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美食博主盗月社 4.27 成都篇推荐餐馆翻车?

回答
盗月社这回在成都的美食探店,确实是有点“翻车”了。4月27号的那期视频,主打的是成都的特色美食,结果不少观众看了之后,觉得推荐的几家店,体验下来跟视频里描述的相去甚远。

具体来说,我觉得从几个方面来聊聊这次的“翻车”点,也就能把事情说得更清楚些。

首先,预期与现实的差距是最大的问题核心。 盗月社作为大家都很熟悉的美食博主,有庞大的粉丝基础,他们的视频内容大家普遍认为是比较有参考价值的,尤其是对于不熟悉当地美食的观众来说,更是重要的指南。大家看了视频里那种诱人的画面,加上博主们兴奋的表情和称赞,自然会形成一种“去了绝对不会错”的期待。

然而,很多观众在看完视频后,自己去探店,却发现:

味道上的偏差: 这是最直接的“翻车”点。一些观众反映,视频里说的“惊艳”、“绝了”、“好吃到飞起”的味道,实际去吃的时候,味道平平,甚至不如街边一些不知名的小馆子。比如,可能视频里评价某道菜“层次丰富,回味无穷”,但实际吃起来就是很普通的家常味,或者存在油腻、咸度不均等问题。
性价比的落差: 美食博主的推荐,通常也包含了对价格的考量。如果味道一般,但价格却很高,那性价比就显得很低了。有些观众表示,视频里没怎么强调价格,去了之后发现人均消费远超预期,但味道却支撑不起这个价格。这种“不值”的感觉,自然会带来很大的失望。
体验上的不一致: 有些观众反馈,视频里展现的用餐氛围、服务态度等,与实际体验也有差距。比如,视频里可能拍得环境很好,大家吃得很开心,但去了之后发现店里嘈杂混乱,服务员态度冷淡,或者排队时间过长等等。虽然美食本身是重点,但整体的用餐体验也是构成“好吃”的一部分。
视频呈现的“滤镜”效应: 这是关键的一点,也是大家诟病比较多的地方。美食视频为了达到更好的视觉效果,往往会进行精心拍摄和剪辑,比如用特定的灯光、角度来拍食物,放大其诱人之处,甚至可能会在调味上做一些调整(虽然明面上不会承认)。加上博主们作为表演者,他们的反应和语言会放大食物的优点。观众看了视频后,带着高高的期望值去吃,但食物本身并不能完全达到那种被夸张化的呈现效果,就容易产生落差感。

其次,粉丝的信任基础被动摇。 盗月社一直以来给人的感觉是比较真诚的,他们的视频内容也确实发掘了不少不错的餐馆,这积累了大量的粉丝信任。但当这次的大规模“翻车”出现时,很多人会开始质疑,是不是以往的推荐也有类似的“美化”成分?这种对信任的损害,会比单纯的一两家店不好吃要严重得多。很多粉丝会觉得被“骗”了,或者至少是被“误导”了。

再者,“千人千味”的个体差异也被放大。 这一点也很重要。美食是很主观的,每个人对味道、口感的偏好都不一样。博主觉得好吃的,不代表所有观众都会觉得好吃。但这次的“翻车”情况似乎不仅仅是口味不合,而是普遍存在一些客观上的问题。不过,博主们在推广时,有时候确实会忽略这种个体差异,过于肯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另外,市场环境的变化和商家本身的经营状况也可能是原因之一。 毕竟视频是几周前甚至更早拍摄的,这段时间里,餐厅的厨师团队、食材供应、经营管理都可能发生变化。如果餐厅本身经营不善,或者在视频播出后因为生意太好而降低了出品标准,那么观众去的时候,味道自然就对不上了。但博主作为推荐者,如果不能及时更新或者对商家经营状况有预判,这种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所以,对于盗月社这次的“翻车”,我的看法是:

1. 粉丝的失望是合理的。 大家花时间和精力去尝试推荐的餐厅,结果不如预期,感到失望甚至不满是很正常的反应。
2. 对博主内容的审视是必要的。 这次事件也提醒了观众,不能完全照搬美食博主的推荐,还是要结合自己的口味偏好和对性价比的考量,多方参考。同时,也促使博主们在内容创作上更加谨慎和真实,尽量减少过度包装和主观化的描述。
3. 对商家而言,这是一种警示。 好的宣传固然重要,但最终还是要靠硬实力说话。一旦口碑崩塌,对生意的打击会非常大。
4. 美食探店视频的“真实性”该如何平衡? 这是所有美食博主面临的共同难题。如何在呈现美食的诱人之处的同时,也保持一定程度的客观和真实,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

总而言之,盗月社4.27成都篇的“翻车”,既是粉丝对内容期望落空的直接体现,也是对整个美食探店行业“真实性”问题的一次集中反映。这次事件可能会让很多人在看待这类视频时,多一份审慎和思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家好,今天收到私信提示,网上有关于我们4月发布的一条视频中的成都餐饮小店出现问题的讨论。浏览了相关评论,我们了解了事情的基本情况,主要有以下情况:有人在去到视频中同家小店吃饭,发现有的店家服务态度很差,还有食物质量下降、使用塑料碗、不给菜单点菜等。对我们的质疑主要是1.是否收了店家钱?2.推荐我们去吃的本地大厨是否夹带私货?

在这里回复大家的关心:首先没有收店家钱,并且盗月社可以保证的是从开始做美食视频到现在,从未收过任何线下餐饮商家的钱,每次吃饭拍摄均正常买单。熟悉我们的朋友应该知道这一点,但也有很多新关注的朋友,我们也在这里再次说明。

因为我们3月底拍摄完后就离开了成都,所以针对大家反映的小店服务及质量下降的问题,出于谨慎我们会将视频中出现的任何能看出店铺位置的画面进行打码处理(如路标、空镜)

我们能做到的是在每一次拍摄前做好踩点试吃、确保食物是没有问题的(口味各有不同但至少要我们自己认可并适合大部分人的口味),以及拍摄时向观众传递真实的感受,但我们做不到的是在拍摄离开后监督保证小店店家后续的服务质量。这是我们一直以来都没有解决的问题,它超出了我们的能力和权限,也是很难直接向大家说明的一个困扰。很抱歉只能在这样的讨论发生后向大家解释,在这里向受到困扰的大家说声抱歉。我们也在思考是否有更好的与大家沟通的方式。

也借此机会,希望向大家说明一个很多人好奇的问题:为什么盗月社现在的美食视频都不标注具体的店铺地址了?一是我们现在的视频其实更希望向大家介绍全国各地的美食与风土人情和我们享受其中的过程,而不是向大家推荐某一家具体的店铺,大家对某一种食物感兴趣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即可;二是随着我们粉丝量和观看量的增长,一条标注地址的视频能给店家带来的客流量早已大到了会让人困扰的地步,而我们拍摄的大多是当地非常平民化的小店,突然暴增的客流量会超出很多小店的承载能力,就会有很大概率出现服务质量下降。出于这两点的考虑,我们从去年就不再在视频中标注具体的店铺地址,还请大家谅解。有时会有热情的本地观众会根据蛛丝马迹找到店铺地址并发在评论中,很感谢大家的热情,但也请大家体谅我们这一点担忧,真的很抱歉。

针对本地大厨推荐是否夹私的担忧,我们也可向大家打消疑虑,向大家解释一下这期的选店流程:

首先我们会和当地大厨电话沟通,告诉他我们希望拍摄能够代表当地生活的街边美食,请他列一些他平时爱吃的街边小店;

拿到大厨给的清单后,我们会先进行线上的资料收集与筛选,大概会从他给到的20家店里选出10家左右;等到了当地后,我们会分成两队去踩点试吃。我们看重的标准有四条:1.味道是否能过我们自己这关;2.是否是当地人会吃的;3.是否有一定地方代表性,能够体现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习惯;4.周边环境是否富有生活气息;这样试吃过后,我们会筛选出大概3-4家,然后再与大厨有针对性地沟通出这些食物都有哪些值得讲解的点。最终再选出最后拍摄的两家。

大厨系列节目的目的,就是通过在当地饮食文化中扎根数十年的大厨们,讲述这些地方性街头美食的来历、演变与味道,期待着年轻的我们在看完之后,发现那些看起来普普通通的一碗面,一份锅贴,一块饼,这些易得的美食原来和我们的生活有着这样的联系呀。内容制作上还有不足,但我们会往这个方向努力,也希望大家提出更多意见,我们会认真吸取。

感谢每一位关心盗月社的朋友的宝贵提示和建议批评,也希望这份说明可以结束所有的担心,揣测和攻击。也衷心地希望可以同大家一起建立、保护一片能够友好交流、共同进步的空间。

时间仓促,今天一直在筹备一个特别策划的节目,看到相关讨论时已是下午6点多,行文不周,回应不够及时,还请大家谅解!

——疯大厨系列负责人 盗月社高饱饱

2021年5月27日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