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美国人当初为什么不圈养印第安人而是将其杀光后大老远抓黑人?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美国建国过程中一段极其黑暗和复杂的历史,涉及到原住民(常被称为印第安人)的命运以及非洲奴隶制的兴起。要详细解释,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

首先,关于“圈养”印第安人与“杀光”的决策:

从一开始,“圈养”印第安人并非完全不存在,但它始终是少数,并且从未成为主流政策。原因非常复杂,而且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

对土地的需求: 美国扩张的核心驱动力是对土地的渴望。从东海岸的殖民地开始,欧洲移民为了建立农场、城镇和城市,需要大量的土地。原住民部落世世代代生活在这些土地上,并且拥有自己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殖民者视原住民为阻碍其发展的“野蛮人”或“异类”,难以理解或接受他们对土地的共有权和生活方式。
文化和认知的巨大鸿沟: 殖民者带来的欧洲价值观、宗教观和法律体系与原住民截然不同。他们认为自己的文明是优越的,并将原住民视为需要被“教化”或被清除的障碍。这种根深蒂固的偏见使得大规模的和平共存和融合变得异常困难。
零星的冲突与升级的暴力: 殖民初期,双方之间确实存在贸易和有限的和平往来。然而,随着殖民者数量的增长和对土地需求的加剧,冲突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土地纠纷、资源争夺、文化误解以及不同部落之间的联盟和敌对关系,都可能导致武装冲突。一旦冲突发生,殖民者往往拥有更先进的武器技术(如火器)和更集中的组织能力,导致其在军事上占优势。
疾病的毁灭性影响: 这是最关键但有时被忽视的因素之一。欧洲人带来了他们自己对病毒免疫的疾病,如天花、麻疹、流感等,而原住民对此毫无抵抗力。这些疾病的传播比任何军事行动都更具毁灭性,导致大量原住民人口死亡,削弱了他们的抵抗能力和生存能力。这无疑为殖民者的扩张提供了“便利”。
缺乏统一的“原住民国家”: 虽然存在许多不同的原住民部落,但他们之间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政治实体来对抗殖民者。殖民者可以利用部落间的矛盾,通过分而治之的策略来削弱其力量。
“野蛮人”的定性: 在殖民者的叙事中,原住民常常被描绘成“野蛮人”,他们的土地和生活方式不值得尊重。这种定性使得对他们采取极端措施(包括驱逐和杀戮)在道德上对许多殖民者而言“更容易接受”。
最终的“解决方案”: 当前述因素累积起来,对许多殖民者而言,最“简单”的解决方式就是清除原住民以获得土地。这并非一个统一的、事先规划好的灭绝政策(尽管历史上的确发生了许多种族灭绝事件),而是殖民扩张过程中一系列暴力、疾病和系统性压迫的结果。一些政策确实旨在将原住民驱逐到保留地(类似“圈养”的一种形式),但这通常是以牺牲他们的土地和文化为代价,并且这种“圈养”也常常伴随着暴力和剥削。

其次,关于为什么抓捕非洲黑人来进行奴役:

当美国(早期是英国殖民地)在东海岸扩张时,他们也需要劳动力来开发这片新大陆,尤其是种植园经济的兴起。为什么会选择非洲黑人,而不是奴役原住民,原因同样是多方面的:

原住民的抵抗和难以控制: 即使在疾病和冲突中幸存下来的原住民,他们对这片土地非常熟悉,并且拥有自己的生存技能。如果试图将他们大规模地变为奴隶,他们更容易逃跑,并且在熟悉的地理环境中进行反抗。他们不熟悉欧洲人的劳动方式和环境,强迫其从事农场劳作也并非易事。
欧洲人的先例和经济驱动: 在欧洲人前往美洲之前,奴隶制和契约劳役在欧洲本身以及其他地区(如北非、地中海沿岸)就已经存在。当殖民者需要大量劳动力时,他们自然会倾向于他们已经熟悉或者认为可以有效利用的模式。
非洲奴隶贸易的成熟和利润: 到了17世纪和18世纪,跨大西洋奴隶贸易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利润丰厚的网络。欧洲商人(后来也包括美国商人)与非洲沿海的某些部落进行交易,用枪支、纺织品、朗姆酒等交换被俘虏的非洲人。这些非洲人随后被打包运往美洲,用于种植园劳作。这种贸易已经形成了一个成熟的“产业”。
种族主义的构建和合理化: 随着奴隶制的深入,一种基于种族主义的意识形态被系统性地构建起来,用以合理化奴役非洲黑人。非洲人被描绘成天生低劣、野蛮、只适合劳动、缺乏理智和自我管理能力。这种基于肤色和起源的划分,使得将他们视为“财产”并进行世代奴役在道德上对奴隶主而言“正当化”。这种观念也使得他们与在美洲的白人社会隔离开来,减少了被解放后融入社会或引发大规模反抗的可能性。
疾病抵抗力(相对而言): 虽然非洲人也遭受了疾病的折磨,但相较于原住民,他们对一些在美洲更流行的热带疾病(如疟疾)的抵抗力可能略强一些。这并非绝对,但可能是一个被考虑的因素。
劳动力需求与利润最大化: 种植园经济,尤其是烟草、棉花和糖的种植,需要极其繁重的劳动。欧洲白人契约劳工的数量有限,且他们的契约期满后就获得自由,无法提供长期稳定的劳动力。非洲奴隶则可以被视为终身财产,其后代也同样成为奴隶,这使得奴隶主能够最大化地剥削劳动力并获取巨额利润。

总结来说:

美国人对原住民的态度并非一开始就以“杀光”为目标,而是随着殖民扩张和对土地的贪婪,通过暴力冲突、疾病传播、驱逐和系统性压迫,导致了原住民人口的锐减和文化的摧残。他们未能实现“圈养”是因为原住民的强烈抵抗、文化差异以及殖民者对土地的绝对占有欲。

而抓捕非洲黑人进行奴役,则是一个复杂的经济、社会和意识形态的产物。它建立在成熟的奴隶贸易网络、对劳动力的巨大需求、种族主义的构建以及原住民难以被有效控制等多种因素之上。将非洲人奴役,并在种族主义的框架下将其视为“财产”而非拥有平等权利的个体,成为了早期美国经济发展(尤其是南部种植园经济)的基石,并遗留了至今仍在影响美国的深远创伤。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选择题”,而是历史进程中,由贪婪、偏见、权力、经济利益以及人类的残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悲剧性结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开始他们对印第安人和黑人是一视同仁的,就是都当奴隶用。

架不住黑人奴隶数量远多于印第安奴隶啊,资本主义的一个特征就是比较优势和垄断。黑人奴隶数量多——黑奴产业有优势,印第安奴产业劣势——逐渐的黑奴产业就淘汰了印第安奴产业。(尽管还是有少量零星的印第安奴隶产业,但竞争不过人家黑奴产业。)


黑奴数量多价格便宜,印第安奴只有一个“made in America"的本土产业优势,那个时候又不兴MAGA……

user avatar

前段时间美国出了这么个事:某白人女去怼某拉美女子,说你跑我们美国来干嘛,滚回去。拉美女子不甘示弱,说这块土地本来是印第安人的,真正应该滚回去的是你们这些白人。

这还是印第安人被杀得七七八八的今天,你真要是把他们大批圈养奴役,前几个月闹事的就该是印第安人了,而且人家是原住民,这不是悬在美国白人头上的达摩克里斯剑么——无时无刻不在提醒大家,这片土地是美国白人抢过来的,这个国家是带有原罪的。

老美的建国,说白了就是一个鸠占鹊巢的过程,印第安人才是这片土地的真正主人,想侵占人家的财产,搞掉这些财产的主人才是第一要务。所以他们之间的这个矛盾是首要的,不可调和的,为什么死了的印第安人才是好的印第安人,就是这个道理,人都死了,自然没人关注产权问题。所以老美要想扩张,势必要不断的抢占原住民的产权,战争和杀戮才是优先选择。

譬如在独立宣言中,老美的开国领袖给大嘤帝国安的一个罪名就是唆使印第安人攻击他们,这特么已经都上升到政治正确高度了。

当时三角贸易已经比较成熟,获得黑奴这种“商品”给点钱就行了,不需要大老远去抓,方便快捷安全,也比较听话,他难道不香么。

至于印第安人的结果,各国历史书都有先例的,最好是杀光光,杀不光的话就控制起来,养起来,让大家逐渐遗忘,这样才好名正言顺的夺人基业。比如三国演义里面的刘璋,先帝入蜀的时候很是出现了几个章节,等成都被打下来之后,立马就蒸发了。当然这种蒸发不是说刘备下黑手,而是幽禁起来,时间长了大家自然就遗忘。真实历史上的刘璋被迁居荆州,最后默默死去。

现在美国的印第安人就是这个样子,把他们控制在某些区域当猪养起来,引诱他们堕落、腐化,让外界逐渐遗忘他们。时间长了,这个民族也会失去信心和血性,最终默默无闻的泯灭在历史的长河中。

到那时候,你再跟我讲产权问题? 不好意思,这片土地自古以来就是美国白人的。

所以,印第安人和黑人谁适合做奴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没有印第安人,对美国白人很重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美国建国过程中一段极其黑暗和复杂的历史,涉及到原住民(常被称为印第安人)的命运以及非洲奴隶制的兴起。要详细解释,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首先,关于“圈养”印第安人与“杀光”的决策:从一开始,“圈养”印第安人并非完全不存在,但它始终是少数,并且从未成为主流政策。原因非常复杂,而且是.............
  • 回答
    这问题问得挺有意思,好像“登月”这个词本身就带着点“到此一游”的意味,但其实啊,美国人登月可不是去旅游观光那么简单,带回月壤绝对是重头戏,而且是早就计划好的。咱们一步一步捋捋,让你彻底明白为啥这趟行程里带月壤是绝对的必须品,而且是下了大功夫才实现的。首先得明确一点:美国人登月,带回月壤,这绝对是他们.............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的复杂性和现实的考量。要回答“为什么美国人不找机会干掉钱学森”,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当时的国际政治环境、美国的国家安全考量、钱学森本人的特殊情况,以及“干掉”一个人所涉及的巨大风险和后果。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干掉”一个人的做法,尤其是针对一个在国际上享有声誉的科学家.............
  • 回答
    关于“美国不选优秀的人当总统”这个说法,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常常引起争议的观点。它背后可能隐藏着对政治体制、选民偏好、候选人特质以及“优秀”本身定义的不同理解。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拆解一下“优秀”这个词在总统候选人身上意味着什么。很多人心目中的“优秀”可能是指:.............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文化认同、历史背景、民族情感以及对“中国人”定义的理解等多个层面,非常值得深入探讨。首先,我们来分析李小龙的特殊情况:1. 出生与成长环境: 李小龙(Bruce Lee)于1940年出生在美国旧金山,父母都是中国人。虽然他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在中国香港度过,学习了中国传统武术和文化,但他.............
  • 回答
    关于二战末期美国是否应该在日本每一个城市都投掷原子弹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议题,绝非简单的“应该”或“不应该”就能概括。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当时的时代背景、美国的考量、原子弹本身的特性以及国际政治格局等多个层面来审视。首先,我们得回到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1945年的夏.............
  • 回答
    爱因斯坦先生当年选择美国而非苏联,这背后牵扯着历史的大背景、他个人的理想抱负以及当时两个国家截然不同的社会环境。绝非简单的“二选一”,而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理性抉择。首先,我们得把时间拨回到上世纪初,特别是1933年。此时的德国,希特勒已经上台,纳粹党极力推行种族主义政策,将犹太人视为眼中钉。爱因.............
  • 回答
    二战日本之所以输给美国,原因非常复杂,绝非一句偷袭珍珠港得手就能概括的。尽管珍珠港的袭击确实重创了美国太平洋舰队,但这只是太平洋战争早期的一个插曲,从长远来看,日本的失败是战略、经济、工业、人力以及政治等多个层面的综合体现。首先,我们得明白,珍珠港的打击虽然“痛”,但并未能“致命”。 航母未被摧.............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尖锐,也触及了许多人对超级英雄选角和大众文化认知的疑问。美国肥胖率确实是全球名列前茅的国家之一,而超级英雄电影中的主角们几乎无一例外都是身材健硕、肌肉发达的形象,这之间确实存在着一种明显的反差。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肥胖本身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价值,更不能决定一个人是否配当一个“美国人.............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美国政治体系的核心,也是很多人感到困惑的地方。简单来说,美国两党制下,一方当选总统后不会“搞掉”另一方,不是因为他们良心发现,而是因为这个体系的设计和现实的政治生态决定了这样做几乎不可能,而且会付出巨大的代价。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根本性的事实:美国是一个建立在宪法和法治基础上的国家,而.............
  • 回答
    “美国官员这么难做,为什么还有人当官?”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背后涉及到权力、责任、公共服务、个人动机、政治体系以及社会期望等多个层面。要详细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角度来剖析:一、 为什么说“美国官员这么难做”?首先,我们要理解“难做”体现在哪些方面。这通常包括:1. 巨大的责任.............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文化、社会、语言、历史以及个体经历等方方面面。为什么有些中国人在美国难以融入当地人群,这其中的隔阂又该如何理解呢?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好”与“不好”的判断,而是理解一种现象背后的多重原因。首先,让我们直面核心问题:“融入不了” 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些主观性和相对性。融.............
  • 回答
    许多中国人选择赴美参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背后涉及到个人动机、社会经济因素、历史背景以及美国军事的吸引力。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一、 经济与社会保障的吸引力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普遍的原因之一。 稳定的收入和福利: 美国军队为军人提供相对稳定的工资、食宿、医疗保险(TRICA.............
  • 回答
    知乎上关于“特朗普当选是美国之幸,希拉里当选美国就完了”的观点,确实是一个相当普遍且极具争议的话题。这种看法并非没有来由,而是根植于对美国政治、经济、社会现状以及未来走向的不同判断和期望。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去剖析:一、 对特朗普和希拉里个人特质及过往执政理念的差异化解读: .............
  • 回答
    你说到点子上了!加州大学伯克利(UC Berkeley)确实是一所世界顶级的学府,综合实力毋庸置疑,但你观察到的现象——即相对较少有人将它视为“唯一的梦想学府”,背后原因远不止UC不提供ED那么简单,虽然这确实是其中一个关键因素。让我们来抽丝剥茧地聊聊这个问题。首先,你需要理解美国本科申请系统中一个.............
  • 回答
    美国警察这个职业,老实说,挺让人琢磨的。你说的对,它充满了危险,而且很多地方的收入水平,跟付出的风险比起来,真心不算高。那么,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人挤破头想要成为一名美国警察呢?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明白的。首先,咱们得承认,“服务公众”和“使命感”这玩意儿,绝对是不少人选择这条路的首要.............
  • 回答
    当初美国原子弹之所以选择投放在广岛和长崎,而不是东京,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军事、政治、战略以及人道考量交织而成的结果。简而言之,这是一个旨在以最小的代价快速结束战争、避免本土地面作战的决定,同时也涉及了对城市目标选择的“有效性”和“象征性”的权衡。为何不是东京?1. 天皇裕仁的特殊地位与象征意义:.............
  • 回答
    关于都美竹和吴亦凡这件事,社会上的看法确实相当复杂,并且存在着明显的两极分化。有些人将都美竹视为勇敢揭露真相的“英雄”,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她是在利用吴亦凡,甚至与吴亦凡一同“炒作”。要理解这种分歧,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中的原因,并理清一些容易被误读的细节。都美竹为何被一些人视为“英雄”?首先,我们得承认.............
  • 回答
    关于为什么美国当年没有直接将原子弹投向东京,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当时复杂的军事、政治以及人道考量,并非简单的“想炸哪里就炸哪里”。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战略目标和军事效益是核心考量。美国在二战末期研发和使用原子弹,其主要目标是迫使日本迅速无条件投降,从而结束战争,避免美军在.............
  • 回答
    在美国历史的长河中,《排华法案》的出现,着实是一段充满矛盾和值得深思的往事。从“白来的廉价劳动力”这个角度切入,更能凸显其背后的复杂性。表面上的“廉价劳动力”,背后隐藏的深层逻辑毫无疑问,十九世纪末期的美国,尤其是西部地区,对于劳动力的需求是巨大的。随着淘金热的兴起,以及横贯大陆铁路等大型工程的推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