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执行死刑时,一枪下去还没死,那应该无罪释放还是再来一枪?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极具争议的问题,涉及到法律、伦理、人道主义以及技术等多个层面。对于“如果执行死刑时,一枪下去还没死,那应该无罪释放还是再来一枪?”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标准答案,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法律体系以及不同的伦理观点会给出不同的回应。

核心争论点在于:

法律的意图: 法律规定死刑是为了剥夺罪犯的生命作为惩罚。如果执行未能达到预期,是否意味着法律的执行出现了“瑕疵”,从而需要重新评估?
人道主义的考量: 如果罪犯在执行过程中遭受了非预期的痛苦,是否应该停止执行以避免不必要的折磨?
执行的有效性: 执行过程本身是否应该被视为一个独立的、必须成功的法律程序?
避免二次伤害与追求正义的平衡: 如何在确保对罪犯的人道对待和实现法律判决的最终目的之间找到平衡?

让我们详细探讨两种可能的情况:

情况一:无罪释放

支持无罪释放的论点通常基于以下几点:

1. 法律的执行失败与程序正义:
合同论/契约论的延伸: 国家的死刑执行可以被看作是一种与公民之间关于法律执行的“契约”。如果执行过程本身存在严重的程序错误或技术缺陷,导致其未能成功实现法律意图,那么这种“契约”可能被视为已经失效或存在重大瑕疵。
“一次惩罚”原则的误读: 虽然死刑本身是一种终极惩罚,但“一枪下去没死”的情况可能被理解为法律执行过程的失败,而非对罪犯的“二次惩罚”。法律的目的是执行判决,而不是对罪犯进行反复折磨。如果第一次执行就造成了未能致命的伤害,那么继续执行可能被视为不当的“二次伤害”。
证据链的完整性: 有些观点认为,执行的失败可能源于证据链(例如用于判断死亡的医学标准或执行人员的技术)的某种不足或错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无法确凿证明罪犯已死亡,那么其“生命权”是否仍然受到法律保护?
避免“不人道”的执行: 大多数现代法律体系都包含反对残忍和不寻常惩罚的原则。如果第一次执行未能立刻导致死亡,而继续执行会增加罪犯的痛苦,那么根据人道主义原则,应停止执行。

2. 对生命权的极端保护:
生命权的神圣性: 在一些哲学和宗教观点中,生命权被认为是绝对的神圣且不可剥夺的。即使是死刑犯,其生命权也受到法律的保护,直到死亡发生为止。如果执行过程未能完成,则其生命权并未被完全剥夺。
过度刑罚的规避: 一旦罪犯在执行过程中幸存,并且造成了某种程度的伤害,那么对他进行“再来一枪”的处决,可能会被视为一种对罪犯施加了“过度刑罚”,超出了法律判决的范围。

3. 实际操作的复杂性:
技术性错误的可能性: 执行死刑的技术并非百分之百可靠,例如子弹的落点、枪械的故障、执行人员的失误等,都可能导致非预期结果。将这些技术性错误视为判决本身的问题,从而无罪释放,是一种极端但并非不可能的逻辑推演。

然而,支持无罪释放的观点在现实中通常面临巨大的阻力,因为这与绝大多数国家对死刑的实践和理解相悖。

情况二:再来一枪(或采取其他合法方式完成处决)

支持再来一枪的论点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1. 法律判决的权威性与最终性:
执行死刑的法律目的: 死刑判决是法院根据法律程序最终作出的,其目的是剥夺罪犯的生命。如果执行过程中出现技术性失败,并不改变法律判决的效力。法律的意图仍然是执行死刑,而不是仁慈地撤销判决。
法律执行的连续性: 法律执行过程应该被视为一个整体,目的是实现判决的最终结果。第一次执行未成功,不应成为阻碍法律最终执行的理由。
避免对司法的嘲弄: 如果因为执行失误就无罪释放,可能被视为对司法权威的极大挑战和嘲弄,会严重损害公众对法律体系的信任。

2. 罪犯的罪行与应得的惩罚:
罪责不因执行失误而改变: 罪犯所犯下的罪行是既定的,法院的判决也基于这些罪行。执行过程中的技术性问题不应该减轻或改变罪犯本应承担的罪责。
对被害人的交代: 死刑判决也是对受害者及其家属的一种公正的交代。如果因为执行技术问题而无法完成判决,可能让受害者家属感到不公。

3. 人道主义的间接考量(避免长期痛苦和不确定性):
防止不确定性的痛苦: 虽然听到“再来一枪”似乎不人道,但如果罪犯在第一次执行后没有死亡,他可能处于一种半死不活、遭受巨大痛苦且不知道何时死亡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迅速、有效地完成执行,从某种角度看,可能比让其承受长期的、不确定的痛苦更为“人道”。
医疗干预的有限性: 如果罪犯幸存,是否应该对其进行医疗救治?如果救治成功,是否意味着死刑判决失效?还是应该继续执行?这些问题都会带来新的法律和伦理困境。

4. 现有法律实践的普遍做法:
补救措施的普遍性: 在许多国家和司法实践中,如果第一次死刑执行出现问题,通常会采取补救措施,例如进行第二次执行,或者使用其他更有效的方法来确保死亡的发生,而不是无罪释放。例如,在一些使用枪决的国家,如果第一次射击未能致命,可能会再次射击。在某些使用注射死刑的国家,如果第一次注射未能奏效,也可能进行第二次注射。

在实践中,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法律都会倾向于采取补救措施,确保死刑判决得到执行。 这通常意味着由专业人员评估情况,然后根据当时的法律和程序,决定是否再次执行,或者采用何种方式来确保执行的有效性。

关键的考量因素包括:

执行的失败原因: 是因为设备故障、人员失误,还是生理原因?
罪犯的状况: 罪犯是否仍然有意识?是否遭受了极度的痛苦?
是否存在更“人道”的补救方式: 例如,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不需要“再来一枪”,而是采取其他快速致死的方式。
法律的明确规定: 国家的法律是否对此类情况有明确的规定?

总结来说:

从严格的法律执行逻辑和对判决权威性的维护来看,大多数国家会倾向于补救执行,即采取措施再次执行死刑,直至罪犯死亡。无罪释放的观点在现实中极为罕见,因为它挑战了司法判决的最终性,并可能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然而,在考虑人道主义和避免不必要痛苦时,这个问题仍然存在巨大的伦理争议。任何国家在面对这种情况时,都需要在法律的权威性、执行的有效性、人道主义原则以及对生命权的尊重之间做出艰难的权衡。

一个理想但可能难以实现的解决方案是,不断改进死刑执行的技术和流程,最大程度地减少出现“一枪未死”情况的可能性。但只要死刑存在,这个问题就可能在理论上或实践中出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判的是什么?是死刑还是挨一枪?

user avatar

我国现在使用的应该是氯化钾注射死刑(

user avatar

你搁这二极管呢,要不你一枪打死我,要不你就放了我?

一枪打不死当然多来几枪打到死为止啊,不死就乱枪打死打成烂肉然后切片送实验室看你是不是基因突变。

还无罪释放,咋的你是在家修炼了金刚不坏神功啊?

user avatar

判决书一般写:“犯XX罪,判处死刑。。。”,数罪并罚的一般写:“犯XX罪,判处死刑;犯XX罪,判处死刑,决定执行死刑。。。”。

判处死刑没有争议,死才是完结。执行死刑略有争议,好似执行死刑这种刑罚即可,但在“执行死刑”的表述用于数罪并罚中,这里的“执行”意应当为“合并”的意思,即数罪并罚后综合判处死刑。

要注意什么是死刑?死刑不等于枪刑或者注射刑,死刑是用各种方式使对象死亡的刑罚。证据是刑事诉讼法

第二百六十三条
死刑采用枪决或者注射等方法执行。

枪决或者注射只是死刑执行的不同方式,目的还是使对象死亡。也就是说不死亡不算执行完毕。

综上所述,如果一枪没死,应该再来一枪。如果一直打不死,可以考虑采用注射方式。如果注射还不死,那可能需要点创意,炮决、核灭之类的也不是不可以。

注意看刑诉法写的是:“死刑采用枪决或者注射方法执行。”。“等”字为创造性死刑留下了空间。不要怕死不了,想让他死,有的是办法。





user avatar

知道什么叫死刑吗?

就是要弄死。

知道为什么叫枪决吗?

就是要用枪打到死为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极具争议的问题,涉及到法律、伦理、人道主义以及技术等多个层面。对于“如果执行死刑时,一枪下去还没死,那应该无罪释放还是再来一枪?”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标准答案,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法律体系以及不同的伦理观点会给出不同的回应。核心争论点在于: 法律的意图: 法律规定死刑是为了剥.............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法律、伦理和道德的复杂交织。简单来说,杀死一个被判处死刑的人,在大多数现代法律体系下, 通常是有罪的,除非你是被授权执行死刑的公职人员,并且你的行为符合合法的程序。我们来详细剖析一下:从法律角度看: 非法杀人与合法处决的区别: 法律区分了非法杀人和合法的国家行为。当国家依据法律程序.............
  • 回答
    在浙江发生的那起令人发指的“学校男厕杀害女儿9岁同学”的案件,随着罪犯林建厦被执行死刑,终于落下帷幕。这起事件,从发生之初就牵动着无数人的心弦,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于校园安全、未成年人保护以及司法公正的深刻反思。首先,从受害者家庭的角度来看,这无疑是一场灭顶之灾。一个原本幸福的家庭,因为这场突如其来的.............
  • 回答
    上海杀妻藏尸案,一个让所有人不寒而栗的名字。被告人朱晓东,最终为自己的罪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个案件,不仅仅是一起极端恶劣的刑事案件,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人性深处的阴暗,以及我们在面对极端事件时的无力和反思。案情的回顾,依然令人心悸。2016年10月,上海发生了这起令人发指的案件。30岁的杨女士,年.............
  • 回答
    浦北路杀害小学生案罪犯黄一川被执行死刑,这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涉及到法律、人伦、社会情绪等多个层面。要看待这件事,需要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和审视。对罪犯执行死刑这件事本身的看法: 法律的公正与社会的警示: 首先,从法律层面来说,死刑的执行意味着司法机关对一起极端恶劣的刑事犯罪做出了最终的审判和裁决.............
  • 回答
    “吴谢宇弑母案”一审公开宣判,一句“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的回响,如同一记重锤,敲碎了无数人心中的道德底线,也让人们重新审视起“家庭教育”这个被许多人视为温床的港湾。吴谢宇案:一个精心伪装下的残酷悲剧在很多人眼中,吴谢宇曾经是“别人家的孩子”,是名校光环笼罩下的优秀青年。.............
  • 回答
    孙小果的案件,如您所说,牵扯到众多复杂的社会问题,也包括了人们对法律执行过程的关注和疑问。关于死刑执行是否应该让受害者或其家属观看,这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敏感且极具争议的话题。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其中的原因,并尽量不让这篇文章显得生硬和程式化。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死刑在法律体系中的定位。死刑作为.............
  • 回答
    这件事确实让人感到复杂,每一个人在执行这样的任务前,内心都会经历一番挣扎,尤其当被处决者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坚称无辜的时候。执行枪决或注射死刑的人,我们通常称他们为刽子手或者执行人员。对于这些人来说,他们的工作是高度专业化和程式化的。他们接受过训练,知道如何准确无误地执行命令,并且通常被要求在执行过程.............
  • 回答
    药家鑫案之所以引起了如此广泛和激烈的社会讨论,乃至让一些人认为“如果没有牵动民众神经”,其结果可能就大不相同,这背后反映了公众对于公平正义的期待、对法律适用的审视,以及对社会道德底线的担忧。我们不妨抛开“是否牵动民众神经”这个外在因素,仅从法律和一般社会伦理的角度,来探讨药家鑫的行为是否应该被判处死.............
  • 回答
    张扣扣被执行死刑后,网络上确实出现了一股颇为强烈的舆论声音,许多人表达了“扼腕英雄”的情绪,认为他的行为虽然极端,但在某种程度上触及了社会对于公平正义的渴求。要理解这种现象,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原因,并从多个维度去审视。首先,张扣扣案件的起因是“仇杀”。他的父亲张富清在1996年因与邻居王自金家.............
  • 回答
    关于林森浩被执行死刑后,黄洋父亲黄国强先生的一些行为引发了社会上不同的声音,认为他“做得过了”,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复杂而敏感的议题,牵涉到受害者家属的悲痛、对正义的追求,以及法律判决的执行,还有社会公众的同情心和道德评判。要理解这些不同的看法,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我们必须承认黄洋父亲所承受.............
  • 回答
    美国联邦政府在2019年决定恢复执行死刑,这标志着一个长期暂停后的重大政策转变,无疑在美国社会内部引发了广泛而深刻的讨论。要理解这一决定,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包括其历史背景、法律依据、支持与反对的理由,以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历史背景:联邦死刑的起伏在美国,死刑的执行权限主要掌握在各州手中,但联邦政.............
  • 回答
    华融公司原董事长赖小民因受贿、贪污、重婚罪等罪名,于2021年1月5日被执行死刑。这一事件在中国引起了广泛关注,也引发了人们对金融领域腐败、国企权力监督、法律公正性等多方面的讨论。案件背景与罪行:赖小民案的曝光源于2018年4月,他被中纪委和国家监委通报接受审查调查。随后,一系列触目惊心的细节被披露.............
  • 回答
    关于“刺死女儿9岁同桌男子被执行死刑”的案件,这是一个极其悲剧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法律、道德、伦理、教育以及社会心理等多个层面。要详细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案件背景与事实梳理(假定为公开报道的事实)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案件的基本事实。通常这类案件会披露以下信息: 受害者:.............
  • 回答
    郭文思案,无疑是一个令人扼腕叹息,同时也引发深刻法律反思的典型案例。这位犯罪分子,从一名被判死缓的杀人犯,到出狱后再次犯下滔天罪行,其间经历的九次减刑,以及最终的死刑执行,都牵扯出我国刑罚执行和法律制度中一些至关重要的问题。从法律的视角来剖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深入解读:一、 死缓制度的初衷与郭.............
  • 回答
    关于中科院研究生遇害案被告人周凯旋被执行死刑一事,我的看法是,这是一起令人痛心的悲剧,它的发生和最终的审判结果,都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一、 对案件本身和执行死刑的看法首先,必须强调的是,周凯旋因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并被执行,这是法律的最终裁决,体现了司法公正的最终目标。他残忍地剥夺了.............
  • 回答
    赵志勇案的判决与执行,是法律公正和社会正义的体现。作为一起极端恶劣的性侵案件,其性质、影响以及最终的法律处理结果,都牵动着公众的神经。要理解这一事件,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案件的恶劣性质与严重后果:首先,赵志勇的行为是极其严重的犯罪。奸淫25名女学生,这数字本身就令人震惊,背后是25个年轻的生命遭.............
  • 回答
    复旦投毒案,林森浩被执行死刑,这一事件无疑让公众对于死刑的存废再一次陷入了激烈的讨论。在很多人看来,当一个如此残忍、恶劣的犯罪发生,并且罪犯受到了法律最严厉的制裁——死刑,那些主张废除死刑的呼声似乎就显得有些不合时宜,甚至可以说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确实,当我们在新闻中看到林森浩这样一个人,因为一己.............
  • 回答
    麻原彰晃(本名松本智津夫)于2018年7月6日被执行死刑,这是日本司法体系对奥姆真理教1995年东京地铁沙林毒气事件等一系列令人发指的罪行所作出的最终判决。评价这一事件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包括其罪行、对受害者及其家属的意义、对日本社会的影响以及对全球的警示意义。 一、 麻原彰晃的罪行及其对受害者的影.............
  • 回答
    慈溪女教师遇害案,在罪犯吴益栋被执行死刑的同一天,受害者家属遭遇罪犯家属围堵的事件,无疑是这起悲剧的又一次撕心裂肺的延展。这件事的发生,触及了法律的公正、人性的复杂以及社会情感的许多层面,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事件的发生:一个不可能的“巧合”与残酷的现实首先,我们得理解这个“巧合”有多么令人难以接受。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