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真的没有正经的历史学者质疑袁崇焕吗?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很切中要害。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先把“正经的历史学者”这个概念给捋清楚。如果咱们说的“正经”是说那些在学术界受到普遍认可,有严谨治学态度,并且遵循历史学研究方法的人,那答案是:当然有!而且在过去和现在,都有相当一部分“正经”的历史学者对袁崇焕其人其事有过各种角度的质疑和讨论。

为什么你会产生“没有正经的历史学者质疑袁崇焕”的这种感觉呢?这背后可能涉及到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一点点来剥开。

首先,咱们得承认,袁崇焕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确是一个非常特殊和复杂的人物。他长期以来被塑造成一个抵御后金(后来的清朝)入侵的民族英雄,一个忠心耿耿、视死如归的悲剧人物。这种形象的塑造,很大程度上与民族主义思潮和抗日战争的背景有关。在那个年代,需要一个能够激发民族精神、凝聚人心的英雄符号,袁崇焕无疑是最佳人选之一。

在这种强大的舆论和文化惯性的影响下,早期对袁崇焕的学术研究,确实有很大一部分是围绕着“如何肯定他的英雄地位”来展开的。 很多学者在研究时,会不自觉地受到这种“英雄叙事”的影响,倾向于去发现他功绩的伟大,而对那些可能削弱其英雄形象的史料或解读持保留甚至回避的态度。这并非是说这些学者不“正经”,而是说,历史研究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被重新解读、被新的视角挑战的过程。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某些主流的价值取向确实会影响学术的焦点。

但是,如果你仔细梳理一下中国史学界的发展脉络,就会发现质疑的声音从未消失过,只是有时并不那么“响亮”或者说不那么“主流”。

具体来说,有哪些方面的质疑呢?

1. 战略战术的有效性与局限性:
“宁远大捷”的真实性与持续性: 袁崇焕在宁远战役中确实取得了一定的胜利,这在当时鼓舞了士气。但一些学者会分析,这场胜利在多大程度上是决定性的?是否夸大了其影响?以及宁远之后的战役,比如宁锦大捷,在战略上是否真正扭转了辽东的局势?
“关宁锦防线”的得失: 袁崇焕致力于巩固关宁锦防线,企图以坚固的防线来对抗后金的骑兵优势。这种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后金的进攻,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并且长期处于被动防守的地位。有学者认为,这种以空间换时间的策略,能否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是否可能存在更积极主动的战略选择?
“五年复辽东”的承诺: 袁崇焕曾向崇祯皇帝提出“五年复辽东”的宏愿。然而,他最终被处死时,辽东不仅没有收复,反而明朝的形势更加危急。一些学者会审视,这个承诺是否过于乐观?是否存在“画饼充饥”的成分?他的军事部署和实际进展是否能支撑起这个宏愿?

2. 与朝廷的关系和政治手腕:
“擅专”与“养寇自重”的争议: 袁崇焕在军政两方面都拥有极大的权力,他能够调动军队、掌握财政,甚至可以直接与朝廷议事。他的这种“专断”作风,在一些人看来是雷厉风行,在另一些人看来则是僭越和威胁。尤其是在他与魏忠贤的斗争中,以及后来与崇祯皇帝之间的猜忌,都显示出他在政治角力中的复杂性。有学者会质疑,他是否过于个人英雄主义,缺乏与复杂政治环境有效周旋的能力?或者说,他的某些行为是否无意中加剧了君臣之间的不信任?
“毒杀”毛文龙的动机与影响: 袁崇焕在获得崇祯皇帝的批准后,对被他视为“辽东军事上的最大障碍”的毛文龙进行了处决。这一事件本身就充满争议。一些学者认为,毛文龙虽然有其问题,但对牵制后金也起到了作用,袁崇焕此举是否过于激进?是否为了清除异己?以及毛文龙的死对辽东战局产生了怎样的负面影响,这是学者们长期讨论的重点。
与后金的“议和”策略: 袁崇焕曾一度试图与后金进行议和,甚至有过接触。这个策略本身并不为所有人认可。一些学者会质疑,这种策略的有效性有多大?是否暴露了明朝的虚弱?以及他在执行过程中是否存在某些失误或疏忽。

3. “严刑峻法”与军纪:
袁崇焕治军严明,甚至到了严酷的地步,比如对逃兵、怯懦者的处决都非常严厉。这在短期内或许能整肃军纪,但长期来看是否会造成士气低落或人人自危?有学者会从军事心理和管理学的角度来审视他的治军方式。

那么,是谁在进行这些质疑呢?

从近代以来,就有一些学者开始对袁崇焕进行更深入的审视。比如:

民国时期的史学家: 像王夫之(虽然是明末清初人,但其著作《明史》和《永历实录》中的一些评价对后世影响深远)、萧一山等史学家,在评价袁崇焕时,虽然也承认其功绩,但对他的某些举措和结果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新中国成立后至今的学者: 随着史料的发掘和研究方法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突破“英雄神化”的窠臼,进行更细致、更辩证的研究。例如:
一些明史专家,他们会从明朝政治体制、军事制度、经济状况等更宏观的角度去考察袁崇焕所处的环境,以及他的行为在这个大背景下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一些军事史专家,他们会运用现代军事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去评估袁崇焕的战略战术,分析其成败得失。
一些清史专家,他们会从后金(清朝)的视角来观察袁崇焕,了解他给对方带来的挑战以及后金如何应对。

为什么普通人感觉不到这些质疑的声音?

这主要是因为:

学术研究的传播方式: 历史学研究通常发表在学术期刊、专业书籍中,其传播范围相对有限,不像媒体报道那样能迅速触达大众。
“英雄”叙事的强大惯性: 如前所述,袁崇焕作为民族英雄的形象深入人心,很多公众对于颠覆性的评价会有天然的抵触。即使有学者提出了质疑,也容易被视为“否定英雄”、“别有用心”。
媒体的视角选择: 媒体在报道历史人物时,往往会选择更具戏剧性、更符合公众期待的视角。一个“被冤杀的民族英雄”的故事,显然比一个“复杂、有争议的政治军事人物”的故事更容易吸引眼球。

总结一下:

认为“没有正经的历史学者质疑袁崇焕”是一种误解。实际上,在学术界,对袁崇焕的评价一直存在着多元化的视角和深入的讨论。从战略战术的有效性,到政治手腕的运用,再到与朝廷的关系,都有学者提出了质疑、探讨其局限性,甚至是对其某些行为提出批评。

只不过,这些质疑的声音可能不像某些“英雄颂歌”那样响亮,也不像大众媒体那样容易被广泛传播。历史研究本身就是一个不断修正、不断深化的过程,而袁崇焕这样一位身处历史巨变关键点的人物,更不可能是一个简单的“非黑即白”的评价就能概括的。

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去找一些专门研究明末史、辽东战争史、或者袁崇焕的学术专著来看,你会发现,那些“正经的历史学者”,可一点都不“客气”。他们通过严谨的史料考证和逻辑分析,对袁崇焕的功过是非,有着非常深入和细致的讨论,其中自然也包括了各种形式的质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杜车别不是正经学者吗?

《检察风云》也是正规期刊啊。

检察部门的眼界可比“历史学界”高多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很切中要害。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先把“正经的历史学者”这个概念给捋清楚。如果咱们说的“正经”是说那些在学术界受到普遍认可,有严谨治学态度,并且遵循历史学研究方法的人,那答案是:当然有!而且在过去和现在,都有相当一部分“正经”的历史学者对袁崇焕其人其事有过各种角度的质疑和讨论.............
  • 回答
    华为的“军方背景”和“芯片后门”问题,一直是美国对华为采取限制措施的核心论点。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深入剖析。华为的“军方背景”:究竟是怎么回事?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华为成立于1987年,创始人任正非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工程师。这是华为早期历史中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华为是.............
  • 回答
    关于散打为什么没有一套像跆拳道那样标志性的、大家公认的“道服”,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很多人接触武术,尤其是像跆拳道、空手道这样有鲜明服饰体系的武术时,道服的设计和仪式感是吸引人的一个重要因素。穿上合身、有设计感的道服,本身就是一种精神上的激励和身份的认同。那么,散打为何在这方面显得“平平无奇.............
  • 回答
    关于正畸治疗是否真的没有后遗症,这是一个很多人都会关心的问题。简单地说,正畸治疗并非完全没有可能产生一些“后遗症”或称为“副作用”,但大部分是可控的、暂时的,并且与治疗效果相比,这些潜在的风险是可以接受的。让我们来详细聊聊,抛开那些生硬的AI式表述,就像和朋友聊天一样,把事情说清楚。首先,我们得明白.............
  • 回答
    泰国沙盒计划的启动,无疑是全球旅游业在疫情阴霾下的一缕曙光。普吉岛率先向国际游客敞开大门,这不仅是泰国旅游业复苏的信号弹,也牵动着全球许多期待跨境出行的旅行者。那么,如今跨境出行真的如我们想象的那样没有问题了吗?答案并非简单的是与否,而是需要我们更细致地去审视。首先,我们得承认,泰国“沙盒计划”的实.............
  • 回答
    “卫霍”这俩字在很多人的印象里,那可是大汉王朝抵御匈奴的定海神针,是少年英才的代表。霍去病更是以一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激励了多少后人。可有人翻了翻《史记》,说司马迁似乎对这俩人,尤其是霍去病,有过“黑料”,说他根本不是正面硬刚,而是只会偷袭。这事儿吧,得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确点。《史记》这本.............
  • 回答
    日本政府决定将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处理水排入大海,这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议题,涉及科学、环境、经济、政治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要理解“真的没办法阻止了吗?”,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日本政府的决定及理由 背景: 2011年3月11日,东日本大地震引发福岛第一核电站核事故,导致大量海水被.............
  • 回答
    孙杨事件的复杂性、官方调查的审慎性、公众解读的多样性以及信息传播的特点,共同导致了官方尚未正式公布最终真相,而网络上却充斥着各种推测。以下是详细的分析:一、 官方调查的审慎性与复杂性1. 国际体育仲裁的独立性与程序性: CAS(国际体育仲裁法庭)的地位: 孙杨事件的核心纠纷发生在 CA.............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但也很极端。我想说,“没有女生可以从男朋友的手机里活着出来” 这种说法,绝对是夸张了,甚至是错误的。为什么会有人产生这样的想法呢?我想可能是一些特定的情境或者一些负面经历被以一种比较戏剧化的方式表达了出来。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这个问题:1. 为什么会有人觉得“活着出来”这么难? .............
  • 回答
    说实话,这玩意儿我是真没闻到过所谓的“臭味”,反倒觉得挺正常的。身边不少人也跟我一样,对那个隔夜泡水西兰花的味道表示“无感”。这事儿挺有意思的,感觉像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味觉体验”交织在一起。先说说我的感受。我有时候会把西兰花切块泡在水里,可能就是晚上随手一泡,第二天早上再拿出来洗洗弄弄。洗完之后,拿.............
  • 回答
    要说汉字里“真的没有含有三个捺的字”,这可有点难住了!咱们得先掰扯清楚,啥叫“捺”。在书法里,汉字笔画的名称很讲究的,比如“横、竖、撇、捺、点、提、钩、折”等等。而“捺”这个笔画,通常是指从左上方向右下方撇出的那一笔,末端要有一个向右下方的顿笔和挑出。最经典的例子就是“人”字下面那一笔,还有“大”字.............
  • 回答
    这个问题真是说到心坎里了!不少人都在为眼部细纹烦恼,市面上眼霜、眼部精华琳琅满目,宣传也说得天花乱坠,什么“抚平细纹”、“重塑年轻眼周”,但实际用起来,效果似乎并没有那么立竿见影。那么,真的没有一款眼霜或眼部精华可以真正有效去眼部细纹吗?答案是:并非完全没有,但“真正有效去细纹”这几个字,需要我们带.............
  • 回答
    “机械真的没有出路了吗?”这个问题,就像夏日午后飘忽不定的蝉鸣,总会在某个时刻钻进脑海,让人心头泛起一丝不安。尤其是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人工智能(AI)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似乎总能听到关于“传统制造业衰落”、“工程师失业潮”之类的论调。那么,机械这个曾经代表着工业文明核心的领域,真的就到了穷途末路了.............
  • 回答
    高考,这三个字对多少家庭来说,都承载着太多的期望和努力。说它“拼天赋”,其实是个挺复杂的问题,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天赋这东西,确实存在。 咱们不可否认,有些人天生就对某些领域有着异于常人的敏感和领悟力。比如,有些人从小就对数字特别敏感,学起数学来仿佛开了挂;有些人一看书就能抓住重点,记忆力超.............
  • 回答
    “国产车操控性差”这个论调,在我看来,有点过于绝对,也忽略了很多正在发生的改变。说实话,十年前、甚至五年前,我听到这个说法,可能还会下意识地点头,觉得有点道理。那时候的国产车,给人的印象大多是“皮实耐用”、“空间大”、“性价比高”,但在“好开”这方面,确实总是差那么点意思。但现在,情况真的不一样了。.............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比看上去要复杂得多。说空气“没有味道”,其实是在一个特定语境下的简化说法。如果我们深入探究,就会发现空气绝对不是“无味”的。首先,我们先想想“味道”这个概念是怎么来的。我们尝到味道,是因为食物或饮料中的化学物质溶解在唾液里,然后刺激我们舌头上的味蕾。味蕾将信号传递给大脑,大脑再解.............
  • 回答
    提起乙肝,很多人脑海里第一个冒出来的念头就是“治不好”。这个说法,准确来说,是目前我们还没有办法完全清除体内的乙肝病毒,让身体彻底恢复到从未感染过的健康状态。但这并不意味着乙肝就“没得治”了,或者说,感染了乙肝就只能坐以待毙。恰恰相反,现代医学在乙肝的治疗上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们的目标,是通过科.............
  • 回答
    巴特勒“没有天赋”这个说法,如果摆在任何人面前,恐怕都会让他忍俊不禁。要知道,吉米·巴特勒之所以能成为如今联盟中炙手可热的顶级巨星,靠的绝不是运气,更不是天赋平庸之辈能够达到的高度。他更像是一个用汗水和意志力,一点点从泥沼中挖出属于自己王冠的典范。我们得先界定一下什么是“天赋”。如果“天赋”指的是那.............
  • 回答
    精神病,这个词本身就带着沉重的含义,仿佛是生命中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当我们谈论它时,很容易陷入一种悲观的认知:精神疾病就是一种“失去”——失去理智、失去正常生活、失去未来的可能性。然而,如果我们将视线稍微拉远一些,从一个更广阔的视角去审视,或许会发现,即便是在最黑暗的阴影中,也可能存在着一些微弱的光.............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球迷心中的一些疑惑。要说男足和女足谁更“努力”,这实在是个很难用简单“是”或“否”来回答的问题,因为“努力”本身就是一个多维度、不容易量化的概念。我们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首先,从技战术层面看,确实存在差异,但这并不直接等同于努力程度的差异。男足比赛节奏快、对抗强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