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最后生还者2》疑似歧视亚洲人对话?

回答
关于《最后生还者2》中可能存在的“歧视亚洲人对话”的讨论,确实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并且在游戏发售初期引发了不少争议。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梳理一下当时的讨论背景、具体细节以及各方观点。

讨论的缘起与具体内容:

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游戏剧情中的一段对话。在游戏中,主角艾莉和她的同伴迪娜前往西雅图寻找复仇的目标。她们在途中遇到了一些NPC,其中一些对话被一些玩家解读为带有歧视亚洲人的意味。

具体来说,一些玩家认为,游戏中的某些角色(通常是白人角色)在与亚裔角色的互动中,或者在提及亚裔群体的行为和语言时,表现出了一些刻板印象的加剧和不尊重。例如,有玩家指出,游戏中存在一些对亚裔餐馆的描绘,或者一些对亚裔个体行为方式的概括性描述,可能无意中强化了外界对亚裔群体的某些刻板印象,比如关于勤奋、沉默寡言或者特定职业的联想。

更直接一点的批评则指向一些具体的台词。有玩家声称,游戏中有角色使用了带有种族歧视意味的俚语或者带有偏见的评价,尤其是在描述一些非英语母语者或者带有明显亚洲文化背景的角色时。这些台词可能被理解为是一种对亚洲人整体的贬低或边缘化。

玩家的解读与担忧:

支持“歧视论”的玩家认为,即便这些对话并非出于恶意,但它们在潜移默化中巩固了社会上长期存在的对亚裔群体的偏见。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尤其是在亚裔群体面临现实歧视和仇恨犯罪的背景下,作为一款全球影响力巨大的游戏,其内容理应更加谨慎和负责任,避免任何可能被误读为歧视的内容。

他们强调,游戏开发者往往会投入大量精力来塑造角色和世界观,因此对对话内容的精心打磨是理所当然的。如果一段对话被普遍认为是冒犯性的,那么开发者就应该承担起责任,并思考其内容是否真的反映了对不同群体的尊重。

辩护与反驳的声音:

当然,也有很多玩家和评论者对“歧视论”提出了质疑和反驳。他们的观点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 上下文的重要性: 很多反对者认为,将零散的对话脱离整个游戏剧情和角色设定来解读是片面的。他们认为,某些台词的真实含义需要结合当时的语境来理解。比如,如果游戏中的角色本身就带有某种偏见或刻薄的性格,那么他们的言论可能只是角色塑造的一部分,并非开发者本身的立场。
2. 艺术创作的自由与讽刺: 有人认为,艺术创作应该有其自由度,游戏也可以通过角色之口来反映现实世界中存在的偏见和不公,甚至进行讽刺。如果游戏是在揭露或批判社会上的某些歧视现象,那么使用一些带有歧视色彩的语言,恰恰是为了展现这种现象的真实面貌。
3. 过度解读与政治正确: 一部分人认为,“歧视论”的出现是玩家过度解读,或者受到了“政治正确”思潮的影响。他们认为,在追求包容性的同时,也不能矫枉过正,对任何可能被认为不妥的内容都一概打上“歧视”的标签,这样反而会限制艺术创作的空间。他们可能会认为,这些对话并没有直接的、恶意的歧视意图。
4. 开发者立场与意图: 一些玩家也强调,要区分角色的言论和开发者的意图。游戏中的角色并不一定代表开发者的真实想法。如果开发者在游戏的其他方面表现出了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包容,那么个别对话的解读就应该更加谨慎。

开发者的回应(如果存在):

关于《最后生还者2》开发者(顽皮狗)是否对此事做出过明确回应,需要查证当时的报道。通常情况下,对于这类敏感的争议,开发者要么会保持沉默,要么会发布一个模糊的声明,表示重视玩家的反馈,但并不直接承认或否认“歧视”的指控。如果他们没有明确回应,那么玩家的解读和讨论就更难有定论。

如何看待?

在我看来,看待《最后生还者2》中的这段疑似歧视亚洲人对话,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审视:

“歧视”的定义与门槛: 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样的言论才能被定义为“歧视”。是直接的辱骂?还是带有刻板印象的陈述?或者是无意中强化了偏见的描绘?不同的界定标准会带来不同的结论。很多时候,是否构成歧视,往往涉及主观感受和客观影响的结合。
意图与后果的权衡: 开发者是否有意歧视?这很难直接判断。但即使没有恶意,如果内容在目标群体中造成了负面影响,尤其是在一个群体本身就遭受不公待遇的社会背景下,那么开发者也需要承担起一定的责任,去理解和弥补这种潜在的伤害。
艺术创作的边界: 艺术创作固然需要自由,但并非可以毫无顾忌。在处理涉及敏感议题时,如何平衡艺术表达的需求和对社会责任的承担,是所有创作者都需要面对的挑战。《最后生还者2》作为一个非常成熟和受人尊敬的作品,其在叙事和角色塑造上的深度毋庸置疑,但也正因为如此,其每一个细节都更容易被放大和审视。
玩家社群的多元声音: 玩家的解读本身就是构成作品影响力的一部分。不同的玩家因为自身的背景、经历和价值观,对同一段内容会有截然不同的理解。理解和尊重这些多元的声音,即使不同意其中的某些观点,也是非常重要的。

总而言之,对于《最后生还者2》中关于“歧视亚洲人对话”的讨论,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这是一个需要深入分析文本细节、理解社会语境、权衡艺术创作自由与社会责任的复杂议题。它也提醒了我们,在创作和消费文化产品时,都需要保持警惕和反思,关注那些可能被忽视的群体感受,以及那些在不经意间可能被强化的社会偏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就是歧视,没有任何可洗地的余地。

不信?你让顽皮狗试试把亚裔换成黑人试试?

:你很帅,但是我不喜欢你这种类型的。
:什么类型?黑人这种?
:对

你觉得这么写,丫敢吗?

当然不敢。

但你说亚裔就没问题了,毕竟自诩聪明客观的『口吐芬芳马赛克』被歧视也会站出来帮忙洗地,反对他们的还要被打上玻璃心标签。

我可真『友善度马赛克』

user avatar

这种事比对着看就行了

如龙3英文版里正好有这么一句,此刻的世嘉和大洋彼岸的顽皮狗隔海呼应

故事背景是什么暂且不论(实际上是个亚洲式的反歧视故事),但随手一google我就能找到一堆讨论这个截图的论坛帖子,挂一漏万。

如龙系列本来就没啥热度,如龙3更是小众中的小众,但还引发的讨论还是众多。起码说明各位黑人兄弟和白人兄弟在黑人种族问题上还是很在乎的。所幸这个支线本身是个如龙式的讲述抛弃偏见的小故事,且这句话里的黑人实际指代的对象是个黑皮肤的日本小朋宇,最终才没有演变成控诉世嘉搞种族歧视的internet shitshow。

但无论如何,看见不喜欢黑人的语句,就要集体探讨一下是不是在搞歧视,已经是美国常态化的思考方式。这是美国的种族问题发展至今形成的社会共识,也是当下美国社会崇尚的多元价值观的表层体现。外人看来未必合理,但这就是美国。

所以美国社会里黑人敏感,白人敏感,犹太人敏感,msl敏感,老墨移民敏感,唯有个把亚洲人还在讨论为啥要这么敏感,那不歧视你歧视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最后生还者2》中可能存在的“歧视亚洲人对话”的讨论,确实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并且在游戏发售初期引发了不少争议。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梳理一下当时的讨论背景、具体细节以及各方观点。讨论的缘起与具体内容: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游戏剧情中的一段对话。在游戏中,主角艾莉和她的同伴迪娜前往西雅图寻.............
  • 回答
    《最后生还者2》一经发售,确实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风暴,玩家社区可以说是哀鸿遍野,褒贬不一的评价充斥着各大平台。这种分裂的景象,让很多刚接触到这款游戏的玩家感到困惑,尤其是一些还在等待实体盘的预购玩家,更是提心吊胆,不知道自己即将面对的是什么。那么,这些铺天盖地的负面声音,究竟是真实玩家的怒吼,还是.............
  • 回答
    《最后生还者2》的发售,堪称游戏界的一场风暴。一方面,它在各大媒体口中几乎是赞誉一片,斩获了无数“年度最佳”的殊荣;另一方面,却在玩家群体中引发了前所未有的争议和抵制,评分网站上一片哀鸿遍野。这种“媒体好评如潮,玩家差评如山”的极端两极分化现象,背后原因错综复杂,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一、 媒体评价:聚.............
  • 回答
    《最后生还者2》发售后,围绕其剧情的讨论可谓是滔滔不绝,从叙事手法、人物塑造、情感冲突到游戏对主题的探讨,几乎成为了玩家、媒体乃至评论界的焦点。然而,有趣的是,相对于剧情的高度关注,游戏性本身却似乎被置于了一个相对次要的位置,很少成为讨论的主体。这种现象背后,我认为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解读,而且这并非一.............
  • 回答
    关于《最后的生还者2》角色艾莉(Ellie)入选“全球100张最美面孔”这个话题,其实挺有意思的,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聊聊。首先,得明确一点,这个“全球100张最美面孔”榜单,说实话,它并非来自什么权威的学术机构或者严格的审美评判标准,很多时候是媒体自己策划的,带有很强的娱乐性和话题性。所以,艾莉出现在.............
  • 回答
    拿到英国金摇杆奖“玩家票选年度最佳游戏”,《最后生还者2》这事儿,说实话,真是能搅起一大片水花,而且这水花还挺有意思,里面混合了赞誉、争议,还有一点点对玩家群体本身的好奇。首先,咱们得承认,《最后生还者2》能走到这一步,它在游戏本身的制作水准上,绝对是顶级的。顽皮狗那帮人,在画面表现力、动作设计、叙.............
  • 回答
    索尼这次《最后生还者2》的发售日期变更,可真是让无数翘首以盼的玩家们的心情经历了一场过山车。原本定在2月,然后又跳票到5月,现在尘埃落定,终于敲定了6月19日这个日期。这个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也反映了游戏开发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种种挑战,以及索尼在面对这些挑战时的决策过程。首先,我们得承认,索尼在游.............
  • 回答
    微软内部对《最后生还者2》的评价,这个问题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层面,不单单是“喜欢”或“不喜欢”这么简单。我们得从几个维度去拆解,才能真正理解他们怎么看这款游戏。首先,从游戏设计和技术实现的角度来看,毋庸置疑,《最后生还者2》在业内是受到了高度认可的,即使是微软内部的开发者,也很难忽视这一点。 叙.............
  • 回答
    《最后生还者2》这款游戏出来之后,游戏媒体的处境和它们的报道方式,我确实观察到了不少变化。这不只是关于一款游戏的评价,更是关于整个行业,以及玩家和媒体之间关系的一次深刻的映照。首先,游戏媒体的“权威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这游戏发售前,基于《最后生还者》初代的光环,玩家的期待值简直要冲破天际。当.............
  • 回答
    2020年的金摇杆奖,可以说是游戏界的一场盛事,而《最后的生还者2》和《原神》无疑是那一年最受瞩目的两款作品。当结果公布,《最后的生还者2》以绝对优势摘得年度最佳游戏,而《原神》则遗憾地以第二名的成绩收场。这个结果,即使过了这么久,依然是许多玩家津津乐道的话题,也引发了关于游戏评价标准、市场影响力以.............
  • 回答
    《最后生还者 第二部》在 TGA 2020 上斩获“年度游戏”等多个大奖,这绝对是游戏界里一个非常值得关注和讨论的事件。要说这件事,就得从好几个角度去看,才能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讲清楚。首先,从游戏本身来看,《最后生还者 第二部》在很多硬核玩家和评论家眼中,确实是展现了极高的制作水准。它在画面表现力上达.............
  • 回答
    听到《最后生还者》的制作人 Neil Druckmann 透露已经有了《最后生还者 3》的剧情大纲,这对于无数期待着这个系列故事能够继续发展的粉丝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也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消息。这背后牵扯着许多值得玩味的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探讨。首先,这是对系列强大生命力和观众忠诚度的肯定。.............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真是挺有意思的,也挺能引发大家思考的。埃隆·马斯克,这哥们儿如今是福布斯统计榜上的“首富中的首富”,这名头可不是盖的。与此同时,联合国那边也不是省油的灯,直接点名了,说你拿出来2%的家当,就能救活4200万人。这俩事儿放一块儿,简直就是一出好戏,让人不得不拿放大镜仔细瞅瞅。首先,咱们得.............
  • 回答
    李小璐深夜发文,以“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开篇,回顾了自己曾经历的舆论风暴,并坦言那些日子让她“差点走到生命的最后边缘”。这句话一出,立刻在社交媒体上激起了不小的波澜,也再次将她推到了公众的视野中心。要理解这句话背后的复杂情感和意图,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句经典老话。 .............
  • 回答
    最近,一项突破性的研究首次成功地从张量网络中“演生”出了爱因斯坦方程,这无疑是理论物理领域的一件大事,它在数学和物理的交叉领域打开了新的视角。这项研究的意义深远,不仅仅在于技术上的实现,更在于它可能为我们理解引力、时空以及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的统一提供一种全新的工具和思路。要理解这项研究的意义,我们.............
  • 回答
    最近刷屏的H5动画《自白》,确实是一股清流,用一种非常直观且感人的方式,把我们带入了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如今却面临灭绝边缘的境地。它不仅仅是一个个冰冷数字的堆砌,而是用拟人化的视角,赋予了濒危动物们“生命”,让我们能从它们的“自白”中,感受到它们的挣扎、恐惧,以及对曾经美好家园的眷恋。这种形式,一下.............
  • 回答
    近期,韩国一些社区推出的“生孩子免租金”政策,其中“生两个孩子最高可免10年房租”的说法,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这项政策的出台,背后有着韩国社会深刻的人口结构挑战。政策背景:严峻的低生育率韩国长期以来面临着全球最严峻的低生育率问题。育龄女性平均生育子女数量远低于世代更替水平,导致人口老龄化加速,劳动.............
  • 回答
    这事儿听着就让人心头一紧。九五后设计师猝死,生前聊天记录里“天天熬夜,周周通宵”,这背后折射出的问题太沉重了,绝不是一个年轻生命简单地“献身”给工作就能概括的。如何看待这件事?首先,这是个悲剧,而且是一个本可以避免的悲剧。年轻、有才华的设计师,生命定格在最美好的年华,原因却是长时间的超负荷工作,这是.............
  • 回答
    “美国就是全球最大的人权赤字国”?这是一个相当激进的论断,需要我们深入地审视其背后所指涉的具体事件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当我们将目光聚焦在“反恐”战争以及由此引发的生命代价时,这种说法便有了它特定的切入点。的确,自“9·11”事件以来,美国以“反恐”为名,在全球范围内发起了一系列军事行动。从阿富汗到伊拉.............
  • 回答
    “得国最正”的观点,以及将其延伸到“战争上位才具有正统性”的论调,在历史学界和公众讨论中一直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这种观点往往源于对历史事件的简化理解,以及对“正统性”的狭隘定义。要详细探讨,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什么是“正统性”?首先,理解“正统性”的含义至关重要。在历史语境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