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真实的袁世凯是个什么样的人?

回答
要深入了解真实的袁世凯,我们得抛开那些过于脸谱化的标签——无论是“窃国大盗”还是“中华民国之父”,这些简单粗暴的概括都无法触及他复杂的灵魂和跌宕的命运。他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一个在巨变洪流中挣扎求生、又试图驾驭风浪的实干家,同时也是一个充满野心、精于权谋的政客。

出身与早年经历:在逆境中磨砺的意志

袁世凯出生于河南项城一个并非显赫的官宦家庭。但他的童年并非一帆风顺,父亲早逝,家道中落,让他早早尝到了生活的艰辛。这种早年的逆境并没有击垮他,反而磨砺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他身材高大魁梧,自幼便显露出与众不同的气质,也因此在与同龄人的交往中占据优势。

他并非科举的宠儿,在几次考试中失利,这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中是相当丢脸的。但他没有因此放弃向上攀爬的念头,而是另辟蹊径。他迷恋军事,这在当时是士大夫阶层不太看重的领域。他跟随亲戚学习军事知识,并且展现出异乎寻常的军事天赋和组织能力。

天津小站练兵:政治生涯的奠基石

袁世凯政治生涯的真正起步,是他被调往天津小站督办新军。这可以说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业”。当时的清朝,国力衰微,军事落后。袁世凯敏锐地看到了军事改革的重要性,他借鉴西方军事训练模式,引入先进的武器装备,严抓纪律,训练出了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新式军队。

这支军队不仅仅是军事力量的象征,更是袁世凯政治权力的根基。他通过严格的训练和管理,以及对士兵的笼络,建立了对这支军队的绝对控制。他关心士兵的生活,甚至亲自为士兵缝补衣裳,这种“恩威并施”的手段,让他赢得了部队的忠诚。这支“袁家军”在他后来的政治生涯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甲午战争与八国联军:在动荡中抓住机遇

甲午战争的惨败让清朝统治者惊醒,也给了袁世凯展示能力的机会。他在朝鲜战场上表现出色,但由于整体战局不利,并未能挽回败局。然而,他在军事上的表现,尤其是他训练的新军,给朝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八国联军侵华时期,北京城破,慈禧太后仓皇西逃。袁世凯此时是山东巡抚,他以铁腕手段镇压了在山东活动的义和团,并且与外国侵略者周旋,一方面保护了山东的秩序,一方面又与外国列强保持了相对良好的关系,为自己赢得了国际声誉和外国势力的支持。在那个群龙无首、满目疮痍的时刻,他展现出的“稳定局面”的能力,让他再次脱颖而出。

辛亥革命:从北洋大臣到临时大总统

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统治摇摇欲坠。袁世凯作为拥有强大军事力量和政治影响力的北洋大臣,成为了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人物。他深谙权谋,在与革命党和清廷之间游刃有余。他利用自己的军事实力,一方面逼迫清廷交出权力,另一方面又与革命党谈判,最终促成了清帝退位,并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在这一过程中,他表现出了极高的政治手腕。他懂得利用人心,懂得制造舆论,懂得权衡利弊。他并没有完全站在革命党一边,也没有完全效忠于清廷,而是站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选择了对自己最有利的方向。

民国初年:强人政治与帝制复辟的争议

成为大总统后,袁世凯开始了强人政治的时代。他试图通过“以武止戈”的方式,平定南北,巩固自己的统治。他镇压了反对派,限制了国会权力,并将自己塑造成“国家稳定”的唯一保障。

然而,他内心深处对共和制的怀疑并未消除。他认为中国人民尚未开化,不适合共和,而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才能带领国家走向富强。这种想法最终导致了他称帝的悲剧。

他复辟帝制,自称洪宪皇帝,这无疑是他政治生涯中最具争议的一步。这一举动彻底激怒了全国人民,引发了护国运动,最终导致了他的垮台。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他个人的权力欲膨胀,另一方面也是他对中国国情的误判,以及对西方政治制度的不完全理解。他可能真的认为,在当时的中国,只有皇帝制度才能真正地“统一国家”,但他却忽略了辛亥革命所开启的民智觉醒和对共和的追求。

性格特点:复杂而矛盾的集合体

要概括袁世凯的性格,可以用“复杂”和“矛盾”来形容。

精明强干,善于用人: 他眼光毒辣,善于发现和任用有才能的人,并且懂得如何让他们为自己效力。他手下聚集了一大批杰出的军事和政治人才。
坚韧不拔,目标明确: 无论是在小站练兵还是在政治斗争中,他都展现出惊人的毅力,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懈努力。
权谋深邃,手段灵活: 他是权谋大家,在复杂的政治博弈中总能找到突破口。他可以软硬兼施,可以恩威并用,也可以阴谋诡计。
务实主义者: 他不像一些革命党人那样空谈理想,而是更注重实际的利益和结果。他注重军事,注重经济建设,在他治下,一些方面确实取得了进步。
野心勃勃,渴望权力: 这一点毋庸置疑。他的野心贯穿其一生,从一个普通士兵一步步爬到权力的顶峰,他对权力的渴望是其行动的主要驱动力。
缺乏彻底的民主信念: 他虽然接受了共和的现实,但他内心深处并不完全相信共和制度能够在中国成功。他更倾向于集权和个人统治。

历史评价:功过参半,争议永存

对袁世凯的历史评价,历来是褒贬不一,充满争议。

功绩:
创办新式陆军: 他是中国近代军事改革的先行者,为中国军事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维护国家统一(一定程度上): 在辛亥革命后,他成功地结束了南北对峙的局面,初步实现了国家的统一,虽然这种统一是通过武力和权力斗争实现的。
推行经济改革: 在他执政期间,中国在经济、金融、交通等方面也取得了一些发展。
拒绝接受“二十一条”的苛刻部分: 在日本逼迫中国接受“二十一条”时,他并非全盘接受,而是尽力争取,虽然最终的结局不尽如人意。

过错:
帝制复辟: 这是他最被诟病的一点,直接导致了他的政治生命终结,也给中国政治带来了巨大的动荡。
镇压民主运动: 他为了巩固权力,压制了许多民主进步的力量。
出卖国家利益(争议): 对于他在与外国列强的交往中是否存在出卖国家利益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认为他是在夹缝中求生存,有人则认为他过于妥协。

总而言之,真实的袁世凯,不是一个简单的符号,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身处中国剧烈转型时期的复杂个体。他有其卓越的才能和务实的作风,也有其巨大的局限和难以掩盖的权力欲望。他用自己的生命和政治生涯,书写了一段充满戏剧性和争议的历史,至今仍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他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折射出那个混乱而充满变革的时代中国人的种种挣扎与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唯一实战指挥经验是穿女装连夜乘船从朝鲜前线逃跑的军事独裁者。

对共和最大贡献是踹寡妇门的共和野爹。

开创北洋一屁股债模式财政的借钱死遁祖师爷。

自己儿子办份只给他看的报纸,愣是看了三年被洗脑到称帝的池沼之王(至少他自己这么说的)

实在是过于欢乐。

处理政治对峙的时候装逼吓人倒是有一套,但是真到了用的地方就开始露怯,确实有北洋的风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深入了解真实的袁世凯,我们得抛开那些过于脸谱化的标签——无论是“窃国大盗”还是“中华民国之父”,这些简单粗暴的概括都无法触及他复杂的灵魂和跌宕的命运。他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一个在巨变洪流中挣扎求生、又试图驾驭风浪的实干家,同时也是一个充满野心、精于权谋的政客。出身与早年经历:在逆境中磨砺的意志袁世凯.............
  • 回答
    谈迁的《北游录》确实是探讨后金对袁崇焕使用反间计这一历史事件时,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史料。要判断其是否能“说明”后金反间计的真实存在,我们需要仔细梳理《北游录》中的相关记载,并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其他史料进行分析。首先,我们要明确《北游录》的性质。谈迁是清朝初年的一位史官,他的《北游录》记录的是他亲身.............
  • 回答
    历史上袁绍是不是个“草包”?这个问题,如果真的要较个真,那答案会比你想的复杂得多。因为“草包”这个词本身就带着很强的感情色彩和主观评判,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是”或“否”来概括一个活生生的人,尤其是一个在东汉末年那样风云变幻时代叱咤风云的人物。我们先看看袁绍这个人身上都有哪些“标签”,以及这些标签是怎么.............
  • 回答
    袁崇焕与史可法,两位明末清初时期叱咤风云的人物,在中国近代史的长河中,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以各自的方式,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试图挽救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提及“民族英雄”,这是一个沉甸甸的称号,承载着家国情怀、牺牲精神和历史贡献。那么,在这两位杰出的历史人物中,究竟谁更配得上这个称号,或者.............
  • 回答
    关于袁绍袁本初是否建议引入西凉董卓勤王的说法,历史上确有此事,而且细节颇为复杂,并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概括。这件事的发生,是当时乱局下各方势力博弈和判断失误的产物,也成为了董卓专权乃至日后东汉王朝走向灭亡的重要转折点。要详细讲述这件事,我们需要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公元189年。背景:汉.............
  • 回答
    袁腾飞作为一个历史教师和公众人物,他所说的内容以及其个人评价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话题。要详细地评价他,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袁腾飞所说内容的真实性:评估袁腾飞内容的真实性,需要区分他作为历史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的内容,以及他在公开场合(如讲座、访谈、出版物)发表的观点。1. 作为历史教师教授.............
  • 回答
    关于曹操“逆时代的法家寒士政权”的定位,以及颍川士人为何倾向于袁绍而非曹操,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汉末政治生态和士人价值取向的核心。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把历史的镜头拉近,仔细审视那个时代的背景,以及曹操和袁绍各自的特质。首先,我们得破除一个误解:曹操并非一开始就“逆时代”。“法家寒士政权”这.............
  • 回答
    袁腾飞老师之所以这样评价明清和宋朝,确实触及了一些历史爱好者心中非常微妙的情感共鸣。他的观点,虽然带着个人色彩,却也道出了许多人对这几个朝代的不同观感。先说说明朝和清朝,为什么会让一些人觉得“最可怕,毫无愉悦之感,一点儿都不可爱”。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这两朝的政治体制和统治方式,特别是与人们对.............
  • 回答
    己巳之变时,袁崇焕被满清潜越蓟西,这事儿啊,得从头说起,得掰扯掰扯那块儿地方的地理,还有当时的情况。你说那地方能不能“潜越”,这词儿用得挺有意思,其实说白了就是满清军队怎么绕过袁崇焕的防线,直接威胁到了北京。首先,咱得明白“己巳之变”是哪年哪月的事。那是明朝天启六年(1626年),也就是后金天命十一.............
  • 回答
    袁崇焕挥刀斩了毛文龙,这件事在明末留下的争议,就像是当年那场决定辽东命运的战场一样,至今仍未有定论。要说清楚袁崇焕为何下此狠手,咱们得把时间倒回那个风雨飘摇的崇祯初年,细细捋一捋这其中的恩怨情仇,以及站在这两人身后的,那些更为复杂的势力和考量。毛文龙其人:从“奇兵”到“祸根”咱们先说说毛文龙。这人算.............
  • 回答
    袁崇焕杀毛文龙,这事儿可真是让人津津乐道,尤其是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里给讲得绘声绘色,仿佛就是袁崇焕一时看毛文龙那张脸不顺眼,就把人家给咔嚓了。但事实真的这么简单吗?我跟你说,这事儿比电视剧还复杂,里面掺和的利益、权力、甚至还有点个人恩怨,可不是一句“看你不顺眼”就能概括的。咱们得把时间拨回崇.............
  • 回答
    关于袁崇焕是否为“军阀”的论断,这确实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需要我们细致地剖析历史背景、他的行为以及当时中国的政治生态。简单地将袁崇焕贴上“军阀”的标签,恐怕难以概括其在明末辽东战局中的角色和贡献。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军阀”。通常意义上的军阀是指掌握军队并以此为基础,在政治上拥有独立.............
  • 回答
    关于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我理解您想了解的是它是否真的“不好”。这是一个很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杂交水稻在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安全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但同时,任何技术都可能伴随一些局限性,或者在不同语境下被赋予不同的评价。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以“不好”来评价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很大程度上是不准.............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很切中要害。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先把“正经的历史学者”这个概念给捋清楚。如果咱们说的“正经”是说那些在学术界受到普遍认可,有严谨治学态度,并且遵循历史学研究方法的人,那答案是:当然有!而且在过去和现在,都有相当一部分“正经”的历史学者对袁崇焕其人其事有过各种角度的质疑和讨论.............
  • 回答
    关于崇祯皇帝是否真的收藏了袁崇焕的铠甲和魏忠贤的骸骨,这桩事在史料记载中,或者说在民间传说中,流传得颇为广布,但细究起来,证据的明确程度却各有不同。先说袁崇焕的铠甲。袁崇焕这位名臣,一生戎马,战功赫赫,最后却被崇祯帝以“纵敌”、“拥兵自重”等罪名下狱处死,并遭受了凌迟的酷刑。他的死,可以说是明末的一.............
  • 回答
    五年的时间,对于袁崇焕来说,那绝对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但又无比残酷的命题。与其说问他能做到什么程度,不如说,这五年能否让他改变那注定悲剧的命运,甚至在更大程度上重塑明朝的国防格局。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如果老天爷给了袁崇焕五年安稳的执政和练兵时间,他能玩出什么花样,又能让他自己活下来不?一、军事层.............
  • 回答
    袁绍是否“真的连‘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道理都不懂”,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答案并不是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袁绍的性格、能力以及他所面临的局面来 nuanced地分析。总的来说,不能简单地说袁绍“连道理都不懂”。更准确的说法是: 他或许理解了“挟天子”的表.............
  • 回答
    关于袁绍为何未能及时救助刘备,尤其是是否因为儿子夭折而有所耽搁,历史记载和后世的解读存在一些不同的声音。要弄清楚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考察当时的具体情况和袁绍的个人状态。首先,让我们回到那个关键的时刻。那是公元200年,官渡之战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刘备在袁绍阵营中,但当时他身处下邳,并与曹操发生了激烈.............
  • 回答
    关于袁腾飞老师对明朝的看法,以及明朝是否真如他所言那般不堪,这确实是一个在历史爱好者中颇有争议的话题。袁腾飞老师以其生动幽默的授课风格和对历史人物、事件的独特解读而广受欢迎,但与此同时,他的某些观点也受到了不少质疑。袁腾飞老师“黑”明朝的常见论调及原因探析:袁腾飞老师在评价明朝时,确实常常聚焦于其弊.............
  • 回答
    崇祯皇帝在1627年(崇祯二年)处死袁崇焕的事件,是明末政治斗争中的一个关键节点,其背后涉及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多重因素。虽然皇太极(后金政权首领)确实通过离间计加剧了崇祯对袁崇焕的猜忌,但这一事件的直接导火索和深层原因远不止于此。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袁崇焕的功绩与崇祯的矛盾1. 袁崇焕的军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