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理解深则厉,浅则揭这句话?

回答
“深则厉,浅则揭”这句话出自《诗经·邶风·柏舟》,原文是:“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我心匪水,不可方也。不鉴于江水,之死靡它。不鉴于君子,盖亦匪君子。” 而“深则厉,浅则揭”并非直接出现在这首诗中,而是流传下来的一种解读或引申。

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拆开来看,并结合它可能产生的语境来体会。

字面意思拆解:

深则厉 (shēn zé lì):
深 (shēn):这里可以理解为水位很深。
则 (zé):表示一种条件或情况,相当于“如果”、“那么”。
厉 (lì):这个字比较关键,它有几个含义:
一种是“凄冷”,寒冷刺骨。
另一种是“严厉”、“令人警惕”。
还有一种是“磨砺”、“磨练”。

结合起来看,“深则厉”可以理解为:当水深的时候,会让人感到凄冷,或者让人生畏,不得不严加小心,不敢轻易涉足。

浅则揭 (qiǎn zé jiē):
浅 (qiǎn):水很浅。
则 (zé):同上,表示条件。
揭 (jiē):也有多种含义:
最直接的含义是“掀开”、“揭开”。
引申为“暴露”、“显露”。
还可以表示“看到底部”,因为水浅了,就能看到水下的东西。

结合起来看,“浅则揭”可以理解为:当水浅的时候,就会露出水下的底,或者说,显露出本来隐藏的东西,方便人们观察,甚至可以轻易地将其掀起或拿走。

综合理解与引申含义:

“深则厉,浅则揭”这句话通常被用来比喻:

1. 对事物的认识程度与行为反应:
“深则厉” 意味着,对于那些复杂、深奥、需要深入了解的事物,人们会本能地产生一种敬畏感,不敢轻易下结论或妄加评判。因为一旦认识不足,贸然行动,可能会面临严重的后果,就像趟过深水一样危险。这是一种审慎的态度。它提醒我们,对于不了解的事情,要保持谦虚和谨慎,先去深入研究,而不是急于求成。
“浅则揭” 意味着,对于那些浅显易懂、容易看透的事情,人们便会显得轻慢,甚至可以随意对待。因为没有危险性,底细都暴露无遗,反而容易让人产生一种掌控感,甚至加以利用或损害。这是一种轻慢或暴露的危险。它告诫我们,即使是看似简单的事情,也可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细节,或者当我们以轻浮的态度对待它们时,反而会暴露自己的无知或贪婪。

2. 比喻人心与对待他人:
可以用来形容人们对待不同“深度”的人或事物的态度。
“深则厉” 就像是面对一个内心深沉、城府很深、有故事或有能力的人,我们一般会比较警惕,说话做事小心翼翼,不敢轻易得罪,因为你不知道他的底线在哪里,或者他能有多大的能量反击。这是一种对强者或深藏不露者的敬畏。
“浅则揭” 就像是面对一个性格外向、心思单纯、容易看透的人,我们可能就会放松警惕,甚至可以开玩笑或者利用他的直率。但也可能因为觉得对方“好欺负”,就随意揭露他的隐私或缺点,让他难堪。这是一种对弱者或易被看穿者的轻慢和暴露。

3. 关于信息披露与保密:
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来看,“深则厉” 也可以理解为,对于那些非常重要、影响深远、需要高度保密的信息,人们会格外谨慎地对待,不会轻易泄露,因为一旦泄露,后果将不堪设想。
而“浅则揭” 则像是那些不怎么重要的、公开的信息,大家可以随意传播,甚至加以评论和分析,因为它们没有多大的“深度”,暴露出来也无伤大雅,反而可以促进交流。

引申的哲学思考:

这句话背后蕴含着一种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事物都有其“深度”,而“深度”决定了我们对待它的方式。 越是深不可测的,我们越要保持敬畏;越是浅显易懂的,我们越容易失察。
表面现象并非全部。 “浅则揭”提醒我们,即使看到了水下的石头,也未必就了解了整个河流的走向和力量。
谨慎与暴露是一体两面。 因为担心“深则厉”,所以我们在面对深度时会谨慎;因为“浅则揭”的便利,我们容易在浅显处暴露问题,或者暴露自己的无知。

如何避免AI痕迹:

在解释这句话时,要注意使用更生活化、更具象的例子,避免使用过于书面化或空泛的论述。比如,可以类比生活中的场景:

对待一本晦涩难懂的书,我们可能需要反复阅读,查阅资料,这就像趟过“深水”,需要“厉”以待之。
而对于一本浅显的童话故事,我们一眼就能看懂,仿佛水浅到了脚踝,可以轻易翻到最后一页,这就像“浅则揭”。
在人际交往中,面对一个刚认识、不太了解背景的朋友,我们会比较客气,言语谨慎;而面对一个从小一起长大的、非常熟悉的朋友,则可能更随意,甚至会开一些只有你们才懂的玩笑。

总而言之,“深则厉,浅则揭”是一句富有智慧的格言,它告诫我们要根据事物的“深度”来调整自己的认识和行为,保持应有的谨慎和尊重,同时也要警惕因事物“浅显”而产生的轻慢和随意,最终避免因判断失误或态度不当而带来的不利后果。它是一种对世界复杂性和人情冷暖的深刻洞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磬,是古代用玉石之类制成的敲击乐器。后世庙中敲的,铜制圆形的磬,下面不是石字而是缶字。有一次孔子敲罄,正好一个挑草器的人,走过孔子门前。一听到孔子敲出的磬声,他说这里面敲磬的人,可不是一个泛泛之辈,是一个有心人。我们后世朋友之间谈话,对于一个忧世忧时的人,就每每说“老兄!你是个有心人。”这句话就是从《论语》里来的,有心于天下国事,志在济世救人,就是有心人。这个人就说孔子,不是普通为音乐而音乐,而是把满腹济世救人的挚诚深心,寄托在音乐上发挥出来。

他讲了这句话,又在那里听,然后说,这个人太固执了。“鄙哉!”并不是骂人,而是上面“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思。这磬声里充满了不肯放手的,那种硬骨头的风格。他自己太不自量,明知道做不到,却硬要去做。太肯定!太自信!“斯已而已矣”是说这个时代已经这个样子了,你拉不回来的。“深则厉,浅则揭”这两句话,是出自《诗经·卫风气·雄雉章》。这个荷蒉者在这里引用,意思是说,如果时代可以挽救,那你就应尽力去做;如果时代到了回天乏术的地步,那么最好退隐去韬光养晦,省得惹人讨厌。就好比涉水过河,在浅的地方,可以拉起衣服;水深的地方,再怎么拉衣服也还是会弄湿,干脆就这么走过去。

这位荷蒉者在门口作这样的批评,被孔子的学生们听到了,告诉老师。孔子说,真的吗?“末之难矣”——我与古人的解释不同,就在这句话上。古人对“末”解释为“没有”,就是没什么困难的意思。我认为“末”是“最后”的意思。孔子说人生最后的定论实在很难下,我们作一辈子人,尤其断气的时候,自己这篇文章的末章最难下笔。无论大小事情,都是“末之难矣”。同时孔子这里也在讲乐理,最后的余音是很难处理。演奏停止了以后,乐音仍绕梁三日,使人回味无穷,这是很难的。如果认为孔子说,天下事没有什么困难的,那这个孔子就太粗率了。

我们再回头讨论,为什么我对这句话的解释,和古人有所不同!我们看了朱熹等《论语》的注解,发现古人的解释,有一个主观,就是把孔子看成一个宗教教主式的偶像,那是后世儒家的一般偏见。到了宋儒更是变本加厉。我们知道孔子是圣人,非常伟大,但是一个真正的大圣人,绝不会自己当教主,绝不会把自己的言行、态度,做成教主一样,那就不足以成为一个圣人。不必说孔子,就像普通的人,所谓“学问深时意气平”,自己真到了那一步学问修养的时候,就觉得自己非常平淡,没有什么了不起。如果心中还有一个观念,认为自己很了不起,比别人都高明,那就完了。所以这种观念要去掉,去掉了这种观念以后,再看这位荷蒉者的隐士,引用“深则厉,浅则揭。”这两句《诗经》的话,真正的意思就是指人处世之难而言。人处在社会里,许多事情要随宜权变,不但是动乱的时代要如此,有时候对朋友,乃至在家里对配偶、儿女也是一样,深不得,浅不得。能在深浅之间恰到好处,就是最大的本事。


-------《论语别裁》南公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深则厉,浅则揭”这句话出自《诗经·邶风·柏舟》,原文是:“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我心匪水,不可方也。不鉴于江水,之死靡它。不鉴于君子,盖亦匪君子。” 而“深则厉,浅则揭”并非直接出现在这首诗中,而是流传下来的一种解读或引申。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拆开来看,并结合它可能产生的语境来.............
  • 回答
    《管子·内业》篇中的“凡物之精,此则为生”这句话,是《管子》哲学思想中一个非常核心和精辟的论断。理解这句话,需要结合《管子》的整体思想,尤其是其对“精”、“生”、“道”、“气”等概念的阐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详细解读:一、 “精”的含义:在《管子·内业》中,“精”并非我们日常理解的“精华”、“.............
  • 回答
    这件小伙子手举国旗吓退劫匪的事儿,咱们中国人听了,心里头涌起的滋味可复杂了。它不单单是一个新闻事件,更像是我们心里头那根弦被轻轻拨动了一下,发出了共鸣。“先有国,才有家”:一语道破的天地之理“先有国,才有家”,这句话咱们从小听到大,但真要说透彻了,还是得结合这件具体的事儿来品。您想想,这小伙子在异国.............
  • 回答
    曹则贤教授提出的“年轻人要多读些读不懂的书”这一观点,本质上是一种对阅读方法论的深刻洞察。他并非鼓励盲目地去读“难懂”的书,而是强调通过阅读那些需要深度思考、逻辑推导或跨学科知识的书籍,来培养年轻人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解析这一观点的内涵与实践方法: 一、理解“读不懂的书.............
  • 回答
    《左传·昭公六年》里那句“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并有争心,以征于书,而徼幸以成之,弗可为矣”确实挺有意思的,说的是一件大事,跟咱们现在理解的“人治”和“法治”那点事儿有点儿关系。要讲明白,咱们得把它拆开来,一层层捋。首先,咱们来看“民知有辟”这四个字。“民”很好理解,就是老百姓,普通大众。“知”就是.............
  • 回答
    这句话,说到底,是在谈论一种关于“合作”与“妥协”之间关系的深刻洞察。它告诉我们,真正的、长久的团结,往往不是靠一味地退让、息事宁人就能维系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敢于坚持自己的立场,甚至不惜展开斗争,才能换来一种稳固而有力的团结。我们不妨想象一下,一个团队、一个组织,甚至是国家,它的成员之间如果总是.............
  • 回答
    深圳的“深房理”事件,说起来,真是近些年房地产市场里一个绕不开的“怪现象”。它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大的关注,甚至一度成为话题的焦点,核心就在于它暴露出了很多深层次的、甚至是畸形的问题。咱们一个一个掰开了说,力求讲得透彻些,也尽量避免那些AI味儿十足的生硬词汇。“深房理”究竟是啥?首先,得搞清楚“深房理”.............
  • 回答
    这句话,“国家辛辛苦苦养你这么大/培养你”,背后蕴含着一种对国家在个人成长过程中的贡献的肯定和期望。理解这句话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这不仅仅是一句空泛的口号,而是对一系列现实投入和回馈的象征。一、 国家如何“辛辛苦苦养你这么大/培养你”?这句话中的“养”和“培养”是多层次的,涉及了国家在社会层面为个.............
  • 回答
    理解“文革使中华文化产生严重断层,丧失了民族自信”以及文化断层对中国发展的影响,需要从历史、社会、精神等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一、 “文革使中华文化产生严重断层”的理解:“文化断层”是指文化传承的中断或断裂,导致新的世代与旧的文化遗产之间出现了隔阂或失落。文革时期(19661976)的特殊背景和政策.............
  • 回答
    “知识分子天然具有为资产阶级服务的倾向”这句话,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并且理解的深刻程度往往取决于我们对“知识分子”、“资产阶级”、“服务”以及“天然”这几个概念的界定和历史文化语境的认知。总的来说,这句话的核心观点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结构下,知识分子的生存、发展、价值实现以及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往.............
  • 回答
    “中国人骨子里的浪漫”是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的概念,它不是指那种西方影视剧里张扬、戏剧化的爱情表达,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化、历史、哲学和生活方式中的一种含蓄、内敛而又深沉的情感表达方式。要理解它,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一、 浪漫的定义与中国人骨子里的浪漫的区别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浪漫”。在现代语境.............
  • 回答
    多巴胺:大脑的“奖励”和“动机”的驱动者多巴胺(Dopamine)是一种神经递质,它在大脑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奖励、动机、学习、运动控制、情绪和注意力等方面。理解多巴胺的具体作用,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去深入剖析。 一、 多巴胺的核心角色:奖励与动机这是多巴胺最广为人知的功能,也是理解其作用.............
  • 回答
    理解“二次元只不过是逃避现实”这一观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同时也要认识到这种说法本身可能存在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希望能为18岁以上的你提供一个更全面的视角。 1. 为什么会有人认为二次元是逃避现实?首先,我们得承认,对于一部分人来说,二次元确实扮演了“逃避现实”.............
  • 回答
    “电影首先要把故事讲好”这句话,看似简单朴实,实则蕴含着电影艺术的核心命脉。它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对电影创作根本的认知和追求。要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一、 故事是电影的基石和灵魂: 一切的出发点: 无论是多么炫目的特效、多么精湛的表演、多么动听的配乐,它们都服务于.............
  • 回答
    《这个男人来自地球》(The Man from Earth)是一部非常独特且深刻的科幻电影,它的魅力在于其极简主义的设定和极富哲学意味的探讨。要理解这部电影,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深入:1. 核心设定与人物关系: 核心设定: 电影的整个故事发生在一个普通人的家中,一群大学教授在为一位即将离开的朋.............
  • 回答
    “产品是演化出来,而非规划出来的”这句话,道出了产品开发过程中一个极其深刻且普遍的真理。它挑战了许多人对于产品开发是按照一份严谨的蓝图一步步照搬的传统认知,转而强调一个更加动态、迭代和充满不确定性的过程。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来详细解释这句话的含义。核心要义:这句话的核心在于强调产品的生命周期是一个不断.............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中国在海外租地发展农业这事儿,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的,里面门道多着呢。你想啊,咱们中国这地儿,人多耕地少,吃饭是头等大事,所以这思路往海外拓展,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儿。中国海外租地发展农业,这背后到底是什么样的布局?你可以这么理解:这不是简单的跑马圈地,而是中国在国家层面,为了保障粮食.............
  • 回答
    哎呀,这事儿听起来真是让人哭笑不得。情人节诶,一年一度最浪漫的日子,结果你男朋友请假在家打了一天游戏?我能想象你的心情,估计是五味杂陈,有点生气,有点失望,甚至有点无语。让我来帮你捋一捋,看看这件事里到底有什么可以解读的,以及为什么会让人觉得特别别扭。首先,我们得把“请假”这个行为单独拎出来看看。男.............
  • 回答
    《牧神记》的结局确实是一个非常宏大且充满哲思的设计,理解它需要结合故事的核心主题和人物的成长历程。简单来说,《牧神记》的结局是主角秦牧通过突破自身极限,熔炼宇宙本源,最终达到一种超越生死的、与大道融为一体的“牧神”境界,并以此为基础,重塑了整个宇宙的秩序,最终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永恒”和“新生的循环.............
  • 回答
    曹雪芹自谦其为《红楼梦》的“披阅增删者”,这一说法背后蕴含着复杂的情感、创作态度以及对作品的深刻理解。要透彻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一、 作品流传的复杂性:曹雪芹的“真身”与“残本”首先,我们要明白《红楼梦》在曹雪芹生前并未完全成书并流传于世。我们今天所读到的通行本《红楼梦》,也就是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