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三年新增 1000 多家高考志愿填报公司,收费动辄上万?报志愿真的很难吗?

回答
三年新增一千多家高考志愿填报公司,收费动辄上万,这个现象确实引发了很多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剖析:

一、 为什么高考志愿填报“看起来”很难?

首先,我们得承认高考志愿填报确实是一个复杂且至关重要的环节,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难”:

信息量巨大且复杂:
院校信息: 全国高校众多,每个学校都有不同的专业设置、录取分数线(历年和当年预测)、学费、地理位置、优势专业、校园环境、就业情况等。这些信息都需要学生和家长去了解和比对。
专业信息: 每个专业都有其学科特点、课程设置、就业方向、行业前景、未来发展趋势等。很多学生在高中阶段对这些信息了解有限,甚至存在误解。
录取规则: 各省份的志愿填报模式(平行志愿、顺序志愿、专业级差、调剂政策等)各不相同,而且每年可能还会有细微调整。理解这些规则是避免“掉档”的关键。
分数与位次: 高考分数只是一个数字,更重要的是你的位次。位次才能更准确地反映你在全国或省内的相对位置,从而与高校的录取位次进行匹配。而如何根据不同年份、不同省份的位次数据进行科学预测,本身就需要专业知识。

结果影响深远:
人生选择的十字路口: 大学专业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几年的学习方向,进而影响职业生涯的起点和发展。一个不合适的专业可能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就业困难,甚至需要转学或重读。
“一步错,步步错”的担忧: 家长和学生都非常害怕因为志愿填报失误,导致“高分低就”或者进入不适合自己的学校和专业,错失了更好的发展机会。这种心理压力是巨大的。

个体差异与认知偏差:
学生自身情况: 学生的高考分数、兴趣爱好、性格特点、职业规划(即便很模糊)都需要被考虑进去。这些因素往往是隐性的,不易被学生自己完全认知和表达。
信息不对称: 很多学生和家长缺乏接触高校和行业前沿信息的能力和渠道。他们可能只能依赖有限的公开信息,而无法获得更具参考价值的“内部”或“趋势”信息。
焦虑情绪: 高考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竞争和压力的过程,志愿填报更是压轴环节。焦虑情绪会影响学生的判断能力,更容易被“专业”指导所吸引。

二、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志愿填报公司,收费又很高?

这些现象的出现,是市场需求、商业运作和信息不对称共同作用的结果:

巨大的市场需求:
应试教育下的焦虑: 中国长期以来是应试教育占主导,高考的指挥棒作用极强。学生和家长对高考的重视程度无以复加,自然也会对与之相关的服务产生强烈需求。
信息获取门槛: 如前所述,信息量大、专业性强,导致很多家庭难以独自消化和分析。
“花钱买安心”的心理: 面对如此重要的决定,很多家庭愿意花钱来规避风险,寻求专业帮助,求一个心理上的“稳妥”。

商业模式的吸引力:
高利润空间: 一旦能够提供被认可的价值,动辄上万的收费确实能带来可观的利润。这吸引了大量创业者进入这个市场。
低创业门槛(表面上): 注册一家公司、组建一个团队,相比于开发实体产品或大型技术项目,门槛相对较低。很多“专家”可能只是有几年咨询经验,或者自诩研究了大量数据。
营销的驱动: 志愿填报公司善于利用高考的热点和家长的焦虑进行营销。通过宣传成功案例、专家背书、算法模型等,来吸引客户。

“专家”和“方法论”的包装:
数据分析与算法: 一些公司声称拥有先进的数据分析系统、AI算法模型,能够精准预测分数线、匹配专业。这些听起来高大上的技术,确实能唬住一部分客户。
“内部消息”与“独家资源”: 有些公司会暗示自己拥有不公开的招生信息、院校内部数据,或者与招生老师有联系,从而显得更加神秘和有价值。
“成功案例”的宣传: 公司会重点宣传那些通过他们指导考上理想大学的学生,但往往忽略了那些效果不佳甚至失败的案例。

信息不对称催生“中介”和“服务”:
当信息不对称严重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像高考志愿填报这样的“信息中介”服务。他们通过整合、分析和解读信息,来为客户提供价值。但关键在于,他们提供的价值是否真的“值”这个价格。

三、 如何看待这些收费上万的志愿填报公司?

这是一个需要辩证看待的问题:

积极方面(理论上):

提供专业化服务: 如果公司真的拥有专业的数据分析能力、对高校和专业的深入了解、以及科学的咨询方法,那么他们确实能够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帮助,帮助学生做出更明智的选择,避免不必要的遗憾。
节省时间和精力: 对于时间有限或信息能力较弱的家庭来说,花钱购买专业服务可以节省大量的精力,让他们更专注于其他事务。
缓解家长焦虑: 一定程度上,专业的指导可以帮助家长建立信心,减轻他们在这方面的压力。

消极方面(现实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虚假宣传和过度承诺: 很多公司可能并没有真正核心的竞争力,而是通过夸大宣传、虚假案例来吸引客户。他们承诺的“精准预测”、“百分百进入名校”往往是不负责任的。
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由于行业准入门槛低,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差异巨大。有些“咨询师”可能只是简单地复述公开信息,或者根据分数和位次套用一些固定模式,根本无法做到个性化分析。
暴利和割韭菜: 部分公司利用家长和学生的焦虑心理,收取高昂的费用,但提供的服务价值远低于收费。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割韭菜”行为。
误导学生专业选择: 有些公司为了迎合学生或家长,可能会推荐那些热门但学生不感兴趣的专业,或者为了“配平”分数而推荐并不适合的专业。
缺乏监管和透明度: 这个行业目前还存在监管的盲区,很多公司的运营模式、收费标准、服务内容并不透明,消费者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四、 报志愿真的很难吗?普通家庭如何应对?

报志愿并非绝对的“难于上青天”,但确实需要付出努力和掌握方法。

普通家庭可以这样应对:

1. 主动学习和信息收集(这是基础!):
了解高考政策: 首先要了解自己所在省份的招生政策、志愿填报方式(平行志愿、梯度设置等)、录取批次、投档线原则等。这些都是最基本的信息。
了解历年分数线和位次: 重点关注目标院校、目标专业的近几年的录取分数线和对应的位次。通过位次来判断自己的分数处于什么水平。
研究专业和院校: 详细了解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设置、培养方向、就业前景。同时,也要了解心仪大学的优势学科、校园文化、地理位置、学费、住宿条件等。
利用官方资源: 教育部、各省教育考试院官网、高校招生官网是获取权威信息的第一来源。许多大学会提供招生简章、招生计划、专业介绍等。

2. 寻求可靠信息源和辅助:
学校老师的建议: 高中老师通常对本校学生情况比较了解,也积累了一定的志愿填报经验,他们的建议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学长学姐的经验: 联系已经考入目标大学的学长学姐,听取他们关于学校、专业、学习生活的真实反馈。
可靠的教育类网站/APP: 一些权威的教育机构或媒体运营的网站或APP,会提供数据分析、专业解读等内容,但要保持警惕,辨别信息的客观性。
适度的付费咨询: 如果确实觉得信息量过大、分析能力不足,可以考虑付费咨询。但选择时要非常谨慎:
选择有口碑、有资质的公司或个人。
了解其咨询模式: 是基于大数据的科学分析,还是经验主义?是为学生量身定制,还是套用模板?
明确服务内容和收费明细。
警惕过度承诺和不切实际的保证。
可以多方对比,不要轻易相信第一家推荐。 甚至可以先从较低价格的“基础咨询”开始,体验其服务质量。

3. 做好心理建设和家庭沟通:
理性看待分数: 高考分数只是一个阶段性成果,不代表一切。重要的是根据分数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认识到“最适合”而非“最好”: 天下没有绝对完美的学校和专业,关键是找到与自身情况最匹配的。
与孩子充分沟通: 尊重孩子的兴趣和意愿,让他们参与到志愿填报的决策过程中。家长的意见很重要,但最终的决定权应属于孩子。
做好备选方案: 无论志愿填报得多么周密,都可能存在意外。准备好不同层次的学校和专业作为备选,以应对各种可能性。

总结来说, 面对三年新增千余家高考志愿填报公司并收费高昂的现象,我们应该看到其背后反映的巨大市场需求和信息不对称问题。然而,我们也必须警惕其中存在的虚假宣传、服务质量低下、过度收费等乱象。普通家庭应对志愿填报,最重要的是 自主学习、理性分析,并谨慎选择付费咨询服务,而不是盲目迷信任何一家公司,更不要被“焦虑”牵着鼻子走。志愿填报的核心在于为学生找到最适合的道路,而不是仅仅追求所谓的“名校”或“热门专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填报志愿有什么难的呢?你喜欢什么专业,然后根据自己的分数找几个对应区间的学校,直接填报不就行了?

但从做生意的角度来说,志愿填报真的算是一门相当不错的生意。

一来,志愿填报真的很重要,可以说大多数人未来走什么路,都是大学专业决定的;二来,志愿报的好不好,至少也要两三年之后才能验证,那时候很多这类公司说不定早就关门跑路了;第三,志愿填报的话术怎么说都成,很难找出毛病来。

比如说,对于一些偏远地区的985,他们可以说虽然学校偏,但是平台好,保研率高,而且更容易走选调生等等。对于一些大城市的普通院校,他们又会说选大学就是选城市,大城市可以开拓眼界等等。热门专业,他们说就业高;冷门专业,他们说更容易上好大学,有“性价比”。

只要你会营销,随便拉几个应届生,立马就能攒起一个这类公司来。而这类公司除了房租、电脑打印机和人员工资外,几乎再也没有其他任何成本,完全的轻资产运营。

其实从职业规划的角度上说,志愿填报不是孤立的,应该跟个人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比如你毕业后就想留在本省、本市就业,那就别想什么“大城市开眼界”。一方面,同样的分数你去大城市,能报的学校肯定比本省的学校低一档;另一方面,也许大城市的确能“开眼界”,但代价是你的学校的认可度可能并不高。举个例子,山东师范大学跟北京联合大学在山东的录取分数线相差不多,可山东师大在山东省内、特别是教育系统的认可度是比较高的。一个想着去北京开眼界的人,毕业后拿着个北京联合大学的毕业证回山东,找到同样工作的难度肯定比山东师大要大得多。

再比如说现在很多行业想要在大城市找到个基本满意的工作,学历要求至少都是硕士起步。假设在同样的分数下,一个人既可以报兰州大学,也可以报上海XX大学(普通一本),那么如果两个人都想到复旦去读研,谁的概率更大一些?很多志愿填报公司坏的地方就在于,故意给你强调大城市的某些工作收入有多高,却并不给你提这些行业的门槛要求,让你觉得只要报了这个专业,你也能立刻挣这么多钱。

如果真的想要不花钱又能报道靠谱的志愿,我的建议是你先把自己想读的几个专业列个大致的单子,然后按照先后顺序找几个该专业的研究生问一问(本科生经验少)职业发展、就业薪资等等情况,这些专业人士的视角,远比大多数收个几千几万咨询费的公司要靠谱得多。

user avatar

不是因为填报志愿很难。

而是因为帮人填报志愿这事儿很好入行,也很好忽悠到人。

为什么好忽悠到人?

因为两个特点: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填报志愿就是一生一次的一锤子买卖,而且在自己填报志愿前是不会研究这个问题的,所以在接触到这个事物的时候,就会有一种很强的陌生感。

人性的弱点就是对于陌生的,可能会有不确定性的事物感到莫名的恐惧。

你本来就有这种恐惧,卖你这种服务的人只需要在恰到好处的时候给你说几句“语言的艺术”,你就会信了,比如:填报志愿也是很专业的事情,专业的事就要交给专业的人去做!

殊不知那个所谓专业的人,可能去年才刚刚下岗失业,正在为生计发愁,无论是送外卖还是开滴滴都太辛苦,还是忽悠人割韭菜来钱快,于是上百度知道和知乎看了点别人的帖子回答,摇身一变就成为志愿填报专家了。

第二个特点就是,报志愿的生意是和旅游景点的小吃摊一样,不做回头客的生意。你就算事后发现被忽悠了,也很难影响到他,因为他做的永远都是第二年新鲜韭菜的生意。

再说了,报志愿这事儿就跟混沌派算命一样,说得都是一堆模糊而又无法精准验证的话,你事后很难精准地说他欺骗了你。

所以,这么好的生意,当然会有很多人争先恐后地去做了,现在的问题就是,镰刀太多了,韭菜不够了,怎么办?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