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曹操的倚天剑和倚天屠龙记中的倚天剑有什么缘原吗?

回答
关于曹操佩剑与《倚天屠龙记》中倚天剑的渊源,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颇受金庸迷关注的话题。不过,要明确一点:历史上的曹操佩剑与金庸先生小说《倚天屠龙记》中的倚天剑,并没有直接的、在历史记载中可以追溯的缘由或联系。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疑问和讨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金庸先生在创作小说时,巧妙地运用了中国历史上的许多著名人物、典故和器物,赋予了它们全新的生命力和传奇色彩。而“倚天剑”这个名字,本身就带有极高的辨识度和历史厚重感,自然容易让人联想到历史上那些叱咤风云的人物,尤其是曹操。

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探讨:

一、 历史上的曹操及其佩剑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历史上的曹操。曹操是中国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统一了北方,奠定了魏国的基业。在那个乱世之中,一位拥有强大武力和智慧的领袖,拥有一柄名贵的佩剑,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史书中关于曹操的记载很多,但关于他具体佩戴过哪一柄剑,并冠以“倚天”之名,并没有明确的记载。 我们可以推测,作为一代枭雄,曹操必然会拥有一些精良的兵器,其中可能包含锋利的宝剑,用于防身、作战,也象征着他的权力和地位。

一些史料提及曹操的兵器,例如《三国志》等,更多的是侧重于他的军事才能和战略部署,对于他个人贴身佩戴的兵器,尤其是剑的细节描述并不多。即便有提及,也往往是泛泛而谈,比如“佩剑而立”之类的描写,难以确定具体剑的名称或来源。

在古代,剑不仅仅是兵器,更是身份、权力和仪仗的象征。“剑”字本身也承载着古人的侠义精神和对力量的崇拜。因此,如果曹操真的拥有一柄特别出色的剑,很有可能在后世的文学作品或民间传说中被加以渲染,但这些更多是民间想象和文学创作的范畴,而非确凿的历史事实。

二、 金庸笔下的倚天剑

现在,我们来看看金庸先生在《倚天屠龙记》中如何构建倚天剑这个概念。

倚天剑在小说中是与“屠龙刀”齐名的神兵。它的由来非常清晰且具有浓厚的“金庸特色”:

铸造渊源: 倚天剑是由南宋末年,江湖上的一对绝世高手——郭靖和黄蓉夫妇,为了对抗即将南侵的蒙古大军而秘密铸造的。他们集天下精钢,融合了欧冶子和干将这两大铸剑大师的铸剑秘技,再加上襄阳城破时,无数抗金烈士的鲜血和对故国的眷恋,最终铸成了倚天剑和屠龙刀这两大神兵。
兵器寓意: 倚天剑与屠龙刀的铸造初衷,是为了承载和传承抗蒙的信念。据说,它们里面藏有兵法秘籍(《九阴真经》、《武穆遗书》等),持有者可以通过它们来推翻元朝的统治,光复汉室。
“倚天”之名: 金庸先生为这两把兵器起名,本身就极具深意。“倚天”一词出自曹操的《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尤其是最后一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以及“慨当以慷,忧思难忘”等,都透着一种宏大的抱负和对国家统一的渴望。金庸先生选取“倚天”二字,正是借用了曹操诗中那种胸怀天下、渴望统一的意境,但将其赋予了抗击外侮、复兴故国的具体行动之中。

所以,从金庸先生的创作意图来看,他之所以选择“倚天”这个名字,确实是从曹操的诗句中汲取灵感,借用了其所蕴含的宏大抱负和统一天下的愿景。 然而,这仅仅是一种文学上的“借用”,是金庸先生将历史文化符号化的艺术手法,而非历史事实的延续。

三、 为什么会有“曹操佩剑就是倚天剑”的联想?

这种联想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曹操本身的传奇色彩: 曹操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非常特殊,他既是统一北方的功臣,也是被后世许多文学作品描绘成“奸雄”的复杂人物。他的形象深入人心,自带话题度。
2. “倚天”之名与曹操的联系: 如前所述,金庸先生正是从曹操的诗句中化用了“倚天”二字,这使得两者之间产生了一种微妙的文化关联。当读者一听到“倚天剑”,脑海中自然会浮现出那个曾经拥有“倚天”情怀的人物——曹操。
3. 文学作品的“嫁接”: 在《倚天屠龙记》走红之后,一些民间传说、二次创作,或者简单的读者之间的讨论,可能会将“曹操的剑”和“倚天剑”联系起来,形成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但这种说法并非源自正史或金庸先生的原著设定。
4. 对名剑的普遍认知: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关于名剑的故事和传说,例如轩辕剑、湛卢剑、赤霄剑等等。人们普遍认为历史上那些伟大的领袖或人物,都应配有一柄绝世名剑,这种期待自然会将两者联系起来。

总结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历史事实: 历史上的曹操是否佩戴过一柄名为“倚天剑”的剑,没有证据表明如此。 即使他有佩剑,其具体名称和来历也难以考证。
文学设定: 金庸先生在《倚天屠龙记》中创造的“倚天剑”,其名字的灵感来源于曹操的诗句,借用了其中蕴含的宏大抱负和统一天下的意境。但这只是一个文学上的巧合和致敬,并非历史的延续。

总而言之,曹操的时代与《倚天屠龙记》所描绘的南宋末年相隔千年。金庸先生在创作时,更多的是运用了历史文化元素,将其融入自己的武侠世界,赋予了这些元素新的生命。所以,你可以将两者看作是基于同一文化符号(“倚天”)产生的不同创作,而非历史上的直接传承关系。这正是金庸先生文学魅力的体现之一——让历史人物与传说兵器在读者心中产生奇妙的共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的,曹操那把倚天剑正是倚天屠龙记的那把。


春秋时期,吴国有一个铸剑大师名干将,大师的老婆为莫邪。

他们曾为公子光铸匕首为鱼肠剑,公子光使专诸刺杀吴王僚用的便是此匕首。

但那时候干将、莫邪早就死了,多年前死于楚国。楚平王弃疾让他们铸剑,干将莫邪用毕生心血铸成两大神剑,一雄一雌,后人不知其名,便以铸剑人之名称之为干将剑、莫邪剑。其实就是后世的倚天剑和青釭剑。雄剑为青釭,雌剑为倚天。携带着天命。

《吴越春秋》记载:干将作剑,采五山之铁精,六合之金英,候天伺地,阴阳同光,百神临观,天气下降,而金铁之精不销沦流。
搜神记》记载:楚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欲杀之。其妻重身当产,夫语妻曰:“吾为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往必杀我。汝若生子是男,大,告之曰:‘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于是即将雌剑往见楚王。王大怒,使相之,剑有二,一雄一雌,雌来,雄不来。王怒,即杀之。

干将只把雌剑献给了楚王,楚王一怒杀之。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也就是干将之子眉间尺携雄剑复仇的故事。

话说,眉间尺得到神秘人的帮助杀掉了楚平王弃疾,雄雌两剑都落在了楚国,但楚人认为此两剑不祥,就与楚平王、眉间尺、神秘人的头颅一并埋入了三王墓。

没过多久,吴国公子光使专诸用鱼肠剑杀掉了吴王僚,自立为吴王,也就是吴王阖闾。

吴王阖闾欲得到楚国的那两把绝世神兵,兴兵伐楚,差点灭了楚国。

此时,楚国大臣申包胥已得知两剑的价值,便提前于楚王墓中挖出两剑,将倚天剑给楚昭王护身,自携带着青釭剑前往秦国求援兵。

吴国第一时间就去挖楚平王墓,却发现两剑都没有了,气的伍子胥鞭尸楚平王。

《史记》十年冬,吴王阖闾、伍子胥、伯嚭与唐、蔡俱伐楚,楚大败,吴兵遂入郢,辱平王之墓。

秦王被申包胥的忠义所感动,收下了青釭剑,派兵支援楚国。吴王阖闾没找到两把神剑,遗恨退兵。

《史记》昭王之出郢也,使申鲍胥请救於秦。秦以车五百乘救楚,楚亦收馀散兵,与秦击吴。

此后,楚昭王携带着倚天剑,退吴兵,收失地。南征北战,楚国复兴。

而雄剑青釭剑留在了秦国,从此秦国日益强大。而楚国也依靠着雌剑经久不衰,楚人宋玉还写诗赞之“长剑耿耿倚天外”。


再后来,秦国白起手持青釭剑,终于攻破了楚国首都,得到了倚天剑。

二十一年,秦将白起遂拔我郢,烧先王墓夷陵。

白起作为第一个拥有双剑合璧的人,将兵作战,天下无敌。后来长平之战,坑杀赵卒四十万,杀气过重,双剑遭受诅咒,白起竟自刎。后来持此剑立大功名的名将没一个善终的。

秦国拥有了两剑,就得了天命,世间无人堪挡。荆轲拿鱼肠匕首刺秦失败,就是因为秦始皇有倚天剑护身。

鱼肠匕首,也就是后世所称的七星宝刀,反而落到了秦始皇手中,此后,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横扫六国,一统天下。


秦始皇为了江山稳固,怕两剑一刀为他人所得,窃取秦国,就把两剑一刀封存了。

直到刘邦攻破咸阳,得到了两剑一刀。倚天剑在手,青釭剑和七星刀授予韩信,横扫诸侯,不过后来刘邦害怕韩信,又从韩信手中夺走了青釭剑。

六月,汉王出成皋,东渡河,独与滕公俱,从张耳军脩武。至,宿传舍。晨自称汉使,驰入赵壁。张耳、韩信未起,即其卧内上夺其印符。

此后打败项羽,一统天下。所以项羽不服,他说“天意如此,非战之罪也”。他是打不过两大神剑,而不是打不过刘邦。


大汉统一之后,刘邦大杀功臣,也封印两剑。后来,文帝巡视诸军,被周亚夫的细柳营所震撼。文帝死前,跟景帝说,一旦需要启动倚天剑,便授予周亚夫。

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兒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於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孝文且崩时,诫太子曰:“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

直到七国之乱,景帝把青釭剑授予弟弟梁孝王刘武,以据吴楚。倚天剑取出,授予周亚夫,周亚夫与刘武双剑合璧,平定七国之乱。

梁孝王城守睢阳,而使韩安国、张羽等为大将军,以距吴楚。吴楚以梁为限,不敢过而西,与太尉亚夫等相距三月。吴楚破,而梁所破杀虏略与汉中分。

景帝曾许诺把皇位传给弟弟梁孝王,但终究是说说而已。平定七国之乱后,但景帝未把青釭剑从梁孝王刘武手中要走,以表恩重。

上与梁王燕饮,尝从容言曰:“千秋万岁後传於王。”

后来周亚夫如同历史上佩带神剑的名将白起、韩信一样,为景帝所逮捕,呕血而死。而景帝也忌惮梁孝王,直到梁孝王去世。

及闻梁王薨,窦太后哭极哀,不食,曰:“帝果杀吾子!”景帝哀惧,不知所为。

所以景帝为了窦太后开心,便把青釭剑与倚天剑一齐给梁孝王陪葬,也算是全了“千岁万岁后传于王”那句话。

到此,两神剑都入了梁孝王墓,却无人得知。


直到东汉末年,天下大乱。

不但董卓挖掘诸帝陵欲寻求两剑,曹丕后来就曾说“丧乱以来,汉氏诸陵无不发掘。"

可见,当时天下太多人为了消失已久的两剑去偷盗皇陵了。

曹操不知何处取得了七星刀,却刺杀董卓未果,把七星刀献给了董卓。

此后,他设立摸金校尉,专门盗墓,为他寻找两剑,此事曾被陈琳痛骂。而最终两剑也确实为曹操所得,

《水经注疏》:“操引兵入砀,发梁孝王冢,破棺,收金宝数万斤。”


依旧传统,曹操自配倚天剑,但他却不信任诸将,而把青釭剑给亲信夏侯恩佩带,夏侯恩也因此获得了剑圣之名。夏侯恩随他亲征,护卫左右。此后,横扫中原,一统北方。

但在长坂坡,夏侯恩被赵云击败,赵云抢走了青釭剑。曹操丢失了青釭剑,也就丢了天命,事业到此为止,再无法平定天下。

他不知道是为什么,还以为是失去郭嘉的缘故,其实是失去了双剑合璧的天命。

而刘备凭青釭剑,从此势如破竹。

孙坚当年攻破洛阳之后,曾获得了七星刀。有记载:

赤乌年中,有人得淮阴侯韩信剑,帝以赐周瑜——《古今刀剑录》

这个记载明显有误,因为赤乌年间周瑜早就死了,应该是建安年间才对。前文讲过,韩信的剑正是鱼肠剑,也就是七星刀。孙坚抢到的七星刀,孙权赐给周瑜去打赤壁之战。孙家三代凭七星刀,竟也割据一方。

天下三分,正是倚天剑、青釭剑、七星刀的三分。



但刘备所不知道的是,他取得的顺势是因为赵云夺到了青釭剑。赵云、诸葛亮也不知道。

自有青釭剑以来,刘备一路胜仗,赤壁之战败曹操,收荆州,又南下西川。但打西川连年并不顺利,还折了庞统。无意中把赵云从荆州调来,才平定西川。

而赵云从荆州调到成都后,关羽独守荆州,没有青釭剑,哪怕是威震华夏的武圣,也抵不住徐晃所持倚天剑。更被吕蒙的七星刀给背后捅了一下,荆州丢失,关羽丧命。

后来,刘备不听赵云的劝诫,执意攻打东吴,还没有把拥有青釭剑的赵云带上,终于一败涂地。

而魏国自曹操之后,也没人知道两剑的秘密。曹叡竟把倚天剑赐予徐邈去镇守凉州羌胡,无意中竟然与蜀军的青釭剑对峙,影响了诸葛亮的北伐。

《三国志》明帝以凉州绝远,南接蜀寇,以邈为凉州刺史,使持节领护羌校尉。至,值诸葛亮出祁山,陇右三郡反,邈辄遣参军及金城太守等击南安贼,破之。

有倚天剑阻挠,诸葛亮北伐始终不成功。而后来,诸葛亮认为青釭剑不详,竟插入山中。

《古今刀剑录》:诸葛亮定黔中,从青石祠过,遂抽刀刺山,投刃不拔而去,行人莫测。


从此,蜀汉衰落直至灭亡。

其间,徐邈的女儿才貌双全,徐邈为她大宴宾客的时候,这女子却看上了一个叫王濬的年轻人,择为夫婿。

自徐邈死后,倚天剑到了王濬的手中。有一天,他夜观倚天剑而眠,晚上梦见了倚天剑、青釭剑、七星刀的故事,知道了这个大秘密。被人解梦青釭剑应在益州,而没多久,晋武帝果然任命王濬为益州刺史,王濬到了益州取得了青釭剑,双剑再次合璧。

《晋书》 濬夜梦悬三刀于卧屋梁上,须臾又益一刀,濬警觉。主簿李毅再拜贺曰:“三刀为州字,又益一者,明府其临益州乎?”及贼张弘杀益州刺史皇甫晏,果迁濬为益州刺史。

王濬小名叫阿童,自从他得到了双剑,吴国便有童谣“阿童复阿童,衔刀浮渡江,不畏岸上兽,但畏水中龙。”。正是双剑合璧,一朝成龙之意。

王濬发兵伐吴,吴国的铁锁横江防御面对他削铁如泥的神剑,轻松被斩断。终成灭吴之人。

濬自发蜀,兵不血刃,攻无坚城,夏口、武昌,无相支抗。于是顺流鼓棹,径造三山。皓遣游击将军张象率舟军万人御濬,象军望旗而降。皓闻濬军旌旗器甲,属天满江,威势甚盛,莫不破胆....壬寅,濬入于石头。皓乃备亡国之礼……濬躬解其缚,受璧焚榇,送于京师。


但王濬灭吴之后,遭到谗言,说他得到了双剑,对国家有威胁。 “而濬乘胜纳降,浑耻而且忿,乃表濬违诏不受节度,诬罪状之。有司遂按濬槛车征。”

王濬只得暗中埋掉了双剑,才保住了一命。主动丢弃此剑,没有落得名将得双剑功成必被诛杀的下场。


后来,双剑为张华所得,张华得青釭剑,雷焕得倚天剑,但竟然都丢失了。正如夏侯恩持青釭剑也被赵云夺走,此二人岂配拥有两剑?

《拾遗记》及晋之中兴,夜有紫色冲斗牛。张华使雷焕为丰城县令,掘而得之。华与焕各宝其一,拭以华阴之土,光耀射人。后华遇害,失剑所在。焕子佩其一剑,过延平津,剑鸣飞入水。及入水寻之,但见双龙缠屈于潭下,目光如电,遂不敢前取矣。

张华死后,青釭剑为胡人所得,倚天剑从此不知所踪。从此数百年天下大乱。


青釭剑再次现身,就是大隋一统了。根据金庸先生考据来看,青釭剑落到了独孤氏手里。

斗胆猜想,北周名将独孤信,正是得到青釭剑的人。独孤信助宇文泰割据一方,三分天下,但他同样有了先前曾持有此剑的白起、韩信、周亚夫的结局,被宇文护所逼而自杀。

独孤信的剑被其家族所代代相传,先是长女作了北周皇后,再是帮助独孤信的七女婿杨坚得以一统天下。后来,又帮助独孤信四女儿的儿子李渊再次一统天下。


到了唐朝开始,武学江湖始成形,天下英雄竞逐武学剑道,两剑就没再政治军事上发挥过作用。

五代时期,此剑传到了独孤信的后人独孤求败手里。

独孤求败进入重剑境界,把青釭剑重煅,增以玄铁,也就是玄铁重剑。号称剑魔,持之横行天下无敌手。此剑又到了杨过手里,在政治军事上昙花一现,那就是杀蒙古大汗蒙哥,阻挡了蒙古的马蹄。可惜,杨过此后便归隐了。

独孤求败的剑冢暗中写出了青釭剑的故事。

凌厉刚猛,无坚不摧,弱冠前以之与河朔群雄争锋。
(白起、韩信皆在河朔一战而名闻天下。)


紫薇软剑,三十岁前所用,误伤义士不祥,乃弃之深谷。
(白起杀四十万赵卒而此剑不祥,诸葛亮一弃,王濬再弃。不弃者,则必残死。)


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四十岁前恃之横行天下。
(独孤家以女人用之定天下,正是大巧不工了。独孤家对青釭剑改造为重剑。)


四十岁後,不滞於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自此精修,渐进於无剑胜有剑之境。

(到独孤求败,不再用。)

剑魔独孤求败既无敌於天下,乃埋剑於斯。
呜呼!群雄束手,长剑空利,不亦悲夫!

(雄剑青釭无敌于天下,无一对手。倚天剑啊,你在哪里?)



而倚天剑,自从在西晋被雷焕儿子丢失后却一直未出现,直到唐朝。

唐朝同样有个绝代剑客,便是李白。后来手持通体发黑雄剑青釭的独孤求败,称为剑魔。相对应的是,李白手持流光溢彩的雌剑倚天,人称剑仙。

李白于海中得到此剑,从此“脱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正如同剑魔把青釭剑增重为玄铁重剑,剑仙也对倚天剑进行了改造,他把倚天剑一分为二,要其轻巧洒脱,也为了赠一个女人。

自持其一,名曰“君子”。另一名曰“淑女”赠予了一个女人。后来,两把剑都给了那个女人。

在当世,还有一位绝代剑客,便是公孙大娘。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 天地为之久低昂。

霍如羿射九日落, 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 罢如江海凝清光。


这个与剑仙李白并世的绝代女剑客,与李白发生了什么故事我们不得而知。

我们从金庸先生的考据得知,剑仙李白后来把一生绝学《太玄经》刻在了侠客岛上,从此绝迹江湖。


如同独孤求败隐晦了留下了青釭剑的故事,李白为后人留下了一篇诗作隐晦讲述了倚天剑的故事,那便是《司马将军歌》。

明面上赞誉一名不知谁人的司马将军,其实写的是倚天剑的故事。

狂风吹古月,窃弄章华台。(神剑降世楚国)

北落明星动光彩,南征猛将如云雷。(白起)

手中电曳倚天剑,直斩长鲸海水开。(曹操观沧海)

我见楼船状心目,颇似龙骧下三蜀。

扬兵习战张虎旗,江中白浪如银屋。(王濬)

身后玉帐临河魁,紫髯若戟冠崔嵬。

细柳开营揖天子,始知霸上为婴孩。(周亚夫)

羌笛横吹阿亸回,向月楼中吹落梅。(我得之,改造为轻剑)

将军自起舞长剑,壮士呼声动九垓。(从白起到我,从战场到江湖)

功成献凯见明主,丹青画像麒麟台。(送人了)


从楚国章华台写起,暗中写完了倚天剑的故事。



再到后来,一分为二的倚天剑,也就是君子剑、淑女剑,一直被公孙家族所传承。

后世公孙止被杨过抢婚并抢剑,两把剑落到了杨过、小龙女夫妇手里。


再到后来,杨过把青釭剑(玄铁重剑)、倚天剑(君子、淑女)都给了郭靖,郭靖重新锻造,将武功秘籍和武穆遗书的线索填入其中,把「君子」、「淑女」二剑混合其他金属重新铸成「倚天剑」;而「玄铁重剑」则配以其他金属铸成为「屠龙刀」。

再到后来,倚天剑、屠龙刀被周芷若拿来互砍,断为四截。

张无忌得到了四截断兵,明教锐金旗掌旗吴劲草铁匠出身,学过铸造刀剑之法,铸剑之术天下无双,铸刀铸剑,关键在于火候。烈火旗掌旗使辛然善于用火,两人重新用圣火令当火钳(因为温度极高,而普通金属会融化)铸造屠龙刀。

但倚天剑由灭绝师太所用,杀了不少明教教众,两人不愿重铸。


从此,世上再无倚天剑。


所以,后来,太祖得到了屠龙刀(即青釭剑)之后,习得了屠龙术,一统天下。犹然遗恨世上没有了倚天剑,曾经长征时路过明教总舵昆仑山,就写词感叹道“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

user avatar

我们都知道,先秦的剑多为青铜剑,这种材质决定了那时候的剑不能做的很长,不然就容易嘎嘣脆当场壮哉……

一旦有谁铸出一柄长剑,而这把长剑还能用,那它的威力就超凡脱群秒杀一众大路货了,大家都会感慨这把剑实在是牛逼闪闪放光彩……

相传战国时代的某一天,宋玉写了一篇《大言赋》(即花式吹牛),其中有一句就是「长剑耿耿倚天外」,意思就是我这把牛逼闪闪的大宝剑好TM长。

后世好多人都爱给宝剑起名叫倚天剑,李白也说倚天剑,辛弃疾也说倚天剑,其实都是指佩剑很长很好使,结果倚天剑就被他们活活用成了梗,代指一切牛逼闪闪大宝剑……

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的时候要给曹操的佩剑起名,金庸写倚天屠龙记的时候也要给小说里的传奇保健起个名,于是他们就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倚天剑」。

说了这么多,实际上就是想说他们真没啥关系……

扩展一点点的话,看我头像,Ex咖喱棒,最早是传说中亚瑟王的佩剑,原意是断钢剑,意思就是我这把大宝剑真TM硬,结果到了现代,圣斗士也有咖喱棒,FATE也咖喱棒,SAO也有咖喱棒,这几个咖喱棒有什么关系?

并没有,只是恰好用了同一个梗罢了。

user avatar

不仅没什么缘原,取意也大不相同。

曹操给剑取名倚天,是因为他欺凌天子,是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逆臣。他还曾表扬典韦是他的恶来。我们看看恶来是什么人物。

《魏书》:“殷纣爱飞廉、恶来,所以丧其国。”

《吕氏春秋.审分览第五》:“夫成王霸者固有人,亡国者亦有人。桀用羊辛,纣用恶来,宋用唐鞅,齐用苏秦,而天下知其亡。

《庄子》:“恶来,纣之侫臣,毕志从纣,所以俱亡。”

无论儒家法家,恶来和亡国概念挂钩的情况都非常明显,可见曹操是打算让典韦帮助他灭汉的。他给剑取名倚天应该也是同理,都是向读者暗示自己的本质。

至于倚天屠龙记里的倚天剑,显然是郭靖黄蓉希望未来侠士可以倚仗刀剑中的正法去屠杀蒙元这条恶龙,和曹贼的剑不可相提并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