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死刑犯执行死刑后没死会怎么处理?

回答
关于死刑犯在执行死刑后并未死亡的情况,在世界各国的法律和实践中,处理方式各有不同,但通常会涉及一系列既严谨又复杂的操作。这涉及到法律、医学、人道主义以及程序正义等多个层面。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虽然现代死刑执行方式力求高效和人道,但技术层面总存在极小的失败可能性。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最首要的反应是确保立即的医疗干预。负责执行死刑的医疗人员会迅速评估犯人的生命体征。如果仍有生命迹象,无论多么微弱,首要任务是尽一切可能挽救生命。这可能意味着将犯人转入医院接受紧急治疗,尽管其身份是即将被处决的死刑犯。

然而,这种情况也必然引发一系列法律和程序上的讨论。

法律层面的审视与重新评估:

程序合法性与执行过程的审查: 死刑的执行是一个严格遵循法定程序的事件。如果执行失败,首先会启动内部调查,审查整个执行过程是否存在瑕疵,包括药物的准备、剂量、注射技术、设备状况,以及执行人员的操作是否符合规范。这不仅是为了找出失败的原因,更是为了确保未来执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司法审查与新的审判可能性: 很多国家或地区的法律体系中,一项未完成的死刑判决在执行失败后可能会被视为一种“未遂”或“中止”的执行。这是否意味着可以重新执行?这取决于具体的法律条文。
“不得重复审判”原则的考量: 在一些法系中,例如大陆法系,存在“不得重复审判”或“禁止双重危险”的原则。也就是说,一个人不能因为同一项罪行被审判两次。如果已经进行了“执行”这个行为,即使失败,是否就构成了一次“审判”的完成,从而不能再执行?这会是一个法律上的争论点。
法律是否允许重新执行: 更多的法系倾向于允许在特定条件下重新执行,尤其是在明确执行过程存在技术性失败且犯人仍然活着的情况下。但这通常需要更高级别的司法机关(如最高法院或最高检察院)的批准,对案件进行重新审议,确认是否应该再次执行。
是否构成新的法律程序: 也有观点认为,死刑执行失败可能需要启动一个新的法律程序,重新审查判决的合意性,甚至可能需要一个新的审判。但考虑到死刑的终极性和案件的已判决性质,这种情况比较少见。
刑期是否算已执行部分? 如果最终决定不再执行死刑,或者在重新审判后改为无期徒刑,那么这次“未遂的执行”是否算作刑期的抵扣,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一般而言,死刑的执行方式与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的执行性质不同,这种抵扣的法律基础并不明确。

人道主义与伦理考量:

避免二次痛苦: 即使法律允许重新执行,也必然会面临巨大的人道主义和伦理争议。让一个遭受过一次濒死体验的犯人再次接受死刑,在情感上和道德上都极难被接受。社会舆论和人权组织的压力会非常大。
减轻刑罚的可能性: 在某些情况下,执行失败可能会被视为一个减轻判决的理由。例如,如果判定执行失败是由于机构的重大疏忽,并且犯人遭受了极大的身心折磨,司法机关可能会考虑将死刑改为无期徒刑,以示人道和惩罚责任。

实践中的可能操作(依据不同国家和地区):

立即抢救并重新安排执行: 在一些法律允许且程序上清晰的国家,在犯人生命体征稳定后,可能会在调查结束后,重新安排一次死刑执行。但这个过程会非常漫长,并且需要克服巨大的社会阻力和法律障碍。
改为无期徒刑或其他刑罚: 更多的情况下,特别是如果执行失败的原因难以解释或涉及人道主义考量,犯人的死刑判决可能会被改为无期徒刑或长期有期徒刑。这可以被视为对“未能完成的死刑”的一种替代处理方式。
特殊情况下的赦免或特赦: 极其罕见的情况下,执行失败也可能成为启动赦免程序的一个契机,但这通常需要犯人本身表现出极大的悔意和改过自新,并且得到政府高层的裁量。

总结来说, 死刑犯执行死刑后没死的情况,首先触发的是紧急医疗介入。随后,必然会启动一个涉及法律程序、医学鉴定、司法审查以及人道伦理等多方面的复杂过程。最终的处理方式,会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具体法律规定、司法实践以及社会观念而有很大差异。大多数情况下,这会是一场关于法律的严谨考量和人道的深刻反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以前枪决执行的时候,是有人负责补枪的,射手打完,鉴定还没死透,那就补枪的上去补到死透为止。


现在全面推行注射死刑了,但也要有人带枪和子弹,如果出现设备故障或者是药量没能够致死,那就还是打枪……


PS:评论区里有些杠精还在那里瞎杠。连几针都不知道,连执行程序和地点都不知道,连药物配发流程都不知道,就在这里大放厥词,一个死刑犯只有一套注射!哪里来的超过时间再来一针?你给变套药出来?啥都不懂就来这里瞎杠?!谁给你的勇气?


强调一下,我职业就是法警!市法院的。我们每年都要处决好几个死刑犯。这样说够不够了?欢迎来试!

user avatar

肯定是接着想办法弄死啊……死刑死刑不就是必须保证犯人死掉才能完成的刑罚吗

user avatar

看在列宁的份上再给他一枪

user avatar

我曾经看到过一个故事,不知是真是假。

大意是,一个女的,犯了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枪决执行。

结果,虽然脑中弹,但是还没被打死,送到殡仪馆,火化前有了动静,法医也看到了她没死。

怎么办?打电话到最高院,然后决定依旧执行死刑。可是这个女的家属赶来了殡仪馆,场面混乱。

最后法医们随机选出一个执行死刑。法医借着问伤口的名义接近那个女的,一枪打死,再将尸体送到火化炉内。

这里做个修正,是法警最后随机选出一个,不是法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死刑犯在执行死刑后并未死亡的情况,在世界各国的法律和实践中,处理方式各有不同,但通常会涉及一系列既严谨又复杂的操作。这涉及到法律、医学、人道主义以及程序正义等多个层面。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虽然现代死刑执行方式力求高效和人道,但技术层面总存在极小的失败可能性。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最首要的反应是确保立.............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极具争议的问题,涉及到法律、伦理、人道主义以及技术等多个层面。对于“如果执行死刑时,一枪下去还没死,那应该无罪释放还是再来一枪?”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标准答案,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法律体系以及不同的伦理观点会给出不同的回应。核心争论点在于: 法律的意图: 法律规定死刑是为了剥.............
  • 回答
    关于林森浩被执行死刑后,黄洋父亲黄国强先生的一些行为引发了社会上不同的声音,认为他“做得过了”,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复杂而敏感的议题,牵涉到受害者家属的悲痛、对正义的追求,以及法律判决的执行,还有社会公众的同情心和道德评判。要理解这些不同的看法,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我们必须承认黄洋父亲所承受.............
  • 回答
    张扣扣被执行死刑后,网络上确实出现了一股颇为强烈的舆论声音,许多人表达了“扼腕英雄”的情绪,认为他的行为虽然极端,但在某种程度上触及了社会对于公平正义的渴求。要理解这种现象,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原因,并从多个维度去审视。首先,张扣扣案件的起因是“仇杀”。他的父亲张富清在1996年因与邻居王自金家.............
  • 回答
    复旦投毒案,林森浩被执行死刑,这一事件无疑让公众对于死刑的存废再一次陷入了激烈的讨论。在很多人看来,当一个如此残忍、恶劣的犯罪发生,并且罪犯受到了法律最严厉的制裁——死刑,那些主张废除死刑的呼声似乎就显得有些不合时宜,甚至可以说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确实,当我们在新闻中看到林森浩这样一个人,因为一己.............
  • 回答
    这种情况确实复杂,涉及到司法责任追究的诸多环节。简单来说,即使当事人选择不上诉,死刑执行完毕后,也不能直接“起诉”一审法官来追究其“故意乱判”的责任。原因在于,法律对于责任追究有严格的程序和前提。为什么不能直接“起诉”一审法官?1. 定罪判决的法律效力: 一旦判决生效,就具有了法律效力。即使当事人.............
  • 回答
    关于注射死刑后立即抢救能否活过来的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环节来理解:首先,注射死刑执行的 核心原理 是什么?大多数现代注射死刑程序采用的是“三联药”方案,或者类似的组合。其目的是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通过药物的作用,导致死亡。这些药物通常包括:1. 麻醉剂/镇静剂: 这是第一步,目的是让被执行者迅.............
  • 回答
    郭文思案,无疑是一个令人扼腕叹息,同时也引发深刻法律反思的典型案例。这位犯罪分子,从一名被判死缓的杀人犯,到出狱后再次犯下滔天罪行,其间经历的九次减刑,以及最终的死刑执行,都牵扯出我国刑罚执行和法律制度中一些至关重要的问题。从法律的视角来剖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深入解读:一、 死缓制度的初衷与郭.............
  • 回答
    这种情况确实够得上是一波三折,甚至有点黑色幽默了。我来给你捋一捋接下来可能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尽量讲得细致些,让你感觉就像亲身经历一样。首先,你撞了那个“逃犯”之后,事情的紧急程度瞬间拉满。第一现场:混乱与恐慌 你当时的反应: 震惊、恐惧、难以置信。你想必会踩下刹车,但可能因为事发突然,刹车不及,.............
  • 回答
    在讨论对部分死刑犯执行注射死刑是否能减轻身心痛苦时,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个议题的各个层面,避免流于表面或产生程式化的论调。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死刑本身就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议题,无论其执行方式如何,都必然伴随着痛苦,这种痛苦不仅仅是生理上的,更包含了精神和心理上的煎熬。因此,当我们将“减轻身心痛苦”作为.............
  • 回答
    这起案件无疑充满了戏剧性和复杂性,每一个环节都触动着法律的神经,也引发着公众的深思。让我们一层层剥开,细致地梳理一下其中的法律逻辑。首先,我们要明确案件的几个关键时间点和行为:1. 被判死刑并等待执行: 这是原判决,是案件的起点。2. 执行枪决时夺枪反杀: 这是第一个核心行为。3. 逃亡: 这.............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棘手且令人不安的假设情境。如果真的发生这样的事情,需要遵循一套极其复杂且充满道德争议的法律和人道考量。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可能的情况和各方会如何考量,努力让叙述更贴近现实和人的思考方式,而不是一个冰冷的程序说明。首先,我们得明白,死刑的执行是一个极为严肃和程序化的过程,任何一个环节的偏.............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争议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人权、社会公正、刑罚的意义以及执行的伦理等诸多方面。如果真的要探讨“死刑犯在执行前获得一段自由期”的可能性,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详细展开,尽量剔除那种冰冷、机械的AI叙事痕感,而是贴近人性的思考。设想中的“宽限期”:它是什么样子的?首先,我们要明确这里的“自由活.............
  • 回答
    刑场之上,人性的光谱在最极端的压力下尽数展开。被宣告死刑,并即将面临最后时刻的罪犯,他们的状态绝非千篇一律。这是一种生理、心理、情感等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复杂境遇,即便是在相似的罪行下,个体也会呈现出迥异的反应。从生理层面来看,当行刑日期临近,甚至是执行当天,一些人会经历强烈的生理应激反应。这可能表现为.............
  • 回答
    执行死刑,这不仅仅是一个法律程序,它更是一场涉及生与死的严峻考验,对于亲手执行这一最终判决的医生或相关执行人员来说,其心理承受的压力更是难以言喻。在这样的岗位上,长期、系统的心理辅导,可以说是必不可少,而非可有可无的选项。首先,我们要明白,即使法律赋予了执行死刑的权力,但执行者毕竟是人,他们也拥有普.............
  • 回答
    关于张扣扣被执行死刑的案件,这是一个非常令人痛心和复杂的事件,它牵扯到的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生命,更触及了中国社会在法治、情感、人伦、以及社会矛盾处理等多个层面的深刻议题。作为局外人,我们很难完全理解当事人的所有处境和感受,但从公开的信息和社会的讨论中,我们可以梳理出一些值得深思的地方。案件的根源与矛盾.............
  • 回答
    林森浩案轰动一时,他的被执行死刑,给无数人留下了深刻的警示,触及的是人性深处的黑暗,以及责任与后果的沉重代价。这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犯罪的案例,更是社会层面需要深刻反思的一面镜子。首先,最直接、最震撼人心的警示,便是生命权的神圣与不可侵犯。林森浩残忍地剥夺了黄洋的生命,这一行为的极端恶劣,自然招致了最严.............
  • 回答
    这件事确实让人感到复杂,每一个人在执行这样的任务前,内心都会经历一番挣扎,尤其当被处决者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坚称无辜的时候。执行枪决或注射死刑的人,我们通常称他们为刽子手或者执行人员。对于这些人来说,他们的工作是高度专业化和程式化的。他们接受过训练,知道如何准确无误地执行命令,并且通常被要求在执行过程.............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法律、伦理和道德的复杂交织。简单来说,杀死一个被判处死刑的人,在大多数现代法律体系下, 通常是有罪的,除非你是被授权执行死刑的公职人员,并且你的行为符合合法的程序。我们来详细剖析一下:从法律角度看: 非法杀人与合法处决的区别: 法律区分了非法杀人和合法的国家行为。当国家依据法律程序.............
  • 回答
    孙小果的案件,如您所说,牵扯到众多复杂的社会问题,也包括了人们对法律执行过程的关注和疑问。关于死刑执行是否应该让受害者或其家属观看,这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敏感且极具争议的话题。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其中的原因,并尽量不让这篇文章显得生硬和程式化。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死刑在法律体系中的定位。死刑作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