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关键在于理解“孤立系统”这个概念。热力学第二定律适用于孤立系统,即不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系统。而生命体,包括 DNA 的运作,都不是孤立系统。生命体是典型的开放系统,它们持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
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 DNA 的工作方式,以及它如何在开放系统中运作,并且并不违背热力学第二定律:
1. DNA 的有序是如何产生的?
DNA 的高度有序性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通过消耗外界的能量和物质来构建的。想象一下建造一座高度有序的城堡,你需要的不仅仅是砖块,还需要劳动力(能量)和工具。
能量的来源: DNA 的复制、修复和基因表达等过程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这些能量主要来自于细胞内的 ATP(三磷酸酸腺苷)等高能分子。而 ATP 的产生,本身就是一个能量转换的过程,比如通过呼吸作用或光合作用,这些过程都伴随着熵的增加。 原材料的供给: DNA 的复制需要大量的核苷酸(DNA 的基本组成单位)。这些核苷酸是细胞通过代谢过程从食物或自身分解产物中获取的,并且需要消耗能量来合成和提供。 酶的作用: DNA 的复制、修复和表达等过程都离不开酶的催化。酶是高度特异性的蛋白质分子,它们能够加速化学反应,降低活化能。酶的合成和运作也需要能量和精确的分子机器。
2. 宏观视角下的熵增
虽然 DNA 分子本身是一个高度有序的结构,但它的生命活动(如复制)是一个局部熵减的过程。然而,这个局部熵减是以更大的整体熵增为代价的。
能量耗散: 在 DNA 复制过程中,当核苷酸被连接起来形成新的 DNA 链时,会伴随着能量的释放。这些能量大部分会以热量的形式散失到环境中,增加了环境的熵。 副产物的产生: DNA 复制的化学反应并非 100% 高效,会产生一些副产物,这些副产物往往是更无序的分子。 细胞整体的熵: 细胞作为一个整体,其生命活动(包括 DNA 的运作)需要从环境中摄取能量(如葡萄糖)和物质,并向环境排放废弃物和热量。从整个细胞与环境组成的系统来看,总体的熵是在增加的。
DNA 似乎是一种奇妙的物质,它能够自我复制、修复,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思考”(通过遗传信息)。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它是否真的“违反”了我们熟知的一些物理学基本定律,特别是热力学第二定律。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简单来说,它描述了在一个孤立系统中,熵(衡量无序程度的指标)总是趋于增加,或者.............
DNA 并不是像多肽链那样,通过自身氨基酸残基之间的相互作用而盘曲折叠出多种多样的三维高级结构。多肽链(也就是蛋白质)的折叠是一个极其复杂且精妙的过程,其结构的多样性是生命活动得以实现的基础。DNA 的情况则完全不同。DNA 的基本形态是双螺旋结构。这就像一根相互缠绕的、由两条链组成的绳子。这两条链.............
DNA 真是靠自然演化产生的吗?这是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涉及到生命的起源和演化。简单来说,科学界的主流观点是肯定的,即 DNA 确实是通过一系列自然过程逐步演化而来的,而非凭空出现或被“设计”出来的。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到构成 DNA 的基本单元,以及它们如何在早期地球的条件下,通过物理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