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益生菌造成一个健康的成年人人体感染的概率有多大?有哪些用作食品中的的微生物是较高概率的条件致病菌?

回答
益生菌引起健康成人感染的概率有多大?哪些常用于食品的微生物是潜在的条件致病菌?

关于益生菌,我们常常听到的是它们对肠道健康、免疫力提升的好处。然而,任何微生物,即使是“有益”的,在特定条件下也可能成为问题。对于健康的成年人来说,益生菌引起感染的概率可以说是非常非常低,但并非为零。

益生菌引起健康成人感染的概率:极低,但并非零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绝大多数情况下,益生菌是安全无害的,甚至是有益的。它们经过大量的科学研究和长期的人类食用历史证明其安全性。然而,理解“概率”需要一些背景知识:

定义“感染”: 这里的“感染”是指益生菌在体内不受控制地繁殖,引起炎症、疾病症状,或者进入血液循环导致菌血症等。
健康成人: 免疫系统健全、没有潜在疾病(如艾滋病、糖尿病、癌症等)、没有近期接受过大手术或正在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个体,被视为健康成人。
益生菌的特性: 大部分被广泛使用的益生菌,如某些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和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种类,它们在自然环境中广泛存在,并且在人类肠道内定植,与人体建立了长期的共生关系。它们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特定环境,通常在肠道内才能发挥作用。
入侵途径: 益生菌通常是通过口服摄入,然后在消化道内发挥作用。它们要引起全身性感染,需要突破肠道屏障,进入血液循环,并在体内找到适宜的生长环境。

为何概率如此之低?

1. 免疫系统的屏障作用: 健康人的免疫系统非常强大,能够识别并清除入侵的微生物。肠道本身也有一系列物理和化学屏障,例如粘液层、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肠道分泌物(如IgA抗体)等,这些都能有效阻止肠道微生物进入体内。
2. 菌株特异性: 即使是同一种属的益生菌,不同的菌株也可能表现出不同的特性。被批准作为益生菌的菌株,通常是经过严格筛选,证明在人体内的安全性。
3. 生理环境限制: 许多益生菌虽然能在肠道内生存,但一旦进入血液或其他无菌组织,由于缺乏适宜的营养和环境,它们往往难以持续繁殖。
4. 剂量和浓度: 益生菌的有效剂量通常是活菌数,而引起感染的剂量则需要远远高于此。
5. 现有定植菌群的竞争: 肠道内存在着复杂的微生物群落,它们之间会相互竞争营养和空间,这也会限制外来益生菌的过度生长。

什么情况下可能发生?

虽然概率极低,但在以下特定情况下,即使是健康的成年人,也可能因为益生菌而出现问题,但这种情况通常与“益生菌”本身无关,而是与个体的特定健康状况或极端情况有关:

免疫功能严重受损: 这是最主要的原因。如果一个人患有严重的免疫缺陷疾病(如晚期艾滋病、淋巴瘤、正在接受化疗或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他们的免疫系统无法有效控制微生物,此时即使是正常情况下无害的益生菌,也可能导致机会性感染。
肠道屏障严重受损: 例如,在严重的肠道损伤(如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但这种情况多见于新生儿)、炎症性肠病急性发作伴有穿孔、或者接受大剂量抗生素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并出现肠道黏膜损伤时,益生菌也可能更容易进入血液。
使用被污染的益生菌产品: 如果生产过程不当,益生菌产品中可能混入了其他有害细菌或真菌,这些杂质才是致病源。
特定的特殊环境: 例如,一些研究人员在操作高浓度益生菌的实验室环境中,如果防护措施不当,也存在极低的吸入或接触感染风险。

总而言之,对于一个没有明显免疫问题和肠道损伤的健康成年人,服用市面上正规生产的益生菌产品而导致感染的概率,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我们可以将此概率理解为远低于万分之一,甚至更低。



食品中常见微生物,具有较高概率成为条件致病菌的有哪些?

在食品生产和加工中,确实有一些微生物,它们在特定的条件下,即使在未被认为是“致病菌”的情况下,也可能对某些个体造成健康问题。这里我们谈论的是条件致病菌(Opportunistic Pathogens),它们通常不感染健康个体,但在宿主免疫力下降、正常生理屏障受损或微生物数量极高时,则可能引起疾病。

以下是一些在食品中常见的,同时具有较高概率成为条件致病菌的微生物:

1. 某些肠杆菌科细菌(Enterobacteriaceae):
例子: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指一些非致病性或仅引起轻微肠胃不适的菌株,而非产志贺毒素的大肠杆菌 O157:H7 等),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产气肠杆菌(Enterobacter aerogenes)等。
食物来源: 广泛存在于动物肠道、土壤、水和植物中。常见于生肉、家禽、未经巴氏消毒的乳制品、蔬菜水果(如果受到污染)。
为何是条件致病菌: 许多菌株是人体肠道正常菌群的一部分。然而,当它们通过食物进入人体,且宿主的免疫力下降,或者它们进入了正常无菌的部位(如尿路、肺部),它们就可能引起感染。例如,某些大肠杆菌菌株是引起尿路感染(UTIs)的最常见原因,尤其是在免疫力低下或有尿路导管的患者中。肺炎克雷伯菌也是医院获得性感染的常见原因,尤其是在免疫受损的个体中引起肺炎或菌血症。
感染风险: 对于健康成人,通过食用被这些菌株污染的食物,引起全身性感染的概率较低,但可能导致轻微肠胃不适。风险主要增加在免疫力低下、接受手术、或有其他基础疾病的个体。

2. 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
食物来源: 普遍存在于土壤、水和植物中,广泛存在于多种食物中,特别是谷类(米饭、面条)、淀粉类食品、蔬菜和香料。
为何是条件致病菌/食源性致病菌: 蜡样芽孢杆菌因其能产生耐热的芽孢而闻名,这些芽孢在烹饪过程中不易被杀灭。当含有芽孢的食物(特别是米饭、意面等)在室温下长时间保温时,芽孢会萌发,细菌大量繁殖并产生两种主要的毒素:一种引起呕吐(呕吐毒素,耐热),另一种引起腹泻(腹泻毒素,不耐热)。
呕吐型(Emetic type): 潜伏期短(0.52小时),症状为恶心、呕吐,通常是由于摄入了已经生成呕吐毒素的食物。
腹泻型(Diarrheal type): 潜伏期较长(615小时),症状为腹泻、腹痛,通常是由于食入了含有腹泻毒素(在肠道内生成)的食物。
感染风险: 蜡样芽孢杆菌造成的食物中毒在健康人群中相当常见,并且通常会自行恢复。但对于免疫功能严重受损的个体,例如有血液系统疾病或长期接受抗生素治疗的患者,蜡样芽孢杆菌偶尔也会引起更严重的感染,如败血症。它被认为是一种“兼性致病菌”,在特定情况下可以引起侵袭性感染。

3. 某些假丝酵母菌(Candida spp.,特别是白色念珠菌 Candida albicans):
食物来源: 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也存在于人体的正常菌群中(口腔、肠道、皮肤)。在发酵食品(如面包、酸奶、某些奶酪)、葡萄酒、啤酒以及蔬菜水果上都可能发现。
为何是条件致病菌: 白色念珠菌是人体内共生菌群的一部分,通常无害。然而,当宿主的免疫系统受到抑制(如使用免疫抑制剂、患有艾滋病、糖尿病控制不良),或者肠道菌群平衡被打破(如长期使用抗生素),或者存在局部黏膜损伤时,白色念珠菌就会过度增殖,引起念珠菌病(Candidiasis)。
感染风险: 尽管直接通过食用含有假丝酵母菌的食品引起全身性感染的概率对健康成人来说非常低,但长期摄入被这类真菌污染的食物,尤其是在免疫力低下时,可能加剧体内本就存在的念珠菌的过度生长。例如,患有艾滋病的人,经常会经历鹅口疮(口腔念珠菌感染)。

4. 酵母菌(Yeast)中的某些类群(例如某些产气或产毒素的酵母):
食物来源: 存在于水果、谷物、发酵食品等。
为何是条件致病菌: 大多数酵母菌对人体是无害的。但是,某些特定的酵母菌株,在特定条件下(如发酵过程中产生过量的二氧化碳导致包装膨胀,或产生特定的代谢产物),可能对健康造成影响。尽管直接感染的例子相对较少,但在免疫力低下人群中,某些酵母菌也可能成为机会性病原体。

重要的补充说明:

“高概率”是相对而言: 需要强调的是,“较高概率”是相对于那些绝对不是条件致病菌的微生物而言,例如大多数乳酸菌(在正确菌株和适宜剂量下)。相较于致病性极强的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等,这些条件致病菌对健康人群的威胁仍然小很多。
食品安全标准: 食品生产必须遵循严格的安全标准,以最大程度地减少这些微生物的数量,尤其是致病性更强的菌株。微生物检测和质量控制是确保食品安全的关键环节。
个体差异: 每个人的免疫状态、肠道菌群、生活习惯都不同,对微生物的易感性也会有很大差异。

总而言之,在食品中,我们既要关注那些直接致病的病原体,也要对这些“潜伏者”——条件致病菌保持警惕。对于健康的成年人,通过良好的饮食习惯和注意食品卫生,能够有效降低感染风险。而对于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则需要更加小心,避免接触可能含有这些微生物的食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某种细菌在做为候选菌株被开发成益生菌之前,都要进行一系列的评估的,甚至基因组都要进行测底的测序分析。益生菌变成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除非是益生菌在体内通过其他细菌获得了一些致病基因。但严格意义上讲,这种获得其他细菌基因片段的细菌和食用的益生菌已经不能算是同一种菌株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