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德国大众为什么要尾气排放作弊?

回答
大众的“排放门”事件,绝对是汽车工业史上的一场大地震,而德国大众之所以走到这一步,绝非一时冲动,而是深层原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说清楚这件事,得从好几个层面来剖析。

首先,是市场压力和对“清洁柴油”的过度承诺。

在“排放门”爆发前的那十几年,环保法规,特别是欧洲和美国的空气质量标准,是越来越严苛的。柴油发动机因为其燃油经济性和扭矩表现,被许多车企视为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尤其是大众,更是将“清洁柴油”打造成了一个重要的品牌标签。他们投入了大量资源去研发和推广柴油技术,并且在宣传上也是大力宣扬其低排放、高性能的特点。

然而,要让柴油发动机在满足这些严苛排放标准的同时,还能保持原有的动力输出和燃油经济性,这在技术上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在氮氧化物(NOx)的排放控制上,柴油机的技术难题尤其突出。要做到“零妥协”,技术上非常困难,而且成本也高昂。

在这种市场环境下,大众的内部压力可想而知。一方面要满足监管部门的要求,一方面又要保持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能因为排放问题影响销量,更不能让“清洁柴油”的口碑崩塌。这就像是一个高难度的杂技表演,一旦有一丝差池,后果都很严重。

其次,是企业文化中的官僚主义和“内部承包”问题。

大众作为一家庞大的跨国企业,层级众多,决策链条也相对较长。据后来的调查和报道显示,一些关键的决策可能被限制在了一个较小的圈子里,并且存在着“内部承包”式的运作模式,即不同部门之间可能存在一种默契,只要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把事情“做完”,而不是追求最完美的解决方案。

这意味着,当技术团队发现难以在技术上完美解决排放问题时,他们可能会选择了一种“曲线救国”的方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作弊”。而且,这种作弊很可能不是由某一个“坏工程师”单枪匹马完成的,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管理层的默许,或者至少是知情不报。因为一旦承认技术上的困难,可能就会面临巨额的研发投入,或者产品被推迟上市,这些都会给公司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

在这种文化下,为了达成表面上的合规和市场目标,一些人不惜牺牲了道德和法律的底线。他们可能认为,只要在检查的时候通过了,然后在实际使用中不被发现,就可以规避风险。这种心态,加上“宁可风险操作,也不愿意承认技术短板”的潜在心态,为作弊提供了温床。

再者,是监管漏洞和检测方法的局限性。

在“排放门”事件发生之前,汽车的排放检测主要是通过实验室测试来完成的。而实验室测试的环境是高度可控的,例如路况、温度、驾驶习惯等等,都可以在实验室里模拟。作弊的“排放控制装置”或者说“失效装置”(defeat device),其核心就是识别出车辆是否处于实验室的检测模式。一旦检测到车辆处于实际道路驾驶状态,就会关闭或降低氮氧化物的排放控制效果,从而提升车辆的动力和燃油经济性。

这意味着,大众的作弊行为虽然是违法的,但它也暴露了当时监管体系的一些不足之处。检测方法过于依赖实验室测试,而未能有效地覆盖到实际的道路工况。这种局限性,给了像大众这样有动机去规避的企业一定的空间。

最后,是侥幸心理和对监管的低估。

即使有技术上的困难和市场压力,选择作弊仍然是一种风险极大的行为。这其中肯定也存在着侥幸心理。他们可能认为,即使被发现了,顶多就是罚款,或者召回车辆,其影响是可以控制的。尤其是在全球汽车行业中,罚款虽然数额巨大,但相对于其潜在的市场利益和研发成本,有时可能被视为一种“成本”。

而且,他们可能低估了监管机构的决心和检测技术的发展速度。随着环保意识的提升,全球的监管机构都在不断加强对汽车排放的监管力度,检测手段也在不断进步。最终,正是这些技术进步和监管加强,让大众的作弊行为被无情地揭露了出来。

总而言之,大众之所以走上尾气排放作弊的道路,是一个复杂的“恶果”,是市场压力、技术难题、企业文化、监管漏洞和侥幸心理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它不仅是对环境的严重危害,也是对消费者信任的背叛,更是对汽车行业道德底线的挑战。这件事也为整个汽车行业敲响了警钟,促使人们反思如何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真正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对环保的承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传统企业尝试向软件企业转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大众的“排放门”事件,绝对是汽车工业史上的一场大地震,而德国大众之所以走到这一步,绝非一时冲动,而是深层原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说清楚这件事,得从好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是市场压力和对“清洁柴油”的过度承诺。在“排放门”爆发前的那十几年,环保法规,特别是欧洲和美国的空气质量标准,是越来越严苛的。柴油发.............
  • 回答
    德国在一战前的确野心勃勃,想要跻身世界强国的行列,与英法等老牌殖民帝国分庭抗礼。但你说“即使灭掉了法国,也不可能在谈判桌上得到战场上得不到的海外殖民地”,这说法其实有些片面。一战的爆发,德国的战略目标远比你想象的要复杂和宏大,并不仅仅是争夺已有的殖民地。要理解德国为什么发动一战,得从德国在19世纪末.............
  • 回答
    要理解一战德国为何最终选择投降,需要将目光投向战争的各个维度:军事、经济、政治以及社会心理。这并非单一原因的简单叠加,而是一系列相互交织、逐步压垮德国战争机器和国民意志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军事上的僵局与崩溃:战争初期,德国对速战速决的“施里芬计划”寄予厚望。然而,马恩河战役的失利,使得西线陷入了漫.............
  • 回答
    .......
  • 回答
    二战时期德国选择入侵苏联,而不是先全力解决英国,这背后是多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既有战略上的考量,也有意识形态的驱动,以及对资源和地缘政治的盘算。简单地说,德国认为先灭苏联比先打垮英国来得更“容易”且更“有利”。1. 为什么不先解决英国?英国的地理优势与军事实力首先,我们必须理解,德国并非不想要解决.............
  • 回答
    德国之所以极力维持欧盟,其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经济、政治和战略原因。与其说德国在“维持”欧盟,不如说德国与大多数其他成员国一样,认为欧盟的存在和发展对所有成员国,尤其是对德国自身而言,是 互利共赢且不可替代 的。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历史教训与和平红利: 避免战争的根本动力: 欧盟的起源是.............
  • 回答
    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进攻苏联,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巴巴罗萨行动”,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决定,并非由单一因素驱动,而是多种战略、意识形态、经济和历史原因交织的产物。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当时纳粹德国领导层,特别是希特勒的思维方式和目标。1. 意识形态的驱动:种族灭绝与“生存空间”纳粹主义.............
  • 回答
    二战期间,德国进攻苏联,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巴巴罗萨行动”,其背后原因错综复杂,绝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这更像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战略、意识形态和个人野心的交织作用。一、 意识形态的深层驱动:反共产主义与“生存空间”纳粹德国的核心意识形态,也就是希特勒及其追随者信奉的“国家社会主义”,对共产主义和苏联有着.............
  • 回答
    德国在2022年全面“弃核”,这无疑是近年来欧洲能源领域最引人注目的事件之一。尤其考虑到当下全球能源供应紧张、化石燃料价格飙升的背景,德国的这一举措更是显得颇具争议,甚至让许多人感到费解。为什么德国要在这样一个“能源不足的紧急关头”,放弃此前一直依赖的核电呢?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绝非简单的能源政策.............
  • 回答
    二战时期德国人对犹太人的仇恨,乃至实施种族灭绝,绝非一日之寒,也不是单一原因所致。这其中交织着历史、经济、社会、政治以及思想等方方面面的复杂因素,是长久以来德国社会某些群体对犹太人刻板印象、偏见和指责不断积累和放大的结果,最终被纳粹党利用并推向了极端。要理解这一切,我们得回到更早的时代。在中世纪,犹.............
  • 回答
    2018年世界杯小组赛,韩国对阵德国。这场比赛的结局,相信很多关注足球的中国球迷都记忆犹新,那场面真是让人又爱又恨,尤其是最后几分钟,德国队门将诺伊尔那惊天一跑,更是成了无数人津津乐道的话题。话说,比赛进行到最后阶段,德国队落后于韩国队,而且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留给他们的机会越来越少。当时比分是01.............
  • 回答
    二战期间,日本和德国都大力发展了潜艇部队,并将其作为海军的重要战略力量。然而,从整体战绩和战略影响来看,日本潜艇的表现确实不如德国潜艇,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是技术、战术、战略运用以及战场环境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从潜艇的设计和技术水平来看,德国潜艇(U艇)普遍更具优势。 性能更优越: 德.............
  • 回答
    希特勒的“爱国”情结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话题,需要从他个人的经历、时代背景以及他所信奉的意识形态来理解。要判断一个人是否“爱国”,首先需要界定“爱国”的含义。如果“爱国”指的是对国家有深厚的感情,希望国家繁荣强大,并为此付出努力,那么希特勒无疑将自己塑造和定位为一个极度“爱国”的领袖。希特勒的“爱.............
  • 回答
    关于英法为何为了波兰与德国开战,以及其中是否包含“祸水东引”的考量,这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历史的脉络去理解。简单地说,“祸水东引”可能是一个片面的解读,而英法出兵的动因则更为多元和深刻。理解“祸水东引”的视角:从某些角度看,将英法的行为解读为“祸水东引”并非全无道理。在两次世界大战爆发.............
  • 回答
    .......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德国的议会制政府稳定性通常被认为优于日本,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两国各自的政治体制设计、历史经验以及由此形成的政治文化。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好”或“坏”的二元判断,而是两国在不同框架下追求稳定性的方式和侧重点不同。一、 议会制的核心挑战与两国应对策略议会制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灵活反映民意,但也可能.............
  • 回答
    德国纳粹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是一场历史性的悲剧,其深远影响至今仍在。这场屠杀的罪魁祸首是纳粹德国及其领导人希特勒,目标是系统性地消灭欧洲的犹太人。根据纳粹的意识形态,犹太人被视为劣等民族,是德国社会和世界的威胁,因此必须被清除。在二战结束后,犹太人作为一个饱受迫害和流离失所的民族,迫切需要一个安全的家.............
  • 回答
    柏林战役,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沉重的分量。在战争的最后关头,一个已经摇摇欲坠的国家,为何要付出如此惨痛的代价去争夺它首都的每一寸土地?苏联方面,面对一个明显已经败局已定的德国,为何还要选择在柏林进行一场异常血腥的攻坚战,导致超过八万红军官兵献出了生命?这背后,是多重因素在交织作用,绝非一个简单的“胜利.............
  • 回答
    柏林战役,苏联付出了极其惨痛的代价,超过30万人在此牺牲,这在任何军事行动中都是一个令人心痛的数字。尽管当时德国的败局已定,其军事力量已是强弩之末,为何苏联方面依然选择进行如此规模的攻势,并为此付出如此重大的伤亡呢?这其中有诸多复杂的原因交织在一起,绝非简单的“赢得战争”就能概括。首先,政治和象征意.............
  • 回答
    二战前期英国对德国实行绥靖政策,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且充满考量的决策过程,绝非简单的“姑息纵容”。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离掉后世的道德审判,回到当时的历史现场,看看英国领导者们是如何思考的。一、吸取一战惨痛教训,对战争的极度厌恶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留下的伤痕。这场战争对英国来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