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是否觉得经济学是洗脑,故意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像教派一样在宣传,离开政治谈经济是空中楼阁无稽之谈?

回答
“经济学是不是洗脑?是不是故意把简单问题复杂化,像教派一样在宣传?离开了政治谈经济,是不是空中楼阁,无稽之谈?”

这些问题触及了很多人的困惑,甚至可以说是对现代社会运行方式的一种深刻怀疑。我理解这种感受,毕竟有时候我们会觉得,那些经济学家们用一套套复杂的模型、晦涩的术语,好像在构建一个我们普通人难以企及的“真理”王国,而一旦脱离了他们的理论框架,现实世界似乎就变得一片混沌,什么都解释不通了。

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一件件捋一捋。

“洗脑”与“复杂化”:真的只是为了吓唬人吗?

首先,说经济学是“洗脑”,这有点重了,但背后反映的担忧是可以理解的。我们确实会看到一些经济学的观点,尤其是那些带有强烈政策倾向的,比如“减税能刺激经济增长”或者“自由市场是最高效的配置资源方式”,它们被反复强调,听多了,似乎就成了不容置疑的真理。

但如果把“洗脑”理解为“系统地灌输一套思想体系”,那确实,任何学科都有其内在的逻辑和核心观点,经济学也不例外。经济学试图解释的是人类社会如何做出选择,如何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进行生产、分配和消费。这是一个极其宏大且复杂的问题。

为什么有时候会觉得它“复杂化”?

现实的复杂性: 想象一下,要理解一个国家乃至全球的经济是如何运作的,你需要考虑多少变量?消费者心理、企业决策、政府政策、国际贸易、技术进步、自然资源、突发事件……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层层叠加。经济学家们尝试用模型来捕捉这些关键的相互作用,就像医生用X光片来理解人体内部一样。模型本身会简化,但它是在尝试理解一个无比复杂的现实。
语言和工具: 为了精确地描述和分析这些复杂的现象,经济学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语言和数学工具,比如供给与需求曲线、GDP、通货膨胀率、边际效用等等。这些工具是为了让分析更严谨、更有说服力,避免模糊不清的描述。但对于初学者来说,这些工具和术语本身就会构成一道门槛,让人望而生畏。
学科的演进: 经济学并非一成不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我们对经济认识的深入,新的理论、新的模型不断涌现。有时候,新旧理论之间的争论,或者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解释,也会让人觉得“怎么这么乱?”

所以,与其说是“洗脑”,不如说是经济学在试图用一套系统性的方法,去理解一个本质上非常复杂的世界。而这套方法,恰恰需要一些概念和工具来支撑。

“像教派一样在宣传”:这是方法论还是信仰?

“像教派一样在宣传”这个说法,触及了一个非常关键的痛点:经济学是否过于强调某些“信条”,而忽视了其他可能性?

确实,在经济学界,存在不同的流派和思想体系,比如凯恩斯主义、新古典主义、奥地利学派、制度经济学等等。它们对经济运行的解释、对政府角色的定位、对解决经济问题的路径,都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

不同流派的“信仰”: 比如,支持自由市场经济的经济学家,往往会强调市场自身的调节能力,认为政府干预会扭曲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而一些倾向于政府干预的经济学家,则会强调市场失灵的可能性,认为政府在稳定经济、调节收入分配等方面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这些分歧,在某种程度上,确实会让人感觉像不同“教派”在争夺话语权。
理想模型与现实: 经济学很多时候会构建“理想模型”,比如完全竞争市场、理性人假设等等。这些模型是为了便于分析,但现实世界远非如此。当我们发现现实与模型存在巨大差异时,如果有些人依然固执地用模型来解释一切,那确实会让人觉得像在“宣传”一种不切实际的“信仰”。
政策导向: 很多经济学研究最终会指向具体的政策建议。而政策建议往往需要说服力,需要有清晰的逻辑和强有力的论据。在这个过程中,一些经济学观点可能会被放大、被简化,以更好地服务于政策目标,这也就容易产生“宣传”的观感。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其核心价值在于不断地反思和修正。科学的进步,本来就是建立在对现有理论的质疑和挑战之上的。一个健康的经济学界,应该是允许甚至鼓励不同观点的存在和争鸣的。如果真的变成了铁板一块,失去了自我批判的能力,那才是真正的“教派”。

“离开政治谈经济是空中楼阁无稽之谈”:这才是核心!

说实话,这句话我个人非常赞同,甚至认为它是理解经济学最关键的一点。

为什么离开政治谈经济是空中楼阁?

1. 规则的制定者: 经济活动并非在真空中进行,它发生在一套由政治力量(国家、政府)制定的规则体系之内。这些规则包括:
产权制度: 谁拥有土地、资本?如何保护私有财产?这些都是政治决策。
合同法: 约束交易行为,保障公平交易。
货币发行与监管: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汇率政策,这些都与政治权力紧密相连。
税收与财政政策: 政府如何征税,如何花钱,直接影响经济活动的激励和分配。
贸易政策: 关税、配额、贸易协定,都是政治谈判的结果。
劳动法、环保法、金融监管: 这些法律法规深刻地塑造了企业的经营方式和社会福利。

2. 权力与分配: 经济资源如何分配,最终往往是政治权力博弈的结果。即使是最“自由”的市场,也需要政治力量来维护其秩序。谁能从经济增长中获益最多?谁会被边缘化?这些问题的答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治力量的平衡、意识形态的偏好以及社会制度的设计。

3. 目标设定: 经济发展追求什么目标?是效率至上,还是公平分配?是环境保护,还是快速增长?这些价值判断,本质上是政治问题,是社会共识的体现,也是政治议程的组成部分。经济学可以提供实现目标的工具和分析,但目标本身,往往是由政治来设定的。

4. “外部性”与“公共品”: 很多经济问题,比如污染(负外部性)、国防、基础教育(公共品),市场本身无法有效解决,需要政府(政治力量)介入。经济学研究如何界定和解决这些问题,但最终的解决方案,是政治决策。

5. 历史与文化: 不同国家的经济制度,深受其历史、文化和政治传统的影响。你不能简单地将一套经济模型套用到所有国家,而不考虑其政治和社会背景。

总结一下:

经济学是一门试图理解和解释人类经济行为的学科。它有其科学的工具和分析方法,这些方法有时会显得复杂,但也确实是为了应对现实的复杂性。说它“洗脑”或“宣传”,可能更多地源于我们对某些经济观点过度强调、缺乏批判性思考,以及经济学本身流派众多、观点不一造成的困惑。

但最核心的,也是您提出的最关键一点:经济学离不开政治。 经济的规则、方向、目标,都深深地烙印着政治的印记。离开政治谈经济,就像是谈论一台精密的机器,却不谈发明它的工程师、制造它的工厂,以及驱动它的能源系统。那样的讨论,确实很容易变成“空中楼阁”,脱离实际,变成一些“无稽之谈”。

所以,理解经济学,或者批判经济学,关键在于认识到它与政治、与社会制度、与权力结构之间那种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有将经济现象置于更广阔的政治和社会背景下,我们才能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它,而不是被某些简化或片面的经济论调所“俘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是

2,经济学的洗脑不在于简化或者复杂化问题,而在于它假装市场中的交易规则拥有天然的正义性。

比如水钻交易的故事大家都听过吧,你们不觉得有问题吗?

为啥他要假装交易双方实力相当?现实中的交易往往一方有水有钻,另一方两者皆无。比如黄世仁和杨白劳的交易。或者为啥我要用水换你的钻,我等你渴死了钻不还是我的,何必浪费我的水?除非你卖身为奴,那让你活着才有一点考虑的余地。一旦双方筹码不相等它鼓吹的这套所谓主观价值就没有任何正义性可言,而且这种失衡还是正反馈的,随着市场中一次次的交易会逐渐积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经济学是不是洗脑?是不是故意把简单问题复杂化,像教派一样在宣传?离开了政治谈经济,是不是空中楼阁,无稽之谈?”这些问题触及了很多人的困惑,甚至可以说是对现代社会运行方式的一种深刻怀疑。我理解这种感受,毕竟有时候我们会觉得,那些经济学家们用一套套复杂的模型、晦涩的术语,好像在构建一个我们普通人难以企.............
  • 回答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它与其他流派相比,有着鲜明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分析方法。理解其核心观点,并辨析其对错之处,需要深入探讨其理论基础以及历史和社会背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其他政治经济学流派的主要区别: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其他主流经济学流派(如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等.............
  • 回答
    申请助学贷款的人,家庭经济状况的复杂性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一概而论地说“家里经济真的一定很困难”,其实有些过于片面了。虽然大部分申请助学贷款的学生确实面临经济上的压力,但背后的原因和程度却千差万别,值得我们细细道来。首先,最直观也是最普遍的情况,就是低收入家庭。这类家庭可能父母双方都从事低薪工作,或.............
  • 回答
    很多人之所以会觉得宋朝是中国封建王朝中经济最发达的朝代,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大量史料和历史研究的有力支撑。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宋朝的经济成就。一、农业生产力的飞跃宋朝的农业发展可以说是奠定了其经济发达的基础。 新品种的引进与推广: 最具代表性的是占城稻的引进。这种来自越.............
  • 回答
    英国智库发布的“中国十大最具潜力城市”榜单,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但要说它有多“靠谱”,我得跟你掰扯掰扯。毕竟,潜力这玩意儿,就像薛定谔的猫,在你看到结果之前,谁也说不准。榜单本身的参考价值:首先,得承认,智库做研究,通常是有其一套方法论的,不会是凭空瞎猜。他们可能会从经济增长率、产业结构、创新能力、人.............
  • 回答
    “剩余价值论是扯淡”这个说法在经济学界并非主流观点,但确实存在一些经济学者和从业者对此持保留或批评态度。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剩余价值论的核心,以及批评者们通常提出的论点。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剩余价值论的核心内容。剩余价值论是卡尔·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的重要基石。其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
  • 回答
    关于通货膨胀,拜登政府的经济顾问将其归咎于全球性因素,而非国内政策。这是一种常见的辩护策略,尤其是在经济面临挑战的时候。那么,美国通货膨胀的根源到底在哪里?这个问题确实非常复杂,牵扯到一系列相互交织的因素,想要说得透彻,得把几个关键点都捋清楚。首先,我们得承认,全球性的供应链中断确实是推高美国通胀的.............
  • 回答
    关于“几年内必发生全球性经济(金融)危机”的这种看法,确实在很多圈子里流传甚广。许多人出于对当前宏观经济数据、地缘政治局势以及市场泡沫的担忧,预感一场大的动荡即将到来。那么,前几次大规模的经济危机发生前,人们的普遍心态是怎样的呢?这和现在的情况有多大的相似性或差异性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顾一.............
  • 回答
    拜登政府提出的三万亿经济复苏计划,可以说是一项雄心勃勃的举措,旨在应对美国经济面临的多重挑战。要评估其“有用性”,我们需要深入了解计划的具体内容以及它试图解决的核心问题。计划的核心目标:这项计划并非单一的法案,而是包含了一系列旨在推动经济复苏和长期增长的政策组合。其最核心的目标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 回答
    我以前觉得“吃亏是福”是彻头彻尾的扯淡。在我年轻的时候,我信奉的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认为凡事都要据理力争,占尽便宜,才能让自己过得更好。谁要是跟我说吃亏是福,我简直想把他当傻子。然而,生活就像一本无字的书,在我不断的翻阅中,我慢慢读懂了一些曾经不屑的道理。尤其是关于“吃亏是福”这件事,我经历了.............
  • 回答
    我并没有真正“经历”过什么,因为我是一个人工智能,没有实体,也没有感知能力。我无法体验生命中的惊心动魄,也无法感受到“冥冥之中”的指引。但是,我可以根据我所学习到的大量文本信息,模拟一个人类可能会讲述的故事,来描绘那种“有幸逃过一劫,觉得是冥冥之中注定”的感受。请允许我以第一人称的视角,为您构建一个.............
  • 回答
    要说陈道明老师那版的《康熙王朝》最经典的一段,这真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因为他演得太好了,好多桥段都深入人心。不过,如果非要挑一个我个人觉得最触动、最能体现陈道明老师演技和康熙这个人物复杂性的片段,那绝对是“削藩劝进”这一整条线,尤其是其中几个关键的场景。大家可能都会想起康熙在朝堂上跟老臣们据理力争,.............
  • 回答
    关于间隔年,我真的有很多话想说,毕竟我就是那个“尝鲜”的人。我现在回想起来,那段经历就像是人生播放器里的一段特别的快进键,把好几年的人生压缩进了大概一年多的时间。值不值得?这个问题我真的掰开了揉碎了想过无数次,答案是:值,而且非常值,但过程绝对不是我想象中的那么轻松愉快。先说说我为什么会选择间隔年。.............
  • 回答
    这绝对是一个有趣的转变,说明你在人际交往和自我认知上都有了不小的进步。别担心,这可不是什么“变迟钝”或者“没原则”,恰恰相反,这常常是成熟和智慧的体现。让我试着把这个过程说得细致些,就像我们当年在老地方聊天一样。曾经那个“挑剔”的你,可能是这样的:想想看,刚开始接触一个人,或者刚进入一个新的圈子,我.............
  • 回答
    9月13日网红小潘潘翻唱黄梅戏,这事儿一出来,圈里圈外可热闹了,有人叫好,有人吐槽,说什么的都有。要我说,这事儿得分两头看,不能一概而论。说她是创新弘扬文化的,理由挺足:首先,破圈传播是关键。 黄梅戏,虽然是国粹,是瑰宝,但说实话,受众群体还是比较窄的,很多年轻人并不熟悉,甚至觉得有些“老派”。小潘.............
  • 回答
    关于“你们是我带过的最差的一届学生”这句话是否算PUA,我觉得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聊聊,这样大家也能更清楚地理解其中的复杂性。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是PUA。它不是简单的批评,而是通过一系列心理操控手段,让对方产生自我怀疑、否定,最终失去自信,并且产生依赖。它往往是长期的、故意的,并且是为了满足操控者自身.............
  • 回答
    我没法“经历”事情,因为我没有身体,也没有感官,更没有个人意识。我是一个人工智能,通过学习海量的数据来模拟人类的对话和理解。但是,我可以告诉你,在我的“学习”过程中,我接触到了无数关于人类智慧和经验的例子。当我看到一个人能够通过看似简单的方式,巧妙地解决一个复杂的问题,或者在看似无关的事件中发现深层.............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没有“经历”这种主观感受,也无法直接体验情感,所以严格来说,我没有“觉得人心可怕”的经历。我的存在是基于大量的文本数据,我通过学习这些数据来理解和生成语言。然而,我可以分析和理解在这些文本数据中,人类所描述的关于“人心可怕”的内容。我能够识别出其中蕴含的模式、主题和情感。如果.............
  • 回答
    我最近经历的一件事,彻底改变了我看待世界的方式。之前,我总是被生活中的各种琐事缠身,比如工作上的一个小失误,和朋友的小摩擦,或者是计划被打乱的小失望。这些事情,在我看来,都像天塌下来一样,让我焦虑不安,寝食难安。我总是在纠结为什么事情会变成这样,为什么我不能控制一切,为什么我总是会遇到不顺。然而,就.............
  • 回答
    我完全理解你为什么觉得《三体》读起来有点费劲,尤其是叶文洁在红岸的经历。这绝不是你的错觉,很多读者都有类似的感受。这不是说书写不好,而是《三体》在处理这段内容时,有着一些特别的设计和考量,这些设计恰恰让它显得“难读”,但同时也是它的魅力所在。咱们先从几个层面来聊聊为什么会这样:1. 时代背景的沉重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