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西周时期和春秋时期的山东半岛以及江淮北部的局势是怎样演变的?

回答
西周时期和春秋时期的山东半岛以及江淮北部,可以说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其政治格局、民族关系和文化交流都经历了深刻的演变。如果想把这个区域的历史说透,那得从头讲起。

西周时期:一个初具雏形、相对稳定的局面

西周初期,随着武王伐纣成功,周公旦摄政,建立了一套以宗法制为核心的统治秩序。在这个大的背景下,山东半岛和江淮北部也逐渐纳入了周朝的势力范围。

山东半岛:封国林立,周朝统治的基石

在西周时期,山东半岛并非一个统一的政治实体,而是由周王分封的众多诸侯国组成。这些诸侯国在名义上效忠于周天子,但实际上拥有相当大的自主权。

齐国:冉冉升起的东方巨头。 齐国是西周时期在山东半岛上最重要的国家之一。周公旦的弟弟、姜太公(吕尚)被封于营丘(今山东临淄附近),建立了齐国。姜太公以其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迅速稳定了当地的局势,并实行“因其俗,简其礼”的政策,尊重当地风俗,发展经济,使得齐国成为了一个强大的诸侯国,在东部边疆扮演着抵御东夷和其他方国的角色。
鲁国:周礼的典范。 鲁国由周公旦的儿子伯禽受封,定都曲阜(今山东曲阜)。鲁国以其“周礼”的恪守而闻名,在文化上对后世影响深远。虽然在军事和经济实力上可能不及齐国,但鲁国在维护周朝的宗法和礼乐制度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他重要诸侯国: 除了齐、鲁之外,山东半岛还有很多其他诸侯国,例如莱国(姜姓,故址在今山东淄博)、郯国(姒姓,故址在今山东郯城)、莒国(己姓,故址在今山东莒县)等等。这些国家共同构成了西周时期山东半岛的政治版图。这些国家之间虽然有时会有摩擦,但整体上受到周天子的节制,保持着相对的稳定。
东夷的融入与影响: 山东半岛自古以来就居住着东夷部族。西周时期,随着周朝势力的扩张,一些东夷部族被征服、同化,也有些则融入了周朝的封国体系之中。这种融合带来了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但也埋下了一些潜在的矛盾。

江淮北部:周朝的边缘地带,夷夏杂处的局面

江淮北部,大致包括今河南东部、安徽北部和江苏北部等地,在西周时期,其地理位置相对偏东偏南,属于周朝统治的边缘地带,情况比山东半岛更为复杂。

淮夷的威胁: 西周时期,淮河以北存在着许多被称为“淮夷”的方国和部族。这些部族在政治、军事上并不像中原诸侯那样受到周朝的严密控制。虽然周朝曾多次对淮夷用兵,试图将其纳入统治范围,但效果并不显著。淮夷时常侵扰周朝的边境,给周朝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诸侯国的设立与整合: 为了应对淮夷的威胁,周朝也在江淮北部设立了一些诸侯国,例如蔡国、霍国、唐国等。这些国家充当了周朝在南方的屏障。然而,这些国家自身也面临着来自淮夷和内部的挑战,其稳定性不如山东半岛的齐、鲁等国。
文明的渗透与融合: 尽管存在威胁,周朝的文化和政治影响也在缓慢地渗透到江淮北部。随着周朝疆域的拓展,中原的礼乐制度、生产技术等也逐渐传播到这一区域,促进了当地文明的发展,也使得这一区域的“夷夏”界限变得模糊。

春秋时期:动荡的变革与大国争霸的序幕

进入春秋时期,周朝的王室衰微,传统的宗法秩序开始瓦解。原先相对稳定的局面被打破,各诸侯国为了生存和发展,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尤其是在山东半岛和江淮北部,这种变化尤为明显。

山东半岛:霸权争夺的中心舞台

齐桓公的崛起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成为了东方的霸主。齐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尤其是在渔盐业方面)和军事力量,整合了东方的众多小国,并多次北伐山戎、征伐孤竹,南下抵御楚国,在维护周天子名义上的统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齐国成为了春秋时期山东半岛当之无愧的领导者。
鲁国的守成与文化传承。 鲁国在春秋时期依然保持着其文化传统,但政治和军事上的影响力相对衰退,往往需要依附于齐、晋等大国。然而,鲁国在维护礼乐文明方面的贡献仍然不可忽视。
吴越争霸的余波与南下的影响。 尽管吴越争霸主要发生在长江下游,但其间接影响也触及到了山东半岛的南部。随着吴越两国国力的强盛,他们也试图向北扩张势力,对山东半岛的南部国家构成了一定的压力。
“大国化”的趋势: 春秋时期,原先众多的小国逐渐被大国吞并,形成了“大国化”的趋势。在山东半岛,一些原先独立的国家被齐国吞并,区域内的政治实体数量有所减少,但地缘政治的复杂性并未因此降低。

江淮北部:霸权的争夺前沿与地缘政治的变动

江淮北部在春秋时期成为了周朝王室衰微后,大国争霸的焦点地区之一。地缘上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楚国的崛起与向北扩张。 春秋时期,南方的楚国国力日益强盛,并开始积极向北扩张,对江淮以北的诸侯国构成了巨大的压力。许多位于江淮北部的国家,如蔡国、宋国、郑国等,都成为了楚国扩张的目标。
“春秋无义战”的体现: 这一时期,江淮北部诸侯国的生存环境变得异常艰难。他们常常在楚国、晋国、齐国等大国之间摇摆不定,甚至被作为大国争夺的棋子。战争频发,国家的独立性受到严重挑战。
地缘政治的变动: 原先在西周时期存在的边境冲突,在春秋时期演变成了更为直接和大规模的领土争夺。一些国家被吞并,一些国家则依附于更强大的势力以求生存。例如,蔡国屡次被楚国灭亡又复国,最终被楚国彻底吞并。
文明的冲突与融合加剧: 随着大国争霸的深入,中原文化与南方楚文化在江淮北部地区发生更剧烈的碰撞和融合。战争带来的破坏与迁徙也加速了文化的交流和变异。

总结来看:

西周时期,山东半岛和江淮北部处于一个由周天子分封、宗法秩序维系的初级阶段,虽然存在东夷和淮夷的局部挑战,但总体上呈现出一种相对稳定的、以诸侯国为主要政治单元的格局。

进入春秋时期,随着王室衰微和礼崩乐坏,这一地区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山东半岛成为了齐国称霸的舞台,区域内大国化趋势明显,而江淮北部则成为楚国北上扩张和中原大国争夺的前沿,战争频发,地缘政治格局剧烈动荡,诸侯国的生存与命运常常悬于一线。这一时期的演变,为后来的战国七雄格局奠定了基础。

这两段时期,山东半岛和江淮北部从一个相对边缘的区域,逐渐走向了中国古代政治舞台的中心区域之一,其历史演变过程充满了斗争、融合与变革,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哎呀哎呀,只能硬着头皮回答这个问题。虽然西周史是我的活跃领域,但是西周时期的东方地区和中原、关中相比,金文材料并不多,尤其是齐、鲁等东方大国出土的铭文很少,让这个区域的形势非常不明朗,我也只能用一些手头有的资料作一下整理。

我们先简单从商代开始说,不然这个问题不好说。

先商和商时期

目前主流认为的下七垣文化在二里头文化二期形成于河北邯郸一带,在二里头三期形成了以磁县下七垣为中心的下七垣类型、在保定地区形成了岳各庄地方类型,并深刻影响了二里头文化以北,位于当前新乡市地区的辉卫文化。与二里头文化以及位于广大东方地区的岳石文化鼎足而立。

约当于二里头文化四期,来自河北南部太行山东翼地区的下七垣文化由北向南发展,在杞县鹿台岗遗址和岳石文化河流,覆盖掉当地的二里头文化,并一路向东在郑州地区和二里头文化的大师姑古城相持,在此区域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洛达庙期类型(或南关外类型)。[1]

在结束相持之后,大师姑古城被平毁,商夷联军进展至伊洛地区,二里头文化让位,商建立偃师商城。在这个时期可以发现,在偃师古城的遗存中,岳石文化因素所占比例较郑州商城已经下降,可以推测在结束郑州的战役之后,东夷军队未与商联军向西进军。[2]

在商建立王权之后,二里岗文化勃兴,在二里岗文化期,商和岳石文化的总体关系较为良好。虽然商在岳石文化的核心地区济南大辛庄已经建立了据点,但是在大辛庄二里岗遗存中仍可以看到商夷杂处的和平景象。在和东夷保持良好关系的同时,没有后顾之忧的商在河北、山西、陕西、湖北、安徽等地四面扩张,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疆域。

二里岗上层晚期到白家庄期,商王国与东夷关系全面破裂,发生“仲丁征蓝夷”事件,战事最危急的时候,商都小双桥商城(隞都)都被东夷军队攻陷过,商贵族被屠戮。[3]在此之后,商陷入“九世之乱”,大批二里岗城址同时被废弃,史称“白家庄崩溃”。在经历中商的动荡之后,至武丁时期,将统治重心由郑洛地区转向北部的河南安阳地区。

进入晚商之后,殷商开始对山东地区的经略,首先进入鲁北地区,占有鲁北富饶的海边盐场[4],并进军鲁中地区,形成强盛一时的方国——晚商苏埠屯类型,有研究者认为,苏埠屯类型即是东夷古国薄姑。[5]

在晚商晚段,商文化已进军至淮河以北的鲁南苏北地区,建立前掌大类型。

即使在殷商末期,山东地区都是商王朝重点扩张的区域之一,商纣王时期的"十祀征人方“和“十五祀征人方”就是证据。

人方伐东国,典东侯,册人方,余其比多侯,菑践人方[6]

值得注意的是,晚商在东部地区的经略是以暴力为主的,造成了岳石文化的衰落,在山东半岛东部地区,形成了吸收商文化的本地文化珍珠门文化。而大批商贵族则在富饶的山东地区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小国,其性质实质上与西周的诸侯国类似。

总结一下西周之前的山东半岛:在山东半岛地区首先存在大量富庶而强大的殷商诸侯,东夷诸国已经被压缩到山东半岛东部地区。

周王朝对东国的经略

周革商命之后,周武王的联军仅攻克了殷商的王畿地区,虽然帝辛死亡,但是殷商贵族却未受到巨大的冲击,周武王考虑到周人在中原并没有站稳脚跟,对臣服的商人以羁靡安抚为主,自然无法对东部地区多作经略。只是在殷商故地设立三监监视殷商贵族。

若朕厣,在周曰:商百姓无罪,朕命在周,其乃先作我肆罪疾,予惟以先王之道御复正尔百姓,越则非朕负乱。[7]

在周武王去世后,帝辛之子武庚联合三监以及东方诸侯作乱,新生的周王朝面临严峻考验,年轻的成王在绝代猛人周公旦、召公奭、师尚父的辅佐下平定了三监之乱,在巩固了故殷商的核心地区之后,对东部诸侯国实施军事打击,将周的影响扩张自此。

在文献中有

成王既迁殷遗民,周公以王命告,作多士、无佚。召公为保,周公为师,东伐淮夷,残奄,迁其君薄姑。成王自奄归,在宗周,作多方。既绌殷命,袭淮夷,归在丰,作周官。[8]
遂诛管叔,杀武庚,放蔡叔。收殷馀民,以封康叔於卫,封微子於宋,以奉殷祀。宁淮夷东土,二年而毕定。诸侯咸服宗周。[9]
周武王既克殷,乃設三監于殷。武王陟,商邑興反,殺三監而立[宀录]子耿。成王屎(纂?纘?)伐商邑,殺[宀录]子耿,飛廉東逃于商蓋氏,成王伐商蓋,殺飛廉,西遷商蓋之民于朱圉,以御奴虘之戎,是秦之先[10]

在青铜器中有:

王伐盖侯。周公某。禽祝。禽又振祝。王易金百寽。禽用乍寶彝。[11]
隹周公于征伐東夷。豐白。尃古。咸截。公歸获于周廟。戊辰。酓秦酓。公賞【冉土】貝百朋。用乍尊鼎。[12]

在禽簋中,成王时期东征的记录与文献记录出现了矛盾,过去的记载中都认为对东国的征伐是周公主持,而禽簋记载中我们知道,成王亦是直接的指挥者,周公旦作为某主辅助。

在【冉土】方鼎中,我们知道周公在征讨东夷的战役中,剪灭了丰伯和薄姑两个东夷诸侯。

当然,东夷的战斗力是弱逼了一点,主要是因为东国地区的小国众多,并不团结,可以各个击破:

  周公旦已胜殷,将攻商盖。辛公甲曰:"大难攻,小易服。不如服众小以劫大。"乃攻九夷而商盖服矣。[13]


在对东国进行军事打击之后,周成王在新征服的东国分封诸侯,进行统治,主要分封的重要国家有齐(受封者师尚父,营丘),鲁(受封者周公子伯禽,曲阜),曹(受封者叔振铎,定陶),滕(受封者叔绣,滕县)。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山东半岛上仍有不少古国,并没有在军事打击中遭受灭顶之灾,只是臣服于周,山东半岛的政治局势错综复杂,这也是成王将齐、鲁两个大国分封于此的主要原因。

在西周时期,这些东夷土著国家也曾多次反叛,使周王朝和其封国不断出兵征讨,喜欢反叛却战斗力不佳的东夷成为周王朝各路牛人刷经验的地方,例如:

王令遣仲東反夷。疐肈從遣征。攻龠無啻。省于人身,孚戈。用乍寶尊彝。子子孫其永寶。[14]

这是西周早期的一件青铜鼎,是说作器者疐跟从奉王命征讨东方反叛夷人的遣仲,在攻击中所向无敌。主帅遣仲的遣氏家族在此后的西周历史中一直都相当有权势,这次东征应当功劳不小。

隹王令明公遣三族伐東國。才X。鲁侯又繇工。用乍尊彝[15]

明公就是令方彝里那位明公,为周公旦次子,鲁侯应当就是初代鲁侯周公旦长子伯禽,两兄弟手拉手肩并肩开开心心地干东夷。

虘東夷大反。白懋父以殷八师征東夷。唯十又一月。遣自X次。述東X。伐海眉。于厥復歸才牧师。白懋父承王令。易师䢦征自五颙貝。小臣谜蔑历。众易貝。用乍寶尊彝。[16]

在西周早期晚段的小臣谜簋中,以殷八威武之师征讨东夷的是卫国公子伯懋父,打到了海边一个叫五颙的地方,总之强无敌。

甚至在西周晚期,周天子依然需要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来征讨山东半岛的宿夷:

三月方死霸,王至于,分行。王亲命晋侯苏:率乃师,左复,观。北复,□,伐夙夷。晋侯苏折首百又廿,执讯廿又三夫,王至于勋城,王亲远省师。[17]

除了不断军事镇压,西周王朝仍然需要对东国诸侯进行羁靡安抚,其中重要的活动为“殷”,即学者们常称的“殷见礼”[18],就是在成周洛邑举行的大型祭祀,通常举行殷见礼时东国诸侯会亲赴成周觐见周天子或受周天子任命主祭的卿士:

乙卯。王令保及殷東或五侯。延兄六品。蔑历于保。易賓。用乍文父癸宗寶尊彝。遘于四方。䢔王大祀。袯于周。才二月既望。[19]
隹六月。既生霸乙卯。王才成周。令丰殷大矩。大矩易丰金。貝。用乍父辛寶尊彝。木羊册。[20]

在不断的胡萝卜+大棒的政策下,西周时期,山东地区已经逐渐“核心化”,本地的东夷贵族在西周晚期已经融入周人的大海之中。

齐国

再说一下山东诸侯国的问题,首先是齐国,齐国初封为师尚父(姜太公),师尚父被授予极大的权力:

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21]

师尚父在前往营丘就国的时候和本地的莱夷有过剧烈的摩擦:

东就国,道宿行迟。逆旅之人曰:“吾闻时难得而易失。客寝甚安,殆非就国者也。”太公闻之,夜衣而行,犁明至国。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营丘边莱。莱人,夷也,会纣之乱而周初定,未能集远方,是以与太公争国。[22]

虽然齐国最终站住了脚跟,但是实际上局势长期并不稳定,以至于太公以下五世齐侯死后均归葬于周[23],可侧面反映西周初期齐国不稳的局势。

在西周中晚期,周王朝和齐国之间出现了严重的矛盾:

哀公时,纪侯谮之周,周烹哀公而立其弟静,是为胡公。胡公徙都薄姑,而当周夷王之时。
哀公之同母少弟山怨胡公,乃与其党率营丘人袭攻杀胡公而自立,是为献公。献公元年,尽逐胡公子,因徙薄姑都,治临菑。[24]

周夷王把齐哀公煮了,立了哀公之弟齐胡公,齐胡公又被齐人拥护的献公所杀,青铜器五年师使事簋铭文可能也正反映了这段历史:

隹王五年九月。既生霸壬午。王曰。師使。令女羞追于齊。儕女毌五。易登盾生皇。畫內戈琱。厚必。彤沙。敬毋敗績。使敢昜王休。[25]

这是某王五年九月天子命令将领师使对齐地采取军事行动的铭文,有学者认为这正是周夷王对齐献公攻杀胡公的报复,但是我们实际上也知道,献公在位九年,可见最终周天子还是承认了齐献公的合法性。

在西周晚期,齐国和周的关系得以修复,并参与了多次周天子对于东夷的军事行动

王若曰。師㝨,伐淮夷。䌛我帛畮臣。今敢搏厥眾,叚反工吏。弗蹟東䧕。今余肈令女。䢦齐师㠱。莱。僰。殿左右虎臣。正淮夷。[26]
隹(唯)十又一月,王令(命)師俗、史密曰:“東征。”敆南尸(夷)膚虎會杞尸(夷)、舟尸(夷)雚不折,廣伐東或(國)齊(師)、族土、述(遂)人,乃執啚(鄙)寡亞。師俗(率)齊(師)、述(遂)人左,□伐長必,史密右,(率)族人、釐白(萊伯)、僰,周伐長必,隻(獲)百人,(敢揚)天子休,用乍(作朕)文考乙白(伯尊簋),子子孫孫(其)永寶[27]
惟正月壬申,王各(格)于 龚大室,王若曰:“引,余既命女更乃祖,冢司齐三师。[28]

除此之外,齐国在经略山东半岛的时候分出小宗,在古国丰国国土上建立了新的丰国,2015念在山东高青陈庄西周墓的发掘中,就出现了大量与此有关的青铜器:

丰启作 厥祖 甲齐公宝尊彝 丰启作文祖齐公尊彝

鲁国

说完了齐,说说鲁,关于鲁国,在目前发现的青铜器铭文中体现不多,在考古发掘中,1977年,考古学者在山东曲阜发现了西周时期鲁国故城的遗址,在城中发现的西周墓地较有特色,甲组墓地流行腰坑殉狗,随葬陶鬲,与典型的殷商葬俗相合,推测是殷人墓地;乙组墓地无腰坑殉狗,随葬铜鱼,是典型的周式葬俗,推测为周人墓地,甲乙组墓地并未混杂交错,可见是聚族而葬。

在鲁国始封时,除了鲁侯带来的周人外,还有:

分鲁公以大路,大旂,夏后氏之璜,封父之繁弱,殷民六族,条氏、徐氏(我祖宗)、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使帅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类丑,以法则周公,用即命于周。[29]

在鲁故城发掘中发现的这些殷人墓地,大概就是殷民六族的墓地。实际上直到春秋时期,鲁国的周人和殷人后裔仍然未完全融合:

阳虎又盟公及三桓于周社,盟国人于亳社,诅于五父之衢。[30]

在阳虎之乱中,阳虎与三桓在周社订立盟约,与国人在亳社订立盟约,亳社是殷人祭祀的场所,可见在春秋时期的鲁国,周人和殷人还是分开祭祀的。

西周晚期宣王时,周宣王干涉鲁国继承,立鲁武公少子戏为太子,在武公死后,戏即位为鲁懿公,被废的原太子括之子伯御率国人攻杀懿公,自立为君,十一年后,宣王讨伐鲁国,杀死伯御,立其弟为孝公。[31]

莱国

说完齐鲁两个周王室的股肱大国,我们来说说地方土著诸侯——由莱夷建立的莱国。莱侯在与齐侯争营丘失败之后,莱国并没有变成菜国,而是在西周历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一度成为周王室的宠臣。这一段于史无载,但是金文还是反映了不少历史。

(注,金文中,莱国作“釐”,下面不特别说明)

在西周早期,釐已经臣服于周,在周经略东国中发挥了作用:

唯王九年既望己巳,遣仲令穴丩赞司奠田,穴丩拜稽首,对扬遣仲休,用乍朕文考釐叔尊鼎,其孙孙子子其永宝[32]

这位遣仲就是上面列出的疐鼎中东征的重臣,在这件青铜器中,遣仲命令釐叔的儿子穴丩管理奠地的田地,可见釐叔家族已经成为周的附庸。

隹王二月。既生霸辰才戊寅。王各于師戲大室。井白入右豆閉。王乎內史册命豆閉。王曰。閉。易女戠衣。赤市。䜌旂。用抄乃且考事。司【穴叔】俞邦君司馬。弓。矢。閉拜稽首。敢對揚天子不顯休。命用乍朕文考釐叔寶簋。[33]

这件豆闭簋中,釐叔的儿子逗逼……哦不对豆闭(可能是穴丩的兄弟)受周穆王任命管理俞地的邦君司马。

隹十又三年。正月初吉壬寅。王征南夷。王易無㠱馬四匹。無㠱拜手稽首。曰。敢對揚天子魯休令。無㠱用乍朕皇且釐季宝簋。無㠱其萬年。子孫永寶用[34]

天子南征时,无㠱跟随天子,获得赏赐。

到了西周晚期,釐国又成为天子的近臣,不少釐族人进入王庭,直接服务于王,其中包括赫赫有名的膳夫克:

隹王廿又三年九月。王才宗周。王命善夫克舍令于成周。遹正八师之年。克乍朕皇且釐季寶宗彝。克其日用䵼。朕辟魯休。用匄康勖。屯右。眉壽。永令。霝冬。邁年無彊。克其子子孫孫永寶用。[35]

釐季之孙克在王庭担任近臣膳夫,受天子命令巡视殷八师,权势熏天。

隹正月初吉丁亥。王各于成宫。井公內右曶。王乎尹氏册令曶曰。更及且考。乍冢司土于成周八师。易女秬鬯一卣。玄袞衣。赤市。幽黃。赤舄。攸勒。䜌旂。用事。曶拜手稽首。敢對揚天子不顯魯休。令用乍朕文考釐公尊壺。[36]

釐公之子曶在成周作冢司土,继承其父的职责,就是管理成周八师的土地人口,可见,服务于天子管理殷八师已经成为釐家族的世袭权力。

甚至有釐族出身的人担任周的最高军事长官大师,并与姬姓蔡国联姻:

用乍朕文考釐伯,龢林鐘,众蔡姬永寶[37]
正月既望甲午。王才周師量宫。旦。王各大室。即立。王乎師晨召大師虘。入門。立中廷。王乎宰曶易大師虘虎裘。虘拜稽首。敢對揚天子不顯休。用乍寶簋。虘其萬年永寶用。隹十又二年。

总之,莱国在西周非常活跃,获得了不亚于姬姓亲国的权势,过的很滋润。

以上就是全部回答,写死我了,你们记得多赞啊!

参考

  1. ^ 《早商城市文明的形成与发展》,袁广阔、秦小丽
  2. ^ 《商文明的形成》,张渭莲
  3. ^ 《小双桥遗址的商与夷》,李宏飞、王宁
  4. ^ 《商文化后期在东方地区的发展情势》,燕生东
  5. ^ 《中国考古学·夏商卷》,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
  6. ^ 《殷墟甲骨辑佚》,689、690
  7. ^ 《逸周书·商誓解》
  8. ^ 《史记》周本纪
  9. ^ 《史记》鲁周公世家
  10. ^ 《清华简·系年》
  11. ^ 殷周金文集成,禽簋,4041
  12. ^ 殷周金文集成,【冉土】方鼎,2379
  13. ^ 《韩非子》说林上
  14. ^ 殷周金文集成,疐鼎,2731
  15. ^ 殷周金文集成,鲁侯簋,4029
  16. ^ 殷周金文集成,小臣谜簋,4238
  17. ^ 晋侯苏钟
  18. ^ 《西周史》,杨宽
  19. ^ 殷周金文集成,保卣,5415
  20. ^ 殷周金文集成,丰卣,5403
  21. ^ 《左传》僖公四年
  22. ^ 《史记》齐太公世家
  23. ^ 《礼记》檀弓
  24. ^ 《史记》齐太公世家
  25. ^ 殷周金文集成,五年師使簋,4216
  26. ^ 殷周金文集成,師㝨簋,4313
  27. ^ 史密簋铭文
  28. ^ 引簋
  29. ^ 《左传》定公四年
  30. ^ 《左传》定公四年
  31. ^ 《史记》鲁周公世家
  32. ^ 殷周金文集成,穴丩鼎,2755
  33. ^ 殷周金文集成,豆闭簋,4276
  34. ^ 殷周金文集成,无㠱簋,4225
  35. ^ 殷周金文集成,2796,小克鼎
  36. ^ 殷周金文集成,曶壶,2978
  37. ^ 殷周金文集成,虘钟,92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西周时期和春秋时期的山东半岛以及江淮北部,可以说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其政治格局、民族关系和文化交流都经历了深刻的演变。如果想把这个区域的历史说透,那得从头讲起。西周时期:一个初具雏形、相对稳定的局面西周初期,随着武王伐纣成功,周公旦摄政,建立了一套以宗法制为核心的统治秩序。在这个大的背景下,山.............
  • 回答
    确实,西周的古文与后来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文言文,给人的感觉像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甚至常常让人望而生畏,不知所云。这种巨大的差异,并非偶然,而是历史发展、社会变迁以及思想文化演进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理解西周时期的社会背景。那个时代,文字刚刚开始成熟,主要承担的是记录宗教祭祀、政治盟誓、王朝大事.............
  • 回答
    将西方希腊城邦时期与中国西周时期(包含春秋早期)在国家政权形式和社会制度上进行比较,确实能发现一些有趣的共鸣之处,尽管它们各自独立发展,拥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简单地说,“很大的共同点”可能有些夸张,但“显著的相似性”则更为贴切。一、 国家政权形式:分布式权力与有限的中央集权 希腊城邦: 希腊城邦的.............
  • 回答
    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史料记载数量和丰富程度的巨大差异,并非偶然,而是历史发展、社会变迁和记录方式演进的必然结果。简单来说,西周时期,由于社会结构、文化重心和记录技术的限制,史料的产生和保存都相对有限;而到了春秋战国,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思想的活跃以及记录载体的普及,史料的生产和流传便呈现出爆炸式的增.............
  • 回答
    西周时期,晋南地区(大致包括今山西省南部的汾河中下游流域、晋南高原等区域)作为周朝王朝的重要屏障和政治经济腹地,呈现出独特而复杂的文化面貌和政治格局。这段时期,晋南地区不仅承载着周王朝的宗法制度和礼乐文明,也孕育了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并与周边民族及其他诸侯国形成了复杂的互动关系。 文化面貌:融合与发.............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为什么说殷商和西周的交替,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这不仅仅是王朝的更迭,更像是一次深刻的思想、制度和生活方式的重塑。一、 从“神权政治”到“人本理性”的初步转变:殷商时期,我们最鲜明的印象就是“神权政治”。商朝的统治者,尤其是商王,他们身上笼罩着一层浓厚的宗教色彩。他们被.............
  • 回答
    巴蜀,这片在周朝历史长河中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却又常常带着几分神秘色彩的地域,在整个周朝(西周与东周)扮演着一个复杂而独特itié的存在。它并非中原王朝的直接统治中心,却又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脉络紧密相连。理解巴蜀在周朝的地位,需要我们剥开那层神秘的面纱,深入探究它的社会结构、政治格局以及与中原.............
  • 回答
    西周时期,分封诸侯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项重要创举。在诸侯的爵位体系中,伯和侯是两个比较常见的等级,但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区别,这种区别体现在封地大小、地位高低、以及在周王朝统治体系中所扮演的角色等方面。首先,我们得明白,西周的分封制度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间推移有所演变。 但总体而言,从周初到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西周早期政治地理和军事安全的核心。为什么西周王室要把国都设在镐京,并且离犬戎那么近?这背后其实有非常复杂且值得玩味的原因,远非“战略失误”这么简单。首先,我们要明白,“犬戎”不是一个单一、固定的敌人,而是一个庞大的、游牧性的族群集合体。 它们是生活在中国西部和西北部草原地区.............
  • 回答
    西周的宗法制与礼乐制度,绝非孤立存在,而是相辅相成,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共同铸就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结构和精神风貌。用“互为表里”来形容它们的关系,是十分贴切的。宗法制:家族血缘的脉络,等级秩序的基石首先,我们得说说宗法制。简单来说,宗法制就是一套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确立嫡长子继承权,并以此来划分尊卑、亲.............
  • 回答
    西周时期,给贵族种地的主要是庶人(自由农民),而不是奴隶。尽管奴隶在西周社会中也存在,并且占有一定的比例,但他们并非主要的农业生产者,尤其是在贵族的封地上。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了解西周的社会结构和农业生产模式:1. 西周的社会结构:宗法制与分封制西周时期最核心的社会制度是宗法制和分.............
  • 回答
    周公辅佐周成王时期,为了巩固周朝的统治,在继承了父辈开疆拓土的成果后,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分封制”。这可不是随随便便把地盘分出去,而是有条不紊、步步为营的战略部署。1. 分封的对象: 同姓诸侯: 这是最主要的分封对象。周天子将自己的宗室子弟、兄弟、叔伯等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这样做的好处是,血缘.............
  • 回答
    西周时期,中原地区之所以仍有“伊洛之戎”这类半游牧民族存在,并非是因为历史的车轮忽然停止了,而是复杂的地理、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交融的结果。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跳出“汉族中心论”的简单视角,而是去审视一个更加多元、动态的早期中国社会。首先,我们得明确“伊洛之戎”的定位。“戎”这个称谓,在先周和周初的语.............
  • 回答
    问孔子是否是儒家始祖,以及西周社会是否真的如传说中那般美好,这是两个既相互关联又需要分开来看的问题。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拨开历史的迷雾,细细品味。关于儒家思想的“始祖”:周公与孔子这个问题,其实是个“谁是爷爷,谁是孙子”的逻辑问题。严格来说,孔子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和最重要的一位奠基人,而周公则.............
  • 回答
    西晋时期的“五胡乱华”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点,它标志着汉族政权的衰落和北方地区的长期动荡,最终导致了南北朝的分裂格局。这场历史事件的成因错综复杂,是多种因素长期积累和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阐述: 一、 西晋王朝本身的政治腐朽和统治危机这是“五胡乱华”最直接和根本的.............
  • 回答
    西周末年,申国君侯联合犬戎攻灭周幽王,这件事在历史上是一桩影响深远的事件,牵扯到周朝的灭亡和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的结束。至于这是否算“汉奸行为”,我们需要从当时的时代背景、申侯的动机以及“汉奸”这个概念的适用性来审视。首先,我们得了解一下当时的政治格局。西周王朝虽然名义上是天下共主,但到了周幽王时.............
  • 回答
    在探讨西周时代是否存在记录前朝人或事的青铜器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个关键点:严格意义上,能够清晰、明确、详细记录“前朝”人或事的青铜器,在西周时代是极其罕见的,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需要我们结合当时的社会、文化和青铜器铭文的特点来理解。一、 青铜器铭文的性质与功能首先,我们必须清.............
  • 回答
    晋国,这个名字在西周时期,就像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虽然最初光芒并不算最耀眼,却以其扎实的根基和敏锐的政治嗅觉,一步步在周王朝的版图上刻下了深刻的印记。晋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成王时期。成王封他的弟弟唐叔虞于晋地,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南部一带。这个唐叔虞,正是那位“桐叶封弟”的传说人物。他的封地虽然不算膏.............
  • 回答
    世卿世禄制在西周时期是否“彻底”实行,这是一个需要细致辨析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准确地说,世卿世禄制是西周分封制的核心精神和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西周的政治和社会结构。但要说它“彻底”到不含任何例外或变通,那就过于绝对了。让我们深入梳理一下这个制度在西周的运作情况:世.............
  • 回答
    西周的衰落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并非由单一原因造成,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政治制度的弊端: 分封制的局限性显现: 诸侯权力膨胀,中央集权削弱: 西周初年,为了巩固统治,周天子将大量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室子弟、功臣和古代王朝的后裔,形成诸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