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机核怂了。我还是很感慨的,毕竟人家家大业大,舍弃不下。我就比较自由了,可以说两句。
短期来看,现在媒体最优解是什么也不说,就当没有这游戏,你看,游戏时光最新的音频节目就在聊《弹丸论破》了。如果你不信邪,非要谈那个,就是机核这个下场。
在众多批评的舆论中,最让我震惊的,是:“对未发售的游戏进行评测,是导购性质,游戏媒体只谈个人体验,是误导消费者”。
我们游戏圈太奇怪了,平时牛逼哄哄的,第九艺术,一到关键时候,就成了个商品,游戏媒体也就成了导购的。
对于这场风波,我只能说游戏玩家还是太稚嫩,隔壁的电影圈,媒体、从业者和普通观众,基本上每次都是反的,都成了一种客观规律了。
我举个最典型的例子,王晶,著名的烂片之王,前两年不知道为何良心发现,拍了一部《追龙》,媒体人觉得你都拍了一辈子烂片了,能拍这种片子,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所以罕见的给他叫好,《追龙》成为了他近年来豆瓣评分最高片——当然,不出意外,根据客观规律,这片子也成了他近年来票房最低片。
而冯小刚更牛逼了,曾经一段时间创作是呈周期性的,一部好一部坏。上一部电影是不赚钱的好电影,下一部电影就是烂片,因为烂片一定赚钱,所以可以把上一部赔的钱一起给赚回来。
当然,你媒体每次都和普通观众反着来,他们一开始也是接受不了的,所以一直在骂电影媒体收黑钱——别人和我不一样,如果他们还有道理了,那我不成傻逼了?
然而,等到他们发现电影媒体每次夸的都是小成本,不赚钱甚至赔钱的玩意,他们喜欢的反而是票房爆款,他们实在是无法说服自己媒体确实是因为收黑钱,才和自己意见相反,只好又说媒体装逼,脱离群众。
我的理解是,电影同时具有商品和艺术品的属性,作为商品时,媒体是来导购的,作为艺术品时,媒体应该提供专业、真诚的艺术评论。
这两种媒体,我可以推荐给大家两个典型的公众号:前者是“毒舌电影”(据有的朋友说不错),后者是“反派影评”。
同时,电影作品也同时分化了,坐标轴的两端是极端的艺术电影和极端的商业电影,大多数电影都是内点解,有的更靠近艺术端,但也有点商业考量,有的靠近商业端,但也有点艺术追求。
如果你做艺术电影,你就要遵从自己的内心,自己的艺术直觉,真诚是最大的职业操守。
如果你做商业电影,你就要揣度观众的喜好,投其所好,把观众伺候舒服,才是你最大的职业操守。
同样,为商业电影提供“导购”服务的电影媒体,也应该致力于伺候观众舒服,而为艺术电影提供艺术评论的电影媒体,则应该专业的、私人的,从而也就别让是脱离群众的——例如著名的赛人老师。(就连我这么装逼的人,也接受不了他老人家说《非诚勿扰2》比《一一》还好。。。)
但是游戏圈,令人尴尬的是,并没有形成这种分工。曾经很长一段时间,3a就是和高质量、高口碑挂钩的,这是一个奇迹,要知道电影里也有“a级制作”的概念,但是一般高票房一定低评价,要是横扫颁奖季,基本上和票房无缘了。
这不是媒体和玩家第一次撕裂,但是是最大的一次撕裂。玩家应该适应它,因为电影圈早就适应了,这是客观规律。
给媒体的一堂课:玩游戏的,不都是朋友,大多数都是要骑在你头上的大爷。要么跪着把钱赚了,要么站着去山上打游击,那时候你就想怎么说怎么说啦。
给制作者的一堂课:今后的游戏将更加分化,3a级别,甚至获得3a曝光度的准3a级别游戏,不再能有任何个人追求,像《大表哥2》《死亡搁浅》这种,统统要放在独立游戏的队伍里了,3a是纯商品,独立游戏是艺术品,大家各取所需,互不干涉,也不必互相理解。
这也是电影圈早就走过的路。
补充1:朋友们,我无法判断机核是不是明知有争议剧情而故意不谈,我也无法判断机核是不是明知是垃圾因为收钱而狂吹,将心比心,我个人没有感觉2代剧情有任何值得大惊小怪的地方,我同时也觉得2代剧情不错,并且是刻意反高潮,反商业,反套路的,相比于1代那种以好莱坞传统做戏方式把同类题材的故事元素缝合起来的剧本,确实有更高的艺术追求。我觉得机核的朋友也是有一定概率和我一样想法的,反正我要在机核,应该也会写出类似的东西。现在你问我,我也觉得二代是线性关卡加电影叙事的顶峰,如果同类游戏只玩一个,一定是它。而我,是百分百没有受索尼钱的。
补充2:另外补充一点,朋友们喷的机核的不专业,我是认可的。但是国内专业的媒体,有几个?国外又有几个?游戏虽然进入大学课堂,但是相比于电影,方法论上仍然非常稚嫩。机核就是几个爱游戏的人合伙做了个网站而已,所以我很不理解他们为啥认怂,想说啥就说啥呗,为啥要认怂呢。你也配认怂,太把自己当回事了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