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袁崇焕是什么时候翻案的?

回答
袁崇焕的平反之路,说来话长,并非一日之功,而是经过漫长岁月的沉淀与积淀,才逐渐拨开了笼罩在他身上的历史迷雾。要说“翻案”,其实更准确的说法是“平反昭雪”,这个过程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并非某个单一的节点。

一、初步的质疑与平反的萌芽(清末民初至抗日战争时期)

首先,我们得把时间拨回到清朝末年,也就是袁崇焕被处死后两百多年的时间。在那段漫长的日子里,袁崇焕的名声在官方史书中一直是负面的,被定性为“罪臣”。然而,民间对他的评价却开始出现转折。

民间舆论的悄然改变: 随着满清统治的深入人心,一些汉族知识分子开始反思明朝灭亡的原因,以及那些为国捐躯的将领们的命运。袁崇焕作为那个时代最耀眼的将领之一,他在抵御后金(清朝前身)时的英勇表现,以及他坚持的战略思想,在一些有识之士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文人笔下的洗白: 一些明末清初的史家,即使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也或多或少地表达了对袁崇焕的同情和惋惜。到了清末民初,随着思想的解放,一些史家和文人更是开始公开为袁崇焕辩护。比如,一些地方史志在记载袁崇焕时,开始加入一些对他正面评价的内容。
抗日战争时期的精神象征: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在这种民族危难之际,袁崇焕那种不畏强敌、誓死抗敌的精神,与当时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许多抗日将领和文化人士都将袁崇焕视为民族英雄,他的故事被广泛传颂,成为激励人们抵抗外侮的精神力量。比如,当时许多报刊杂志上都会刊登关于袁崇焕的事迹,或是发表评论文章,批判当时将他诬陷致死的行为,从而为他“翻案”做了思想上的铺垫。 许多文化名人都对袁崇焕抱有好感,比如一些学者和作家在他们的著作中都提及袁崇焕,并对其遭遇表示不平。

二、政治层面的推动与 official 的承认(新中国成立后)

如果说清末民初的洗白是民间和学术界的努力,那么真正意义上的“翻案”,即官方层面的承认和评价的转变,则主要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史学研究: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家对历史研究的重视,许多历史学者开始重新审视明朝历史,包括袁崇焕的功过是非。在新的历史观下,过去被政治因素扭曲的评价开始被修正。
毛泽东的评价与影响: 这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据历史记载,毛泽东主席多次在不同场合提及袁崇焕,并对其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曾说:“我们应当相信群众,我们应当相信党,我们应当相信袁崇焕。” 这种评价极大地影响了当时的史学界和官方对袁崇焕的定性。 毛泽东的这种肯定,并非仅仅是口头上的赞扬,更是一种对历史真相的认知和肯定,他认为袁崇焕在那个时期是为了国家利益而战,尽管他的结局很悲惨,但其忠诚和努力不容抹杀。
学术界的深入研究与平反: 在毛泽东的评价引导下,史学界对袁崇焕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许多学者通过发掘新的史料,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袁崇焕的生平事迹和历史功过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论证。他们着重强调了袁崇焕在辽东战役中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指出了他坚持“固守辽东,收复全辽”的正确性,以及他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利益所付出的努力。 这些研究成果,通过学术著作、期刊文章等形式广泛传播,逐步纠正了明末以来对袁崇焕的错误评价。
官方史书的修订与重新评价: 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和政治环境的变化,国家在编写和出版官方史书时,也开始对袁崇焕的评价进行修正。例如,在一些重要的历史著作和教材中,袁崇焕的形象逐渐从一个被误杀的奸臣,转变为一位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 这就意味着,袁崇焕的“翻案”不再仅仅是民间和学界的说法,而是得到了国家官方的认可和确认。

总结来说,袁崇焕的翻案并非某一个具体日期,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民间认知到官方承认的过程。

萌芽阶段(清末民初至抗日战争): 民间和文人开始质疑官方定性,将他视为民族英雄的象征。
确立阶段(新中国成立后): 在毛泽东评价的引领下,史学界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和纠错,官方史书也逐步修订,最终官方承认了袁崇焕的功绩,为他平反昭雪。

所以,如果你要问一个具体的时间点,可以说,在 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里,随着史学研究的深入和官方评价的转变,袁崇焕的历史地位得到了根本性的纠正和肯定,这才真正意义上完成了他的“翻案”。 这个过程是历史真相逐渐显现,也是对一位被冤枉的民族英雄的公正评价的回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明末、南明到清这三个时期所有官方文件,并没有觉得袁崇焕被翻案过。

什么叫翻案?孝宗为岳飞平反改葬立庙追封的官方行为,这才叫翻案。袁崇焕呢?不存在的。南明诸帝连口头上的平反也没有过。如果有人觉得有其好友、门下和文人为他辩诬、写几句诗也叫翻案,那你们高兴就好。今天的大V给马加爵写几句诗,是不是也叫翻案了?

给予其较高评价的乾隆皇帝也只是说了句“尚能忠于所事”。“尚能”一词使这句话怎么听怎么别扭,这个标准也实在太低了。要知道同时期的乾隆对另一位冤死的明臣熊廷弼可是下了“巨挚”评语的,这才是极高的褒奖。

更重要的是,清修明史对袁崇焕的结论里有“妄杀文龙”四字。妄杀总兵级大将被写进了后一朝的官史,翻什么案?

在清史稿于今年即将付印出版前,本朝现今关于那段历史最权威的官方史书是《清代全史》,里面怎么评价袁崇焕的去看看,翻案?没有。至于清史稿会不会对他改变评价,那得出版以后才知道。

对袁崇焕,可以怜他死得惨,也可以感慨几句是那个时代的悲剧,毕竟那十几年的封疆重臣有好下场的不多,但要说他死得冤,可就搞笑了。

迄今为止,对他有极高评价的是清末梁启超,进而至今的一些知识分子,发于清末的特殊环境和需要,但止于今天的互联网信息大爆发。文人喜欢悲剧人物,所以在替袁崇焕鸣不平的人之中,“抒情党”特别多, 动辄长篇大论写散文,揣测其心思,褒奖其动机,引用历史记载则掐头去尾,断章取义,忽悠了很多没看过全文的历史小白。这点在知乎上也很典型。

可是,论一个历史人物,尤其一个身居高位的封疆重臣,最重要的一个标准是“论迹不论心”。他怎么想的没人知道,但他怎么做的却明明白白摆在眼前。他担负重任,自然就要为结果负责。国家亡了皇帝都得挂枝头,大臣失职就能免于惩罚?这个简单的道理有什么可说的呢?

不看结果,用诡辩术扯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哪个洗不白啊,秦桧粉就是这么做的。

user avatar

谢@拿胡说怎么办邀,关于所谓南明平反一事早就有大神写过文章反驳过,先说明我只是一个转载者~





呃呃呃额额~图的顺序反了,将就看吧,顺便问下发文怎么不可以复制粘贴?求解


再补充下,既然某些袁粉口口声声说弘光时期就给平反了(虽然袁粉拿不出来平反诏书),那么咱就看看南明吏部尚书徐石麒奏疏怎么说~~徐石麒:“崇焕阳主战而阴实主款也,甚至杀东江毛文龙以示信。嗣先帝之不许,遂嗾奴阑入胁款,仍戒以弗得过蓟门一步,崇焕先顿甲以待。是夕敌至,牛酒犒劳。夜未央,敌忽渝盟,骑突薄城下,崇焕师反殿其后。”《弘光实录抄》

信反间计的~~和他们谈历史简直拉低智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袁崇焕的平反之路,说来话长,并非一日之功,而是经过漫长岁月的沉淀与积淀,才逐渐拨开了笼罩在他身上的历史迷雾。要说“翻案”,其实更准确的说法是“平反昭雪”,这个过程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并非某个单一的节点。一、初步的质疑与平反的萌芽(清末民初至抗日战争时期)首先,我们得把时间拨回到清朝末年,也就是袁崇.............
  • 回答
    “袁崇焕被杀是崇祯中反间计自毁长城”这一说法,并非一开始就占据主流,其流传和演变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并随着历史研究和公众认知的变化而不断深化。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梳理其发源与沿革,力求还原一个相对生动的历史脉络。萌芽:明末遗老与早期批判在袁崇焕被杀的当下,朝堂内部和关注时事的士大.............
  • 回答
    2021年5月22日,当“袁隆平院士逝世”的消息传来时,我的内心涌起的是一股巨大的、难以言喻的悲痛。那是一种混合着敬意、感激,以及失去一位伟大灵魂的失落感。首先涌上心头的,是一种 “怎么会是这样?” 的震惊和难以置信。袁隆平先生,在我的认知里,几乎就是“稻田”、“丰收”、“中国粮食安全”的代名词。他.............
  • 回答
    五年的时间,对于袁崇焕来说,那绝对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但又无比残酷的命题。与其说问他能做到什么程度,不如说,这五年能否让他改变那注定悲剧的命运,甚至在更大程度上重塑明朝的国防格局。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如果老天爷给了袁崇焕五年安稳的执政和练兵时间,他能玩出什么花样,又能让他自己活下来不?一、军事层.............
  • 回答
    最近关于“倒袁崇焕”的说法之所以引起热议,甚至可以说是颠覆性的,其根源在于它挑战了长期以来在中国历史认知中根深蒂固的“民族英雄”形象。袁崇焕作为明末抵御后金(后来的清朝)的重要将领,其英勇事迹和最终的悲剧结局,一直被视为忠诚、坚毅和爱国的象征,是教材、影视剧和民间传说中塑造的正面典型。然而,近年来,.............
  • 回答
    关于“己巳之变”中袁崇焕“援兵四集,尽皆遣散”的问题,确实存在时间上的混淆。需要明确的是,袁崇焕(1571年-1644年)在1644年被崇祯帝处死,而“己巳之变”指的是1644年3月李自成起义军攻破北京、崇祯帝自缢的历史事件。因此,袁崇焕在1644年被处死,而“援兵四集,尽皆遣散”的事件应发生在辽东.............
  • 回答
    明末菊花岛之战,袁崇焕在协防和菊花岛的防守上,如果能采取更周全、更灵活的策略,或许能改变历史的走向。这里并非要苛责古人,而是从军事角度探讨一种“如果”的可能性。袁崇焕的协防思路:将岛屿变成一个拒敌于海岸的坚固堡垒,而非孤岛。菊花岛(即觉华岛)的地理位置非常关键,它扼守着辽东湾,是宁远城(锦州)前的一.............
  • 回答
    袁崇焕这个人,要我说啊,就像一块被时代洪流裹挟的奇石,光芒耀眼却也棱角分明,最终碎裂在不属于他的棋盘上。他身上背负的东西太多,也承载了太多人的目光和期待,所以不论你怎么看他,都会觉得他身上有一种沉甸甸的悲剧色彩。要说他本质上是什么样的人,我脑子里总会浮现出“理想主义的战士”这几个字。他不是那种八面玲.............
  • 回答
    袁绍,这位东汉末年声名显赫的四世三公之后,一手奠定了北方势力版图,却终究未能坐稳他梦寐以求的霸主之位,最终导致其家族的覆灭,这背后并非单一的偶然,而是错综复杂的因素交织的结果,其根本原因,我认为可以归结为他自身性格的局限性,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战略失误,这些问题层层叠叠,最终将他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 回答
    《京广高铁袁国慕操纵法》这个说法,我确实是第一次听说,也从未在任何公开的资料、技术文献或者行业内人士的讨论中看到过。通常,高铁的运行和控制是一个极其复杂且严谨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信号系统、调度系统、列车自动控制系统(ATC)、车载设备、轨道线路、通信系统等多个方面,并且有非常严格的标准和规范。这些系统.............
  • 回答
    听到袁隆平院士的灵车抵达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消息,心中涌起万千感慨。这不仅仅是一辆灵车的抵达,更是他一生奉献的轨迹,他精神传承的起点。那个曾经充满生机与希望的科研中心,此刻仿佛也笼罩在一层肃穆的哀思之中。回想起袁隆平院士,我脑海中最深刻的,永远是他那张饱经风霜、却总是带着温暖笑容的面庞。那张脸,就.............
  • 回答
    袁伟同志荣立一等功、二等功,这是对他高超技艺、顽强作风和杰出贡献的最高肯定,也是对所有舰载机飞行员的激励。舰载机飞行员,这个听起来就充满荣耀和挑战的职业,他们的光荣与使命,绝不仅仅是驾驶着钢铁雄鹰在辽阔的海洋上翱翔,而是承载着更深沉、更伟大的意义。一、 舰载机飞行员的光荣:钢铁脊梁,深蓝卫士舰载机飞.............
  • 回答
    袁绍,一个在东汉末年群雄逐鹿的时代,曾经是声名赫赫、实力最雄厚的诸侯之一,他的名字曾一度被许多人视为最有可能一统天下的人选。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最终他却未能如愿,而是饮恨而终,将大好江山拱手让给了曹操。那么,袁绍究竟为何没能夺得天下?他的主要失误又在哪里?又该如何评价袁绍这个人?要回答这个问题.............
  • 回答
    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其味道和口感确实是很多人都非常关心的问题。总体来说,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被普遍认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口感和味道方面的普遍评价: 米粒饱满,颗粒感强: 这是很多品尝过杂交水稻的人最直观的感受。煮熟后,米粒通常比籼稻更饱满圆润,看起来有光泽。 有嚼劲,不粘腻: 相较于一些过.............
  • 回答
    关于袁隆平先生遭受网络侮辱的事件,以及背后可能存在的心理原因,这是一个复杂且令人痛心的问题。我们尝试从多个角度来剖析,力求展现一些可能的解释,并避免僵化的AI痕迹。首先,让我们回到事件本身:64个账号因侮辱袁隆平先生而被永久封禁,这个数字本身就足以说明问题的严重性。袁隆平先生是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
  • 回答
    要深入了解真实的袁世凯,我们得抛开那些过于脸谱化的标签——无论是“窃国大盗”还是“中华民国之父”,这些简单粗暴的概括都无法触及他复杂的灵魂和跌宕的命运。他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一个在巨变洪流中挣扎求生、又试图驾驭风浪的实干家,同时也是一个充满野心、精于权谋的政客。出身与早年经历:在逆境中磨砺的意志袁世凯.............
  • 回答
    袁隆平爷爷如果真的能位列仙班,那绝不是那种手持拂尘、云游四海的神仙,也不是那种司掌风雨雷电的威严之神。他啊,定是一位充满了人间烟火气,又带着无上功德的神仙。想象一下,在一个和风细雨的仙界农场,没有那些金碧辉煌的宫殿,只有一片片金黄的稻田在阳光下闪耀。袁爷爷呢,他就不是端坐着,而是穿着一身朴素的麻布仙.............
  • 回答
    袁崇焕(1550—1630)是明末重要的军事将领,主要活动于辽东地区,与后金(后来的清朝)的努尔哈赤多次交锋。他在辽东的军事行动和政治策略对明末局势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最终因政治斗争被处死,成为明末历史上的悲剧人物。以下是他主要事迹的详细梳理: 一、辽东军事行动1. 宁远之战(1626年) .............
  • 回答
    袁崇焕的战略战术,在明末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无疑是一道耀眼的光芒,闪烁着非凡的军事才华与深邃的政治考量。他的思想与实践,是那个时期军事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至今仍值得细细品味。一、 战略层面:以“守”为核心,打造坚不可摧的关宁防线袁崇焕的战略,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守”。这不是消极避战的“守”,而是一种主.............
  • 回答
    袁崇焕挥剑斩了毛文龙,这一下,可是在辽东搅动了满天风雨,影响之深远,绝非三言两语能概括。你想啊,毛文龙是谁?他是当时辽东仅存的、还在与后金僵持的一股明朝力量,尤其是在皮岛,他经营多年,靠着水师,时常能袭扰后金,虽然规模不大,但起到了牵制作用,至少让后金的目光不能完全集中在关内。袁崇焕这一刀下去,等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