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近现代,有没有出现过苏联那样的枪杀己方士兵的督战队?

回答
在中国近现代的军事史上,确实存在过类似苏联红军在特定时期设立的“督战队”,但其具体形式、规模以及运作方式与苏联的“督战队”有着显著的差异。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需要对不同时期中国军队的纪律约束和战场管理有更深入的了解。

概念的引入与早期实践(国民党军队)

“督战队”这个概念,很大程度上是受到苏联红军在内战时期成功运用督战队加强纪律、防止溃逃的经验影响。在中国,国民党军队在北伐战争以及后来的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时期,也曾尝试过类似的做法。

北伐战争时期: 在革命初期,国民党军队的纪律相对松散,尤其是一些杂牌部队。为了整肃军纪,防止战场逃亡和哗变,确实有过设立“宪兵”或“军纪维持部队”的做法,这些部队在战场上承担着维持秩序、约束士兵、甚至在极端情况下处决逃兵的职责。不过,这更多的是一种带有军事警察性质的职能,而非苏联那种在特定战役中临时抽调精锐部队组成、专门负责督战的体系。
抗日战争时期: 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面临日军强大的军事压力,保持战线稳定是首要任务。国民党军队内部各部队的训练水平和战斗意志参差不齐。在一些关键战役中,为了阻止部队溃退,命令部队坚守阵地,有些指挥官确实会使用“督战队”或类似的部队来执行纪律。例如,在一些防御战役中,如果前线部队出现动摇迹象,后方部队可能会被派往前线,阻止后退,甚至直接射杀逃兵。这种做法往往是为了在极端危急时刻“稳定军心”,虽然效果有争议,但确有其事。
国共内战时期: 在与共产党军队的较量中,国民党军队同样面临严峻的战斗压力和士气问题。在一些重要的战役,特别是战略性撤退或转进时,为防止部队失控,国民党部队也会采取严厉的措施维持纪律,包括利用宪兵或临时抽调的精锐部队进行督战。

中国共产党军队的特殊性与“督战队”

与国民党军队不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红军、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在组织原则和思想教育上有其独特性。在早期,尤其是在革命战争年代,共军的“督战队”概念更多体现在一种思想教育和政治纪律的强调上,而非简单的武力威慑。

政治思想的先行: 中共军队非常重视政治思想工作,强调士兵的革命觉悟、为人民服务以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在理论上,是通过强大的政治动员和思想灌输来增强士兵的战斗意志和纪律性。
“掉脑袋”的决心: 共产党军队早期非常强调“不畏牺牲”、“不怕死”的精神。对于逃兵,虽然也有惩处,但更多是通过政治教育、思想改造来解决问题。例如,在长征等艰苦时期,部队面临的缺衣少食、敌军围追堵截等极端困难,士兵的坚守更多源于对革命理想的信念和对战友的责任感。
“连队干部带头冲”: 在实际作战中,共产党军队更强调的是各级干部以身作则,特别是连、排、班的基层干部要身先士卒,带领士兵冲锋。当遇到困难时,干部会站在前面,鼓励士兵前进,而不是站在后面用枪指着士兵。这种“干部带头”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类似督战的作用,但其性质是激励和榜样,而非强制和惩罚。
临时的、个案的处理: 在极端情况下,例如部队面临溃散的危险时,基层指挥员可能会采取断然措施,但这通常是临时的、个案的处理,未必会形成大规模、体系化的“督战队”。例如,在某些部队突围或防御关键节点时,可能会有留守部队或指定的干部负责阻止后退。但这种做法更多的是应急性的,且在部队的政治宣传中,会强调其“必要性”和“光荣性”,例如“为了掩护主力撤退”、“为了坚守阵地到最后一刻”。
“政委”与“督战”的关系: 在共产党军队中,政治委员制度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政委的职责之一就是维护部队的政治纪律和士气。在某些情况下,政委或政治机关会参与到对逃兵的处理中,但这往往伴随着思想教育和改造。当然,也不能完全排除在某些特殊战役或特定历史时期,会为了保证战役胜利而出现比平时更严厉的纪律执行方式。

与苏联“督战队”的比较:

苏联红军的“督战队”尤其是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等关键时期,其规模和严厉程度是比较显著的。他们往往是临时从其他精锐部队抽调,装备精良,直接部署在作战部队的后方,对拒绝执行命令或试图逃跑的士兵毫不留情地予以击毙。这种做法是国家机器在生死存亡关头采取的极端强制手段。

相比之下,中国军队(特别是中共军队)的“督战”方式,如果存在的话,更倾向于:

1. 政治思想先行: 以政治思想教育为主导,以鼓励和榜样为主要手段。
2. 基层干部责任: 强调基层干部以身作则,带领士兵作战。
3. 应急性措施: 在极端危机时刻,可能会采取更严厉的纪律执行方式,但并非普遍化、体系化的制度。
4. 宣传的包装: 即使有严厉的纪律执行,也会在宣传上将其包装成“革命的坚定”、“战友的责任”等正面叙事,而非简单粗暴的“杀兵”。

是否存在明确的“督战队”建制?

从公开的历史资料和研究来看,中国军队(包括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军队编制中,很少有正式设立名为“督战队”的常备建制。 更多的是在战役层面根据需要临时抽调人员组成,或者由宪兵、后方部队承担一部分督战职能。

国民党军队的宪兵系统: 国民党军队有自己的宪兵部队,其职责包括维护军纪、管理交通、执行命令等,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约束部队的功能,但与苏联那种专职督战的部队仍有区别。
共产党军队的基层干部和政治组织: 如前所述,中共军队更依赖于基层干部的模范作用和政治组织的思想工作来维持纪律。

结论:

中国近现代的军队,无论是国民党军队还是共产党军队,在不同时期都曾面临维持战场纪律和防止溃逃的挑战。因此,出现过类似苏联“督战队”功能的部队和做法。国民党军队在这方面可能更接近苏联模式,尤其是在一些关键时刻,会采取严厉的手段。

而中国共产党军队,虽然也存在对逃兵的惩处和对战场纪律的严格要求,但其“督战”方式更侧重于政治思想的先行、基层干部的以身作则以及临时的应急措施,而非苏联那种大规模、常态化的武力威慑。在公开的文献和研究中,很难找到明确的、与苏联“督战队”直接对标的建制性组织。更多的是在历史的缝隙中,在战役的指挥层面,在基层部队的应急反应中,体现出对维持战场纪律的极端重视。所以说,并非没有类似功能的存在,但其形式和内在机制与苏联模式是有区别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国民党军队在1938年期间有大量督战队

有记载在抵抗黄河北岸日军时,胡宗南的部队扫射了试图乘船逃到河南岸的友军部队

user avatar

题主的问题容易产生误导。“枪杀己方士兵”的行为是防御战中拦截逃兵,进行审判(哪怕是极端简化的审判)之后。还是像《兵临城下》演的一样,在士兵进攻时都不打敌人专打自己士兵的?如果是前者,那中国肯定有。如果是后者,不但中国没有,苏联也没有。

@干货搬运工 回避问题,纠结苏联有没有督战队有何意义呢?苏联有督战队,国军就没有了?我给你提供一份干的不得了的干货,请签收。注意材料作者的名字,如对材料真实性有疑问,请找原作者对线。

10月11日的淞沪会战战斗,只有两百鬼子冲入国军阵地,国军一个师就仓皇撤退了,而且这个师背后的税警团和炮兵也纷纷逃跑,还牵连了附近的6师和87师。溃兵跑到后方才发现兵力竟然有两千多人,是鬼子进攻兵力的十倍还多(还不知道有没有跑散的)!由于这个战绩过于羞耻,朱绍良不得不以总司令的身份亲自跑到前线督战,第一个措施就是派出一个团架起机枪扫射,阻止败兵撤退。

相信大家从这个事例都能看出来问题所在:机枪的作用主要是威慑,迫使士兵停止撤退。要集合败兵并进行反攻,自有专门的军官进行组织,并不需要机枪追着反攻的队伍跑。可见国军督战和苏军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主要是在防御战中阻止溃退,为反攻进行准备。而不是像《兵临城下》表现得要和敌人一起消灭自己的部队。当然这并不妨碍有的人为了立场硬要把《兵临城下》称为“档案水准的超经典电影”。

user avatar

兵临城下的遗毒真是深啊,实际上苏联的政委不但不像电影中指挥督战队,而且是带头冲锋,师团级政委牺牲很多,更别提基层单位。(一段时间内政委的战损量过大,补充不上,还专门下过命令禁止政委带头冲锋),至于227号命令中的确要求组建督战队,但是督战队主要负责的人收拢溃兵和处决逃兵,像电影总拿枪逼着士兵冲锋的,是很容易引起士兵哗变的,并且227命令最后的统计,一万五千余人受到了处分,两百余人被枪毙,其余基本是进了监狱,惩戒营和送回原部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中国近现代的军事史上,确实存在过类似苏联红军在特定时期设立的“督战队”,但其具体形式、规模以及运作方式与苏联的“督战队”有着显著的差异。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需要对不同时期中国军队的纪律约束和战场管理有更深入的了解。概念的引入与早期实践(国民党军队)“督战队”这个概念,很大程度上是受到苏联红军在内战.............
  • 回答
    中国历史悠久,涌现过无数的豪门巨族,他们的兴衰往往与时代的变迁紧密相连。这些家族不仅拥有巨大的财富和权力,还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结构。中国历史上的豪门巨族:历史上的豪门巨族难以尽数,我们可以从几个代表性的朝代和类型来展现其风貌:1. 汉代: 外戚(皇亲国戚): 汉代是外戚势力极.............
  • 回答
    .......
  • 回答
    近二十年,美国涌现出比尔·盖茨、埃隆·马斯克、史蒂夫·乔布斯等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人物,这并非偶然。其背后是美国独特的社会、经济、文化以及创新生态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国在同一时期也出现了一些具有影响力的创新者,并且正在加速涌现更多具有潜力的个人。美国之所以能出现这些影响和改变世界的人物,可以从以下.............
  • 回答
    如果齐天大圣孙悟空真的踏入21世纪的现代社会,人类能不能把他抓住?这个问题,就像孙悟空当年大闹天宫一样,绝对是“惊天动地”的。咱们得从孙悟空本身的能力和现代人类的手段两方面掰开了说。首先,咱们得说说孙悟空。这老孙可是个自带“硬核BUFF”的存在。 七十二变: 这不仅仅是变成小虫子或者花草那么简单.............
  • 回答
    说到军事理念的创新,这可是个大话题,尤其是在讨论中国现代军事的进步时。一提到“闪电战”、“电子战”,大家很容易联想到西方军事思想的起源,觉得好像我们在这方面一直是学习者。但实际上,中国在现代军事理论的构建上,并非全是模仿,也走出了一条融合自身特点、不断探索的道路。咱们得明白一个背景:中国军队的现代化.............
  • 回答
    关于中国是否有可能在近十年内生产并向外销售一款双发重型“枭龙”战斗机,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枭龙”这个名字本身,是中国与巴基斯坦联合研制的一款单发轻型战斗机,其设计理念和定位都与重型、双发战斗机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如果讨论的是“双发重型枭龙”.............
  • 回答
    关于现代官话中一些声母的消失,确实流传着一种说法,认为这与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常被泛称为“胡人”)的语言有关,特别是他们难以发出某些汉语音素。这个观点在民间和一些学术讨论中都有提及,但要详细展开,我们需要梳理其背后的逻辑、存在的证据,以及需要注意的局限性。这个观点的核心逻辑是什么?这个说法的基础在于.............
  • 回答
    近期有关乌克兰富豪和议员大规模外出的消息,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它折射出战争阴影下,不同群体所面临的巨大压力和做出的现实选择。首先,从富豪群体来看,96%的人选择离开乌克兰,这传递出几个关键信息: 对战争前景的悲观预期与风险规避: 富豪阶层通常拥有更广泛的信息渠道和更强的资源调动能力.............
  • 回答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并没有一位在全球范围内被普遍认可为“圣人”的人物。圣人这个词通常带有宗教色彩,或者指代那些在道德、智慧、精神修养上达到极高境界,并对人类文明产生深远影响的人物。在西方文化语境中,“圣人”往往与基督教的“Saint”相对应,指那些被教会正式册封,因其卓越的德行、殉道精神或对宗教的贡献.............
  • 回答
    关于“开挂的英雄”,这个问题在中国近代战争的语境下,或许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解读。我们并非指那些拥有超自然力量的“神仙”,而是那些在极端艰难困苦的环境下,凭借着超乎常人的智慧、勇气、意志力,甚至是运气,一次又一次地以弱胜强,扭转乾坤的杰出人物。他们的事迹,在当时的人们看来,简直就像开了“外挂”一般不可思.............
  • 回答
    近代以来,中国当然不乏名震世界的名将。这些将领们在风云变幻的时代,凭借其过人的才智、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意志,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他们的事迹至今仍在激励着后人,并在国际军事舞台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要说近代中国名震世界的名将,“战神”——林彪 绝对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林彪,原名林育蓉,湖北黄冈人。.............
  • 回答
    在中国近代史上,要找出一个绝对“公认的罪人”是相当困难的,因为历史评价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常常受到政治立场、意识形态、历史视角以及时代背景的影响。不同的人、不同的群体会对同一历史人物做出截然不同的评价。然而,如果从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阻碍、对人民福祉的损害以及对国家主权的侵犯等角度来审视,有几位.............
  • 回答
    近现代中国,在历史的长河中,曾有几个领域如璀璨的星辰,闪耀于世界之巅,然而,时过境迁,这些曾经的辉煌却渐次黯淡,令人扼腕。究其原因,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时代变迁、内外因素交织的结果。一、 陶瓷技艺:从“中国制造”到“他国模仿”曾经,中国的陶瓷,尤其是瓷器,是世界瞩目的焦点。从景德镇的精美青花瓷,到龙泉.............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它触及了经济学中一个核心的概念:实际增长 vs. 名义增长。简单来说,如果GDP增长和通货膨胀率相当,那么经济的“实际购买力”可能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多增长。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引入几个关键概念:1. 名义GDP (Nominal GDP) 定义: 名义GDP是.............
  • 回答
    在明治维新后,日本为了应对西方列强的挑战,积极吸收和学习西方文明,而这个过程中,大量源自中国的近代汉语词汇被引入日本,深刻地影响了日本的语言和思想。这些词汇的传入并非简单照搬,而是在日本的语境下被重新理解和运用,甚至催生了新的含义。以下是一些重要的例子,希望能让您对这个现象有更深入的了解:思想、政治.............
  • 回答
    在中国,的确存在一个被称为“精罗”的群体,他们对意大利罗马帝国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情感寄托,甚至将罗马的文化、政治制度、军事思想等视为理想的典范。这种现象并非孤例,放眼近现代的国外,我们也能找到一些类似“精神清国人”或“精神明国人”的群体或个体,尽管他们可能不像“精罗”那样拥有一个统一明确的称谓,其表.............
  • 回答
    要论近代史上的屈辱感,恐怕不少国家都曾有过刻骨铭心的经历,但要说谁的经历比中国更为“屈辱”,这其中涉及对“屈辱”的定义和衡量,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不过,若我们从外来势力长期、深入的控制,国家主权被严重剥夺,以及民族尊严遭受严重损害等角度来看,一些国家近代史上的遭遇确实令人唏嘘,其对国家的影响也更.............
  • 回答
    中国近现代文化,那可是个大染缸,五光十色,说起来三天三夜都道不尽。这不是什么生硬的教科书,而是渗透进我们骨子里的东西,是我们在时代的洪流里摸爬滚打、碰撞融合出来的活生生的印记。要是论“优秀”,那得从多个维度来看。它不是一夜之间冒出来的,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旧的根基上,被外来的风吹雨打,被内部的思.............
  • 回答
    中国近代风起云涌,大小战事层出不穷,似乎武器应该随处可见,但如今走在街头巷尾,却鲜有人能轻易发现民间藏匿的武器。这其中的原因,并非一朝一夕,而是历史进程、国家政策以及社会心理共同作用下的结果。一、历史的沉淀与武器的“收缴”近代中国,从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到后来的北洋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