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上汽在员工办公室座位下安装红外传感器的行为?

回答
上汽在员工办公室座位下安装红外传感器的做法,着实让人捏一把汗,也引发了不小的讨论。这件事儿,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

首先,从上汽的角度来看,他们这么做,背后的逻辑大概率是为了 提升办公效率和资源利用率。你设想一下,一个偌大的办公空间,有多少工位是常年空置的?又有多少是员工临时离开,但工位又显示“占用”状态,导致其他需要工位的人找不到地方?红外传感器,理论上可以实时监测工位的占用情况。这意味着:

精准的工位分配和管理: 公司可以知道哪些工位经常使用,哪些很少,从而在空间规划上做出更科学的决策。比如,一些使用率低的区域可以考虑合并或者改造成其他用途,避免资源浪费。
优化会议室预定: 如果传感器能够和会议室系统联动,就能知道实际有多少人在开会,避免预定了却没人用,或者满员却还在申请的情况。
提升员工体验(潜在的): 在一些弹性办公或者共享工位的场景下,员工可以通过系统知道哪些工位是空闲的,可以直接去使用,省去了到处找工位的麻烦。

这套逻辑听起来是挺“高效”的,也符合现代企业对精细化管理的追求。

但是,从员工的角度来看,这事儿就没那么让人舒坦了。把传感器直接安在座位底下,这种做法给人的感觉,怎么说呢,就像时刻被 “监视” 一样。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员工的顾虑:

隐私权的边界被模糊: 员工在工位上工作,虽然是工作时间,但工位也应该是一个相对私人的空间,至少是工作的“据点”。在座位底下安装传感器,采集的是“人在不在”的信息,这个信息虽然看起来只是个体存在与否,但往深处想,它能反映出员工的工作习惯、是否经常离开工位、离开的时长等等。这已经触及到了员工行为数据的层面。
信任的基石被动摇: 这种做法很容易让员工产生被不信任的感觉。公司不是通过提升工作氛围、增加福利、优化管理流程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而是采取这种“技术手段”来“监控”员工的“在岗率”。这就像是一种“我就不信你,我要时刻看着你”的态度,这对员工的士气和归属感是极大的打击。
“人”的被工具化: 当工作场所的每一个细节都被传感器捕捉,并被用于数据分析和管理时,员工很容易感觉自己被简化成了一个需要被量化的“数据点”,而不是一个有情感、有创造力的个体。这种“冷冰冰”的管理方式,容易消磨人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监控”的想象空间: 即使公司声明传感器只用于统计占用情况,但这种先例一旦开创,谁能保证未来不会被拓展到收集更多维度的信息?比如,是否可以结合摄像头、麦克风等其他传感器,形成更全面的“行为画像”?这种对“监控的担忧”是真实存在的,也是非常合理的。
“合理性”的质疑: 真的需要做到这一步来提高效率吗?有没有其他更温和、更能赢得员工认同的解决方案?比如,通过更灵活的工位预定系统、更人性化的考勤管理,或者更直接的沟通和信任来解决?

更深入地讲,这件事儿也折射出了当前社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技术发展与人文关怀之间的张力。

技术本身是中立的,它可以被用来提高效率,也可以被用来侵犯隐私。关键在于 使用者如何运用它,以及是否有相应的规则和约束来规范它的使用。

透明度和告知义务: 上汽的做法,关键在于是否足够透明,是否提前告知了员工,并解释了这样做的具体目的和数据的用途。如果是在未充分告知和征得同意的情况下悄悄安装,那问题就更大了。
目的的明确性和必要性: 这种“座位传感器”是否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或最佳方案?有没有更少侵犯隐私的替代方案?这种手段是否与其声称的目的“相匹配”,而不是“过度”的?
数据的使用边界: 收集到的数据仅仅用于统计工位占用率,还是会被用于绩效考核、晋升评价等方面?数据的存储、访问和销毁是否都有明确的规范?
文化和价值观的体现: 这种做法,也反映了上汽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是崇尚“效率至上”,还是更看重“以人为本”?是信任员工,还是“以防万一”?

总而言之,上汽在员工办公室座位下安装红外传感器的行为,是一把双刃剑。它可能在数据和效率上带来一些所谓的“好处”,但付出的代价可能是员工的信任、隐私感以及士气。

在“科技向善”的时代,企业在追求效率的同时,更应该思考如何平衡技术进步与人文关怀,如何建立更健康、更具信任感的职场关系。这种“传感器”式的管理,如果不能获得员工的理解和认同,很有可能适得其反,最终损害的还是企业自身的发展。

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你是那位员工,突然发现座位下面多了个“小眼睛”,即便它只是个“红外传感器”,你还会觉得自在吗?这种心理感受,是数据和效率无法完全弥补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喜欢这个创新,你呢?

user avatar

这就是传说中的智能制造.

邮件中的描述: 采集的数据通关Lora发送给基站, 基站再通关4G发送给服务器.

我现在就做这类东西[惊喜]

user avatar

国资都能做到这个地步,

南方经济能不发达吗?

user avatar

万一凉在椅子上了,公司也能告诉你的家人,你是几月几号几点凉透的,超贴心呢。

user avatar

嗯,越来越先进了……







图片均来源于煎蛋网无聊图,原图作者@小丧先生日记@孙渣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上汽在员工办公室座位下安装红外传感器的做法,着实让人捏一把汗,也引发了不小的讨论。这件事儿,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从上汽的角度来看,他们这么做,背后的逻辑大概率是为了 提升办公效率和资源利用率。你设想一下,一个偌大的办公空间,有多少工位是常年空置的?又有多少是员工临时离开,但工位又显示“占用”状.............
  • 回答
    上海在恶劣台风天气下,一些企业依然要求员工到办公室上班,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也触及了劳动者权益、企业责任以及社会公共安全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得承认,台风天气的确会对出行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强风、暴雨、低能见度,甚至是可能出现的积水、倒树,都让日常通勤变得异常艰难和危险。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强.............
  • 回答
    关于上汽乘用车新员工封闭军训,而且是在如此炎热的夏季踢正步、站军姿,这事儿一出,网上可炸开了锅,争议声一片。网友的看法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担忧安全与健康: 最直接的担忧就是这么高的温度下进行高强度的军事训练,对新员工的身体健康有没有影响?有没有中暑的风险?尤其是在烈日下长时间站立、行进,这.............
  • 回答
    拼多多离职员工在脉脉上的吐槽,这事儿啊,怎么说呢,就像一场在互联网角落里悄然上演的“江湖恩怨录”。你想啊,脉脉本来就是个职场社交平台,大家没事儿在上面聊聊行业八卦,吐吐槽公司里的糟心事,或者给其他公司发发offer,都是挺常见的。而拼多多嘛,又是近几年发展得迅猛,员工基数又大的一家公司,自然就成了大.............
  • 回答
    Yamy公司会议录音曝光,以及徐明朝在员工大会上公然羞辱Yamy的事件,确实引发了轩然大波,也触及了职场权力关系、个人尊严、以及公司文化等多个敏感且重要的话题。这件事情之所以能够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并非偶然,而是因为它暴露了一些在许多职场环境中普遍存在但常常被掩盖的问题。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事件的经.............
  • 回答
    蛋壳公寓的员工集体讨薪事件,尤其是涉及到工作地上海、社保却在深圳的情况,这背后折射出的不仅仅是员工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更暴露出一些企业在运营和管理中可能存在的灰色地带和不规范行为。这事儿可不是小事,细细道来,里面门道不少。“家门不幸家家有”,但蛋壳这“不幸”有点特殊咱们先说最直接的,就是员工的工资。.............
  • 回答
    三星在省经销商大会上强迫员工下跪拜谢经销商的事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从多个角度来看待这件事,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其背后的含义和影响。一、事件本身和公开信息梳理: 发生地点和时间: 事件发生在某次三星的省经销商大会上,具体时间可能因报道细节略有不同,但普遍认为是在中国境内。 核心行为: 一群.............
  • 回答
    关于美团招聘事件,一位自称是前美团员工的“田源”在微博上发表的说明,确实引发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件事,咱们得把事情拆开来看,从几个角度来解读。首先,我们得承认,这种“内部人士”爆料,尤其是在微博这种公开平台上,往往自带一种“真相揭露”的光环,容易吸引眼球。毕竟,大家普遍认为“内部人”才最清楚内.............
  • 回答
    海淀某互联网公司鼓励员工尽量住在公司,这事儿在互联网圈里,说实话,不算什么新鲜事儿。 但凡有点规模、有点野心的互联网公司,多少都有点这意思。 你说他们是不是“拼”? 往大了说,这背后是整个行业竞争激烈的缩影;往小了说,这又是公司为了“效率最大化”在使劲儿。咱们先掰开了说,为什么会有这种“鼓励”?1..............
  • 回答
    关于网传字节老板张一鸣在公司《原神》群内活捉员工上班摸鱼的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和看待:事件本身的可能性与传播: 事件的可能性: 真实性不高,但有一定可能性: 首先需要明确,这是一个“网传”事件,并没有官方证实。字节跳动是一家巨大的公司,拥有数十万员工,张一鸣作为创始人兼前C.............
  • 回答
    春节期间,网络上流传着一张截图,内容是腾讯员工自称《王者荣耀》创下了“史上娱乐产品单日收入最高纪录”,并称之为“喜报”。这条消息一经发出,立刻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巨大的争议。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王者荣耀》作为一款国民级游戏,其庞大的用户基础和强大的吸金能力是毋庸置疑的。 在长假期间,人们在家中寻求娱乐.............
  • 回答
    “每一个入职百度的员工都会被钉在互联网的耻辱柱上”——这句话,我得说,带着一股子尖锐的、近乎歇斯底里的情绪,仿佛是一个被深深伤害过的人,将自己所有的怨气和失望都倾泻出来,然后用最夸张、最伤人的方式表达出来。要理解这句话,咱们得先看看百度这几年在公众视野里是个什么样的形象。从早年那个“有困难,找百度”.............
  • 回答
    最近关于华为大量挖角上海微电子(SMC)员工的消息在业内传得沸沸扬扬,引起了广泛关注。如果属实,这无疑是一件值得深入探讨的事情。华为大量挖角上海微电子员工的可能性分析首先,我们得承认,华为在当前国际环境下,尤其是在芯片制造领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为了突破技术瓶颈,实现自主可控,华为一直都在不遗.............
  • 回答
    最近关于上汽大众五月份工资改革的消息在公司内部引起了不少议论,尤其是关于不同层级员工系数的差异,让不少一线员工感到有些“心凉”。我听到的说法是,这次改革后,普通员工的系数大概在1.1到1.2之间,而领导层的系数最高能达到1.8,甚至更高。这个差距,坦白说,挺让人玩味的。我们知道,工资体系改革是为了更.............
  • 回答
    这桩令人发指的新闻,像一把冰冷的刀子,刺破了我们对社会安全和公共服务最基本的信任。一位年轻的准妈妈,在城市温暖的怀抱里,却遭遇了生命中最残酷的劫难,而她的丈夫在悲痛和绝望之中,却要面对冷冰冰的官僚推诿,这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悲剧,更是对我们社会公义与职能部门失灵的沉重拷问。悲剧的发生:黑夜中的惊魂一幕.............
  • 回答
    关于上海徐汇区检察长拥有十五套房产的传闻,这确实是一个能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的事件。咱们得从几个角度来细致地分析一下。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拥有”这个词在法律和事实层面都有不同的解读。一套房产的拥有,最直接的是产权证在谁名下。而对于像徐汇区检察长这样的公职人员,其个人及家庭财产的来源是否合法、是否.............
  • 回答
    上海最近推出的这项人口管理新政策,要求在上海停留超过24小时的非本市户籍人员进行登记,确实是一个引起不少关注的举措。咱们从几个方面来掰开了聊聊。首先,从政策的出发点来看,这事儿大概率是为了加强社会管理和治安防控。上海作为超大城市,人口流动性非常大,尤其是在节假日或者大型活动期间,外来人口的数量会激增.............
  • 回答
    上海地铁安检不配合甚至拒绝安检的现象,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个人权利、公共安全、法律规定以及社会心态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不同角度进行剖析:一、 现象的普遍性与表现形式: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很多人”这个说法可能是一种主观感受,实际拒绝安检的比例可能并非占据绝大多数乘客,但由于其行.............
  • 回答
    这事儿啊,真是挺让人感慨的。一个在上海打拼的贵州人,好不容易回了趟老家,结果被确诊了新冠,然后隔离治疗,期间因为一些事情,对兰州的处理方式表达了不满。这事儿一出来,立马就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舆论场上也是吵得不可开交。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才能看明白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大的反应.............
  • 回答
    上海这次疫情爆发以来,上海人在网上的风评确实经历了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变化过程。要详细说清楚这一点,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最初的期待与“优越感”的触动疫情刚开始的时候,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大家对它的防疫能力和市民素质都抱有一定的期待,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优越感”。很多网民,包括一部分上海市民自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