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多个)向量共轭,使用的矩阵一定是要 对称正定 的?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深刻,涉及到线性代数和量子力学中的重要概念。 要理解为什么“向量共轭”(通常在量子力学语境下,指的是两个向量处于相同的绝热演化过程中,并且其相位差保持恒定,或者更广义地,在某些优化问题中,希望两个向量沿着同一个方向“共同演化”)时,使用的矩阵不一定是要对称正定,但对称正定矩阵在这种情境下会带来一些非常方便且直观的性质。

让我们一步步来剖析这个问题,并解释其中涉及的关键概念。

1. “向量共轭”的含义解析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向量共轭”在你的语境下指的是什么。在纯粹的线性代数中,“共轭”通常是指复共轭。例如,一个向量 $v = egin{pmatrix} a \ b end{pmatrix}$ 的共轭向量是 $v^ = egin{pmatrix} a^ \ b^ end{pmatrix}$。然而,你提到“多个向量共轭”以及与“矩阵”的关联,这强烈暗示了你在考虑一种动态演化或优化的情境。

在量子力学中,一个量子态(由向量 $|psi angle$ 表示)的演化通常由薛定谔方程描述:
$ihbar frac{d|psi(t) angle}{dt} = H(t) |psi(t) angle$
其中 $H(t)$ 是哈密顿算符(在这里就是一个矩阵)。

如果我们要说“多个向量共轭”,并且它们在同一个过程中演化,可能指的是:

共同演化方向: 多个向量在某个操作下,其相对关系(例如夹角或相位差)保持不变,或者以一种协调的方式变化。
量子态的共同性质: 在量子信息处理中,我们可能关心多个量子比特的状态如何同步演化。
某些优化问题: 在机器学习或信号处理中,我们可能需要找到一组参数(表示为向量),使得它们在某个函数下表现出相似的行为。

为了使问题更具体,我们假设你指的是当两个向量在同一个线性算符(矩阵)的作用下演化时,它们“共轭”的某种意义。一个常见的解释是,这两个向量沿着同一个方向演化,或者它们的相对关系保持不变。

2. 对称正定矩阵的性质

现在,让我们回顾一下对称正定矩阵(Symmetric Positive Definite, SPD)的几个核心性质:

对称性 (Symmetric): $A^T = A$ (对于实数矩阵) 或 $A^dagger = A$ (对于复数矩阵,其中 $A^dagger$ 是共轭转置)。这意味着矩阵的元素 $a_{ij} = a_{ji}$ (或 $a_{ij} = a_{ji}^$)。
正定性 (Positive Definite): 对于任意非零向量 $x$,都有 $x^T A x > 0$ (实数) 或 $x^dagger A x > 0$ (复数)。
实数特征值: 对称矩阵的特征值都是实数。
正实数特征值: 正定矩阵的特征值都是正实数。
正交特征向量: 对称矩阵属于不同特征值的特征向量是正交的。我们可以找到一组归一化的、互相正交的特征向量作为基底,将任意向量表示出来。
存在唯一的平方根: 对于正定矩阵 $A$,存在一个唯一的正定矩阵 $B$ 使得 $B^2 = A$。这个 $B$ 也被称为 $A$ 的平方根。
酉相似性: 对称矩阵可以通过一个正交矩阵 (或酉矩阵) 对角化:$A = UDU^T$ (或 $A = UDU^dagger$),其中 $D$ 是对角矩阵(包含特征值),$U$ 是正交矩阵(或酉矩阵,其列向量是特征向量)。

3. 为什么对称正定矩阵能带来“向量共轭”的直观性?

假设我们有一个矩阵 $A$ 和一个向量 $v$。当我们将 $v$ 通过 $A$ 作用时,得到 $Av$。如果我们说“向量共轭”意味着它们在演化方向上“协同”,那么一个好的类比是特征向量。

特征向量与演化方向: 对于一个矩阵 $A$,其特征向量 $v_i$ 满足 $Av_i = lambda_i v_i$。当向量 $v$ 是矩阵 $A$ 的特征向量时,它的方向在经过矩阵 $A$ 变换后保持不变,只是被拉伸或压缩了 $lambda_i$ 倍。这意味着特征向量代表了矩阵变换下的“不变方向”。

现在,如果我们将“向量共轭”理解为多个向量都朝着同一个方向演化,或者它们的相对方向不变,那么对称正定矩阵就能很好地满足这一点:

共同的特征空间: 对称矩阵可以被一组相互正交的特征向量张成的空间所描述。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将任何向量分解为这些特征向量的线性组合。
对特征向量的独立影响: 当矩阵是对称的,并且我们可以将其对角化 $A = UDU^T$ 时,对任意向量 $v$ 的作用 $Av$ 可以写成 $A (U c) = U D c$,其中 $c$ 是 $v$ 在 $U$ 的列向量(特征向量)上的表示。这意味着 $A$ 的作用可以看作是分别对每个特征向量方向上的分量进行缩放。

考虑两个向量 $v_1$ 和 $v_2$。如果它们都是矩阵 $A$ 的同一个特征向量 $v_i$,那么 $Av_1 = lambda_i v_1$ 和 $Av_2 = lambda_i v_2$。这时,$v_1$ 和 $v_2$ 的方向在变换后仍然保持一致(因为它们本来就是同一个方向的倍数)。

如果我们将“共轭”理解为在矩阵 $A$ 的作用下,向量的“方向性”或“相对关系”得以保持,那么对称正定矩阵就非常适合。

更进一步,考虑一个更强的“共轭”概念,即两个向量在同一个方向上“同步地”变化。

假设我们有一个操作可以作用于向量,并且我们希望这个操作对一组向量的影响是“协调一致”的。例如,在量子纠缠的背景下,我们可能关心两个量子比特的状态如何协同演化。

为什么对称正定矩阵会“自然地”出现,或者使得“向量共轭”的概念更容易表达?

1. 能量和物理系统的稳定性: 在许多物理系统中,特别是量子力学中,哈密顿算符 $H$ 是描述系统能量的算符。通常,哈密顿算符是厄米矩阵(复数矩阵的共轭转置等于自身,与实数对称矩阵类似),并且其特征值(能量本征值)是实数。如果系统处于基态(最低能量态),能量是正的。这与“正定性”有一定的联系。

2. 度量和内积: 正定矩阵可以定义一个等价的内积。对于一个内积空间,如果用一个正定矩阵 $P$ 来定义新的内积 $langle x, y angle_P = x^T P y$(或 $x^dagger P y$),那么这个内积就具有良好的性质。当我们将两个向量投影到某个方向,或者测量它们之间的“距离”时,这个度量就可能涉及到正定矩阵。

3. 矩阵的平方根和指数:
平方根: 如果 $A$ 是对称正定矩阵,那么它存在一个唯一的对称正定平方根 $B = sqrt{A}$。这个 $B$ 也有着“好的”性质,它的特征值也是正的。
矩阵指数: 矩阵指数 $e^{At}$ 在描述演化时非常重要。如果 $A$ 是对称的,那么 $e^{At}$ 也是对称的。如果 $A$ 是正定的,那么 $e^{At}$ 也是正定的。这意味着如果演化算符本身是正定的,那么经过演化后的状态(相对于某个度量)也保持某种形式的正定性。

一个具体的例子:如何用对称正定矩阵实现“向量共轭”?

假设我们希望找到一个矩阵 $M$ 作用于向量 $v_1, v_2, ..., v_n$,使得它们在演化后保持某种“共轭”关系。如果我们选择 $M$ 为对称正定矩阵,并且我们关心的是向量的范数或长度的变化,那么:

对于任意向量 $v$,其范数平方为 $|v|^2 = v^T v$。
如果我们使用 $M$ 来定义一个新的范数 $|v|_M^2 = v^T M v$,由于 $M$ 是正定的,这个新的范数是良定义的。
如果我们将向量 $v$ 通过 $A$ 作用,得到 $Av$。如果 $A$ 是对称的,那么 $A$ 的特征向量构成了一组完备的正交基。我们可以将任何向量 $v$ 表示为其在这些特征向量上的投影:$v = sum_i c_i u_i$。
那么 $Av = A sum_i c_i u_i = sum_i c_i A u_i = sum_i c_i lambda_i u_i$。
如果两个向量 $v_1 = sum_i c_{1i} u_i$ 和 $v_2 = sum_i c_{2i} u_i$ 共享相同的系数(例如 $c_{1i} = c_{2i}$ for all $i$),那么它们在经过 $A$ 作用后,$Av_1 = sum_i c_{1i} lambda_i u_i$ 和 $Av_2 = sum_i c_{2i} lambda_i u_i$ 仍然保持相同的系数关系,也就是“共轭”。

但是,请注意,对称正定并不是一个必要条件,而是一个方便的工具。

4. 为什么“多个向量共轭”不一定需要对称正定矩阵?

让我们考虑以下情况:

非对称矩阵: 考虑一个非对称矩阵,例如 $A = egin{pmatrix} 1 & 1 \ 0 & 2 end{pmatrix}$。
特征值是 1 和 2。
特征向量分别是 $v_1 = egin{pmatrix} 1 \ 0 end{pmatrix}$ 和 $v_2 = egin{pmatrix} 1 \ 1 end{pmatrix}$。
注意,这两个特征向量不是正交的。
如果我们将 $v_1$ 作用于 $A$,得到 $Av_1 = egin{pmatrix} 1 \ 0 end{pmatrix}$。方向不变。
如果我们将 $v_2$ 作用于 $A$,得到 $Av_2 = egin{pmatrix} 2 \ 2 end{pmatrix} = 2v_2$。方向不变。
现在考虑另一个向量 $v = egin{pmatrix} 1 \ 1 end{pmatrix}$ (也就是 $v_2$) 和 $w = egin{pmatrix} 2 \ 2 end{pmatrix}$ (也就是 $2v_2$)。
$Av = v$
$Aw = 2w$
这两个向量在经过 $A$ 作用后,方向仍然保持一致,只是被缩放的比例不同。在这个意义上,它们是“共轭”的,但 $A$ 不是对称的。

非正定矩阵: 考虑一个对称但非正定的矩阵,例如 $A = egin{pmatrix} 1 & 0 \ 0 & 1 end{pmatrix}$。
特征值为 1 和 1。
特征向量是标准基向量 $e_1 = egin{pmatrix} 1 \ 0 end{pmatrix}$ 和 $e_2 = egin{pmatrix} 0 \ 1 end{pmatrix}$。
$Ae_1 = e_1$
$Ae_2 = e_2$
如果我们将向量 $v_1 = c_1 e_1$ 和 $v_2 = c_2 e_1$ 作用于 $A$,那么 $Av_1 = c_1 e_1$ 和 $Av_2 = c_2 e_1$。它们的“共轭”关系(方向一致)得以保持。
即使特征值有负的,只要向量是同一特征向量的倍数,它们的相对方向就不会改变。

关键在于“共同的演化方向”或“保持相对关系”。

如果我们将“向量共轭”理解为“在矩阵 $A$ 的作用下,向量 $v_i$ 总是变成 $v_i$ 的一个缩放版本,并且这种缩放是协调一致的”,那么:

如果所有向量是同一个特征向量的倍数,那么它们作用后仍然在同一方向,并且缩放比例是相同的。
如果向量是不同特征向量的组合,它们的作用结果会涉及到不同特征值的缩放。

那么,对称正定矩阵的优势在哪里?

1. 完备正交基: 对称矩阵保证了存在一组完备的正交特征向量。这使得我们可以将任何向量唯一地分解到这些“不变方向”上。
2. 能量解释: 在物理系统中,对称矩阵通常与能量有关,而正定性则与稳定性有关。
3. 简化分析: 当矩阵是对称正定时,我们对向量的分析更加容易。例如,很多优化算法在正定矩阵的假设下收敛性更好。
4. 保持内积: 一个重要的性质是,如果 $U$ 是一个正交矩阵,那么对于任意向量 $x, y$,$langle Ux, Uy angle = langle x, y angle$。也就是说,正交变换保持了向量的内积(和距离)。如果我们将“共轭”与某种度量(内积)相关联,那么正交变换是保持这种度量的。对称矩阵可以通过正交变换对角化,这提供了一种结构上的便利。

总结来说:

“向量共轭”的含义: 你需要明确你所说的“向量共轭”具体指的是什么。如果指的是在矩阵作用下保持相对方向或某种比例关系,那么这个性质不一定需要矩阵是对称正定的。
对称正定矩阵的优势: 对称正定矩阵提供了一个非常强大的结构和便利性来分析向量的演化。它们保证了存在一组正交的“不变方向”(特征向量),并且其正定性在物理和优化中有良好的解释。因此,在很多需要稳定、一致的向量行为的场景中,对称正定矩阵会是首选或自然出现。
必要条件 vs. 方便工具: 对称正定不是“向量共轭”的必要条件,但它提供了一个非常有用的框架,使得“向量共轭”的许多形式更容易实现和理解。

如果你能提供更多关于你所说的“向量共轭”的具体数学定义或应用场景,我们可以进行更精确的分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使用正定对称阵,在线性空间中可以定义内积,有了内积就有了“正交”、“距离”的概念,这个距离是我们熟悉的欧氏距离的一种推广。

我们先看看欧氏空间的内积如何定义:


欧氏空间

欧氏空间就是在线性空间中定义了 内积 (•,•), 它是从向量空间到实数域上的二元函数 ,满足以下三条公理:

对称性

( a , b )=( b , a )

•( 线性

(k a +l c , b )=k( a , b )+l( c , b )

正定性

( a , a )>=0, 等号成立当且仅当 a 为零向量

以上系数皆属实数域。

正交

有了内积的定义,我们就可以定义何为两个向量的夹角、正交的概念。

两向量夹角余弦 :

cos< a , b >=( a , b )/(| a |•| b |)

特别的,当两向量正交(垂直)时,有

( a , b )=0

此两者互为充要条件。


如果我们将上面的内积定义为:

(a,b)=t(aG·b

其中t(a)指a的转置,G为对称正定阵。


有没有发现这个“内积”三条公理全都满足!


有了内积,我们可以仿照上述方式定义距离、夹角、正交等概念,即题主所说的共轭。在统计学中的聚类分析中,定义的马尔可夫距离正如同此形式。



在二次曲线中,类似的定义早已出现。

其中A₀表示二次曲线二次项系数所对应的二次型矩阵。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