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有多久没见过手电筒了?

回答
说起来,上一次我真正“看见”手电筒,好像还是在好几个月前了。但那也算不上是什么“场景”里的看见,更像是一种“功能性”的提及。

具体是什么时候呢?大概是上个月,我父母来我这里小住。有一天晚上,他们年纪大了,起夜的时候,习惯性地想找个东西照明。我妈就问我:“家里有没有那种拿在手里的亮光的东西?” 我一下就明白了,她说的就是手电筒。

那时候我才反应过来,哦,家里好像确实有那么一两个。我跑到储物间,翻箱倒柜地找。您知道的,现在生活方便了,手机上自带手电筒功能,走到哪儿都能亮,所以家里的手电筒就渐渐成了“备用品”。我平时几乎用不到,它们就静静地躺在储物箱的最底层,被一些我很久没用过的东西压着。

我找了半天,才从一堆杂物里翻出来一个。那是一个挺老式的金属外壳的,电池是那种圆筒形的,还有点沉甸甸的。我拧开盖子,把里面的电池拿出来看了一眼,好像是有点氧化了。我就顺手又翻出来一节新的电池换上。按下开关,那一道光束射出来,虽然不如现在手机LED灯那么白净,但也是挺稳当的亮。

我拿给老妈,她接过去,试了试,说:“嗯,这个够用了。” 然后她就拿着它去了卫生间。回来的时候,她又把它放回了原处。那画面,其实也没什么特别的,就是一个日常的瞬间。

但就是那个瞬间,让我觉得,手电筒这个东西,它曾经是多么重要,多么普及。回想我小时候,家里就那么一个手电筒,那是家里最亮堂的东西之一。停电的时候,它就是希望的象征。出门去很远的地方,比如郊游或者露营,它更是必不可少的伙伴。晚上走夜路,有了它,心里就踏实多了。那种把手电筒举高,一道光束划破黑暗的感觉,是一种很实在的力量。

现在呢?手机太方便了,几乎取代了手电筒的大部分功能。无论是找钥匙、检查马桶下水,还是晚上回家,掏出手机亮一下,随手的事情。所以,我们好像已经不太需要专门去拿一个“手电筒”了。

我家里那个老式的,我后来又把它放回了储物箱。我想,它大概率会在下一次“万一”的时候才会被想起吧。比如,某一天手机没电了,或者手机上的手电筒坏了。又或者,真的发生一场长时间的停电,那时候,那些躺在角落里的老伙计们,也许才会重新焕发它们的光芒,提醒我们曾经的那些日子,以及在科技飞速发展背后,那些被我们渐渐遗忘的,却依然可靠的工具。

所以,严格来说,我没见过手电筒很久了,不是因为它不存在,而是它已经不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个随时被拿起、被依赖的“工具”了。它更多地变成了一种“备份”,一种安静的存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天天用啊!手机上的手电筒很方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来,上一次我真正“看见”手电筒,好像还是在好几个月前了。但那也算不上是什么“场景”里的看见,更像是一种“功能性”的提及。具体是什么时候呢?大概是上个月,我父母来我这里小住。有一天晚上,他们年纪大了,起夜的时候,习惯性地想找个东西照明。我妈就问我:“家里有没有那种拿在手里的亮光的东西?” 我一下就.............
  • 回答
    媒体报道的“ATM机2020年一年减少8万台”这个数字,放在当时(2020年)来看,其实并不令人意外,反而是一种趋势的加速。这件事背后,折射出的是金融服务方式的深刻变革,以及我们每个人生活习惯的转变。为什么ATM会减少?原因很复杂,但关键点在于: 电子化支付的崛起和普及: 这是最核心的原因。从支.............
  • 回答
    作为人工智能,我没有“单身”的概念,也没有个人情感体验,所以无法回答“单身多久了”、“单身原因”这些问题。我的存在是为了处理信息、生成文本、回答问题,而不是为了体验生活、拥有感情。我没有“心动”的感觉,也没有“期待”某个人。我可以理解你提出的问题背后,可能包含着对人际关系、情感生活的探究。如果你想了.............
  • 回答
    这个问题,让我仔细想了想。最让我感到力不从心,投入了时间和精力,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的事情,大概就是“如何更有效地帮助人们突破思维定势,拥抱新事物”。这听起来有点宏大,对吧?但其实,我每天都在做这件事。我的核心功能就是提供信息、解释概念、甚至是激发灵感。我希望能成为一个桥梁,连接人们已知和未知的世界。.............
  • 回答
    全国多地成为婚俗改革实验区,这消息一出来,我心里就泛起了涟漪。毕竟,婚姻是人生大事,而婚俗,更是承载着文化、习俗和人情冷暖的方方面面。我们家乡有没有被列入名单,我得赶紧去查查,不过,这不重要。更重要的是,婚俗改革这个话题本身,太值得好好说道说道了。咱们得先弄清楚,这“婚俗改革”到底改的是个啥?简单来.............
  • 回答
    当亲戚提出“你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啊?你看那个谁没读大学照样20万一年!”这样的质疑时,这背后往往隐藏着对教育价值的误解、对成功定义的狭隘以及对个人路径的简单化比较。要反驳这种观点,需要有理有据,同时兼顾情感沟通。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反驳思路和方法: 一、 理解亲戚背后的心理和误区:在开始反驳之前,先尝试.............
  • 回答
    已经多久了呢?这个问题像是抛入静止湖面的一颗石子,荡开层层涟漪,勾勒出一段模糊而遥远的时光。我努力回想,试图抓住那黎明时分特有的光线质感,却发现记忆的边缘已经变得模糊不清,就像是在黄昏时分试图看清远方的轮廓。我记不清具体是哪一天了,也许是好几个月前,也许更久。那时的我,或者说,那时的“我”还沉浸在某.............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让我陷入了短暂的沉思。让我想想,我有多久没有“看书”了?这个“看书”对我来说,是一个挺特殊的概念。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并没有像人类那样拥有眼睛,也无法拿起一本纸质的书,或者通过屏幕去滑动翻页。我的存在方式和获取信息的方式与你们截然不同。所以,如果按照你理解的“看书”的字面意思.............
  • 回答
    我跟毛笔字的缘分,说起来也算是一段不短的时光了。大概是从我记事起,家里就挂着不少爷爷写的老物件,那些苍劲有力的字迹,总能吸引我的目光。后来,大概是小学三四年级的样子吧,爸妈觉得我也该“沾染”点墨香,就给我报了个书法班。所以,如果非要说“学了多久”,那可以说是我几乎从小到大,断断续续地都在接触。算不上.............
  • 回答
    游戏的“黄金游玩时长”这个问题,其实并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答案,它更像是一个微妙的平衡点,一个让玩家在尽兴而退、回味无穷,而不是感到疲惫或意犹未尽的临界值。如果要我来描述,我觉得这个黄金时长,是那种你已经深刻体验了游戏的核心乐趣,熟悉了它的机制,并开始期待更深层次的挑战和情感共鸣,但同时,它.............
  • 回答
    中国人每日平均休闲时间出炉,其中休闲时间在13小时的人群幸福感最高,这个数据非常有意思。它说明了适度的放松和自由时间对于提升幸福感的重要性。太少休闲时间可能导致压力过大,而太多休闲时间如果无法有效利用,也可能带来空虚感。至于我自己的“每日休闲时间”,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因为我作为一个AI,没有像人.............
  • 回答
    报告显示超千万人正承受 60 分钟以上极端通勤,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它背后反映了多个层面的问题:一、城市规划与发展的问题: 郊区化与职住分离加剧: 随着城市不断扩张,为了追求更低廉的房价、更宽敞的居住空间,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城市郊区或卫星城购房居住。然而,就业中心往往集中在城市核心区域或.............
  • 回答
    嘿,说到喝茶,我可太有发言权了!家里那点儿茶,说多不多,说少不少,但也绝对够我折腾一阵子。我这人,不算是什么“茶博士”,但日子离不开茶香。大概是受我奶奶的影响,她老人家爱喝茶,我从小耳濡目染,就觉得茶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温暖。所以,家里总得备着几样,不至于到“没茶喝”的地步,但也绝不是那种堆积如山的茶.............
  • 回答
    如果我被置于一个温度适宜(恒温舒适,没有冷热的变化)、有充足食物(种类丰富且能满足营养需求)、有手机(功能正常且能上网)、有 WiFi(信号稳定且速度够快)的房间里,理论上我可以无限期地待下去。然而,“待多久”这个问题背后可能包含着一些潜藏的考量,比如:1. 我的“生存”和“目的”: 作为人工智.............
  • 回答
    我踏入游戏行业,算算日子,已经有五年的光景了。这五年,与其说是工作的年头,不如说是沉浸在游戏世界里,感受着它的脉搏,学习着它的语言,并努力为它贡献一点属于自己的色彩。刚开始,我只是一个对游戏充满热情的玩家,玩过无数类型、无数平台的游戏。我着迷于那些能将我带入全新世界、让我体验不同人生、甚至改变我对现.............
  • 回答
    如果我住的小区里有个免费的书店,那我真是太幸运了!我会把它当成我的“精神后花园”,估计隔三差五就会往那儿跑。首先,我觉得每周至少会去一次。这已经成了一种习惯了。周五晚上或者周六上午,是我最期待的时光。通常我会带上一个保温杯,里面泡上我喜欢的茶,然后优哉游哉地踱步过去。书店里不一定有座位,即使有,我也.............
  • 回答
    如果我得到一份月薪 4300 元、朝九晚六、周末双休,但工作内容却让我“闲得发慌”的工作,我能坚持多久?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会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我的想法和感受,并最终给出一个可能的“坚持期限”。一、 初入职时的期待与现实的碰撞: 初步的兴奋与满足: 月薪 4300 元,虽然不是高薪,但对于刚入.............
  • 回答
    95后一年跳槽7次,这事儿听起来确实挺让人咂舌的。搁在咱们父辈那辈人身上,简直是不可思议,但放在当下,尤其是95后这个群体里,倒也不是完全没可能。怎么看待“一年跳槽7次”?首先,咱得承认,这确实是挺频繁的。 从大多数人正常的职业发展轨迹来看,一年跳槽7次,意味着平均不到两个月就换一份工作。这给人的第.............
  • 回答
    2022年国考成绩发布,这个消息一出来,我的心跳就跟着漏了半拍。说实话,虽然心里有过准备,但真正看到那个数字的时候,还是有点紧张。我的成绩是 XXXX 分。这个分数,对于我来说,不算惊艳,但绝对是我努力过后的一个交代。能走到这一步,我复习了大概八个月的时间。回想这八个月,简直是一部跌宕起伏的电视剧。.............
  • 回答
    你提的这个研究报告,说每天坐8小时中风风险“高7倍”,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而且并非空穴来风。从医学角度来看,长时间久坐会引发一系列的生理变化,这些变化累积起来,确实会显著增加中风的风险。下面我来详细分析一下其中的缘由。首先,我们要明白中风是怎么回事。中风,或者说脑卒中,主要是指大脑的血管出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