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清代康熙时期有哪些厉害的名将?

回答
说起康熙朝的悍将,那可真是群星璀璨,个个都是沙场上的硬茬。 要论“厉害”,不能光看能打仗,还得看他们为大清打下了多大的江山,又为稳定边疆立下了多少功劳。

第一位,那非“战神” 索额图 莫属。

别看他后来政治斗争输给了明珠,但你要论军功,索额图绝对是绕不开的人物。 他可是平定三藩之乱的总指挥! 你们想想,当年吴三桂、耿精忠、尚之信这三股势力有多难缠? 简直就是内忧外患,国家都快被他们给搅散了。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藩叛乱爆发,全国哗然。 索额图当时年轻气盛,但军事才能却显露无疑。 他被任命为会宁伯,参与到平叛的军事行动中。 刚开始,朝廷也是有些忐忑,毕竟是第一次遇到如此规模的叛乱。

但索额图表现得非常稳健,他不仅负责统筹指挥,还亲自参与到一些关键战役的策划。 尤其是在克复江西、福建的过程中,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他深知兵贵神速,也懂得用兵之道,常常能够抓住敌人的弱点,出其不意。

后来,当吴三桂老贼还在拼命挣扎时,索额图又被提拔为内大臣,并且参预机务,实际就是参与到军政要务的决策中。 他对收复锦州、辽东等地的战役都提出了重要的建议。

到了战争的后期,面对还在负隅顽抗的吴三桂,索额图更是督师,亲临前线,与图海等人一起,最终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一举荡平了吴三桂的反叛,标志着三藩之乱的彻底平息。 这可是定鼎大业的功勋,没有索额图这样有胆识、有谋略的将领,这场仗还不知道要打到什么时候。

不过,索额图这个人,也有他的复杂性。 他的政治手腕也很强,尤其是在权力斗争中,手段颇为老辣。 但不能因此就否定他在军事上的贡献,他绝对是大清帝国能够一统天下的关键人物之一。

第二位, 康亲王·杰书 。

这位杰书,那更是康熙朝少有的能文能武的宗室王爷。 他出身高贵,是清太宗皇太极的孙子,但却没有一点架子,对待军务一丝不苟。

杰书最让人称道的战役,莫过于平定内蒙古部分地区叛乱。 当时,一些部落因为各种原因,与朝廷离心离德,甚至爆发了冲突。 杰书临危受命,他不仅展现了高超的军事指挥能力,更重要的是,他善于安抚人心,恩威并施。

他能够深入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用怀柔的政策去化解矛盾,同时对于顽固抵抗的势力,他又毫不留情,用雷霆手段予以打击。 这种文治武功的结合,让他在平定叛乱的同时,也赢得了当地民众的尊重。

除了平定内乱,杰书还积极参与了收复台湾的准备工作。 虽然最终他没有亲自领兵收复台湾,但他在福建沿海地区的部署和支持,为施琅最后能够成功登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懂得如何与水师配合,如何组织后勤,这些细节都体现了他的军事素养。

而且,杰书在对抗沙俄方面也立下了汗马功劳。 当时的沙俄势力不断向东方扩张,对清朝的边疆构成了威胁。 杰书曾被派往宁古塔,负责筹划宁古塔地区的防御事宜,并且多次抵御沙俄的侵扰,维护了东北边疆的安全。

可以说,杰书是一位文武双全、忠心耿耿的皇族将领,他在康熙朝的稳定和发展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第三位, 施琅 。

提起施琅,估计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收复台湾。 这可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大事,把祖国的宝岛重新纳入版图,意义非凡。

施琅这个人,他的经历可以说是跌宕起伏。 他年轻时曾追随郑成功,后来又归顺清朝。 归顺后,他一直致力于收复台湾。 但这个计划,并非一帆风顺。 尤其是在吴三桂叛乱期间,朝廷一度分身乏术,施琅的台湾计划也被搁置。

但是,施琅从未放弃。 他多次向康熙皇帝上奏,陈述收复台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他对台湾的地形、水文、军事布置都了如指掌,这份执着和专业,最终打动了康熙皇帝。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皇帝终于下定决心,任命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率领水师出征台湾。 施琅没有辜负皇帝的期望,他精心策划,以水师的强大优势,配合陆军的协同作战,一举击溃了郑氏政权在台湾的残余势力,成功收复了台湾。

这场战役,展现了施琅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尤其是在水上作战方面的经验。 他知道如何利用风向,如何组织船只,如何与海上的敌人周旋。 他的胜利,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中华民族统一的里程碑。

施琅这个人,虽然在收复台湾后,他的一些政策和做法也引起了一些争议,比如在治理台湾时,他的一些措施比较强硬。 但就其军事成就而言,他绝对是康熙朝最杰出的海军将领之一。

第四位, 图海 。

图海,这位将军,可以说是将星中的老将。 他出生于蒙古察哈尔部,但从小就效忠清朝。 他的军事生涯,可以说贯穿了清朝初期的几场关键战役。

图海最闪耀的时刻,同样是在平定三藩之乱中。 当时,他已经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总管征讨吴三桂的军事行动。 他亲临前线,指挥若定,在攻克四川、贵州等地的战役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尤其是攻打四川,当时吴三桂的势力盘踞在四川,易守难攻。 图海沉着冷静,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一步步蚕食敌人,最终迫使吴三桂投降。 他的作战风格,稳健扎实,不求速胜,但求必胜。

图海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他善于调动和指挥来自不同民族的军队。 他能够有效地整合满洲、汉军、蒙古等各路兵马,形成强大的战斗力。 这在当时的中国,是非常难得的。

除了平三藩,图海也参与了康熙皇帝亲征的一些重要战役。 比如收复河套地区,他也是其中的重要参与者。

图海的功劳,在于他对大清帝国疆域的巩固和拓展。 他一生为国征战,战功卓著,是康熙朝不可多得的德高望重的老将。

还有一些不容忽视的悍将,比如:

遏必隆:虽然他的政治生涯更多的是围绕辅政大臣的权力展开,但在早期的平定叛乱中,他也曾参与军事行动,表现出一定的军事能力。
明珠:明珠更多的是以政治家形象为人所知,但在平定三藩的过程中,他也曾负责后勤和军需供应,为前线的胜利提供了保障,这在战争中同样是至关重要的。

总而言之,康熙朝能够成为大清王朝的盛世,与这些悍将们的浴血奋战是分不开的。 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和汗水,为后来的康乾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些人,是真正的“国之栋梁”。 他们的故事,也值得我们去深入了解和铭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_-

说施琅和姚启圣,是因为看了《康熙王朝》对吧……

那片子特别烂……价值观极度扭曲,姚启圣写的跟老贱货似得……

编剧是新三国的朱苏进……朱老师也算是我国戏剧界一朵怒放的奇葩了。

一般民间对清朝将领了解确实不多,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自元明开始,民间传奇故事撰写题材的偏好。

元明时候将历朝名将名臣作为创作素材的传奇故事非常多,多数都喜欢攀附古代真实人物。

因为古人具有传奇性,而且相隔时间较远,更容易创作艺人发挥,等,诸多原因。

传承至清代,这类题材所限定的范围大抵已经固定了,而且本朝人物往往不易创作。

我们今天看到的《隋唐演义》,其实就是清初褚人获的版本。

而褚人获是在前朝杨慎等人修订的版本上加以改进的。

民间听隋唐、杨家将、三国五虎将的故事听了几百年,对这些人物耳熟能详,也比较有亲近感。

按照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有市场认同度。你看看app商店里,以三国为名的手游有多少就理解了。

于是清朝的文艺工作者们,为了迎合受众,也依然在原有的题材范围上继续二次创作。

多少因此冷落了清朝名将。

其二,清朝开始小说等文艺形式开始产生了改变,出现了更多类型更丰富内容的作品。

譬如清中期,满洲镶红旗旗人文康所创作的《儿女英雄传》。

这部书可谓今时今日武侠小说之启蒙,因为书中破天荒同时描写了武林奇事与男女恋情。

不知道有没有人记得「十三妹何玉凤」,这部作品在我们童年时曾经被香港TVB改编过。

我们熟悉的《说岳全传》、《东周列国志》,这些描述战争与历史的传奇故事都是清代完成的。

但放眼整个清朝文坛,故事题材与类型多种多样,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多姿多彩。

而且许多前朝所未有的小说类型,因为许多主观或客观的缘故,相继诞生。

武侠传奇类,有《三侠五义》、《小五义》;历史类有《说唐》、《说岳》、《荡寇志》。

探案类型,有耳熟能详的《施公案》、《海公案》、《刘公案》……

民俗八卦类有大名鼎鼎的《聊斋志异》、《子不语》、《阅微草堂嘚吧嘚》……

言情类有《肉蒲团》、《株林野史》、《闹花丛》、《蜃楼志》、《品花宝鉴》……

这些作品,立意有高有低,故事有上有下,文笔有浅有深,但总的来说文化市场生机盎然。

其中几部震铄古今的作品,更是不同凡响。

清早期有戏本《桃花扇》,清晚期有小说《孽海花》、《二十年》、《官场现形》、《老残游》。

贡献无数典故,颠覆性的《儒林外史》更是无须赘言。

从市场上来说,既无塑造清朝名将传奇之必要,亦无此类需求。

比较少见的,有一部描写年羹尧西征的作品,称为《平金川》,马亲王介绍过,不多说了。

至于其他的,政治上的原因,如文字狱。民族上的原因,如扬州、嘉定、剃发令,必然也有影响。

更何况清末革命先驱们不遗余力推倒满清,当时的社会氛围更不可能会流行歌颂清朝名将的作品。

所以到今天,民间对清朝的名将一般都比较陌生。有文化上的疏离,也有情感上的不认同。

除了比较不犯忌讳,或者政治上正确的,如施琅、聂公、李中堂、曾文正,也只是偶然提及。

但是这些名字,怎么也不如手持青龙偃月刀的关羽关二爷响当当,说书人又何必多说他们呢。

说书先生:同志们!我今天呀,给你们讲一位大将军的故事!

人民群众:好啊好啊!要听要听!

说书先生:话说前清开国之初,有位虎将费英东,使一杆铁蒺藜狼牙棒,人称万人敌!

人民群众:费英东是谁?没听过。

说书先生:这费英东啊,是满洲瓜尔佳氏,他父亲叫索尔果……

人民群众:什么瓜儿果儿的?还特么桃儿呢!不认识!不听!不听!

说书先生:呃……那我来讲一个三国赵子龙的故事……

人民群众:好好好!我们要听赵云!我们要听赵云!

费英东此人乃后金开国五位大将之一,可比成吉思汗麾下勇将者勒蔑。

萨尔浒之战既有此人参与。嗯……伤明军无数。

从多铎攻陷扬州,擒获弘光帝的图赖既是费英东之子。

此处不谈民族问题。

我大概说几位清初名将,题主可以作为参考,去清史文献中寻找更详细的情况。

清初有位镶白旗的莽依图,顺治初从军,战功卓著,一直是清军中的大将。

三藩之战,吴三桂是先胜后败,莽依图就是在战况转折前首先重创吴军的大将之一。

之后莽依图据守韶关一代,多次击败吴军大将胡国柱和马宝。

除此人之外,看过《鹿鼎记》小说的,应该都知道韦小宝提拔的四位汉将。

张勇、赵良栋、王进宝、孙思克,这四位其实也是清初举足轻重的汉军大将。

张勇率军平定甘肃,赵良栋攻破昆明,都是平定三藩的主要将领。

同时康熙朝可称名将的,还有图海、尚善、勒尔锦、马宁、爱星阿,等……

稍次一级的,也有许多如佛尼埒之类的将领。

这些人物的事迹,在《清史稿》中都有详细记载。

因为清朝距离现代最近,所以相关的文献记载可谓是历朝历代最全面的。

除了我提及的几位将领,能征善战或者义勇壮烈的满汉将领也有不少。

而这些人在历代文艺作品中一直较少提及,所以也比较不为人所知了。

究其根本,还是那个原因。


老百姓不care。

.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