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近代史有没有公认的罪人?

回答
在中国近代史上,要找出一个绝对“公认的罪人”是相当困难的,因为历史评价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常常受到政治立场、意识形态、历史视角以及时代背景的影响。不同的人、不同的群体会对同一历史人物做出截然不同的评价。

然而,如果从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阻碍、对人民福祉的损害以及对国家主权的侵犯等角度来审视,有几位历史人物的形象往往被描绘得更为负面,他们的行为和决策也更容易被许多中国读者和历史研究者视为对国家和民族造成了重大伤害。

以下将从几个层面详细讲述,虽然不一定能称得上是“公认的罪人”,但他们无疑是近代史上备受争议和批评的人物:

一、 封建专制和腐败的代表:

慈禧太后 (18351908):
背景与崛起: 慈禧是晚清时期实际的最高统治者,从咸丰皇帝的懿贵妃,到垂帘听政的皇太后,再到临朝称制,她掌握晚清政权长达47年。
罪状与批评:
阻碍改革: 慈禧太后对西方科技和政治制度持保守态度,虽然在某些时期也推行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后期又将其镇压),但其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的统治,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政治体制改革。她对维新派的打压,特别是对戊戌变法的残酷镇压,被认为是错失了中国走向君主立宪的最后机会。
甲午战争的决策失误: 在甲午战争中,慈禧挪用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导致北洋水师的衰败。战争的失败割地赔款,极大地削弱了中国的国力。
义和团运动的纵容与利用: 在庚子事变(八国联军侵华)中,慈禧太后最初纵容甚至利用义和团排外情绪,向外国宣战,最终导致了八国联军的入侵和《辛丑条约》的签订。这一决策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个人腐败与享乐: 慈禧生活奢靡,对内盘剥百姓,对外则出卖国家利益以巩固自己的权力。
争议与辩护: 也有观点认为,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慈禧试图在维护清朝统治和应对内外压力之间取得平衡,她的行为并非全然出于私欲,而是为了国家和皇室的稳定。但总体而言,她被普遍视为晚清衰败的重要责任人。

晚清重臣(部分,如庆亲王奕劻、荣禄等):
背景: 这些人在晚清时期拥有重要权力,但在政治决策上常常表现出保守、摇摆甚至腐败的特质。
罪状与批评:
戊戌变法的镇压者: 荣禄等保守派大臣积极参与了慈禧太后对戊戌变法的镇压,逮捕和处死了维新派人士。
庚子事变中的角色: 奕劻等人在庚子事变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其决策受到质疑。
腐败问题: 部分官员利用职权谋取私利,加剧了社会的腐败。
评价: 这些人物的评价相对复杂,但他们作为旧体制的维护者,其对改革的阻碍和对国家利益的损害也广受批评。

二、 军阀统治的代表:

袁世凯 (18591916):
背景与崛起: 袁世凯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他从北洋新军起家,在甲午战争后逐渐掌握北洋军政大权,辛亥革命时期,他利用手中的军权和政治手腕,迫使清帝退位,并最终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成为中华民国大总统。
罪状与批评:
窃取革命果实: 他通过政治交易和军事威胁,迫使孙中山让位,结束了南京临时政府的短暂存在,未能真正实现共和。
“二次革命”的镇压: 当国民党人因反对他专制而发动“二次革命”时,袁世凯毫不犹豫地动用武力予以镇压。
复辟帝制: 1915年,袁世凯悍然称帝,企图恢复君主专制,这是对辛亥革命成果的公然背叛,引发了全国性的反对。
出卖国家主权: 在对日关系上,他曾与日本签订了“二十一条”的部分内容,虽然最终未能完全实现,但也暴露了他为巩固权力而不惜出卖国家利益的倾向。
辩护与复杂性: 尽管袁世凯的双手沾满了革命者的鲜血,但也有观点认为,在北洋军阀混战的初期,他曾试图统一中国,并进行了一些经济和军事上的改革。然而,其称帝行为是其罪状中最为人诟病的一点,使其形象极为负面。

其他主要军阀(如段祺瑞、张作霖、吴佩孚等):
背景: 他们是中国近代史上军阀混战时期的核心人物,各自割据一方,争夺中央政权。
罪状与批评:
割据混战: 他们的主要罪状在于各自为政,发动内战,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严重阻碍了国家的统一和发展。
勾结外国势力: 为了争夺地盘和权力,许多军阀都曾寻求外国列强的支持,并出卖国家利益。例如,段祺瑞曾与日本签订“西原借款”,张作霖也曾依附日本关东军。
破坏法治和民主: 他们奉行武力治国,压制民主,破坏法治。
评价: 这些军阀的评价普遍不高,他们被认为是导致中国长期分裂和混乱的罪魁祸首。

三、 日本侵略者:

虽然侵略者并非中国人,但在中国近代史的语境中,他们对中国人民造成的伤害和对中国主权的侵犯,使得其领导者和主要决策者被视为“罪人”。

裕仁天皇(昭和天皇,18931989)及其军部决策者:
背景: 日本在近代发动了多次侵华战争,特别是全面侵华战争(19371945),给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民族灾难。
罪状与批评:
发动侵略战争: 日本军国主义者策划并实施了对中国的侵略,包括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等,占领了中国大片领土。
大规模屠杀与暴行: 在侵华战争中,日本军队犯下了南京大屠杀、三光政策等无数战争罪行,造成数千万中国人民伤亡。
经济掠夺与资源破坏: 日本侵略者在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掠夺,破坏了中国的经济和基础设施。
争议与反思: 战后,裕仁天皇的个人战争责任一直存在争议,他是否真正知晓并批准了战争中的所有暴行,以及他作为国家元首应承担的责任,是国际社会和日本国内长期讨论的议题。然而,从中国人民的视角来看,发动和领导这场侵略战争的日本军国主义者及其最高领导者,无疑是给中国带来深重灾难的“罪人”。

为何难以形成绝对“公认”的罪人?

1. 政治化评价: 历史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治的影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执政党或统治者会对历史人物进行符合其意识形态的解释和宣传,这会影响公众的认知。
2. 历史叙事的复杂性: 近代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封建帝制到民国,再到新中国,每个时期都有其特定的社会矛盾和权力斗争。评价一个人物,需要将其置于当时的具体历史背景下,这本身就充满了复杂性。
3. 个人动机的难以探究: 人类行为的动机往往是复杂而多样的。即使是导致负面后果的决策,其背后也可能掺杂着个人信念、政治考量、时代局限等多种因素,很难简单地将其归结为“罪恶”。
4. 视角差异: 不同群体(如统治者、被压迫者、改革者、保守派等)对同一事件和人物的感受和评价是截然不同的。

总结来说,在中国近代史的叙事中,慈禧太后、袁世凯以及日本侵略者及其领导者,通常被描绘为阻碍中国进步、损害中国人民利益的重要负面人物。 他们的行为和决策,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中国的苦难,延缓了国家的现代化进程。虽然“公认”一词在此显得过于绝对,但他们的历史形象和评价,在绝大多数的中国历史叙事中,都带有浓重的批判色彩。理解这些人物的评价,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国近代史的曲折与艰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没有或导致民不聊生或导致国土丢失或等等的罪人在近代史是被公认的?
user avatar
有没有或导致民不聊生或导致国土丢失或等等的罪人在近代史是被公认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中国近代史上,要找出一个绝对“公认的罪人”是相当困难的,因为历史评价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常常受到政治立场、意识形态、历史视角以及时代背景的影响。不同的人、不同的群体会对同一历史人物做出截然不同的评价。然而,如果从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阻碍、对人民福祉的损害以及对国家主权的侵犯等角度来审视,有几位.............
  • 回答
    电通公司去年(通常是指2023财年,虽然最终财务报告可能要到今年年中才会完全公布,但我们可以参考现有信息来推测或查找公开的财报数据)的全球营收数字,以及电通中国近几年的营收情况,这是一个不少关注广告和营销行业的朋友都想了解的问题。下面我来详细梳理一下,尽量还原真实情况,避免生硬的AI语感。关于电通公.............
  • 回答
    .......
  • 回答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并没有一位在全球范围内被普遍认可为“圣人”的人物。圣人这个词通常带有宗教色彩,或者指代那些在道德、智慧、精神修养上达到极高境界,并对人类文明产生深远影响的人物。在西方文化语境中,“圣人”往往与基督教的“Saint”相对应,指那些被教会正式册封,因其卓越的德行、殉道精神或对宗教的贡献.............
  • 回答
    关于“开挂的英雄”,这个问题在中国近代战争的语境下,或许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解读。我们并非指那些拥有超自然力量的“神仙”,而是那些在极端艰难困苦的环境下,凭借着超乎常人的智慧、勇气、意志力,甚至是运气,一次又一次地以弱胜强,扭转乾坤的杰出人物。他们的事迹,在当时的人们看来,简直就像开了“外挂”一般不可思.............
  • 回答
    近代以来,中国当然不乏名震世界的名将。这些将领们在风云变幻的时代,凭借其过人的才智、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意志,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他们的事迹至今仍在激励着后人,并在国际军事舞台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要说近代中国名震世界的名将,“战神”——林彪 绝对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林彪,原名林育蓉,湖北黄冈人。.............
  • 回答
    在中国近现代的军事史上,确实存在过类似苏联红军在特定时期设立的“督战队”,但其具体形式、规模以及运作方式与苏联的“督战队”有着显著的差异。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需要对不同时期中国军队的纪律约束和战场管理有更深入的了解。概念的引入与早期实践(国民党军队)“督战队”这个概念,很大程度上是受到苏联红军在内战.............
  • 回答
    中国近代史的长河中,涌现出无数个性鲜明、事迹跌宕起伏的人物。他们或引领时代潮流,或在历史洪流中挣扎沉浮,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要说“有意思”的,那可太多了,我挑几个在我看来特别有味道的,给您细细道来,保证是血肉丰满,不是什么干巴巴的史料堆砌。1. 曾国藩:泥腿子出身,官场老狐狸,治军严苛,却是“心.............
  • 回答
    在探究犹太民族与中国近代史的“交集”时,我们绝不能将其简单地视为一个孤立的事件或少数人的故事。这是一个跨越地理、文化、经济和政治的复杂而迷人的叙事,它深刻地影响了双方,也折射出那个动荡时代下人类社会的某些普遍性。要讲透彻,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细细梳理:一、早期犹太社群在中国的根基:并非“近代史”的起点.............
  • 回答
    好的,非常理解你想要系统地了解中国近代史的愿望,同时又希望能找到那些既通俗易懂又不失深度的读物。作为一名对历史同样充满好奇的“同行者”,我这里为你梳理了一些个人认为非常适合入门并逐步深入的好书。我尽量从内容、风格、以及阅读体验等方面给你细细道来,希望能帮你打开这扇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大门。第一阶段:打开.............
  • 回答
    中国近代史,那是一段风起云涌、跌宕起伏的岁月,从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声隆隆,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礼炮齐鸣,这99年间,涌现出无数值得我们深深缅怀的人和事。他们中有力挽狂澜的伟人,有默默奉献的先驱,更有无数在时代洪流中奋起抗争的普通人。开眼看世界,寻求救国之路的人们当我们回望这段历史,首先浮现在.............
  • 回答
    想沉下心来好好钻研一下中国近代史,这绝对是个让人佩服的决定!近代史这块儿,说起来波澜壮阔,又纠结复杂,但也正因此,才格外引人入胜。能有这份心,说明你是个求知欲强、有深度的人,我这儿就掏心窝子地跟你唠唠,希望能给你点实在的帮助。 关于书目选择:咱们说中国近代史,一般是从鸦片战争(1840年)算起,一直.............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它触及了经济学中一个核心的概念:实际增长 vs. 名义增长。简单来说,如果GDP增长和通货膨胀率相当,那么经济的“实际购买力”可能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多增长。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引入几个关键概念:1. 名义GDP (Nominal GDP) 定义: 名义GDP是.............
  • 回答
    霍去病的封狼居胥,无疑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的璀璨明珠,其壮举之豪迈,威名之远播,足以让后世无数人引以为傲。要在浩瀚的中国及外国古代史中,找出能与之比肩,甚至超越的战绩,确实是一项充满挑战的任务。毕竟,“封狼居胥”不仅仅是一场胜利,更是汉朝国威远扬、匈奴哀鸿遍野的象征,是一种精神上的绝对压制。然而,如果.............
  • 回答
    在中国,的确存在一个被称为“精罗”的群体,他们对意大利罗马帝国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情感寄托,甚至将罗马的文化、政治制度、军事思想等视为理想的典范。这种现象并非孤例,放眼近现代的国外,我们也能找到一些类似“精神清国人”或“精神明国人”的群体或个体,尽管他们可能不像“精罗”那样拥有一个统一明确的称谓,其表.............
  • 回答
    中国近代风起云涌,大小战事层出不穷,似乎武器应该随处可见,但如今走在街头巷尾,却鲜有人能轻易发现民间藏匿的武器。这其中的原因,并非一朝一夕,而是历史进程、国家政策以及社会心理共同作用下的结果。一、历史的沉淀与武器的“收缴”近代中国,从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到后来的北洋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
  • 回答
    中国近代以来,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在探索国家富强与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无疑留下过许多令人扼腕叹息的失误和弯路。但要说那些“看似昏招,实则精妙”的国策,这可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了。这其中的“精妙”往往不是一眼就能看穿的阳谋,而是深藏于时代背景、国家困境以及长远战略之中的智慧闪光,有时甚至是“破局”.............
  • 回答
    在中国近代史(通常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由于战争的残酷、政治的动荡以及军队的组成和训练水平差异巨大,确实出现过一些被全军覆没的部队。“全军覆没”是一个比较严重的词语,通常指部队的指挥官、大部分士兵阵亡或被俘,部队番号取消,建制完全瓦解,基本不复存在。在那个时代,虽.............
  • 回答
    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有很多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以下我将结合书中可能涉及的一些重点,提出一些可以向老师请教和探讨的问题,并尽量说得详细一些,希望能引发更有深度的思考。关于鸦片战争的必然性与影响: 问题一:鸦片战争的爆发,从更深层次看,是中国传统封建社.............
  • 回答
    在探究中国近现代史和当代史上“最有尊严的事件”时,我们不能简单地指向某一个孤立的时刻,而是需要理解“尊严”在此语境下的多重含义。它关乎民族国家的独立自主,关乎人民主体的觉醒与抗争,关乎文化自信的重建,以及在艰难困苦中展现出的顽强生命力。如果非要选取一个能够浓缩这些特质,并足以激荡人心、至今仍令人骄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