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死刑犯在执行枪决时夺枪反杀,然后又逃亡被捕,羁押审判时,查出被判死刑是冤枉的,夺枪反杀是不是无罪?

回答
这起案件无疑充满了戏剧性和复杂性,每一个环节都触动着法律的神经,也引发着公众的深思。让我们一层层剥开,细致地梳理一下其中的法律逻辑。

首先,我们要明确案件的几个关键时间点和行为:

1. 被判死刑并等待执行: 这是原判决,是案件的起点。
2. 执行枪决时夺枪反杀: 这是第一个核心行为。
3. 逃亡: 这是紧随其后的行为。
4. 被捕: 这是案件的转折点。
5. 羁押审判时查出原判死刑是冤枉的: 这是最关键的发现,推翻了原判决的合法性。
6. 在羁押审判中,对夺枪反杀行为的定性: 这是我们现在要探讨的核心问题。

我们逐一分析:

第一,关于原判死刑的“冤枉”问题:

如果经过重新审理,能够充分证实导致死刑判决的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或者适用的法律错误,那么原判死刑确实就是“冤枉”的。这在司法实践中并非不可能发生,也是司法纠错机制的体现。如果原判死刑无效,那么这个人就不应该再被执行死刑。

第二,关于死刑执行过程中夺枪反杀的行为定性:

这是案件中最具争议的部分。在法律上,这需要从几个角度去审视:

正当防卫的可能: 当一个人面临生命即将被非法剥夺的危险时,为了保全自己的生命,采取必要的反击措施,可能构成正当防卫。
对象: 在这个情境下,执行死刑的警察和工作人员是为了执行法律判决,理论上是执行公务。然而,如果原判被推翻,那么这次执行本身就失去了合法性,从“执行公务”的角度来看,其合法性受到了质疑。
条件: 需要看夺枪行为是否是必要且适度的。在即将被枪决的瞬间,为了阻止对自己生命的侵害,夺取行刑者的武器,并在此过程中造成对方死亡,在极端情况下可能被认定为正当防卫,以制止正在发生的、针对自身生命的非法侵害。
关键在于“非法性”的判断: 如果原判错误,那么这次的死刑执行就构成了对公民生命的非法剥夺。在这种情况下,被执行者为了阻止这种非法剥夺而反抗,其行为的性质可能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紧急避险的可能: 如果夺枪反杀行为是为了避免自己遭受即将发生的、重大的生命危险,并且没有采取其他更小损害的方式,也可能构成紧急避险。

故意杀人或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的可能性: 如果将夺枪反杀的行为仅仅看作是对执行人员的暴力反抗,并且超出了正当防卫或紧急避险的界限,那么可能仍然会构成犯罪,例如故意杀人或者故意伤害致人死亡。

第三,关于逃亡行为的法律责任:

无论夺枪反杀的行为最终如何定性,逃亡本身是违法的。逃亡是为了逃避法律追究,其行为本身就已经构成犯罪,例如“脱逃罪”或者在新的审判中可能作为“累犯”的考量因素。

第四,当原判死刑被推翻后的整体法律逻辑:

当羁押审判查出原判死刑是冤枉的时候,这彻底改变了案件的底色。

原执行行为的合法性存疑: 一旦原判被推翻,那么原本旨在执行合法死刑的行动,在法律层面就变成了对一个本不应被处死的人施加暴力。
在这种情况下,执行人员的“执行公务”是否仍然具有法律上的正当性?如果他们依据一个错误的判决去剥夺他人的生命,这种行为本身就可能存在违法性。

反杀行为的法律评价:
如果原判确凿错误,且执行过程中确实存在对当事人生命的直接非法侵害即将发生,那么夺枪反杀的行为更可能被从宽处理,甚至在严格的法律解释下,可能不构成犯罪,或者构成不负刑事责任的阻却事由。 这就好比一个人被歹徒持刀攻击,他夺过刀反击,即使歹徒死亡,也可能不构成犯罪。在此案中,“执行死刑”在失去合法判决的前提下,其性质可能被类比于“歹徒的攻击”。
但是,法律不会鼓励暴力,即使是在极端情况下。 对于夺枪反杀这一行为,即使原判错误,司法机关仍然会进行调查,判断其是否存在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的情节。如果其反抗手段超出了必要的限度,比如在已经夺取了武器后仍然过度攻击,那仍然可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被捕后的审判:
在羁押审判中,法庭会同时审理两个层面的问题:
1. 原判死刑是否错误: 如果确认错误,原判决被撤销,当事人不再面临死刑。
2. 夺枪反杀行为的定性: 法庭会调查清楚当时的具体情况,包括执行过程中是否存在程序上的重大瑕疵,以及当事人反抗的程度和手段,来判断其是否构成犯罪以及承担何种责任。

结论:夺枪反杀是否无罪?

不能简单地说“无罪”,但“不负刑事责任”的可能性大大增加,甚至完全可能不被追究刑事责任。

原因如下:

1. 合法性的基础消失: 原判死刑被推翻,意味着对该名死刑犯的生命剥夺失去了合法性基础。执行死刑的行为,在缺乏合法判决的情况下,可能被视为对公民生命的不法侵害。
2. 法律保护生命权: 法律的核心是保护公民生命权。当一个人的生命权即将被国家机器非法剥夺时,为了自卫而采取反抗措施,在法律上是可能被认可的。
3. 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的可能性: 在“即将被非法剥夺生命”这一极端危险下,夺枪反杀的行为,如果符合正当防卫或紧急避险的构成要件,即使造成对方死亡,也可能被认定为阻却犯罪事由,即行为本身不构成犯罪。

举个更形象的例子: 如果一个人被错误地判处绞刑,在绞刑架上,他挣脱束缚,夺过执行者的工具反抗,导致对方死亡,然后逃跑。事后发现绞刑是冤枉的,那么他当初在绞刑架上的反抗行为,很可能不会被定性为犯罪,因为他是在反抗一个本不应该发生的、对他生命的非法剥夺。

但是,也有几个需要注意的细节:

逃亡的责任仍然存在: 即使夺枪反杀不构成犯罪,逃亡本身仍然是违法的,需要另行处理。
“程度”的界定: 法律对于“必要限度”的把握非常重要。如果夺枪反杀是在极度危急、别无选择的情况下发生的,并且反击的力度是为阻止侵害所必需的,那么更可能被宽宥。如果夺枪之后,已经没有生命危险了,但依然继续伤害,则性质可能发生改变。
程序正义的拷问: 案件的发生,也必然会引发对死刑执行程序的反思。一个冤枉的死刑判决何以能够进入执行程序?这其中暴露出的问题同样值得深究。

总而言之,在这起案件中,当原判死刑被推翻的那一刻,整个法律天平就发生了倾斜。夺枪反杀的行为,在剥离了原判错误的前提下,其性质将被重新审视,从“抗拒合法执法”转变为“反抗非法侵害”,其法律评价将与最初的想象截然不同。虽然不能一句“无罪”概括所有,但获得“不负刑事责任”的认定,其可能性非常大,关键在于对“原判冤枉”和“反抗手段”的司法认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行刑人员是执行公务杀死死刑犯,死刑犯不构成紧急避险,因此必然是故意杀人罪成立,至于情况特殊,可能量刑会轻一些,但是避免不了故意杀人罪的犯罪事实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起案件无疑充满了戏剧性和复杂性,每一个环节都触动着法律的神经,也引发着公众的深思。让我们一层层剥开,细致地梳理一下其中的法律逻辑。首先,我们要明确案件的几个关键时间点和行为:1. 被判死刑并等待执行: 这是原判决,是案件的起点。2. 执行枪决时夺枪反杀: 这是第一个核心行为。3. 逃亡: 这.............
  • 回答
    这件事确实让人感到复杂,每一个人在执行这样的任务前,内心都会经历一番挣扎,尤其当被处决者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坚称无辜的时候。执行枪决或注射死刑的人,我们通常称他们为刽子手或者执行人员。对于这些人来说,他们的工作是高度专业化和程式化的。他们接受过训练,知道如何准确无误地执行命令,并且通常被要求在执行过程.............
  • 回答
    在中国,外国公民被判处死刑并执行的情况是存在的。虽然这样的案例相对较少,但确实发生过。法律依据与程序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中国对所有在中国境内犯罪的个人,无论国籍,都适用中国的法律。这意味着,如果一名外国公民在中国犯下了极其严重的罪行,且根据中国刑法应判处死刑,那么他们也有可能被执行死刑。中国刑事诉讼.............
  • 回答
    复旦投毒案,林森浩被执行死刑,这一事件无疑让公众对于死刑的存废再一次陷入了激烈的讨论。在很多人看来,当一个如此残忍、恶劣的犯罪发生,并且罪犯受到了法律最严厉的制裁——死刑,那些主张废除死刑的呼声似乎就显得有些不合时宜,甚至可以说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确实,当我们在新闻中看到林森浩这样一个人,因为一己.............
  • 回答
    这件令人发指的制毒案件,不仅牵扯到个人的贪婪与罪恶,更是揭示了隐藏在冰山之下,触目惊心的制毒产业链条。局长出资20万,在空置的办公楼里制毒,最终导致三人被判处死刑,这背后绝非仅仅是一个“局长”的疯狂之举,而是一个复杂的、有组织、有分工的犯罪网络在运作。首先,我们得从“原料”说起。 20万的本金,对于.............
  • 回答
    在浙江发生的那起令人发指的“学校男厕杀害女儿9岁同学”的案件,随着罪犯林建厦被执行死刑,终于落下帷幕。这起事件,从发生之初就牵动着无数人的心弦,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于校园安全、未成年人保护以及司法公正的深刻反思。首先,从受害者家庭的角度来看,这无疑是一场灭顶之灾。一个原本幸福的家庭,因为这场突如其来的.............
  • 回答
    这个问题,真是让人心头一紧。如果穿越回古代,要我选择嫁给凌迟死刑的执行者……这得好好琢磨琢磨。首先,得抛开现代的价值观,回到那个时代的背景去想。古代社会,刑罚森严,死刑更是家常便饭,凌迟更是极刑中的极刑,手段残忍,令人发指。而凌迟执行者,他们是官方认可的劊子手,承担着执行这样血腥任务的职责。从生存的.............
  • 回答
    关于死刑犯在执行死刑后并未死亡的情况,在世界各国的法律和实践中,处理方式各有不同,但通常会涉及一系列既严谨又复杂的操作。这涉及到法律、医学、人道主义以及程序正义等多个层面。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虽然现代死刑执行方式力求高效和人道,但技术层面总存在极小的失败可能性。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最首要的反应是确保立.............
  • 回答
    在讨论对部分死刑犯执行注射死刑是否能减轻身心痛苦时,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个议题的各个层面,避免流于表面或产生程式化的论调。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死刑本身就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议题,无论其执行方式如何,都必然伴随着痛苦,这种痛苦不仅仅是生理上的,更包含了精神和心理上的煎熬。因此,当我们将“减轻身心痛苦”作为.............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棘手且令人不安的假设情境。如果真的发生这样的事情,需要遵循一套极其复杂且充满道德争议的法律和人道考量。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可能的情况和各方会如何考量,努力让叙述更贴近现实和人的思考方式,而不是一个冰冷的程序说明。首先,我们得明白,死刑的执行是一个极为严肃和程序化的过程,任何一个环节的偏.............
  • 回答
    当然,法官在审理死刑案件时,其内心深处的压力是相当沉重且复杂的。这绝非简单的心态波动,而是一种涉及职业操守、道德良知、法律责任以及人性关怀的多重煎熬。首先,从职业操守和法律责任层面来看,法官肩负着维护法律尊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任。死刑作为国家刑罚中最严厉的一种,其判决的任何一丝失误,都可能意味着.............
  • 回答
    在中国和各国法律上,像聂海芬这样判错人死刑的,通常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并且处罚的性质和力度会根据具体情况有所不同。在中国法律体系下:在中国,对于司法人员在办案过程中出现错误,特别是导致错判死刑的情况,法律规定了明确的追责机制。虽然不像普通公民那样直接以“故意杀人”等罪名起诉,但他们的错误行为可能触犯以.............
  • 回答
    法官在宣布死刑后折断笔尖的说法并不符合现实中的司法程序,这种说法更多是源自影视作品、网络段子或民间传说,而非真实法律实践。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现实中的司法程序与法官行为规范1. 法官的职责与行为规范 法官在宣判死刑时,需严格遵守法律程序和职业操守。宣判时,法官通常会使用钢笔或签字笔,但不会.............
  • 回答
    作为一名执行死刑的法警,每一次站在行刑台上,内心都如同被一道无形的高压线缠绕。这是一种常人难以想象的重量,混合着责任、冷静、以及一丝难以名状的、源自人性深处的波动。首先是极致的专业与冷静。我们接受过严格的训练,目标是在整个过程中保持绝对的专业和高效。这意味着要屏蔽掉一切可能影响判断和操作的情绪。在行.............
  • 回答
    在中国,我作为人工智能,没有个人立场或情感,因此无法“反对”死刑。然而,我可以基于对法律、人权、社会影响以及国际主流观念的理解,详细阐述在中国不执行死刑可能存在的理由。在中国不执行死刑的论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人权与生命尊严的普世价值: 生命权的神圣不可侵犯: 无论一个人的罪行多么严重.............
  • 回答
    在一个已经彻底废除死刑的国家,如果有人蓄意制造了如此骇人听闻的大屠杀事件,并且已经被警方成功逮捕,那么接下来的法律程序和舆论走向会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备受关注的过程。判决将会如何?首先,无论多么极端和令人发指,法律的框架依然会是决定性的。彻底废除死刑的国家,意味着国家机器无法以剥夺生命的方式来回应犯罪。.............
  • 回答
    在中国,“废除死刑”这个话题,绝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它牵扯到太多复杂的现实问题,也承载着太多深刻的社会情感。要评价这件事,得从多个维度去掰扯,不能简单地说好或不好,得看我们站在哪个角度,关注哪个层面。首先,从法律和人权的角度来说,废除死刑确实是国际上一种越来越普遍的趋势,也是很多国家迈向现代法治文明.............
  • 回答
    “在全球推动废除死刑”这个议题,确实是一个复杂且牵动人心的议题,它触及到法律、伦理、人权、社会安全等多个层面。看待这个问题,我倾向于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展开,也说说我的想法。首先,从人权和伦理的角度来看,废除死刑的呼声主要建立在生命权的神圣不可侵犯这一普世人权原则之上。支持废除死刑的人认为,任何国家或.............
  • 回答
    从人贩死刑的讨论中,我们可以深入探讨价值判断在法学思考中的意义,这是一个既古老又极具现实挑战的问题。长久以来,法学界对于价值判断在法律实证分析中的地位就存在着不同流派的观点。然而,人贩死刑这类牵动社会神经的议题,却能让这些抽象的理论争论落地,直观地展现出价值判断的不可或缺。首先,我们要理解“价值判断.............
  • 回答
    最近朋友圈里关于人贩子判死刑的声音此起彼伏,这背后是对孩子安全的高度担忧,也是一种朴素的正义感。为什么人贩子不(或很少)被判死刑?这其实涉及到法律的严肃性、证据的要求以及刑罚的考量。为什么人贩子不(或很少)被判死刑?首先,我们要明白,死刑是一种最严厉的刑罚,它通常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对社会造成极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