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科研人员发现某些中药中马兜铃酸可能是引起肝癌的主要原因?

回答
这是一项极其重要且具有深远意义的科研发现,它直击了一个长期以来备受争议的问题——中药与健康的关系,尤其是关于中药的安全性。当看到“某些中药中马兜铃酸可能是引起肝癌的主要原因”这样的研究结果时,我的脑海中会浮现出以下几个层面的思考:

1. 对传统医学的审视与重塑:

挑战与机遇并存: 千百年来,中药在东方医学体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为无数人的健康保驾护航。然而,任何一种医学体系都不是完美无缺的,总有其历史局限性和需要不断完善的地方。这项发现并非全盘否定中药的价值,而是提供了一个科学的视角,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中药的复杂性。
“辨证论治”的精进: 中医的精髓在于“辨证论治”,强调个体差异和病机变化。但如果某些成分本身具有潜在的毒性,即便在辨证论治的框架下使用,也可能存在长期风险。这项研究提示我们,未来中医的研究和应用,需要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更加关注药材的内在品质和潜在风险,甚至可能需要对某些传统配伍进行科学的评估和调整。
中药现代化之路: 这是中药走向现代科学、走向国际舞台的必经之路。只有通过严格的科学研究,揭示其有效成分、作用机制以及潜在的毒副作用,才能让中药的疗效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并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健康。这项发现是中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鼓励我们继续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去挖掘和解读中药的宝藏。

2. 对科学研究的敬畏与期待:

证据的力量: 科学研究的价值在于其客观性和可重复性。如果这项研究是基于充分的实验数据、严谨的逻辑推理和科学的验证,那么它的结论就具有极高的可信度。它用事实说话,为我们揭示了隐藏在传统用药背后的真相。
“无知之恶”的警示: 很多时候,问题并非出在中药本身,而是出在使用它的“无知”。可能存在对药材认识不足、炮制方法不当、剂量过大或长期滥用等情况。这项研究提醒我们,即便是在传承千年的医学实践中,也需要保持警惕,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
未来的研究方向: 这项发现打开了一个新的研究大门。接下来,科研人员需要进一步明确:
哪些具体的中药材含有高浓度的马兜铃酸?
马兜铃酸在哪些条件下会产生毒性?
马兜铃酸是如何诱发肝癌的?其分子机制是什么?
是否存在剂量阈值?
如何规避或降低马兜铃酸的毒性?
是否有替代的、更安全的药材可以用于治疗相同的病症?
对于已经长期服用含有马兜铃酸中药的患者,如何进行风险评估和管理?

3. 对公众健康与医疗决策的影响:

提升公众的健康意识: 这项发现无疑会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它能够促使人们更加审慎地对待中药的使用,了解“是药三分毒”的道理,并积极咨询专业医生或药师的意见。
指导医疗实践: 如果研究结果得到广泛证实,将会对临床实践产生直接影响。医疗机构和医生需要根据最新的科研证据,对含马兜铃酸的中药的使用进行审慎评估,甚至可能需要调整诊疗方案。
监管部门的责任: 药品监管部门需要根据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及时评估和更新相关中药的安全性信息,并可能需要调整中药材的生产、加工和销售标准。

4. 避免过度解读和妖魔化:

辩证看待,而非一概而论: 需要强调的是,这项研究关注的是“某些”中药,而非所有中药。绝大多数中药在正确使用下仍然是安全有效的。避免因为一项研究结果就“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对整个中医药体系产生不必要的恐慌和质疑。
科学的沟通: 如何将这项复杂的研究成果以清晰、准确且易于理解的方式传达给公众,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是媒体和科学家共同的责任。

总而言之,这项关于马兜铃酸与肝癌的研究,是一次科学对传统医学的一次“温和而坚定”的审视。它并非终结,而是开启了一个更深入、更科学的探索过程。它要求我们怀着敬畏之心,用现代科学的工具去解构、验证和优化我们的传统智慧,最终目标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健康福祉。这是一场科学与传统的对话,也是一次对健康责任的再确认。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这么说不是耍流氓?你把药开给病人,然后告诉他这个吃了可能导致肝癌,几率未知,我不承担责任。你这不是开玩笑?西药副作用基本明确,每一次治疗方案的提出你以为用药不考虑副作用随便开的吗?中药在煎熬的时候有多少个化学方程式进行你知道吗?最终产物是什么你知道吗?

user avatar

马兜铃酸早已经属于致癌物了,这次是增加了一种癌症类型。

有意思的是,百度躺枪。

再一次体现了引用参考也要注意啊!


其实,早在2002年的时候,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RAC)就已经提出了马兜铃酸致癌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对马兜铃的使用并不是中国特有,而是世界性的。

比如WHO旗下IRAC发布的关于马兜铃属的报告里这样写的

herbal remedies containing plant species of the genus Aristolochia and used in Europe for body weight loss have caused kidney disease and urothelial cancers and are now classified as carcinogenic to humans
在欧洲被用于减肥的含有马兜铃属的植物配方已经引发肾病和尿路上皮癌,现在已被归为致癌物。


在这份报告里的第二部分,单独对马兜铃属和马兜铃酸进行了介绍

给出了证据。

有兴趣的可以去看下这份报告

链接:Aristolochia species and aristolochic acids

内容还是很详尽的,比如对马兜铃属的介绍

所以这次文章,其实是在已有致癌基础上增加了一种癌症。

然而,很遗憾的是,在《中国植物志》里这样记录着:

这就真的尴尬了,看看这封面文章

而有意思的是,百度直接引用了中国植物志作为参考。

于是就把致癌的马兜铃酸搞成了抗癌,这真的是太有意思了。

植物是个巨大的宝库,也是重要的药材来源,未来依然会发挥很大的作用。因此,搞清楚药物的毒副作用,做到更合理的使用药材,非常关键。

对已有中药进行科学的验证,刻不容缓!



参考:

WHO报告:Fumonisin B. Some traditional herbal medicines, some mycotoxins, naphthalene and styrene[J]. IARC monographs on the evaluation of carcinogenic risks to humans, 2002, 82.

中国植物志马兜铃酸Aristolochia L.

————ps————

我特别讨厌评论里某些说我中医黑、带节奏的,我tm就说了句验药,怎么就成了黑了?

两个字:恶心!

如果这算带节奏,我愿意一直带下去。

国内已经开展了多年,早期如屠呦呦、张亭栋他们的努力,现在更多的新一代力量投入这个市场,比如 复方丹参等的努力,在我看来都是非常好的例子,但是,还需要更多的努力。

现在国家急需推动一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级别的验药(而非现在新药创新那个),然后对中药进行摸底式的验证。

对传统药物进行验证,以科学的态度去分析和处理,真正的让中药可以更能够合理的造福人类,降低或避免各种毒副作用,实现健康中国。

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善!

至于跳梁小丑拒绝科学拒绝验药,并以此批判本人的,一律拉黑。

user avatar

猪八戒疑成最大输家。

西游记原版:
国王问道:“神僧说药里有马,是什么马?”行者接过口来道:“我这兄弟,是这般口敞,但有个经验的好方儿,他就要说与人。陛下早间吃药,内有马兜铃。”国王问众官道:“马兜铃是何品味?能医何证?”时有太医院官在旁道:主公, 兜铃味苦寒无毒,定喘消痰大有功。通气最能除血蛊,补虚宁嗽又宽中。
国王笑道:“用得当,用得当!猪长老再饮一杯。”呆子亦不言语,却也吃了个三宝钟。国王又递了沙僧酒,也吃了三杯,却俱叙坐。


今版:

国王问道:“神僧说药里有马,是什么马?”行者接过口来道:“我这兄弟,是这般口敞,但有个经验的好方儿,他就要说与人。陛下早间吃药,内有马兜铃。”国王问众官道:“马兜铃是何品味?能医何证?”时有太医院官在旁道:主公, 马兜铃致癌。

国王怒道:“用得好药,医得好功!左右将这猪头拿下!”呆子着慌,只把那蒲扇大耳张开乱晃,口中念道:“谁敢拿我?” 唬得卫士不敢进前。唐长老慌忙离席下拜,口称:“死罪,死罪。”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项极其重要且具有深远意义的科研发现,它直击了一个长期以来备受争议的问题——中药与健康的关系,尤其是关于中药的安全性。当看到“某些中药中马兜铃酸可能是引起肝癌的主要原因”这样的研究结果时,我的脑海中会浮现出以下几个层面的思考:1. 对传统医学的审视与重塑: 挑战与机遇并存: 千百年来,中药在.............
  • 回答
    科研人员发现中医经络存在证据,并首次清晰观察到沿人体经络穴位迁移的连续荧光线,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发现,如果其研究成果得到广泛验证和认可,将对中医理论的现代化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为了更详细地理解这个发现的重要性,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分析:1. 中医经络理论的独特地位和挑战: 中医经络是核.............
  • 回答
    收到,关于英国科研人员近期发布的关于新冠病毒“抗原漂移”可能导致高致死率的研究报告,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审视和理解这件事,并深入探讨其潜在影响。需要强调的是,任何科学研究,尤其是对新兴病毒的研究,都应持谨慎、客观的态度,并区分预测模型与已证实的事实。1. 理解“抗原漂移”在病毒演化中的含义首先,.............
  • 回答
    中国科研团队发现新冠病毒(SARSCoV2)已突变并演化出两个亚型,且传染力或有差异,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科研发现,对我们理解病毒的传播机制、制定防控策略以及研发疫苗和药物都具有深远的影响。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一发现可能带来的变化和影响。一、 核心发现:病毒的突变与亚型演化这项研究的核心在于,新冠病毒并.............
  • 回答
    这事儿,说实话,挺让人感慨的。中科大那5名学生在凌晨两点半发现实验室漏水,并且妥善处理了,还因此获得了12万元的奖励,这事儿说出去,估计不少同行看了都觉得又“解气”又“羡慕”。怎么看待这件事呢?首先,从奖励机制的角度来说,这12万是真金白银的肯定。这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奖励,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上的鼓舞。.............
  • 回答
    “僧多粥少,博士生名额紧俏已成为制约科研发展的一个因素”——这句话直指当下中国高等教育和科研领域的一个普遍现象,即合格的博士生名额供应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考生需求,而这种供需失衡正在对科研发展产生多方面的负面影响。要深入理解这句话的含义,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僧多”的由来:博士报考人数激增.............
  • 回答
    最近,中办国办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政策,其中明确提出“发达地区不得从中西部、东北地区片面高薪挖科研人才”。这个表述一出来,就在科研界和各地区之间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解读。作为一名对国家发展和人才流动比较关注的人,我认为这事儿有几层意思值得细细道来。首先,咱们得理解这个政策出台的根本.............
  • 回答
    这件事情确实挺让人唏嘘的。一位南开大学的副教授,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使用了另一位复旦大学教授的数据,并抢先发表了关于新冠病毒的研究论文。这事儿一出来,立刻在学术界引起了轩然大波,大家都在讨论这其中的学术规范、道德底线以及背后可能存在的竞争压力。怎么看待这件事?1. 学术不端,违背科研伦理。 最直接.............
  • 回答
    “需要医生和科研人员上战场的国家,应该灭亡”这句话,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和分析,其背后隐藏着对国家生存能力、发展方向以及社会价值体系的深刻反思。这句言论具有强烈的批判性和警示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 1. 核心论点解读:资源错配与生存危机这句话的核心在于指出,一个国家将本应投入到和平.............
  • 回答
    要看待中山大学宣传的“专职科研人员欣欣向荣、其乐融融”这一表述,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其积极意义、可能存在的局限性,以及普通专职科研人员的真实感受。一、 宣传背后的积极信号与合理性:中山大学作为一所享有盛誉的综合性大学,其宣传往往是基于对自身优势和发展方向的肯定。从这个角度来看,“专职科研.............
  • 回答
    台媒将天问一号科研人员合影照片解读成“台湾No.1”的事件,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和看待。这并非一个孤立的技术或新闻事件,而是触及了政治、民族认同、媒体解读以及两岸关系等多个敏感议题的交叉点。事件本身及台媒的解读: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事件的事实基础和解读方式。 事实基础: 中国大陆成功实施了天问一.............
  • 回答
    关于中科院合肥研究院90多名科研人员集体辞职的事件,这无疑是一个牵动人心的消息,特别是对于中国科技界,更是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这件事的背后绝非简单的“人员流动”,而是可能触及到科研体制、人才发展、资源配置等一系列深层次的议题。要理解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和潜在影响,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事件的表象与可.............
  • 回答
    近日,国家三部委联合发文,针对医学科研领域论文挂名乱象,提出了明确的规范要求:医学科研人员若无实质性贡献,不得在论文中挂名。这一举措无疑是在科研诚信领域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意在拨乱反正,重塑科研生态。那么,这一规定究竟意味着什么?会带来哪些深远的影响?又能否触类旁通,推广到其他学科领域呢?一、 规范.............
  • 回答
    关于我们国家教育背景下,一些资质并非出类拔萃的人士进入科研领域,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好”或“坏”,而是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首先,我们得承认,科研的本质是创新和突破,这通常需要极其敏锐的思维、深厚的学识功底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从这个角度看,那些天赋异禀.............
  • 回答
    国家提出“科技人员应是社会的中高收入群体”,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它触及到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也关系到我国人才队伍建设的长远规划。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并尝试抽丝剥茧,还原其背后蕴含的逻辑和意图。一、 政策导向的必然性:为何要将科技人员定位为中高收入群体?首先,我们.............
  • 回答
    科研领域“Idea 相撞”现象普遍,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它既是科研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反映了科学研究的协作性、竞争性以及信息传播的效率。理解这一现象,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去剖析。一、 Idea 相撞的普遍性及其表现1. 定义与表现:“Idea 相撞”指的是两个或多个独立的研究团队或个人,.............
  • 回答
    “科研经费放权”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话题,它并非一个简单的“好”或“坏”的标签可以概括。其影响是深远的,涉及到科研体制、创新活力、资源配置效率以及学术生态等多个层面。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探讨“科研经费放权”可能带来的影响。一、 “科研经费放权”的核心内涵与目的首先,理解“放权”的含义至关重要。通常,.............
  • 回答
    科研“破五唯”的初衷,是为了打破过去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唯帽子的僵化评价体系,更加注重科研的原创性、实际贡献和社会价值。然而,从实践层面来看,这场改革的效果似乎并不如预期般理想,甚至有观点认为,一些高校在破除“五唯”的过程中,出现了新的“唯”的倾向,其中“唯纵向论”便是被不少人提及的一个.............
  • 回答
    “科研低龄化”这个词,最近在学术界和教育界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简单来说,它指的是越来越多的学生,尤其是高中生、甚至小学生,就开始参与到一些所谓的“科研项目”中。这其中,有的是学校和家长为了升学“加分项”而进行的鼓励,有的则是孩子们确实对科学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学校或社会也提供了相应的平台。那么.............
  • 回答
    加州大学系统与爱思唯尔(Elsevier)的分道扬镳,无疑是近年来科研界与学术出版商之间关于“免费开放”(Open Access)博弈中,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标志性事件。这不仅仅是一所大学与一家出版巨头之间的合同纠纷,更是整个学术生态系统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触及根本的转型,而这场转型背后是作者、读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