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地至少看到6个按钮红绿灯,估计总数在20个左右,并且家楼下就有一个的路过。
据我观察,本地按钮红绿灯基本上是“按下——等待30秒——灯光切换为人行横道绿灯&车行道红灯持续30秒——灯光再切换回人行横道红灯&车行道绿灯至少持续30秒”这样一个循环,哪怕人行道绿灯状态按下按钮也不影响这一循环,顶多就是控制系统内存保留这一次过街“申请”并延时完成罢了。
这个灯架就是个塑料壳子,至于那个直径大概拳头大的不锈钢或者镀铬塑料按钮,一般徒手基本破坏不了,故而可以抵挡大部分临时起意,俗称手贱的轻微故意损毁,至于专门带工具去破坏,事后还有各种监控配合法律法规去倒追责任人,至少也要让丫赔偿破坏部分的损失,至于赔偿价肯定是个让人肉痛的价钱,小孩敢这么手痒至少得吃一顿笋子炒肉。而且现在基本上也没有这么没素质没公德心的人,都知道这玩意坑人的贵,手痒搞破坏也不会选这种目标。
你没想到的人家已经在用了,你想到的人家早就在用了,就酱。
中华民族从来就不是一个装逼的民族,“老子要下车。”,你扯起吼一声嘛,节哟好多钱儿。
以前推广公用电话亭,后来这个去摔话筒那个砸罩子,没事儿往话筒里倒水往键盘上抹胶抹鼻涕啥的,多了。
后来又搞什么公共休息座椅,直接用脚踩的,吐痰的,喝多了直接吐一滩的,一大堆。
后来又是什么共享单车,真有缺心眼儿的扛着车子往河里扔,估计他亲妈是被自行车撞死的,苦大仇深。
你想,就这。
搞个按键红绿灯,想啥呢?用不了几天就开始大脚踹了,完事儿这个不灵那个坏,按钮上全是奇怪的不明物质,对吧,谁还去按啊?
难不成我一个红绿灯下配个保安再配个保洁?自动取款机都没这待遇。
或者说配个摄像头,卧槽这钱你掏啊?
你肯定不管,你最多就是负责到那时候的骂街工作:中国真落后啊!当官的巴拉巴拉、政府巴拉巴拉,脏成这样、烂成这样就不管管!看看人家美国、德国巴拉巴拉,我国的城管啥的就只会巴拉巴拉……
其实你可能这辈子也攒不够去一趟欧美的钱,但你反正就要这么骂,嘴在你身上别人也没辙。
接点儿地气,我国大多人真的就没有素质,虽然这类人他天天嘴里都会念叨素质,但实际上人家只是希望别人对他素质而已……
因为中国有红绿灯的地方,随时随地都有人要过马路,这里不是地广人稀的欧美地区。
所以即使有这个按钮,也是永远都处于倒计时冷却的阶段,有他没他都一样,装这么一个除了让你有“程序先进”的自我满足感,没有任何实际作用。
中国有个更牛逼的玩意儿,就是过街天桥和过街隧道,这玩意儿欧美的需求和建设远远少于中国,这东西能不能弥补一下你缺失的“程序先进”自我满足感?
成都的公交车上有这样一个按钮,谁要下车按一下,司机到站就停。
设计挺好,几乎就和红绿灯按钮一样的思路。
然而,这个功能从没有人用过。
因为公交车每站必停,不管有没有人上下车,都必须来一套停车开关门的流程。
坐车的人都知道这点,到站自己下就行,何必去按?
就像红绿灯,大家都知道它按时间来,等着就是了,何必去按?
为什么每站必停,这是及到管理问题——为了防止司机赶趟,直接冲过去。
车上没反应过来的乘客下不了车,站台想上车的上不了,
投诉就来了。
就像红绿灯,如果有人忘了按钮,直接走过去,那是不是闯红灯了?开车的司机看见绿灯也不减速,
事故不就发生了么?
其实公交车每站必停并不完全是为了减少投诉,更多是因为坐公交车的人确实多,每个站都有上下,就算站上没有人,也不排除五十米外可能还有个人正往这狂奔,这事我就经常干。
就像红绿灯,按时间来其实不是为了方便行人,而是保障车辆通行,过马路的人太多了,要是采用按钮机制,行人一个个不停地来,开车还不得堵死。
红绿灯按钮本身就是个失败的设计。
哪怕是在人流相对稀少的美国都是个摆设,曾经被人解密过,美国90%的按钮都是坏的,几十年没人发现,因为它们从没发挥过作用,红绿灯还是按照时间来的。
美国人都把它叫做安慰剂按钮。
最大的作用,也就是戳两下缓解一下等待的焦虑。
都什么年代了,还用人工当智能。
哈哈,当时在大美帝,我和同事讨论过这个问题。
感觉那玩意,在美帝挺好使的啊,为啥美帝行,咱兔子国就不学学呢?
聊过这问题的一段时间,我经常观察这玩意,也算多少看出点门道。
在路人少车辆多的地方,这种模式是很OK的,因为路权大部分时间都在车辆这边(人少嘛,过路就少嘛,绝大部分时间都是车辆通行无阻嘛),有效的保障了行车效率。
但是!这一套挪到中国,以中国的人口密度,尤其是城市人口的集中程度,设身处地的看看大城市每天路口的过路频次、时间周期,你就会发现,如果按灯就走的话,只有一个结果,各位司机,你就老老实实把车停那儿吧,今天就别走了吧。我敢保证,你一天等到晚,也未必能等到几次可以走的机会。(想想大城市十字路口,协防员用绳子都拦不住的黑压压的人群,那还是集中过,分散过的话,对开车的就是一场噩梦)
这玩意不是我们以为的,就杆子上弄一开关就完了的,而是在离路口大约几百米(具体几百忘了,但是肯定有几百米),就有埋在地下的压感线圈,不是一个,是虚线一样的间隔连续的多个,线圈大概下水道井盖小一点。这个起什么作用呢?就是如果离你要过的这个路口几百米内,线圈感应到有车的话,你按交通灯的按钮,是不能切换的,因为此时如果切换,你起步过路,车辆来不及刹车,哦豁,一场交通事故就要发生。一个路口要有交通灯,4个方向都要做处理的,这个成本,是不小的。
对,还有维护。这玩意一旦有个问题,要弄好得给道路开膛做处理,以兔子国的交通频次,一个城市每天有几个路口折腾一下,估计半个城市的交通都得发疯。别怀疑,兔子国的公路,被各种超载车辆压得每年都要养护又不是不知道,对吧?
各位一定说了,咋这个还扯到道德素质了?按我说,还真要扯,还得认真扯。
这人多了,好人蛋疼的人都有,是吧。来几个蛋疼没事的,戳在那儿,有事没事按一下,行不行?有没有?你这开车的,时不时的就得来一脚大刹车,慌不?累不?烦不?戳的次数多了,坏了,时灵时不灵了,大家都没法过,耽误事不?更深层次,我就不说了,好好想一想。
----------------------------------------------------------------------------------------
就扯这么多,这种问题,属于看到了,体验了,仔细想想就明白的。毕竟各家有各家的国情,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北京的平安大街是按钮式红绿灯比较多的一条东西向主干道。
比如从东四北大街到东直门南小街段700余米,设置了3个按钮式红绿灯。
这条路有什么特点呢?
其中,设置按钮式红绿灯的路段又有什么特点呢?
优点也很明显:
所以为什么不推广的原因也能看清楚了:
后两类路段在城市中占比极小,因此有种“没有推广”的感觉。
比如,平安大街向东出二环就是三里屯,平安大街在东二环到东三环之间的路段密集设置了4座人行天桥,与东四北大街到东直门南小街段700余米的3个按钮式红绿灯形成鲜明对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