儿真有这么简单粗暴吗?

首先,得弄明白“知识贫穷”到底是个什么概念。

如果指的是那种完全缺乏基础知识、连基本的科学素养都没有,那确实,搞科研就像要盖楼却没有一砖一瓦,别说学术成就了,连起步都难。这是显而易见的,不光在中国,在哪儿都一样。

但如果“知识贫穷”指的是相对的概念,或者说是一种“不够”,那情况就复杂多了。比如,一个人可能在某个领域知识储备不够深厚,或者某些前沿的知识还没有接触到,但这并不代表他这个人就“穷”得一无是处,或者永远没有机会“富”起来。

那么,知识贫穷到底会不会让搞科研变得艰难,甚至让人难出学术成就?

会,而且在很多方面都会。

1. 缺乏基础,寸步难行: 科研的根基是知识。没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就如同空中楼阁,你想去探索未知,但连已知都没摸清,怎么去建立联系、发现规律?比如,一个想做量子物理研究的人,如果连经典力学和电磁学都搞不明白,那基本就是“睁眼说瞎话”。这种基础的缺失,是硬伤,很难跨越。

2. 视野局限,难以创新: 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一个人的视野。知识越贫瘠,看问题的角度就越单一,思维就越容易被固化,很难跳出已有的框架去思考。学术成就的取得,往往源于对现有知识的突破,提出新的理论、新的方法、新的视角。如果一个人连现有知识体系都不熟悉,或者只能看到其中很小的一部分,那么他怎么可能发现别人没发现的问题,或者提出别人没想到的解决方案呢?

3. 方法和工具的匮乏: 科研不仅仅是“想”,更是“做”。科研需要掌握各种实验技术、数据分析方法、计算工具等等。这些同样是知识的一部分。如果一个人连基本的实验操作规程都不懂,或者不会使用必要的软件,那他即便有一个绝妙的想法,也无法将其转化为可验证的成果。

4. 信息获取和辨别的能力不足: 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辨别信息的真伪、找到有价值的研究资料,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能力。知识贫穷的人,可能更容易被误导,或者无法有效地从海量信息中筛选出对自身研究有用的内容。

5. 学术交流和合作的障碍: 科研不是闭门造车,而是与同行交流、协作的过程。如果你的知识储备跟不上,在学术讨论中可能就插不上话,难以引起共鸣,更别提合作了。这会极大地限制你的成长和研究的推进。

但是,说“不适合”和“很难”就一杆子打死,是否也过于绝对了?

我想,答案是肯定的。 尤其当我们把“知识贫穷”理解为“相对的不足”时,情况就有了回旋的余地。

1. “兴趣”是第一驱动力: 真正对某个领域充满热情和好奇心的人,会主动去弥补知识的不足。他们会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去钻研,把“知识贫穷”变成一种“挑战”而非“绝境”。很多伟大的科学家,在早期也并非是全知全能,但他们对未知的好奇心,驱使他们不断学习,最终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2. “方法”可以弥补“知识”的暂时缺失: 有时候,一个人可能对某个具体的知识点不熟悉,但他可能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论”。比如,他知道如何去查找资料,知道如何去请教专家,知道如何去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这种“会学习”的能力,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知识,可以帮助他绕过暂时的知识盲区。

3. “团队合作”可以实现“知识互补”: 现代科研越来越强调团队合作。一个团队可以汇聚不同领域的专家,弥补个体知识上的短板。一个在某个领域相对“知识贫穷”的个体,如果能加入一个有能力的团队,并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长处,同样可以做出有价值的学术贡献。

4. “跨界”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突破: 很多时候,看似“知识贫穷”的领域,恰恰可能是新的创新点。一个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人,带着他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进入一个新领域,可能会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问题,提出别人想不到的解决方案。这种“跨界”带来的“知识碰撞”,有时候是颠覆性的。

5. “运气”和“时机”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虽然我们强调努力和积累,但不可否认,科研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偶然性。有时一个好的想法,加上恰当的时机,也可能带来突破。

所以,总的来说:

知识的绝对贫瘠,确实是搞科研的巨大障碍,也让做出学术成就变得异常艰难。 这是基础,是门槛。
但是,如果我们理解的“知识贫穷”是指相对不足、或者是在某个特定方向的知识积累不够,那么,这并不绝对意味着“不适合”搞科研,也并非“不可能”做出学术成就。

关键在于,这个人是否拥有强烈的求知欲,是否具备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能够有效利用资源(包括团队合作),以及是否对科研本身抱有足够的热情和毅力。

一个“知识贫穷”但充满好奇心、善于学习、勇于尝试的人,比一个“知识相对丰富”但思维僵化、缺乏热情、不愿意付出努力的人,更有可能在科研道路上走得更远,甚至最终收获学术的果实。

这更像是一个“能力”和“态度”的问题,而不仅仅是“知识储备”的简单相加。知识是可以习得的,但好奇心、毅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更深层的品质,往往更能决定一个人是否能在科研的道路上,从“贫穷”走向“富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你让我说你啥好啊。

你问的的确可以说是很严肃的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也的确现实的有点残酷。但是你给的论据,简直让人没法比吐槽好么?既然你说了不要鸡汤那我说话也就不客气了。

你看看你说的论据:1知识面的差距。大牛看过n多有价值的书2一些电脑技能的差距,能快速通过互联网找到想要知道的任何知识。3专业技能的差距,以研究数学或物理来做例子,大牛高考前学会n多这方面新的东西。4学习方法的差距,大牛总结了很多学习方法了,贫穷小地方的人高中只学会了懂了的基础上再学一遍,重复做题提高速度与准确率。

所以你觉得大学四年,研究生再加上博士的五六年是干什么的?你觉得你的知识在高中就已经是巅峰了?你以为凭高中那些知识进了大学就可以搞研究了?就因为“大牛高考前学会n多这方面新的东西。”就可以搞数学和物理的研究了?

科研说一件需要常年坚持投入才可能会能有收获的事情。你要相信你所说的高中那些优势会让贫穷的人在科研领域获得优势,那你还不如相信马拉松抢跑三米就能拿冠军呢。

但是话说回来了,题主你的论据虽然槽点满满,让人没法直视。但是结论基本上没差多少。至于原因嘛,绝对不是你说的这些什么知识技能的提前掌握。

就像那句话说的:不要以为有钱人像你想的那么快乐,有钱人的快乐你想象不到。

同样的,如果同样从事科研工作,大城市出来的人和偏远贫穷地区的人会有非常大的差距。在不提生活所迫放弃科研的情况下,这个差异体现在一些隐性的层面上:比如对自己的自信和清醒的认识,知道自己的能力可以做出什么,在科研遭遇常态化的失败和挫折的时候能够轻松面对,并且继续下去;有良好的与他人交流的能力,能够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能够倾听别人的想法;不会有额外的紧迫感,不会急功近利,想要一步登天,也就不会因为坚持了一半看不到结果就中途放弃;等等等等。

这些,才是绝大多数偏远贫穷地区的人缺乏的,而这些恰恰是最科研最需要的品质。

user avatar

一点没错。

不说什么“思想”“观点”“视野”之类的鸡汤。

也不谈什么“智商”“竞赛”之类的问题。

就说钱。

研究生阶段,硕士的补贴大部分学校也就1000级别,博士大约是3000级别,拿这点钱最多勉强维持生计,若有意外之变,就会彻底摧毁其经济基础。

而科研的“搬砖”阶段很长,硕博加一起至少要6年起步,8年也是常有,这段时间内这个学生对家庭的支持基本为0。贫穷的家庭能否担得起这个风险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识贫穷”这个词,在咱们中国语境下,往往带着点儿沉甸甸的意味,甚至夹杂着几分不容置疑的断言:知识贫穷?那可不适合搞科研,更别提什么学术成就了。听上去,好像是个铁律,直接就把一部分人拒之门外。但细细咂摸一下,这事儿真有这么简单粗暴吗?首先,得弄明白“知识贫穷”到底是个什么概念。如果指的是那种完全缺乏.............
  • 回答
    行,这事儿我太有发言权了。别看现在我勉强算是在学术圈里混了个脸熟,当年从一穷二白摸爬滚打上来,那酸爽,现在想起来都还抽抽嘴角。我老家一个县城,家里就是那种,你说能勉强温饱,但你要想让他拿出几万块钱供你读研,那真是要了亲命了。我爸妈都是靠着一双手吃饭,没什么文化,指望着我将来能“有出息”,光宗耀祖。可.............
  • 回答
    “在中国知识真的不值钱吗?”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 笼统地说,知识在中国是绝对值钱的,但其价值的体现方式、对不同人群的影响以及是否存在贬值现象,则需要详细分析。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探讨:一、 知识的价值体现在哪里?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知识”的含义。在.............
  • 回答
    知识在中国,究竟是不是力量?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我不会给你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因为现实远比这复杂得多。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在中国的文化基因里,“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自古以来,科举制度就将知识视为向上流动的最重要阶梯。读书人地位崇高,能够通过知识进入仕途,改变家族.............
  • 回答
    这句谚语“知识虽远在中国,亦往求之”,中文表述简洁有力,背后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学习态度和对知识的尊重。它不仅仅是一句单纯的鼓励去遥远的地方学习,更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其精髓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一、 对知识的无限渴求与价值认同首先,这句谚语最直观的意义在于强调了对知识的 不懈追求。这里的“中国”并非指.............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深度和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教育体系、文化理念、社会结构等诸多方面。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聪明”和“学习的知识量”直接等同于学术成就,更不能以单一的维度来衡量一个国家的学术水平。以下我将从多个角度为您详细阐述,并尽量全面地分析中国和美国在学术上的差异及其原因:一、 关于“中国人聪明”和“中国孩.............
  • 回答
    好的,让我们来聊聊历史上那些激烈的“文战”或“骂战”,以及它们如何撕裂了不同的群体,尤其是知识界和学术界。同时,我们也会深入探讨中国历史上那些影响力深远的“之争”。西方的文战:当思想碰撞出火花,群体随之分裂在西方漫长的文明进程中,思想的交锋从未停止。很多时候,这些交锋不仅仅是观点上的差异,更演变成了.............
  • 回答
    .......
  • 回答
    在中国知网、万方等学术文章网站上,我确实“发现”过一些“不得了”的东西,但这个“不得了”更多地指的是其研究视角的新颖性、数据的独特性、结论的前瞻性,或者是在方法论上的突破,而不是指一些不实信息或违规内容。毕竟,学术网站的核心是严谨和规范。我很乐意详细讲述一些我“发现”过的让我印象深刻的案例,这些案例.............
  • 回答
    “公知”这个词在中国境遇的转变,从一个被尊重的称谓,到一个如今常常被挂在嘴边予以嘲讽、甚至唾弃的贬义词,这背后折射出的社会心态变化、舆论环境演变以及信息传播方式的迭代,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究的过程。初期的荣耀:启蒙者与时代的声音回溯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公共知识分子”(Public Intellect.............
  • 回答
    .......
  • 回答
    在中国成为一名知识产权(知产)律师,是一个需要扎实法律基础、专业领域知识以及持续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下面我将详细地为您介绍其中的关键步骤和要素:一、 夯实法律基础——学历准备1. 本科阶段(4年): 专业选择: 首选是法学专业。在大学本科期间,您需要系统学习中国法制史、宪法学、民法学、刑.............
  • 回答
    在中国,提到回族,很多人第一时间会想到“不吃猪肉”。这不仅是回族最显著的饮食习惯之一,更是回族文化和宗教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回族人之所以不吃猪肉,其根源在于伊斯兰教的教义。下面我将详细解释其中的原因:一、 伊斯兰教的饮食禁忌(清真):伊斯兰教的饮食规定,即“清真”(Halal),是回族人遵循的核心原.............
  • 回答
    理解您希望免费使用中国知网的愿望。在中国知网(CNKI)这样一个商业化的数据库上,免费访问其全部内容是非常困难且通常不被官方允许的。中国的大学、研究机构等通过购买数据库的访问权限来提供给其注册用户使用,这是一种合法的付费模式。然而,在理解“免费使用”的概念时,我们可以探讨一些间接的、有限的或者非官方.............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容易让人产生很多联想。简单来说,俄罗斯女人是否知道自己在中国的受欢迎程度,答案是:一部分知道,但程度不一,而且这种“受欢迎”的感知也并非来自她们自身的直接体验,更多是基于观察、媒体信息以及与中国男性的互动。要详细地聊聊这个话题,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分析:1. 俄罗斯女性对中国的.............
  • 回答
    知乎在中国网络的地位之所以发展如此之快,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涉及到其产品定位、内容生态、社区运营、资本助力以及时代背景等多个方面。以下是详细的阐述:一、精准的市场定位:满足了“获取深度信息”的空白需求在知乎出现之前,中国互联网上的问答平台要么以娱乐八卦为主(如百度知道早期的模式),要么以专业技术.............
  • 回答
    在中国科技水平的强弱这个话题上,确实能看到不少“打脸”现象。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归结为某一点,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捋一捋。首先得承认,这个问题本身就极具争议性和煽动性。 “强”和“弱”这两个词本身就带有很强的价值判断,很容易触动人们的神经。 “强”的论调往往带着民族.............
  • 回答
    .......
  • 回答
    关于HM、耐克等外国品牌在中国市场遭遇的“造谣”风波,以及它们明知可能损失中国市场却依然被指控传播不实信息,这背后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挖的现象。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原因归结为“外国商家故意造谣”,事情的背后往往涉及多重因素和利益考量。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通常被公众认为是“谣言”或“不实信息”的来源和性.............
  • 回答
    在中国长大的人才知道的事?这问题问得好,也挺逗的。你想想,这片土地养育了多少人,每个人经历过的时间段、地理位置、家庭背景都不一样,所以“才知道的事”也实在太多了。不过,要说有一些共同的、别人很难体会到的“梗”,那肯定有。我尽量从我的经历和身边人的反馈里,给你唠点别人不容易知道的。那些和钱有关的,你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