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妇女”一词的定义在汉语词典上和中国的法律中是否矛盾?

回答
“妇女”一词在汉语词典上的定义与中国法律中的表述,并非直接的矛盾,更多的是在侧重点和适用范围上存在一定的差异。理解这种差异,需要我们分别审视词典的语言学解释和法律的规范性规定。

在汉语词典中,“妇女”一词通常被定义为“已婚的女性”或者广义上指“成年女性”。这个定义更侧重于描述一个社会身份或生理特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使用“妇女”时,往往会联想到已婚、为人母等身份,也可能泛指所有成年女性。词典的定义是为了提供一个通俗易懂的语言学解释,它反映了汉语使用者普遍的认知和习惯用法。

然而,当“妇女”这个词进入法律领域,它的内涵和外延会被赋予更严格的、具有操作性的法律意义。中国的法律,尤其是与妇女权益相关的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在界定“妇女”时,通常采用的是广义的、不以婚否作为硬性限定的定义。法律所关注的是所有具有女性生理特征的成年个体,无论她们是否已婚、是否育有子女,都应受到法律的平等保护,享有相应的权利。这种法律上的定义,是为了确保女性作为一个群体,在社会、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都能获得公平的对待,防止因婚姻状况等因素导致部分女性权益被忽视或侵犯。

因此,可以说词典的定义更偏向于描述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或日常用语习惯,而法律的定义则是一种为了实现法律公正和保护特定群体权益而设立的、更具普遍性和包容性的规范性界定。两者在目标和功能上有所不同,但并不构成本质上的矛盾。法律的定义是在原有词义的基础上,根据立法目的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和扩展,以适应法律的实践需求。

例如,在法律条文中,当我们看到“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受教育权”时,这里的“妇女”显然指的是所有成年女性,不论其婚否。同样,当法律规定“妇女享有产假”时,其受益对象也是所有符合条件的生育女性。如果法律将“妇女”严格限定为“已婚女性”,那么未婚生育的女性就可能无法享受到法律的保护,这显然不符合现代法治精神和社会发展趋势。

所以,与其说是矛盾,不如说是一种“概念的演进”或者“法律的精确化”。词典提供了语言的起点,而法律则根据社会发展和价值取向,对这些词汇赋予了更深层次、更具指导性的意义。在法律语境下,“妇女”是一个更包容、更具保护性的概念,它超越了词典中可能存在的某些限定,以确保所有女性都能在法律面前获得应有的尊重和保障。理解这种细微的差别,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法律的含义,并认识到法律在推动社会进步和性别平等中的重要作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事实上,中国并没有法律或者司法解释规定妇女是指14周岁以上的女性。人们之所以流传这样一种说法,是因为我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六条的规定。

  刑法第二百三十六条第一款规定:“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强奸妇女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此条款规定的目的在于保护妇女的性自主权,而为了加强对不满十四周岁的幼女的特别保护,该条第二款规定:“奸淫不满十四周岁的幼女的,以强奸论,从重处罚。”与不满十四周岁的幼女发生性关系,不论是否采用暴力、胁迫或者其它相当于暴力胁迫的手段,均以强奸论处。

  因为第二百三十六条第二款对不满十四周岁的幼女进行了特别规定,因而第二百三十六条第一款关于“强奸妇女”的规定就被认为适用于十四周岁以上的女性,也就让大家产生了这样一个理解:我国法律认为妇女是指年满十四周岁的女性。

  但是并非如此,我国法律在使用“妇女”一词时,通常指所有女性。最为典型的,《妇女权益保障法》中就保障了所有年龄阶段的女性权益,保障范围涵盖“女婴”、“女性未成年人”、“老年妇女”等等。“妇女”是我国法律中描述所有女性的通常用词,根据北大法宝法律数据库检索结果,共有94部法律使用了“妇女”一词,而“女性”仅有24部。在使用“女性”一词时,通常作为定语使用,例如:“女性工作人员”“女性人民警察”“女性未成年人”“女性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女性公民”“女性科学技术人员”“女性公务员”等,单独使用“女性”只有两处——《妇女权益保障法》第十六条第二款“学校在录取学生时,除特殊专业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取女性或者提高对女性的录取标准。”和《收养法》第九条“无配偶的男性收养女性的,收养人与被收养人的年龄应当相差四十周岁以上。”

  至于我国法律为何偏爱使用“妇女”一词,这应该与中国近代的革命话语有关。

  另外,最早的中国文字中“妇女”本来就是指所有女性,“妇女”包括“妇”和“女”,嫁了人的就是“妇”,没嫁人的就是“女”。

  而关于法律用词的含义与词典含义不一致的问题,这与法律解释方法有关。

  一个词语在法律上的含义和在词典中的含义不一致,是一个常见的现象。通过一个词语的通常含义来理解法律,是一个基本的方法,但不是全部的方法。一个词语的词典含义并不能当然代表法律所欲表达的真实意思,因为语言文字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我们需要运用一定的法律解释方法来探寻法律的真意。例如民法中使用的“善意”一词,词典中解释为“好意”,而法律上的含义是“不知情”。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