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类为什么会进化得起床困难?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我们每天都在经历的一个普遍困扰。如果我们要探讨人类为什么会“进化出”起床困难,这本身就带点拟人化的色彩。更准确地说,我们不是主动“进化出”了起床困难,而是我们的身体和生理机制,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形成了一套与自然节律高度契合的睡眠觉醒模式,而现代生活方式的出现,恰恰与这套模式产生了碰撞,从而显现出“困难”。

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时间拨回到人类还生活在自然环境中的日子。

祖先们的生物钟与自然 sincronia

在没有电灯、没有手表、没有24小时便利店的时代,人类的作息完全受自然界的主导。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不仅仅是一种生活习惯,更是刻在基因里的生存策略。

光线是最强的信号: 太阳光是地球上最普遍、最稳定的生物钟信号(circadian rhythm)。当黎明的第一缕阳光穿透地平线,它会激活我们大脑中的视交叉上核(suprachiasmatic nucleus, SCN),这个地方就像我们身体的“总司令部”,它接收光线信号,然后协调身体内大部分的生理节律,包括体温、激素分泌(比如褪黑素,它在黑暗中升高,帮助我们入睡,在光明中降低,促进清醒)以及睡眠觉醒周期。
季节与昼夜的协同: 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我们的祖先对昼夜长短的变化非常敏感。长夏日短冬夜,这会影响他们的活动模式、食物获取和能量消耗。生物钟的调节也需要考虑季节性变化。
社会性同步: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大家一起生活,一起活动,也意味着人们的睡眠和觉醒时间在一定程度上是互相影响和同步的。如果大多数人都开始活动,自然也会带动其他人醒来。
饥饿与安全感: 醒来也意味着可以觅食,可以抵御危险。在资源匮乏的早期,适时醒来获取生存必需是至关重要的。

所以,我们的身体并非“设计”成起床困难,而是“设计”得对自然光线和昼夜节律极其敏感,并且倾向于在光线出现时逐渐活跃起来。

现代生活的“陷阱”

那么,问题出在哪儿呢?问题在于我们现在生活的环境,与祖先所处的自然环境有着天壤之别。

1. 人造光线的干扰:
“剥夺”黑暗: 电灯的出现,尤其是随后的LED灯,极大地延长了我们暴露在光线下的时间。即使在晚上,昏黄的灯光也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让大脑误以为“还没到睡觉的时候”,或者“还没到起床的时候”。
蓝光之祸: 手机、电脑、平板屏幕发出的蓝光,对褪黑素的抑制作用尤为明显。睡前刷手机,就像给大脑发了一个“现在是白天,不用睡”的信号。这样一来,夜晚的睡眠质量就受到了影响,白天的觉醒信号也变得模糊。

2. 生物钟的错位:
不规律的睡眠时间: 现代生活让我们可以在深夜工作、娱乐,也让我们可以在白天赖床。这种不规律的睡眠时间,就像把一个精密的机器,随机地按下暂停和启动按钮,久而久之,它就失去了原有的精准度。生物钟开始紊乱,出现所谓的“社交时差”(social jetlag)——在周末比工作日睡得更晚起得更晚,进一步打乱了正常的睡眠觉醒节律。
睡眠剥夺: 很多人因为工作、学习、娱乐等原因,实际睡眠时间远远不足。当你的身体长期处于“睡眠债”状态,自然会对唤醒信号产生更大的抵抗。

3. 生理节律的“惯性”:
缓慢的觉醒过程: 即使在自然环境下,人的觉醒也不是瞬间完成的。它需要一个逐步升温、激素水平调整、大脑皮层逐渐活跃的过程。早晨的唤醒信号,无论是自然光还是闹钟,都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让大脑完全切换到清醒模式。
“睡意残留”(Sleep Inertia): 即使你被叫醒,大脑也需要几分钟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完全恢复到最佳认知状态。这是一种短暂的、从睡眠到清醒的过渡期,在这个阶段,你会感到迷糊、反应迟钝,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没睡醒”。我们“起床困难”,很多时候就是这种“睡意残留”的表现,只是被我们主观感受为“不想起床”。

4. 心理因素与环境诱惑:
舒适的床铺: 温暖、柔软的被窝,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留客”力量。尤其是当外面天气寒冷、阴雨绵绵的时候,这种诱惑更加难以抵挡。
逃避与拖延: 有时候,“不想起床”也可能是一种潜意识的逃避,逃避工作、学习或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压力和挑战。

总结一下,与其说人类“进化出了”起床困难,不如说是我们的身体依然遵循着几万年来形成的、与自然节律紧密绑定的生物钟和睡眠模式。而现代生活,特别是人造光、不规律作息、信息过载等,就像是不合时宜的“噪音”,打乱了这套精密系统的正常运作,导致我们越来越难以“顺应”早晨的唤醒信号,从而表现出“起床困难”这一普遍现象。

所以,当我们抱怨起床困难时,其实是在和我们身体里最古老的生存本能以及现代生活方式的冲突作斗争。这并非是一种“缺陷”,而是一种对环境变化最直接、最普遍的生理和心理反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进化个屁,现代人的基因跟原始人比根本就没差多少,短短几千年哪来的进化?

更何况起床困难完全是近几十年才逐渐成为主流的,你父母那辈大部分人都还能早睡早起呢。一两代人就进化了?X战警变种人啊?

至于为啥现在的人起床越来越困难,那就要怪法拉第创造了交流电,爱迪生创造了电灯泡,贝尔德创造了电视机,冯诺依曼创造了计算机,还有那个叫史蒂夫乔布斯的家伙创造了一台叫爱疯的手机……

user avatar

先问是不是。为了让“起床困难”是“进化”出来的并冒出一句“在远古时期不会由自然选择筛掉起床困难的基因吗”,你需要有证据显示:

一、“起床困难”是特定的一个或多个基因所决定的,而不是“后天习得”“表观遗传修饰”“身体在跟环境的互动中临时起意”“由长期的睡眠不足·睡眠质量差或病理性因素所引起”;

二、在古人类中就存在上述基因,且那时就能导致现在观察到的“起床困难”,而不是“那时没这种效果,后来突变了”“那时其效果被其它基因的效果、环境、人的生活方式等因素所压制”;

三、“起床困难”的性状会导致古人类个体在生态选择中生存力低下、难以找到配偶、难以产生后代、后代的生存力低下之类问题,以至于有概率“由自然选择筛掉”

四、“起床困难”的性状带来的劣势大到了一定程度,以至于你觉得“视为中性性状、偶然地延续下来”不适合作为解释,值得专门去问“为什么”。

显然,以上证据你连一条都没有。起床困难可能是诸多问题的集合、并不关联到任何具体的基因,即使关联那基因在古人类中也未必存在,即使存在也未必有同样的效果,即使有也未必引起足够大的问题。

而且,搞不好这还是个有利性状的一部分哩~

堪萨斯大学的 Luke Strotz 等研究人员考察了过去五百万年间灭绝的软体动物的代谢率,发现代谢率低的物种比代谢率高的物种灭绝的概率更低。高代谢率可以作为很好的灭绝预测因素,尤其是那些栖息地较为受限的物种

  • 这项研究显示懒惰是一种高效的生存策略,无论是对个体、物种或是生物群落而言。
  • 用软体动物来研究“新陈代谢速率对灭绝率的影响”是因为目前科学家在这方面有大量可用的数据。

参与相关研究的科学家称“长期来看,动物最好的演化策略或许就是保持慵懒的状态,这种慵懒指的是较低的代谢率,这样生物更容易存活下来”“相比于‘适者生存’,更合适的说法或许是‘懒者生存’”。

还有,古人类的生活方式可能根本就不需要“起床容易”。

  • 全球现存的狩猎采集人口约数十万,对他们进行的研究可以反映在贫瘠地区生活的远古狩猎采集者的文化,而难以反映在富饶地区生活的巨大规模的远古狩猎采集人群。即便如此,你看看东非卡拉哈里沙漠那样荒凉的地方现存的狩猎采集者每三天打猎一次、每天采集3~6小时就可以养活整个部落,便可以想象他们的生活是多么的闲散。
  • 研究显示,远古狩猎采集者经常一天睡眠两次;一些现代狩猎采集部落的人闲到白天都能睡上五到八小时,估计在古代也是如此。
  • 那么,你很难期待古人类会需要“大清早很容易爬起来、不会赖床”的性状来做什么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我们每天都在经历的一个普遍困扰。如果我们要探讨人类为什么会“进化出”起床困难,这本身就带点拟人化的色彩。更准确地说,我们不是主动“进化出”了起床困难,而是我们的身体和生理机制,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形成了一套与自然节律高度契合的睡眠觉醒模式,而现代生活方式的出现,恰恰与这套模.............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进化论的核心概念——自然选择。如果我们深入探讨“趋利避害”这个原则,并将其应用于生物的生存和繁衍,就会发现事情比单纯的“变难吃”要复杂得多。首先,让我们明确一下“趋利避害”在生物学中的含义。这并不是说生物有意识地去选择“利”或“害”。更准确地说,是那些基因组合更适合生存和.............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了许多人步入晚年时可能面临的现实困境,既有生理层面的原因,更有心理和社会层面的复杂交织。与其说是“大多数人”如此,不如说这是一种普遍的趋势,很多人在不同程度上会经历这样的挑战。我们不妨来抽丝剥茧,聊聊这背后的原因。一、生理与认知能力的自然变化:首先,身体机能的衰退是不可避免的。.............
  • 回答
    鲁迅:革命的呐喊,文学的灯塔——为何革命意义压倒文学?一提起鲁迅,许多人脑海中立刻浮现出的是一位慷慨激昂的革命家,他的文字如同投石问路,撕裂旧世界的麻木与腐朽。随之而来的评价往往是,“他的革命意义比文学作品的进步意义重要得多。”甚至有人直接断言,“鲁迅首先是个革命家。”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对鲁.............
  • 回答
    从功利、世俗的角度来看,我们确实常常观察到一种令人费解的现象:似乎“坏人”反而能在生活中更顺风顺水,更容易获得物质财富、社会地位,甚至过得更“快乐”。他们可以为了个人利益不择手段,绕过规则,甚至欺骗和压榨他人,而善良的人则常常因为顾及他人感受、遵守道德规范而束手束脚,甚至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在这种赤裸.............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我们人类的身体确实是花了难以想象的时间才演化到今天这个样子,但要说“喝生水都会拉肚子”,这其实有点夸张了,但也确实反映了一个普遍的感受:现代人似乎比我们的祖先更“娇气”一些,一点点不干净的水就容易出问题。想明白这一点,得从几个方面来聊聊。首先,咱们得承认,人类的祖先,比如早期智人.............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涉及到生命演化的深层奥秘。很多动物,包括我们人类,之所以性器官和排泄器“扎堆”在一个区域,其实不是什么“刻意”的设计,而是大自然在漫长演化过程中,基于“效率”、“便利”和“共用”的原则下,逐步形成的“解决方案”。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详细剖析一下这个现象。1. 生理上的“邻居”:解.............
  • 回答
    从物种进化的角度看,人类对昆虫(及其所属的节肢动物门)的恐惧,与它们在自然界中的生存策略、潜在的危害性以及我们的祖先在特定环境下的经验紧密相关。尽管如今许多昆虫确实是可食用的,并且在某些文化中是重要的食物来源,但人类整体上对它们的排斥和恐惧,很大程度上源于我们漫长的演化历程中,与某些昆虫的负面互动经.............
  • 回答
    .......
  • 回答
    关于“活活吓死”这种说法,其实从生物学角度来看,它并非一个独立的进化机制,而是多种生理反应在极端压力下的极端表现。我们之所以会经历强烈的恐惧反应,以及在某些罕见情况下这种反应可能导致死亡,根源在于人类作为一种社会性、高度发达的哺乳动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为了在充满危险的环境中生存下来而发展出的一系.............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也涉及到生命演化的精妙之处。虽然一个人确实可以依靠一个肾脏健康地生活,但进化出两个肾脏并非“多余”,而是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双肾结构提供了显著的生存优势,并在面对各种挑战时,提供了冗余和更高的适应性。为了详细解答,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1. 肾脏的基本功能与重要性首先,.............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进化论的核心,也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容易引起误解的议题。很多人会直觉地认为,进化就是一场你死我活的“丛林法则”,越是自私自利,越能抢占资源,最终获得生存和繁殖的优势。然而,事实远比这复杂得多,人类的“善良”,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其实是一种高度适应性策略,它帮助我们,特别是我们这种高度社会化.............
  • 回答
    从进化的角度来审视人类的“受虐倾向”,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它并非直观地指向生存优势,但如果我们跳出“受虐就是为了好玩”的狭隘视角,深入挖掘其背后可能存在的生物学和社会学根源,或许能找到一些有趣的解释。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这里的“受虐倾向”并非指病态的、自我毁灭式的行为,而是指在特定情境下,.............
  • 回答
    从进化的视角审视,人类对细腿的偏爱,特别是女性的细腿,是一个复杂而迷人的现象,它深深根植于我们祖先在漫长岁月中积累的生存和繁衍的经验。这不是一种突如其来的审美偏好,而是经过千百万年自然选择塑造出的潜意识信号解读。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把目光投向那个遥远的、由生存压力主导的过去。首先,我们得承认,.............
  • 回答
    人类进化过程中,雌性承担生育任务而非雄性,是生物繁衍机制的必然选择,从体能优势来看,这并非“原生bug”,而是生物学上高度适应性和进化的结果。让我们从几个层面来详细解读:一、 生物繁衍的根本区别:配子大小与投入 雌性配子(卵子): 卵子是女性体内产生的生殖细胞,体积巨大,富含营养物质(如卵黄),.............
  • 回答
    地球上的人类消失后,自然界会经历一场深刻的重塑。没有了人类的干预,那些曾经被我们压制或塑造的生命形式,将迎来一次前所未有的自由发展契机。而关于“下一位智人”的出现,这并非是一个简单的模仿游戏,而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演化进程。首先,我们得明白,演化不是朝着某个预设方向前进的,它更像是无数次随机尝试与环境.............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疑问,觉得既然孕妇都能抵抗病毒性感冒,为什么又不能打病毒疫苗呢?这其中确实涉及到一些关键的科学道理,下面我就来详细解释一下。核心区别在于“如何刺激免疫系统”要理解这个,我们首先要明白病毒性感冒和病毒疫苗在工作原理上的根本区别。 病毒性感冒:身体的“实战演习” .............
  • 回答
    人类之所以进化出爱情,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漫长岁月中,我们祖先在生存与繁衍的残酷选择中,一步步“筛选”出来的最有效的策略。这背后,藏着生物学的理性,也包容着情感的深邃。想象一下,我们早期的祖先,生活在一个充满危险的世界。想要活下去,仅仅靠个体是不够的,必须仰仗群体。而群体中,最稳定的单位,便是那些愿意.............
  • 回答
    人类之所以没有进化出像某些海洋生物那样专门储存氧气的器官,主要是因为我们作为陆地哺乳动物,演化路径与生存需求不同,并且在“储存氧气”这个问题上,我们采取了“高效利用”而非“大量储备”的策略。为了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1. 演化路径与生存环境的根本差异: 陆地生活 vs. .............
  • 回答
    咱们聊聊这牙齿的事儿,为什么咱们这人类,不像有些个小动物,牙齿掉了还能长新的呢?这事儿说起来还挺有意思的,得从咱们身体的“设计图”和进化的选择说起。首先,得承认,人类确实不像某些爬行动物,比如鳄鱼或者鲨鱼,它们可是有多副牙齿的。鲨鱼更是厉害,一生能换好几千颗牙。它们为啥这么牛呢?这跟它们的生存方式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