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西周时申国君侯联合犬戎攻灭周幽王,算不算华奸行为?

回答
西周末年,申国君侯联合犬戎攻灭周幽王,这件事在历史上是一桩影响深远的事件,牵扯到周朝的灭亡和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的结束。至于这是否算“汉奸行为”,我们需要从当时的时代背景、申侯的动机以及“汉奸”这个概念的适用性来审视。

首先,我们得了解一下当时的政治格局。西周王朝虽然名义上是天下共主,但到了周幽王时期,王室的权威已经大不如前。诸侯国之间的实力此消彼长,周王室的内部矛盾也日益尖锐。周幽王本人,除了宠爱褒姒、烽火戏诸侯这样的荒唐事迹外,也存在一些政治上的失误,导致与朝中大臣和诸侯国的关系紧张。

申国,作为西周的一个重要诸侯国,其君主申侯在周朝的政治体系中拥有一定的地位。申侯之所以联合犬戎,主要原因也得从当时的具体情况来分析。

申侯联合犬戎的直接诱因——申侯与周幽王的矛盾激化:

历史上记载,周幽王废黜了正妻申后,转而宠爱褒姒,并意图立褒姒的儿子伯服为太子。申后是申侯的女儿,申侯因此被视为申后的娘家。申侯的女儿被废,这无疑是对申侯和申国的一种羞辱,更是对申国政治地位的严重打击。

更进一步说,周幽王废后立子的行为,打破了周朝原有的继承制度和礼仪规范。这种行为不仅让申侯感到愤怒和不满,也可能触动了其他维护周朝传统秩序的诸侯国的利益和担忧。

申侯联合犬戎的策略考量(即便事后被视为错误):

在那个诸侯争霸、实力说话的时代,申侯可能认为,仅凭申国一己之力很难对抗周幽王,更别说改变废后立子的决定。犬戎是当时周朝边境的强大游牧民族,虽然在传统观念中是“蛮夷”,但其军事实力不容忽视。申侯选择与犬戎联合,很可能是一种“以夷制夷”的策略,试图借助犬戎的力量来推翻周幽王,甚至是以此来重新确立申国的地位和影响力。

“汉奸”概念的适用性问题:

“汉奸”这个词,在现代语境下,通常指的是在国家危难之际,为敌国服务、出卖本国利益的人。它带有强烈的道德谴责和民族认同的含义。

将“汉奸”这个概念套用到西周时期,是存在时代错位的。

1. 民族认同的模糊性: 在西周时期,“中华民族”的概念尚未形成,国家、民族的认同与现代社会有着本质的区别。诸侯国之间更像是独立的政治实体,虽然都属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但各自的利益和忠诚度是复杂的。犬戎在当时被视为异族,但申侯与犬戎的联合,更多的是一种政治和军事上的策略联盟,而非现代意义上的“出卖国家”。
2. “国家”概念的差异: 当时所说的“国家”,指的是周朝这个政权,以及其统治下的各诸侯国。申侯对抗的是周幽王这个“统治者”,而不是整个“周朝”。他或许是想通过推翻周幽王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重新分配权力,甚至是为了维护他女儿的地位和申国的利益。
3. 动机的复杂性: 申侯的动机并非全然是为了“出卖”周朝,而是源于个人和家族的恩怨、政治上的失意以及对权力格局的重新塑造。他的行为,虽然直接导致了周朝的动荡和最终的灭亡,但其出发点更像是维护自身利益和家族荣耀,而非主动投靠敌对势力以灭亡自己的“国家”。

后世的评价与历史的影响:

无论申侯的动机如何,他联合犬戎的行为,确实是导致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次事件开启了春秋时代的序幕,周王室的权力进一步衰落,诸侯国之间的争斗更加激烈。从结果来看,申侯的行为是“引狼入室”,给整个周朝带来了灾难。

然而,历史评价不应简单地标签化。从“汉奸”这个词的现代含义来看,直接将申侯的行为定义为“汉奸”是不准确的。更准确地说,他的行为是一种政治上的背叛、军事上的不忠,是对周王室权威的挑战,是对周朝统治秩序的破坏。他以牺牲周朝的统一和稳定为代价,试图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总结:

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汉奸”这个现代词汇来衡量西周申侯的行为。如果一定要类比,他的行为更像是在一个内部权力斗争中,引入了外部的强大力量,从而加速了旧政权的崩溃。虽然这在道义上和政治后果上都极不可取,甚至可以用“罪人”来形容,但用“汉奸”来定性,则忽略了历史背景的差异和当时社会政治关系的复杂性。

申侯的这次行动,与其说是“汉奸”,不如说是一个诸侯在自身利益受到侵犯后,采取了极端且具有破坏性的策略,最终导致了王朝的覆灭。他是一个具有历史争议的人物,其行为的性质,需要放在当时那个混乱而又充满变革的时代去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终于找到一个可以回答的题目了。

首先我们要再次强调:

犬戎不是游牧民族!犬戎不是游牧民族!犬戎不是游牧民族!

实际上,在当前的考古发掘中可以明确看到,在中国春秋晚期的历史阶段之前,中国西北、长城中段和东北三大草原区域并不存在典型的、以游牧为基本生存方式的考古学族群。尽管在公元前800年左右,北方居民半农半牧的生活方式中牧野的比重提高,流动性增加,但是该时期北方居民并没有表现出以游牧化替代半定居生活方式的迹象。

虽然在早期的现代历史研究中,有不少学者轻率地认为游牧生活长期存在于中国北方,甚至比农耕社会的存在时间更长,但是目前这种观点目前已被认为不符合实际情况。

早在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汉学家、蒙古学家在其不朽著作《中国亚洲的内陆边疆》中,就明确指出:

草原游牧经济虽然也是这种高度专门化的结果,但不像是直接从原有的混合经济中产生出来的。他很可能是比农业更晚的专门化形式。其晚出的原因大概是:人类要先学会驯化牲畜。在人类能够依赖放牧牲畜在广大的草原上生活以前,必须先知道如何管理牲畜,而在知道这种管理牲畜的技术之前,又必须依赖其他方法生活……
……而游牧经济多半起源于森林狩猎社会,或起源于部分专门化的以农业为主的中间社会[1]

在当代考古学的验证下,拉铁摩尔的猜想被逐渐证实。

我们先简单科普一下目前考古学界对考古遗迹是否游牧化的判断标准:

1.居址消失。游牧生活要求游牧民长期流动,无法定居于固定居址建筑中,短期生活的“落脚处”在建设规模、建设方式和生活遗迹厚度上明显和定居、半定居人群有所区别;
2.农业生业方式消失,具体表现为遗迹中人工种植的谷物消失或极少,农耕工具如锄、铲、耒、镰、石斧消失;
3.牲畜结构变化,具体表现为殉葬牲畜中猪消失,代之以马和羊。古典时期常见的马拉战车减少,代之以发达的骑马文化;
4.大型陶器、青铜礼器等不易移动的人造用品消失;
5.动物、武士等草原装饰母题出现。

在当前的考古发现中,主流认为:

中国北方地区最早形成游牧业的当属长城地带的西段地区,形成时间约为春秋中、晚期即公元前7世纪前后。早于这一时期的夏家店上层文化尽管拥有发达的马具,甚至有骑马围猎的图像,表明骑马已经很兴盛,畜牧狩猎在其经济生活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但该文化的代表者并未从事游牧经济,因为赤峰夏家店、蜘蛛山及宁城南山根等遗址均发现房址和窖穴,出土了大量猪、鸡等家畜、家禽的遗骨。充分说明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居民过着定居的生活,从事一定的农业生产。[2]

那么,历史上记载的犬戎是什么样呢?

在金文中,我们可以获得较为直接的证据,表明犬戎可能比我们想象中的更加发达。

在1980年陕西出土的多友鼎铭文中,记载了厉王世王朝卿士武公命令其手下武士多友与玁狁(即后世之犬戎)搏斗的内容,其中有:

多友右折首、执讯廿又三人,孚戎车百乘一十又七乘

在此段铭文中提到,多友俘获“戎车”117乘,这说明犬戎的主要作战方式和当时的西周列国相同,在战争中大量使用马拉战车。进一步推断可知,大规模的战车使用需要较高的社会组织度和冶金技术,犬戎应存在较为强大的政治实体,拥有使用大量战车的实力。

这样的记载还出现在四十二年逨鼎铭文:

汝失长父以追,搏戎,乃即宕伐于弓谷,汝执讯,获馘,俘器、车马

这些玁狁是从何处来的呢?在多友鼎的铭文中将玁狁的入侵通道指向位于关中盆地以北的鄂尔多斯地区,犬戎正是通过今天的宁夏固原通过平凉地区进入关中平原的:

所以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是,西周时期,位于今天鄂尔多斯地区的居民考古学面貌是什么样的?

好了,这个问题我们展开说一下,为了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还必须将时间线拉到更早的夏商时期,梳理该地区的考古学文化面貌的变化。

二里头文化至早商前,鄂尔多斯地区普遍分布着以石峁、朱开沟等遗址为代表的朱开沟甲类遗存,此类遗存可能由龙山晚期本地的永兴店文化发展而来

在早商时期,可能是受到分布山西中部、北部的白燕文化的冲击,朱开沟甲类遗存消失,在综合白燕文化和朱开沟甲类文化因素的基础上,此地形成了典型的朱开沟文化,并进入兴盛期:

在早商中期,二里岗文化(上层)极度兴盛,开始快速扩张,向北抵达河北保定地区,形成强大的二里冈文化藁城类型,并在中国北部形成一个独立的冶金区。藁城类型通过太行山孔道,进入桑干河、洋河流域,消灭了此地的夏家店下层壶流河类型。并通过此地区和朱开沟文化进行接触,这种接触可能是伴随着大量战争和暴力。总之,晚至中商时期,朱开沟文化已经濒临消亡,残存的朱开沟文化移民向张家口地区移动,并与当地居民形成李大人庄类型。[3]

商代晚期,在陕北清涧地区,朱开沟文化的孑遗吸收商文化、本地其他文化形成李家崖文化,兴盛一时,李家崖文化被认为是商代晚期重要的方国鬼方创造的考古学文化,李家崖文化持续至西周时期。[4]李家崖文化也是采用农牧混合生业的古文化:

清涧县李家崖村发掘出的李家崖文化古城址、城内发掘出的成组房屋建筑和单独的小形房子及袋状窖穴等遗迹,,延川、绥德县发现的李家崖文化遗址的文化堆积层等现象,,充分地证明了李家崖文化的先民们是定居的……
在李家崖文化的墓葬中, 常见 出土 的生产工具有铜斧 、戕 、锛等 ; 在遗址中 , 常见出土的生产工具 石器有 斧 、刀 ; 骨器有铲 。……与以农业经济生产为主的商周奴隶主帝国的农业工具是基 本相同 ……
李家崖文化的古城内发掘出的一座灰坑底部,发现了积存厚达10厘米多的炭化、灰化了的粟类农作物。……[5]

约在西周早期在李家崖文化以北的保德地区,突然出现一支拥有大量武器、较少使用青铜礼器的新势力,考古学上称为保德类型:

保德类型居民没有接受中原的礼制信仰,中原青铜器对他们而言仅仅是一种奢侈品而已。他们崇尚武士精神,战功是确定其人与人之间等级关系的准则……总之,保德类型铜器居民在观念、信仰和文化面貌上与中原商周居民都存在着本质的不同。[6]

此时,李家崖文化受到西周的重大打击,在西周著名的青铜器大盂鼎中记载出身姬姓南宫氏的盂率领西周军队攻击鬼方,俘虏多名鬼方首领,抓获俘虏四千余人,获取首级上万。而来自北方的保德类型也在不断攻击李家崖文化先民。在南北夹击之下,李家崖文化灭亡。

在此后的西周晚期,鄂尔多斯地区的考古学文化面貌不清,但是西周在山西地区的和本地的媿姓、姞姓方国长期通婚,并多次与这些方国联合作战,显示在西周中期偏晚犬戎已经形成并威胁鄂尔多斯到晋北的广大西周北方地区。

隹(唯)正月既死霸丙午,大捷于霸伯,搏戎,获讯一。霸伯对扬,用乍宜姬宝盘,孙子子其万年永宝用。(霸伯作宜姬盘,M1071)
唯正月甲午,戎捷于丧原,格仲率追,获讯二夫、馘二 ,对扬且考福,用乍宝鼎(格仲鼎,M2002)

在鬼方被消灭之后,进入该地区威胁西周的异族大概就是保德类型文化,保德类型文化很可能就是文献中提到的玁狁(犬戎),这类遗存在西周晚期在陕北地区消失,可能是在犬戎之乱中转移至关中地区,但是目前缺少证据。

在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很长时间里,鄂尔多斯地区缺少考古发现,成为一段“空白期”,在空白期之后,典型的游牧人群才真正出现,这些人被称为“胡”,成为继“戎狄”之后,中原国家北方实力最强大的邻居:

公元前6至前3世纪的春秋末期至汉初,晋陕之北、鄂尔多斯及套北地区又普遍出现一些人群。在考古遗存上,这些人群留下的几乎都是墓葬,没有住屋遗址;墓葬中,死者主要以马、牛、羊及青铜武器、马具、随身饰品等随葬。草原游牧的必要畜类,马、牛、羊,此时已成为他们生计所需的主要牲畜。[7]

至于申和犬戎联手的问题,可以参考我这个回答:

参考

  1. ^ 《中国亚洲的内陆边疆》,拉铁摩尔,第208页
  2. ^ 《北方草原考古学文化比较研究-青铜时代至早期匈奴时期》,乌恩岳斯图,第8页
  3. ^ 《太行山两翼北方青铜文化的演进及其与夏商西周文化的互动》,蒋刚,第93页
  4. ^ 《中国考古学·夏商卷》,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
  5. ^ 《试论李家崖文化的农业》,吕智荣
  6. ^ 《太行山两翼北方青铜文化的演进及其与夏商西周文化的互动》,蒋刚,第127页
  7. ^ 《游牧者的抉择》,王明珂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西周末年,申国君侯联合犬戎攻灭周幽王,这件事在历史上是一桩影响深远的事件,牵扯到周朝的灭亡和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的结束。至于这是否算“汉奸行为”,我们需要从当时的时代背景、申侯的动机以及“汉奸”这个概念的适用性来审视。首先,我们得了解一下当时的政治格局。西周王朝虽然名义上是天下共主,但到了周幽王时.............
  • 回答
    西周王朝的灭亡,与其说是被申国这样的小国“灭亡”,不如说是 周幽王本人昏庸无道、政治腐败,最终导致了王朝统治的瓦解和外部势力的趁虚而入。申国作为当时西周的一个方国,它的“功劳”更多的是扮演了推倒多米诺骨牌中的最后一块,而不是整个牌堆的始作俑者。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西周王朝晚期的几个关键环节.............
  • 回答
    将西方希腊城邦时期与中国西周时期(包含春秋早期)在国家政权形式和社会制度上进行比较,确实能发现一些有趣的共鸣之处,尽管它们各自独立发展,拥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简单地说,“很大的共同点”可能有些夸张,但“显著的相似性”则更为贴切。一、 国家政权形式:分布式权力与有限的中央集权 希腊城邦: 希腊城邦的.............
  • 回答
    看到西北政法大学2020年申博再次失败的消息,确实让人感到有些复杂。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校层面的事件,更牵扯到许多人的心血和期待。要深入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剖析。首先,我们得承认,申博成功与否,尤其是在国内法学领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西北政法大学作为一所历史悠久、在特定领域享有声誉的高校,.............
  • 回答
    西周时期,晋南地区(大致包括今山西省南部的汾河中下游流域、晋南高原等区域)作为周朝王朝的重要屏障和政治经济腹地,呈现出独特而复杂的文化面貌和政治格局。这段时期,晋南地区不仅承载着周王朝的宗法制度和礼乐文明,也孕育了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并与周边民族及其他诸侯国形成了复杂的互动关系。 文化面貌:融合与发.............
  • 回答
    西周时期和春秋时期的山东半岛以及江淮北部,可以说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其政治格局、民族关系和文化交流都经历了深刻的演变。如果想把这个区域的历史说透,那得从头讲起。西周时期:一个初具雏形、相对稳定的局面西周初期,随着武王伐纣成功,周公旦摄政,建立了一套以宗法制为核心的统治秩序。在这个大的背景下,山.............
  • 回答
    西周时期,给贵族种地的主要是庶人(自由农民),而不是奴隶。尽管奴隶在西周社会中也存在,并且占有一定的比例,但他们并非主要的农业生产者,尤其是在贵族的封地上。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了解西周的社会结构和农业生产模式:1. 西周的社会结构:宗法制与分封制西周时期最核心的社会制度是宗法制和分.............
  • 回答
    周公辅佐周成王时期,为了巩固周朝的统治,在继承了父辈开疆拓土的成果后,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分封制”。这可不是随随便便把地盘分出去,而是有条不紊、步步为营的战略部署。1. 分封的对象: 同姓诸侯: 这是最主要的分封对象。周天子将自己的宗室子弟、兄弟、叔伯等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这样做的好处是,血缘.............
  • 回答
    西周时期,中原地区之所以仍有“伊洛之戎”这类半游牧民族存在,并非是因为历史的车轮忽然停止了,而是复杂的地理、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交融的结果。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跳出“汉族中心论”的简单视角,而是去审视一个更加多元、动态的早期中国社会。首先,我们得明确“伊洛之戎”的定位。“戎”这个称谓,在先周和周初的语.............
  • 回答
    在探讨西周时代是否存在记录前朝人或事的青铜器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个关键点:严格意义上,能够清晰、明确、详细记录“前朝”人或事的青铜器,在西周时代是极其罕见的,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需要我们结合当时的社会、文化和青铜器铭文的特点来理解。一、 青铜器铭文的性质与功能首先,我们必须清.............
  • 回答
    晋国,这个名字在西周时期,就像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虽然最初光芒并不算最耀眼,却以其扎实的根基和敏锐的政治嗅觉,一步步在周王朝的版图上刻下了深刻的印记。晋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成王时期。成王封他的弟弟唐叔虞于晋地,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南部一带。这个唐叔虞,正是那位“桐叶封弟”的传说人物。他的封地虽然不算膏.............
  • 回答
    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史料记载数量和丰富程度的巨大差异,并非偶然,而是历史发展、社会变迁和记录方式演进的必然结果。简单来说,西周时期,由于社会结构、文化重心和记录技术的限制,史料的产生和保存都相对有限;而到了春秋战国,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思想的活跃以及记录载体的普及,史料的生产和流传便呈现出爆炸式的增.............
  • 回答
    世卿世禄制在西周时期是否“彻底”实行,这是一个需要细致辨析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准确地说,世卿世禄制是西周分封制的核心精神和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西周的政治和社会结构。但要说它“彻底”到不含任何例外或变通,那就过于绝对了。让我们深入梳理一下这个制度在西周的运作情况:世.............
  • 回答
    问孔子是否是儒家始祖,以及西周社会是否真的如传说中那般美好,这是两个既相互关联又需要分开来看的问题。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拨开历史的迷雾,细细品味。关于儒家思想的“始祖”:周公与孔子这个问题,其实是个“谁是爷爷,谁是孙子”的逻辑问题。严格来说,孔子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和最重要的一位奠基人,而周公则.............
  • 回答
    西周的衰落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并非由单一原因造成,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政治制度的弊端: 分封制的局限性显现: 诸侯权力膨胀,中央集权削弱: 西周初年,为了巩固统治,周天子将大量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室子弟、功臣和古代王朝的后裔,形成诸侯.............
  • 回答
    西周政治制度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其特点鲜明,影响深远。它在继承商朝政治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构建了一套相对稳定和成熟的统治体系。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西周政治制度的几个主要特点:一、 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这是西周政治制度最核心、最独特的特点。两者相互依存,共同构筑了西周的统.............
  • 回答
    西周的灭亡,那可是件大事,整个王朝的根基都动摇了。说到成周东八师,这支军队在西周覆灭的关键时刻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其实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也一直是历史学界争论不休的焦点。咱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一点点捋清楚。首先,咱们得知道成周东八师是啥? 这不是一支普通的军队,它是西周王朝的精锐部队.............
  • 回答
    西周中期,这四个字说出来,总让人觉得蒙着一层薄纱,看不真切。与其他历史时期不同,它不像商朝那样有着鲜明的甲骨文和直观的祭祀场景,也不像春秋战国那样烽火连天、诸子争鸣,西周中期给人的感觉,就是一种“稳定中的沉寂”,一种“宏大叙事下的模糊”。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又发生了些什么呢?咱们就一点点掰扯开来。神秘.............
  • 回答
    西周分封,姬姓诸侯遍地开花,这本是巩固周天子统治的战略。然而,风水轮流转,到了东周春秋战国时期,强大的诸侯国中,姬姓的身影反而变得稀疏,取而代之的是姜、姒、子、嬴、妫等姓氏的天下。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姓氏更迭,而是权力结构演变、国家形态发展以及历史偶然性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一、 封建初期的“姬姓霸权.............
  • 回答
    西周的都城问题,其实比很多人想象的要复杂一些,不能简单地说就是“丰镐”或者“洛邑”中的一个。简单来说,西周的都城是先在丰镐,后来迁到了洛邑。咱们这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早期:镐京,又称宗周西周的开国君主周文王、周武王,他们的主要活动区域和政权中心,都在现在陕西省西安市西南方向的丰镐一带。 丰和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