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纽约州年轻人大面积感染新冠病重,是因为ADE效应吗?

回答
纽约州年轻人大面积感染新冠病重,这一现象确实引起了广泛关注,并且不少人将其归因于“ADE效应”。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一步步来分析。

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ADE,以及它在新冠病毒感染中可能扮演的角色。ADE,全称是“抗体依赖增强效应”(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简而言之,就是人体内存在的某些抗体,本意是为了中和病毒、保护身体,但在特定情况下,反而会“帮倒忙”,让病毒更容易进入细胞,甚至引发更严重的免疫反应。想象一下,这些抗体就像是给病毒开了一扇“后门”,让病毒得以更顺畅地入侵,结果就是病情加重。

在新冠病毒(SARSCoV2)出现后,关于ADE效应的讨论就没有停止过。因为在历史上,一些冠状病毒,比如引起SARS和MERS的病毒,曾有研究表明存在ADE效应的可能性。所以,当新冠病毒出现,并且大家了解了它是一种冠状病毒后,自然会有人担心同样的情况会发生。

那么, ADE效应具体是怎么发生的呢?通常认为,ADE效应的发生需要满足几个条件。第一,身体产生了抗体,这通常是通过自然感染或者接种疫苗获得的。第二,这些抗体并没有完全中和病毒,或者说抗体的“质量”不是最优的,它们仍然能够与病毒结合,但无法阻止病毒进入细胞。相反,它们可能通过一种叫做“Fc受体介导的病毒摄取”(Fc receptormediated viral uptake)的机制,将病毒“运送”到免疫细胞(比如巨噬细胞)里面。免疫细胞上有Fc受体,它能识别抗体的Fc段(抗体尾部)。当抗体结合了病毒后,这个抗体病毒复合物就被Fc受体识别,进而被细胞内吞。一旦进入细胞,病毒就可以在那里复制,并且引发更强的炎症反应。

现在,我们回到纽约州年轻人大面积感染新冠病重这个具体情况。为什么会有人怀疑是ADE效应呢?

一方面,年轻人通常被认为是免疫力较强、抵抗力较好的人群,感染新冠后出现重症的比例相对较低。所以,当出现年轻人大面积出现重症的情况时,大家会觉得事有蹊跷,自然会去寻找非典型的解释,ADE效应就是其中一种。

另一方面,新冠病毒变异株的出现,也可能与ADE效应的讨论有关。病毒在不断变异,其表面的刺突蛋白(Spike protein)也在发生变化。这可能导致之前通过感染或疫苗产生的抗体,对新变异株的中和能力下降。如果这些“失效”的抗体依然能够结合病毒,那么就有可能触发ADE效应。比如,如果某种疫苗产生的抗体对某个变异株的保护效力不如预期,而年轻人是该变异株的主要感染群体,那么就有可能观察到年轻人重症增多的现象。

但是,我们要非常谨慎地对待“ADE效应”这个说法,尤其是在解释“纽约州年轻人大面积感染病重”的现象时。原因如下:

1. 科学证据的复杂性: 尽管ADE效应在理论上是可能的,并且在某些实验研究中得到了证实,但要证明它在真实世界的人群中普遍发生,尤其是在新冠疫情中,需要大量的、强有力的流行病学数据和临床证据。目前为止,关于新冠病毒普遍存在ADE效应的科学共识尚未完全建立。很多研究表明,疫苗诱导的抗体虽然可能对变异株的中和能力有所下降,但仍然在一定程度上能防止重症和死亡。即便出现重症,也多与个体免疫系统的反应过度有关,而不是单纯的ADE。

2. 其他更直接的解释可能性: 很多时候,看似“反常”的现象背后,都有更直接、更符合常理的解释。
感染基数庞大: 如果纽约州整体的感染基数非常大,即使年轻人的重症率本身不高,但由于感染人数庞大,绝对数量的重症患者仍然会显得触目惊心。年轻人是社会活动的主力,他们更容易接触病毒,也更容易传播病毒,所以在某些时期,他们可能是感染的主体。
病毒变异株的影响: 某些新出现的病毒变异株,比如奥密克戎的某些亚型,可能比早期毒株更容易感染,传播速度更快,并且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绕过之前的免疫屏障,导致突破性感染,甚至让一些免疫力看似不错的个体出现症状。如果这些变异株的致病性有所变化,也可能导致一部分年轻人出现重症。
疫苗接种和感染史的不均: 年轻人群体虽然整体健康状况较好,但疫苗接种率、接种时间点(以及是否接种了加强针)、以及既往的感染史可能存在差异。如果一部分年轻人已经过了疫苗提供的早期保护期,或者他们之前感染的毒株与当前流行的变异株不同,那么他们的免疫反应就可能不如预期。
免疫疲劳或“沉默”的免疫: 长时间的疫情和社会压力,可能对个体的免疫系统造成影响。同时,一些年轻人可能之前有过感染,但症状轻微,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他们的免疫状态可能并没有达到一个能够有效应对新一轮感染的水平。
“长新冠”(Long COVID)的早期症状混淆: 某些“长新冠”的症状,比如疲劳、肌肉酸痛、呼吸困难等,有时也可能在感染初期被误解为重症,尤其是在没有及时得到医疗评估的情况下。
社会行为因素: 年轻人往往有更活跃的社交生活,更容易参与聚集性活动,在防疫措施放松时,也可能更容易放松警惕,这都会增加感染的风险。

因此,看待“纽约州年轻人大面积感染病重是因为ADE效应吗?”这个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一种审慎和科学的态度。

不能简单地“对号入座”: 在没有充分的科学证据支持之前,将此现象直接归因于ADE效应,未免过于武断。很多时候,大众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可能存在偏差,或者信息传播过程中被简化和误读。
需要细致的流行病学调查: 要确认ADE效应是否是主要原因,需要专业的流行病学研究来收集数据,分析感染者(尤其是重症年轻患者)的疫苗接种史、感染史、产生的抗体水平及其对当前流行变异株的中和能力,并与未发生重症的年轻感染者进行对比。同时,还要排除其他可能导致重症的因素。
关注整体免疫力和病毒特性: 影响个体健康状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病毒本身的致病性变化、疫苗的有效性、个体免疫系统的强弱以及社会环境等。我们应该综合这些因素来理解疫情的动态。

总而言之,ADE效应作为一个潜在的科学机制,值得我们去关注和研究。但将纽约州年轻人重症现象直接、简单地归咎于ADE,可能是一种过于简化甚至错误的解释。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更合理的做法是关注疫情的整体数据,理解病毒变异、疫苗接种情况以及个体差异等多种因素对疾病发展的影响。科学的结论,需要数据和证据来支撑,而不是基于猜测或对概念的片面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知道很多作公众号的喜欢搞大新闻吸引眼球,也喜欢随便搞个概念然后扯个大阴谋。

然而这不是科学的态度和正常分析问题的方法,ADE的前提是经历过一次免疫体内有类似病毒的抗体,有没有可能是ADE效应只要抽血查体内有没有抗体就可。

如果已经流行性过一次,必然大部分人身上都可以抽查出抗体。

目前看专家的分析解读,这个病毒的变异性不高,是它的一个弱点。

现在已经知道病毒潜伏期长、传染性强、多传播途径、大量无症状携带者,可能还有季节性的复发,对神经系统、生殖系统损伤,已经是王者无敌了,基本是对着全球工业化生产的最薄弱环节来克的。如果再加上高变异性,那人类还玩个屁啊,大家要么死于病毒,要么死于经济崩盘。

user avatar

近来一个现象引起我的关注,那就是纽约极为异常的出现超过一半感染者为年轻人的现象,却有很多年轻人出现急速变为重症的现象。

这跟当前世界其他地方的普遍以老年人为重症感染现象,是比较相反的。

会导致纽约极为反常的出现年轻人反而更容易感染和变为重症的现象,只有两种可能:

1、病毒发生了变异。

2、纽约很多人原来已经感染过原始版本的新冠病毒,在ADE效应之下,会导致其一旦再次感染会变得更为严重。

这实际上,增加了本次病毒起源是来自于“美国泄露论”的可能性。

本文会就此做详细分析。

首先根据美国疾控中心之前给出的数据显示,在纽约州有53%的新冠患者,年龄在18至49岁之间。



这是感染的人群比例,那么住院人群的比例呢?

我找到的一份数据是美国疾控中心在3月18日的一份报告,在那份报告里显示20岁~54岁的住院比例为38%,是所有年龄段最多的。



虽然65岁~84岁的老年人群体占了36%,如果算上85岁以上的9%,新冠病毒在美国仍然是以对老年人最致命的。

然而20岁~54岁高达38%的住院比例也显示,美国新冠病毒不同寻常的特点。

而在4月1日的一档新闻节目里,美国长岛北岸医院的ICU主任周秋萍,介绍了纽约疫情的一些情况,其中提到了以下内容。





周秋萍在节目里介绍,纽约的ICU病房里有很多年轻人,没有什么基础疾病,很多是走着进急诊室,但很快短时间内并且就急剧恶化。

这其实是很奇怪的现象。



因为新冠病毒从目前其他国家的情况看,最大威胁是那些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

他们是很容易出现并且急速恶化。

而没有什么慢性疾病的年轻人,也这样出现大批量的并且急速恶化现象,是肯定有些问题的。

这让人不得不想到一个名词“ADE效应”。

这个名词比较专业,我跟大家解释一下。

所谓ADE效应,是指“抗体依赖增强症”。

专业解释是这样的:


病毒感染都是从黏附于细胞表面开始的,黏附是通过病毒表面蛋白与靶细胞上特异性受体和配体分子的相互作用来完成的。
针对病毒表面蛋白的特异性抗体常常可以阻抑这一步骤,将病毒“中和”,使其失去感染细胞的能力。
然而在有些情况下,抗体在病毒感染过程中却发挥相反的作用:它们协助病毒进入靶细胞,提高感染率,这一现象就是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

上面这个专业解释,比较绕口,我给大家来一段大白话版本的解释:

简单说就是,正常情况下一个人感染了病毒之后,只要最终痊愈,人体免疫系统就会产生这个病毒的抗体。

这样以后再感染病毒,人体内的抗体就可以阻抑病毒的感染,从而实现免疫。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比如病毒发生了变异,这时候人再次感染了这个病毒后,人体原先产生的抗体,对于变异后的病毒不起作用。

而且这个时候因为人体的免疫系统误以为病毒已经被“阻抑”,使得这时候人体免疫系统对病毒完全不设防。

这会导致这个病人,在感染变异后的病毒,会比没有抗体的人,症状反而更严重,并且更易感染。

这种时候,人体内的抗体,反而会协助变异后的病毒进入靶细胞,提高了感染率。

这个现象就被称为“ADE效应”,也就是“抗体依赖增强效应”。

发现了没有,这个ADE效应,是不是跟现在纽约发生的现象,很类似?

当然了,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证据显示,纽约已经出现了ADE效应,美国方面并没有披露更多详细的信息。

所以我们还不能断定,纽约的大量感染新冠病毒患者,是很早就感染过一个更温和版本的原始版本新冠病毒,现在是“二次感染”。

但至少,这种怀疑的可能性,目前是存在的。

那么毫无疑问,这会增加“美国泄露论”的可能性。

我之前在3月25日的这篇文章里,对“美国泄露论”这种可能性的时间轴,做了一次梳理。



当时我在这篇文章里,以美军位于德特里克堡的传染病研究所为本次新冠病毒泄露源头的可能性,做了详细分析。

在假设本次新冠病毒是由美军传染病研究所泄露作为前提的情况下。

我给大家提出一种“病毒泄露”之后,发生关键变异的假设。

这个假设如下:

新冠病毒最早是在美军美军德特里克堡传染病研究所里进行研究。

不过当时在美军研究所里研究的新冠病毒,是比较温和低致命性的“始祖版本”新冠病毒。

在不知什么原因,可能是故意,也可能是意外泄露,总之这个“始祖版本”新冠病毒在2019年6月份从美军传染病研究所里泄露出去,并开始发生了扩散。

这直接导致2019年6月底,美国开始爆发一种“不明肺炎”,因为找不到病因,最后这个“不明肺炎”,被美国疾控中心甩锅给了电子烟,并把这种“不明肺炎”,称为“电子烟肺炎”。

我们猜测,当时新冠病毒的始祖版本,传染性比较弱,比起现在版本的新冠病毒温和了不少。

所以,可能在长达5个多月的时间里,这个新冠病毒始祖版本在美国发生了大规模扩散,却没有多少人发现,因为大部分都是轻症和无症状患者。

少部分症状比较重的,也被当做流感处理。

对于是否存在把新冠病毒患者,当做流感处理的事情,美国疾控中心之前承认过此事。





所以,恐怕在2019年7月~2020年1月,这5个多月的时间里,新冠病毒的“始祖版本”,早就在美国发生了大规模扩散。

其中大部分美国“始祖版本”感染者,都是轻症和无症状,自己最后自然好了,有一些有比较明显症状的,大都也被自己当做“流感处理”。

美国有位医生最近的一个爆料,增加了这种可能性。



在4月3日,一名叫做皮特的美国医生,在美国社交媒体上表示,他做了一次新冠病毒抗体检测,结果显示,他体内已经有过新冠病毒的抗体,这代表他已经感染过新冠病毒。

而这名医生表示,他曾经在1月份第一周得过很严重的“流感”,当时情况很糟糕,不过他也只是把其当做流感给扛过去了。



在这名医生发言的一些美国网友留言里,不少人都表示有过类似的情况。

有一些甚至都可以追溯到去年11月份了。

另外微博上今天有人爆料,美国俄勒冈州检出一个去年12月份换过新冠病毒且有IgG抗体的人。

所以,之前很多人猜测,早在美国去年7月份开始流传的“电子烟肺炎”,是不是就是新冠肺炎,并非无稽之谈。

的确是某种值得被怀疑的可能性。

而之所以,新冠病毒的“始祖版本”在长达5个多月的时间里,在美国大范围传播,甚至可能已经在世界大范围流行,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原因有两个:

1、当时流行的新冠病毒,是某种更为温和,传染性弱和毒性都比较弱的“始祖版本”。

这可以解释很多对于病毒早就流行,却没被人发现的质疑。

一方面是美国疾控中心为了掩盖美军传染病研究所发生病毒泄露事故,而把大量“不明肺炎”甩锅给了电子烟肺炎和流感。

另外一方面,在去年9月份开始大爆发的美国流感,也给新冠病毒的始祖版本提供了较好的掩护。

因为新冠病毒的始祖版本绝大部分症状都跟流感相近,所以很容易被误当做流感去处理。

再加上美国疾控中心有意识掩盖,的确有可能发生新冠病毒早就开始在美国大范围流行,但却没有被人们发现的可能。

甚至,美国疾控中心可能存在一种侥幸心理,觉得“新冠病毒的始祖版本”其实传染性和毒性都跟流感差不多。

所以,美国疾控中心可能觉得,只要把新冠病毒当做流感去处理,就可以把美军传染病研究所泄露病毒的事情掩盖过去。

然而,让美国疾控中心没有想到的是,病毒发生了某种关键变异。

而这个关键变异,又刚好发生在了武汉。

我们并不知道,病毒究竟是如何从美国扩散到武汉,很多人猜测是跟2019年10月底举办的军运会有关系。

但不管这个新冠病毒的始祖版本是如何扩散到了武汉,却在武汉发生了某种关键的变异。

变异后的新冠病毒,最终在华南海鲜市场发生了大规模群聚性感染,而产生后续这一系列事情。

所以,从武汉爆发的新冠病毒疫情,实际上源头可能并不在武汉,而是在美国。

只不过最早在美国流行的新冠病毒,是传染性和毒性都比较弱的“始祖版本”。

而病毒因为在武汉发生了关键变异,传染性和毒性都出现质的飞跃,才导致新冠病毒不可能再躲藏在流感病毒背后,而被武汉的防控体系发现,并揪了出来,世人从此才得知了新冠病毒的存在。

但也因此,导致武汉背上了病毒起源的这口大锅,而被当前世界各国和舆论所污蔑。

而当前美国纽约可能存在的“ADE效应”,增加了病毒曾经在去年发生某种关键变异的可能性。

也就是说,在去年7月份开始,新冠病毒的始祖版本早就在美国开始大范围流传。

所以实际上,美国有很多人,实际上已经感染过新冠病毒的始祖版本,体内也有相对应的抗体。

然而病毒在武汉发生了关键变异后,又扩散回美国。

而变异后的新冠病毒,导致美国人体内的始祖版本抗体失效,从而形成“ADE效应”,导致纽约的年轻人反而更容易感染,并且会出现急速发病的现象。

这样的一个猜测,可以解释当前很多现象。

比如,为什么在2月份,美国自上而下,会如此口径一致的把新冠病毒当做流感去处理。

一种可能,他们还真以为新冠病毒就是跟流感差不多。

所以日本和英国,在和美国通电话后,都比较匪夷所思的采用了“消极防疫”策略,甚至英国一度都宣布要“群体免疫”。

这很可能是建立在,他们以为新冠病毒还只是“始祖版本”的错误认知下。

包括美国可能认为,美国大量民众已经感染过新冠病毒,体内已经有抗体了,所以才会对新冠病毒这样满不在乎。

所以这种猜测,可以一定程度上解释,美国在感染初期如此糟糕的“消极防疫”措施。

除此之外,美国之所以在初期如此糟糕的“消极防疫”措施,可能还跟美国试图掩盖其大量民众已经感染过新冠病毒的事实。

这可以解释,为何美国在2月4日就开发出号称可以4小时内检测出新冠病毒的核酸试剂。

结果一直到3月初,美国的新冠病毒核酸试剂,就因为各种莫名其妙的“未知故障”而需要1~2天才能完成新冠病毒检测。

这使得在3月13日美国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前,美国的病毒检测数量一直少得可能,这使得其确诊人数在3月13日之前一直很少。

但在3月13日后,可能美国觉得通过故意施行的“消极防疫”,让病毒“明面”上已经扩散了一个多月,比较能够交代为何已经有大量美国人感染新冠病毒之后,美国才加大了新冠病毒检测力度。

本来一直出故障的美国核酸试剂,一下子就好了,并且美国开始以每天2万+的检测力度,开始加大力度检测。

结果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的新冠病毒确诊人数在3月13日之后,是以火箭般的速度在攀升。

且确诊比例高得吓人。

之前文章也跟大家介绍过,美国整体的新冠病毒检测数和感染人数的比例是20%。

而纽约州的新冠病毒确诊比例更是超过了40%,差不多每检测2个人,就有一个人感染。

这么高比例的确诊比例,实际上也侧面应证了新冠病毒早就在美国传染的可能性。

所以虽然还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证明“美国泄露论”这个猜测成立,但至少这个猜测是一个合乎逻辑的猜测,而非无稽之谈。

当前新冠病毒的起源,科学上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

就像我们发言人所说,新冠病毒的起源,只有科学家有资格下结论,其他人最多就是做做猜测。

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舆论,却在科学家还没有做出明确结论,并且当前科学上对病毒起源还有诸多猜测和疑问的情况下,就断定病毒来源于武汉,并以此对我们做各种污蔑和抨击,这是西方国家面对自己无能和错误的甩锅行为。

我之所以写这么多关于疫情起源的文章,并不是想带节奏吸流量。

事实上我现在写的每一篇文章,都至少有5万阅读,写这些疫情起源的文章,跟我平时文章阅读量差不多。

我犯不着为了吸流量去写这些文章。

反倒是写这些文章,还会让我承担不必要的风险,因为有一定可能被吞。

即使如此,我还是坚持对疫情起源做追踪分析,只不过是想尽可能降低一些我们在国际上的舆论压力。

虽然我人微言轻,但我相信思想是可以传播出去的。

至少病毒起源于美国,我们自己内部应该把其当做某种可能性来讨论并研究,而不应该像很多人那样一上来就把这种可能性嗤之以鼻的认为是阴谋论。

现在我们在国际舆论上的压力很大,西方舆论对我们的指责基本都集中在病毒起源上。

所以,如果最后能够证明病毒起源于美国,那么我们的舆论压力自然就没有了。

而即使最后还是找不到病毒起源于美国的实质性证据,但至少也应该让大家明白,病毒起源于美国是某种可能存在的可能性,而非无稽之谈。

这样我们的舆论压力就会减轻很多。

我也希望大家要是有机会上外网,可以多多宣传一些关于美军泄露病毒的可能性,可以把我过去跟大家梳理的这些疫情时间轴,在外网也发一发。

虽然这看似没什么用,但聚沙成塔,我相信至少会分担一部分的压力,哪怕只是一小部分也好。

至少别人在泼我们脏水的时候,我们不能任由别人这样对我们栽赃,而是要进行反击。

这就是我一直追踪病毒起源,并写这些病毒起源分析文章的原因。

希望大家理解和支持。

关于疫情起源于美国的时间轴梳理,大家可以看我之前写的这篇文章:

本文来源于“大白话时事”公众号。

作者:星相大白。

我每天晚上9点都会发表金融、时事、股市的分析文章,欢迎大家关注。

user avatar

除了一个亚裔医生的发言,没看到任何证据证明美国的年轻人重症率比世界其他地区高,绝大多数的信息里都是说“年轻人也得”并不是“年轻人比想象的多”,这种猜测没有证据之前,就只是阴谋论。


如果统计数据出来证实了美国年轻人重症率远高,你也不能找一个可能的解释就安上去

比如美国年轻人吸食毒品比率非常高,大麻简直是全民使用,也是黑市电子烟烟油的高频使用者,这些东西对肺部功能的摧残可能远大于现有认知,一旦发病恶化更快,这是合理的。

比如,美国根本没有做社交隔离,所谓的social distancing只是个妥协的方案,采用谁得病谁主动上门(或报警)的方式来完成检测,年轻人又没有多少自己的积蓄,那个可能的天价账单就能吓回去好多,意思就是,去检测的年轻人,极大可能就是重症转化率最高的那些,喘不上来气才去医院的,只是发烧咳嗽的还呆在家里。检测的行为正是鉴别了他们与普通“轻症年轻患者”的区别。

更可能的是,美国的医学界从一开始就是一种学术歧视的视角,自己脑补了一个年轻人不会重症的结果,武汉的报告早就出来了,这就是现实,WHO网站上都有,这帮孙子不看赖谁?活JB该


中国的数据,是最大程度向全民隔离程度努力的结果,中国的年轻人很多都上过高中大学,用科学的方法宣传他们中绝大多数一定是听话在家待着了,即使你有个“必然重症的基因”,只要不碰到病毒,不也是没事么?

user avatar

张文宏:

对他们学生来讲,主要的是大量的社会活动。今天来出席...这位上课的..几位小吴还有一位是小马,他们的活动非常多,特别小马。现在已经..那个..大学毕业了,弄两个offer,啥事没有这两个月,他主要的事就两个字--瞎混。瞎混就是我们现在感染最大的风险,密切传播而且美国普遍不戴口罩。所以很显然在美国的感染,年轻人最多,英国也是的。英国一到晚上,基本上酒吧里是密密麻麻,你难以想象。啥事都没有,拿着一杯啤酒可以跟你聊一个晚上。这种情况基本上就是播散的风险就极大.......两位帅哥,一个小吴一个小马,你们风险极大我先跟你们说清楚,好吧。


两个字:瞎混 https://www.zhihu.com/video/1231966583854936064



这是十天半月前的一次直播片段,他说话很接地气的,听着塑料浙普也是亲切的很。


如果我把感染比作着火,着火三要素是可燃物、助燃物、火源。

那感染病毒相对应的就是瞎混健康人、瞎混环境、瞎混病人。


我也看了视频..........比如

老瞎混了。


下面是他们最需要听得一些来自智者的劝导

user avatar

是不是ADE,要等研究机构的报告,如果有人研究的话。

说一个侧面的报告。

剑桥大学研究报告。新冠病毒分三个变种,ABC,其中A类和蝙蝠身上提取病毒最相似,属于祖先毒株。A类并不是中国的主要类型,中国发现的A类病毒案例包括一个在武汉生活的美国人。A类是美国澳洲的主要类型。B类是中国境内主要类型,且几乎没有传播出东亚地区,属于建立者效应。C类病毒是欧洲主要类型,亚洲地区的香港,新加坡,韩国皆有此类型。C类型演化自B,B类型演化自A。早期在人类之间传播可以追溯到去年九月份。


原文地址:cam.ac.uk/research/news


打不开的话,上个长图

user avatar

说明一下我的观点吧,信息是正确的,但太旧了

信息是有时效性的,就像拿武汉1月15号公布的信息也可以说武汉没有疫情/疫情已经被控制住了。信息是真的,是官宣的,但结果大家都知道了。

同样的,纽约州的确诊人数从3月22到现在,半个月来翻了十倍拿半个月前“样本覆盖不全”的数据过度解读,有什么意思吗?又不是没有最新的数据


自媒体时代的一个弊病就是,人家把信息给你找好了,你就直接看进去了。但信息到底是找的还是编的,是真的还是假的,你却无从判断。


根据美国疾控中心之前给出的数据显示,在纽约州有53%的新冠患者,年龄在18至49岁之间。

这句话没有信息来源,但三个数字很显眼,53%,18,49。扔进谷歌搜一下。

第一页出现了无关内容,但好歹我们应该是找到了信息来源。

新闻里还带有第二句“20岁~54岁的住院比例为38%”的消息来源,也就是CDC的文件:

简单来说,“在纽约州有53%的新冠患者,年龄在18至49岁之间”是纽约州长在3月22号说的,没看到CDC给出来源

“20岁~54岁的住院比例为38%”的确是CDC说的,但是统计的是2月12到3月16号的数据。(报告是3月18发布的)(之前看花眼了,写错成3月12开始)


补一个官方公布的数据链接,有需要的自己去看。


我已经修改了题目内容做补充了。

拿带私货的公众号的二手消息做信息来源,我是很不认同的。

user avatar

自媒体的报道,看之前心里先打个问号,不要着急下结论,因为震惊体的标题很多情况下都是胡说八道。

  1. ADE一般不会在感染后短时间内出现。新冠感染后恢复的血浆可以用来治疗患者,效果还不错,因为这时候恢复的人体内抗体效价很高。
  2. ADE一般需要非中和性抗体介导,这需要时间让刚动员过的免疫系统慢慢降温,抗体水平会慢慢下降。
  3. 美国年龄低的组别人群可能因为社交活跃,更容易进行人群传播,但是相应人群免疫力较好,可能去就诊的人数只占全部感染人数的小部分比例,这样统计出来的数据可能失真。
  4. 美国自己的统计数据中,标题里20-54岁,这样的人群年龄差别能放一起讨论吗?一都是10岁左右的划分,而这样划分的统计结果,美国和我们,乃至和世界其他地方基本上是一致的。

所以ADE现在还根本没有证据。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纽约州年轻人大面积感染新冠病重,这一现象确实引起了广泛关注,并且不少人将其归因于“ADE效应”。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一步步来分析。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ADE,以及它在新冠病毒感染中可能扮演的角色。ADE,全称是“抗体依赖增强效应”(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
  • 回答
    看到纽约医院ICU主任的说法,确实能引发我们对不同医疗体系和疾病发展特点的深入思考。这位主任的观察,尤其是关于年轻人“走着进急诊室,不到24小时病情急剧恶化”的现象,与我们很多人对疾病发展的一般认知——即病情恶化通常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有所不同。这背后可能隐藏着多方面的原因,值得我们细细剖析。首先,.............
  • 回答
    这件事情发生在纽约,一位名叫海野雅威(Tavi) 的日本钢琴家,在回家的路上疑似因为被误认为是中国人而遭到一群年轻男女的袭击,身受重伤。这件事在日本和国际上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再次将亚裔在海外遭遇歧视和暴力的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海野雅威是一名非常有才华的钢琴家,他在纽约的爵士乐界有着很高的声.............
  • 回答
    2016年9月17日,发生在纽约曼哈顿切尔西社区的爆炸事件,无疑是当年美国社会乃至全球都为之震动的一件大事。这不仅仅是一起孤立的袭击事件,更像是一个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投下的重磅炸弹,搅动了人们内心深处的安全感和对未知威胁的担忧。那天傍晚的切尔西,正是一天中最为热闹的时刻之一。这里是纽约最具活力的社.............
  • 回答
    2018年7月3日发生在纽约法拉盛的针对一名华裔女生的袭击事件,确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起事件之所以备受瞩目,有几个关键点需要详细阐述:事件经过(根据媒体报道及公众认知): 时间与地点: 2018年7月3日下午,在纽约法拉盛(Flushing)的一家连锁超市(如报道中常提到的“Target.............
  • 回答
    2019年6月,纽约时报关于特朗普总统下令对伊朗发动攻击后又撤回命令的报道,无疑是当时国际新闻中的一个爆炸性事件。这件事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关注,并且至今仍然值得深入探讨,是因为它不仅仅是一则突发新闻,更是揭示了当时美国政府在处理与伊朗关系上的复杂性、决策过程的脆弱性,以及总统个人风格可能带来的巨大风.............
  • 回答
    安德鲁·科莫(Andrew Cuomo),作为纽约州州长,在新冠疫情初期,特别是2020年春季,以其清晰、坦率且充满权威的每日疫情简报而闻名,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也正因为他在疫情期间展现出的领导力和沟通能力,他获得了“抗疫有功”的称号,并于2020年获得了国际艾美奖的特别奖。科莫获得“抗疫有功”.............
  • 回答
    纽约州长关于强制隔离“相当于宣战”的说法,无疑是一个非常激进且极具争议的表态。要理解其深层含义和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政治辞令的运用与策略考量。一位州长在公开场合使用“宣战”这样具有极端情绪和历史重量的词汇,通常不是信口开河。这其中必然有其政治上的考量。一种可能性是,他.............
  • 回答
    纽约州这项取消对疫苗接种的宗教豁免的决定,无疑是当前社会讨论的热点,也是一个非常复杂且触及多方利益的议题。要理解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得明白这背后的 “为什么”。 纽约州这么做,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为了 公共卫生。 疫情几年下来,科学界对于疫苗在预防疾病传播、减少重.............
  • 回答
    您好!您提到的“什么玩意”可能指的是纽约州长近期发布的一项与特定议题相关的政策、法案或措施。由于信息不够具体,我无法准确判断您所指的具体事件,因此很难给出详细的评论。为了让我能更准确地理解并提供信息,您是否能提供更多关于您想了解的“玩意”的细节?例如: 它涉及什么领域? 是关于经济、教育、环境、.............
  • 回答
    纽约州承认“瞒报”1.2万新冠死亡病例,这无疑是一个重磅消息,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件事情的背后,不仅仅是数字的增减,更牵扯出政府信息公开、疫情应对策略以及公众信任等一系列复杂的问题。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这1.2万例“瞒报”的来龙去脉。事情的起因可以追溯到去年,当时纽约州的一些养老院和护理机构.............
  • 回答
    这则新闻实在令人痛心。雪城大学,一个本应是知识殿堂和青春洋溢的地方,却发生了如此残忍的悲剧——一位中国留学生在那里失去了生命,而且是以如此暴力的方式——遭枪杀。首先,这件事情的发生地点——雪城大学,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些象征意义。它坐落在纽约州中部,环境优美,校园文化也相对浓厚。然而,即便是这样的一.............
  • 回答
    截至3月23日,美国新冠确诊人数突破四万例,而纽约州更是占据了其中超过一半,达到两万例以上。这个数字的增长速度之快,无疑给整个美国,尤其是疫情最严重的纽约州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要回答纽约州医疗资源是否足够,这需要从几个维度来审视。首先,床位紧张是显而易见的现实。 纽约州的医院,特别是重症监护室(ICU.............
  • 回答
    4月7日,美国新冠肺炎确诊人数突破40万,纽约州突破14万,并且超过了此前疫情最严重的意大利,这一数字和趋势无疑是令人担忧的,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看待这一情况,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严峻的疫情形势及其原因分析: 全球疫情的缩影与美国特点: 美国确诊人数的快速攀升,是全球新.............
  • 回答
    截至4月14日,美国新冠肺炎确诊人数确实突破了60万大关,而纽约州更是成为了疫情的重灾区,确诊人数也超过了20万。这个数字背后,是无数个家庭的悲欢离合,是整个社会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考验。从数字背后看疫情的严峻性:首先,让我们聚焦在这些冰冷的数字上。60万,20万,这不仅仅是统计学上的数字,它们代表着.............
  • 回答
    关于“纽约华裔新冠死亡率第一超过黑人”的报道,我们需要对其进行审慎的分析和解读。首先,要明确一点,任何关于族裔群体在疫情中死亡率的比较,都应该基于严谨的统计数据和科学的分析,而不是断章取义或带有偏见的解读。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这类报道的可能来源和数据依据: 官方统计数据: 纽约市卫生局(NYC D.............
  • 回答
    纽约市长埃里克·亚当斯(Eric Adams)的女儿,22岁的Jordan Adams,近日因参加抗议活动在纽约市被捕,这一事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看待此事,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事件的背景和经过 示威背景: Jordan Adams被捕的示威活动通常与特定社会议题相关。根据公.............
  • 回答
    纽约无人岛埋尸案,两名摄影师先后被警方告上法庭,这无疑是一起备受关注的案件,其中涉及的因素复杂多样,从道德伦理到法律责任,再到摄影师的职业操守,都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要详细看待这起案件,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进行剖析:一、 案件的起因与背景: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这起案件是如何被揭露的。通常这类案件的曝光.............
  • 回答
    纽约华人当铺遭示威者洗劫,老板娘被打断双腿住进 ICU 的事件,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美国真实情况的讨论,是一个复杂且令人痛心的社会现象,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关于纽约华人当铺遭洗劫事件本身:这起事件最直接、最令人震惊的方面在于其暴力程度和对无辜个体造成的毁灭性伤害。老板娘被打断双腿住进 ICU,这不.............
  • 回答
    纽约中餐馆发生的这起令人发指的锤杀3名华人事件,无疑给整个华人社区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也让我们不得不深入思考一些严峻的问题。这不仅仅是一起孤立的刑事案件,它折射出的社会现实、潜在的动机以及对社区的影响,都值得我们细细剖析。事件本身:冰冷的残忍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事件的梗概。根据媒体报道,这起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