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斯巴达因何灭亡?

回答
斯巴达,那个以严酷的军纪和骁勇的战士闻名于世的古希腊城邦,在辉煌了数个世纪后,最终走向了衰落和消亡。要理解斯巴达的灭亡,不能简单归结于某一个单一的原因,而是多种因素长期累积、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内部的僵化和外部的压力扮演了关键的角色。

内部的根基动摇:僵化的社会与经济结构

斯巴达的强大建立在其独特的社会和政治制度之上,这套制度被称为“莱库古体制”(Lycugus's reforms),虽然有其历史和制度的合理性,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固有的缺陷逐渐暴露并酿成了苦果。

土地制度的僵化与贫富差距的扩大: 斯巴达的核心军事力量来自于其公民——斯巴达人(Spartiates),他们被要求终身服役,国家负责供养他们,而生活来源主要依赖于赫洛人(Helots)——即被奴役的农奴。莱库古体制下,土地被分配给斯巴达公民家庭,并且严格禁止土地买卖和分割。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继承,土地的平均分配变得越来越困难。富裕家庭的子女继承更多土地,而贫寒家庭的子女可能继承的土地不足以维持其斯巴达公民的体面生活,甚至无法承担公民应有的义务,如缴纳伙食费、参与公共事务等。
这导致了斯巴达公民内部贫富差距的扩大。一部分斯巴达人变得非常富裕,而另一部分则日益贫困。贫困的公民无法维持体面的生活,也难以履行其军事义务,他们的生活质量下降,对社会的忠诚度和凝聚力也随之减弱。
更糟糕的是,许多斯巴达公民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向富有的同胞借贷土地,这进一步加剧了土地的集中和贫富的对立。

人口的锐减与公民数量的萎缩: 莱库古体制虽然保证了斯巴达人的优越地位,但其对人口增长却有着隐性的限制。高强度的军事训练和生活,以及对外战争的频繁,都导致了斯巴达公民人口的不断消耗。更关键的是,土地制度的僵化使得新生代的斯巴达公民难以获得足够的土地来维持其公民身份。如果一个家庭人口增长过快,而土地分配无法跟上,那么新生儿就可能无法获得独立的土地份额,从而失去成为斯巴达公民的资格,降级为“下等公民”(Hypomeiones)。这种人口数量的萎缩意味着斯巴达用于维持其军事机器和政治统治的公民基础越来越薄弱。

缺乏经济活力与商业的禁忌: 斯巴达人以鄙视财富和商业著称,他们将经济活动视为不体面和堕落的表现。公民被禁止从事手工业、商业等活动,他们的生活完全依赖于国家分配的土地和赫洛人的劳动。这种经济上的禁欲主义虽然在初期有助于维持军纪和纯洁性,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弊端显现。斯巴达经济缺乏活力,难以积累财富,更无法应对外部经济和军事的挑战。与其他城邦相比,斯巴达在经济上的落后使其在长期的地缘政治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保守与僵化的政治思想: 斯巴达的政治制度,特别是其保留了王政和贵族寡头统治的特点,使其在面对希腊世界日益增长的民主化趋势时,显得格外保守和落后。虽然拥有两个国王和长老会议,但决策效率并不高,而且缺乏更广泛的公民参与。这种政治上的僵化使得斯巴达难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也无法有效改革自身。

外部的压力与挑战:崛起的新兴力量

在斯巴达内部问题逐渐显现的同时,外部世界的变化也对其构成了越来越大的威胁。

马其顿的崛起与亚历山大时代的到来: 曾经被斯巴达视为“蛮族”的马其顿,在腓力二世和亚历山大之后迅速崛起,成为希腊世界的霸主。马其顿国王们拥有更现代化的军事组织、战术和装备(例如更加灵活的方阵和重装骑兵),并且能够整合希腊各城邦的资源。斯巴达虽然在某些战役中展现了其顽强的战斗力,但其传统的战术和军事结构难以应对马其顿人的冲击。马其顿的征服意味着希腊世界政治格局的根本性改变,斯巴达的独立自主地位被彻底打破。

希腊各城邦的竞争与结盟: 在斯巴达衰落的过程中,其他希腊城邦如底比斯、雅典、科林斯等也在不断发展和壮大。底比斯在公元前4世纪初曾一度击败斯巴达,成为希腊的霸主,这标志着斯巴达在希腊世界领导地位的动摇。此后,希腊城邦之间的竞争和结盟更加复杂,斯巴达常常陷入与其他强国的拉锯战中,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

罗马的崛起与地中海霸权的建立: 最终,希腊世界迎来了更强大的征服者——罗马。罗马共和国的军事机器、组织能力和战略规划都远超斯巴达以及其他希腊城邦。随着罗马在地中海的扩张,希腊各城邦相继被征服。斯巴达也未能幸免,最终被纳入罗马的版图。

最后的挣扎与彻底的消亡

即便面临着内部的危机和外部的压力,斯巴达也并非没有尝试过改革和挣扎。例如,国王克利奥美尼斯三世(Cleomenes III)试图通过改革土地分配、增加公民数量以及加强军队来恢复斯巴达的昔日荣光。他确实取得了一些暂时的成功,例如击败了宿敌亚凯亚同盟,并进行了一些社会经济改革。

然而,克利奥美尼斯三世的改革触动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而且他采取的手段也带有强权色彩。最终,他的改革在与亚凯亚同盟的马其顿盟友的战争中失败了,他本人也在希腊化时代的希腊人起义失败后自杀。克利奥美尼斯三世的失败,标志着斯巴达进行彻底改革并重返历史舞台的最后一次重大尝试的破灭。

在罗马时代,斯巴达虽然作为一个地区性的城镇依然存在,但其作为一个独立政治实体和军事强国的时代已经结束。它失去了其独特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地位,成为了罗马帝国统治下的一个普通城市,它的辉煌和影响力最终被历史的长河所淹没。

总而言之,斯巴达的灭亡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交织的过程。内部的土地制度僵化导致的贫富分化和公民数量萎缩,经济的停滞,以及政治思想的保守,是其衰落的根本性原因。而外部新兴强国的崛起,如马其顿和罗马的军事征服,则加速了它的消亡。斯巴达的命运,为后人提供了一个深刻的教训:即使是最强大的城邦,如果不能与时俱进,改革自身,也终将无法抵挡历史的车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由于国内资料的缺失以及国外一般资料涉及的不多,加上某个电影的渲染,所以斯巴达军队的战斗力在通俗界成了一个越滚越大的雪球,被不断的无限抬高,这种无敌印象其实是并不符合历史的。虽然斯巴达前期确实非常的强悍,但到了后期尤其是底比斯、马其顿和罗马崛起之后,就并没有多少过人之处了。以下是我印象中斯巴达后期的若干交战的纪录,欢迎高人补充。

1.公元前371年留克特拉Leuctra战役中,底比斯名将埃帕米农达斯Epaminondas首创斜线阵攻击斯巴达侧翼,在正面的方阵决战中击败了斯巴达军队,打破了其不可战胜的神话【这个战术一战成为西方军队正面会战的经典战术,排队枪毙时代多次被腓特烈大王效仿】。此战后北希腊和伯罗奔尼撒城邦纷纷投靠底比斯,使得斯巴达的希腊霸主地位丧失。



2.底比斯的强大使得雅典和斯巴达这对宿敌联合起来对付底比斯,公元前362两军在曼丁尼亚Mantinea再度决战,底比斯再胜,但是埃帕米农达斯战死,两边都元气大伤。从而为马其顿入主希腊铺平了道路。

3.马其顿征服希腊后,底比斯和雅典被马其顿占领,斯巴达幸免于难。利用亚历山大远征亚洲的机会,斯巴达国王联合其他希腊城邦兴兵2万反扑马其顿。本来马其顿因为亚历山大远征的费用已经是十室九空,万分危急,但是正在千钧一发之际亚历山大从波斯掠夺的财宝运到了希腊,安提帕特立刻用这笔钱招募佣兵,魔术般的一口气变出4万大军,然后公元前331在梅格洛玻利斯Megalopolis再败斯巴达。这一仗被证明是雇佣军有时候是可靠的开端。

4.此后斯巴达由于阶层矛盾深重,日渐衰落。272BC志在征服希腊的皮洛士打到斯巴达城下,斯巴达以重大代价将敌击退。

5.国王克里昂米尼三世Cleomenes III决定以暴力手段,强行推进填平阶层差距的改革。于是其它希腊城邦勾结马其顿再打斯巴达。斯巴达与阿拉图斯Aratus率领的亚该亚联盟军互有胜负,但公元前222在决定性的塞拉西亚Sellasia战役大败于马其顿,克里昂米尼逃往埃及,大批附属城市被割让给马其顿。

6.奈比斯Nabis国王最后一次试图改革,结果再遭邻居亚该亚联盟攻击,并且拉上了刚刚打败马其顿的罗马。公元前195年,这次战争烧到了拉孔尼亚本土,Gythium一战,斯巴达被罗马名将提图斯-昆克提乌斯-弗拉米尼乌斯T.Q.Flaminius(就是在辛诺塞伐利击败马其顿那位)打败,被迫求和,结果几乎所有盟邦都被纳入了亚该亚联盟的影响范围,成为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城。不久,奈比斯被害。

公元前146年,亚该亚联盟也被罗马打败,斯巴达与之和整个希腊一起被罗马吞并。


综上所述,斯巴达只是一个城邦国家,也并不具备罗马在吸收其它城邦方面的政治创举,加上它的军事压迫,使得其余希腊城邦只要可能就会试图结束自己的从属地位,甚至联合起来剿杀它。此后的底比斯斜线阵、马其顿方阵+步骑配合、罗马军团也超过了斯巴达的军事技术和体系。所以斯巴达的军事优势一旦丧失,走向灭亡也就是迟早的事了。此外,古希腊城邦林立,很难从内部统一,也并不很适合大国崛起。

user avatar


斯巴达自己的地盘只有几千平方公里,地处伯罗奔尼撒半岛欧罗塔斯河流域的拉哥尼亚平原,放在中国东部撑死大概两三个县的地盘。

斯巴达城邦分为泾渭分明的三种人:

斯巴达人,大约有9000户公民,组成平等者公社,拥有自己的份地由希洛人耕种,但无权转让出卖。城邦有两个平等的国王。斯巴达人虽然非常地骁勇善战,但是也只能维持这个规模,人数再多,从组织角度就无法保持平等了,而且也极为排斥外人加入。

皮里阿西人,在斯巴达人的周边的几十个市镇,大约有3万户,纳贡服役参军当辅助兵。

希洛人,斯巴达人的奴隶,整个古典世界可以说是命运最悲惨的人群,为斯巴达人耕种他们的份地,经常也要服役,不管听不听话都会遭到鞭笞甚至杀戮。

所有的斯巴达男人最多也就拉出个1万人过来(皮里阿西人和希洛人根本不可靠),但是战斗力强悍。斯巴达和伯罗奔尼撒半岛的其他城邦组成了伯罗奔尼撒同盟,除了世仇阿哥斯,科林斯地峡地势险峻,易守难攻。

斯巴达的这种体制,决定了,他再能打,也只能够龟缩在半岛做地头蛇。基本盘狭小,政体保守,一旦城邦或者联盟规模扩大,那么内部秩序就会崩溃,而小国寡民的城邦又经不起大风大浪。古典城邦大多如此,只有罗马在这方面做得好,统一了地中海周围的几乎所有城邦,成为了大帝国。

伯罗奔尼撒战争,雅典和斯巴达总摊牌,雅典的粮食进口来源是黑海一带,而斯巴达的粮食进口来源是西西里,所以,雅典会出兵远征西西里而斯巴达舰队会在海峡附近和雅典死磕。战争以雅典彻底失败告终,但是斯巴达在战争中9000户的平等者公社损失惨重,士兵死亡、家庭破产,寡头崛起,过去称雄的国内民众基础已经彻底丧失。

斯巴达方阵曾经在希腊称雄一时,但是在底比斯战争中,被伊巴密浓达用新战术打碎了阵型后两度惨败,伯罗奔尼撒同盟瓦解,斯巴达彻底没落。

后来斯巴达也发生过几次改革运动,希望恢复过去的城邦体制,甚至联合皮里阿西人和希洛人,但是在周围所有城邦的一致反对下失败,被亚该亚同盟吞并,最后并入罗马。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