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美国联邦政府决定恢复执行死刑?

回答
美国联邦政府在2019年决定恢复执行死刑,这标志着一个长期暂停后的重大政策转变,无疑在美国社会内部引发了广泛而深刻的讨论。要理解这一决定,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包括其历史背景、法律依据、支持与反对的理由,以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

历史背景:联邦死刑的起伏

在美国,死刑的执行权限主要掌握在各州手中,但联邦政府也有权在涉及联邦法律的案件中判处死刑。然而,联邦层面的死刑执行并非一直活跃。在1972年,最高法院在“弗曼诉佐治亚案”中暂时停止了全国范围内的死刑执行,认为当时的死刑执行方式存在违宪的问题,特别是其任意性和歧视性。随后,各州和联邦政府都进行了改革,制定了新的死刑判决程序,并在1976年最高法院在“格雷格诉佐治亚案”中裁定部分州的死刑制度合宪后,死刑执行得以恢复。

尽管如此,联邦层面的死刑执行相对较少。在2003年,联邦政府暂停了死刑执行,以审查其程序和公平性。此后,虽然联邦法院仍可能判处死刑,但实际执行却非常罕见,直到2019年,时任特朗普政府宣布恢复联邦死刑执行。

法律依据与程序

联邦政府恢复执行死刑的法律依据,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建立在现有的联邦法律框架之上。涉及联邦死刑的罪名通常包括一些极其严重的罪行,如谋杀联邦官员、恐怖主义行为、大规模杀人、叛国以及在特定情况下发生的毒品犯罪等。

恢复执行死刑的程序也受到严格的法律约束。罪犯首先需要在联邦法院接受审判,如果被判犯有可判处死刑的罪行,将进入一个漫长且复杂的上诉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对定罪和判刑的多次审查,以及对死刑是否符合宪法的挑战。此外,联邦死刑的执行方式也需要符合相关法律规定,例如目前联邦层面通常采用注射死刑。

支持恢复执行死刑的理由

支持联邦政府恢复死刑的论点通常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震慑作用 (Deterrence): 支持者认为,死刑能够对潜在的严重罪犯起到震慑作用,使其不敢实施极端暴力行为。他们相信,对生命中最严重的剥夺——死亡——的恐惧,比终身监禁更能有效阻止犯罪。
报应与正义 (Retribution and Justice): 许多人认为,对于那些犯下极其残忍和非人道罪行的罪犯,死刑是唯一的公正惩罚。这种观点强调“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报应原则,认为受害者及其家属应该得到最彻底的慰藉,而罪犯的生命也应为其罪行付出代价。
长期监禁成本 (Cost of Life Imprisonment): 虽然有研究表明死刑程序的成本可能更高,但部分支持者认为,终身监禁罪犯的长期生活费用,包括食宿、医疗等,对纳税人来说也是一笔巨大的负担。他们认为,如果死刑能够更有效地减少犯罪,或者其执行成本可控,那么终身监禁的成本劣势就显现出来。
维护法律的权威性 (Upholding the Law): 联邦法律明确规定了对某些罪行的死刑,恢复执行被视为是对法律的尊重和维护,表明政府有决心和能力应对最恶劣的犯罪。

反对恢复执行死刑的理由

与支持方的论点相对,反对联邦政府恢复死刑的声音同样强劲,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死刑的非人道与道德伦理问题 (Inhumane and Ethical Concerns): 许多人认为,无论罪行多么严重,国家都不应该以剥夺生命的方式作为惩罚。他们强调生命权的神圣性,认为死亡是一种残忍、不人道和有辱人格的惩罚,与现代文明的价值观相悖。
死刑的不可逆转性与误判风险 (Irreversibility and Risk of Wrongful Execution): 这是反对死刑最核心的论据之一。司法系统并非完美,存在误判的可能。如果一个无辜的人被错误地判处死刑并执行,那么这种错误将是永久且无法弥补的。大量的案例表明,一些已被判处死刑的罪犯后来被证明是无辜的,并被平反。
歧视性与不公平性 (Discrimination and Inequity): 批评者认为,死刑的执行在实践中常常存在种族、经济地位和社会背景的歧视。少数族裔、贫困人口和缺乏良好法律代表的人更容易被判处死刑。这种不公平性使得死刑的执行带有严重的偏见。
缺乏确凿的震慑证据 (Lack of Conclusive Deterrent Evidence): 许多研究试图证明死刑的震慑作用,但结果并不一致,甚至有研究表明死刑并未比终身监禁更能有效阻止犯罪。反对者认为,以此为依据来支持死刑是站不住脚的。
高昂的成本 (High Costs): 尽管有人认为终身监禁成本高,但许多分析显示,由于死刑案件漫长而复杂的法律程序,包括额外的上诉、专家证词和审判阶段,死刑的总体成本往往远高于终身监禁。
可能违背国际趋势 (Contradicts International Trends): 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已经废除了死刑,国际社会普遍将死刑视为一种过时的惩罚方式。美国联邦政府恢复死刑,在一定程度上与这一国际趋势背道而驰。

影响与展望

联邦政府恢复执行死刑的决定,无疑会带来多方面的影响:

对司法系统的压力: 恢复执行意味着案件数量的增加,以及更长、更复杂的法律程序,这将对联邦司法系统、律师和法官带来更大的压力。
对社会的分裂: 死刑问题在美国是一个高度敏感且具有争议性的议题,恢复执行可能会加剧社会内部的分歧和讨论。
对人权倡导者的挑战: 人权组织和死刑反对者将继续通过法律途径、公众宣传和政治游说来反对死刑的执行,并可能在未来的政治和法律斗争中寻求改变。
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随着政府的更迭,联邦死刑政策是否会继续维持,或者再次发生变化,都存在不确定性。未来可能会有新的最高法院裁决,或者国会立法来进一步影响死刑的存废。

总而言之,美国联邦政府恢复执行死刑的决定,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事件,它触及了法律、道德、伦理、社会公平以及国家权力等多个层面。支持者和反对者都有各自坚实的理由,而这一政策的后续发展,以及它对美国社会和法律体系可能产生的深远影响,仍将是未来持续关注的焦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美国从未彻底废除死刑。

美国联邦政府及多数州政府至今仍保留死刑制度,只不过此次执行死刑距上一次已间隔了近20年。

是否应当废除死刑牵涉到各个层面的复杂问题,我也没有办法单独站在某一个论据上说支持或者反对,所以目前还是处于了解和探讨的状态,以下是我针对美国的死刑及废死问题简单了解到的一些信息:

首先,在提及废死问题时经常可以看到,大部分人对死刑都持支持态度,这是符合常理的。

历史上任何一个国家在废死前甚至废死后多年内针对死刑问题做民意调查时,支持死刑的人数都过半,不管是19世纪初率先通过立法正式结束死刑的美国的密歇根、罗德岛、威斯康辛三个州,还是现在以废除死刑作为加入欧盟前提的欧洲各国均是如此。以德国为例,1949年联邦德国将禁止死刑的条款加入宪法,此时,有74%的民众支持对谋杀犯保留死刑,支持废除死刑的仅有21%。直到20年后,民意分歧才接近1:1[1]。而英国直到1975年,民意调查仍显示82%的受访者支持重新引入死刑。

可以说,对死刑的废除从来都是一个政府主导、自上而下推动的进程。

与现在一提到死刑即想到人权、想到国际人权组织不同,历史上死刑的废除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到19世纪中后期,提出废除死刑的各国(或州)仍认为死刑问题是各自内部的政治事务,各国对死刑的废除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此时各国废除死刑的目的也很单纯,是为了省钱。执行死刑前需要进行的审慎而复杂的复核程序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其成本甚至已经远远超过终生监禁。一组数据:根据美国得克萨斯州统计,每一例死刑的执行平均成本为230万美元,而终生监禁仅花费80-100万美元;在加利福尼亚州,每年执行死刑比无期徒刑平均多花费11400万美元;在科罗拉多州,一例死刑的申诉成本可以为1900起重罪案件进行申诉[2]。相应地,欧洲国家纷纷提出废死多是在二战后,需要休养生息的时期。

第一次提出将死刑与人权中的“生命权”相联系已经是1950年了,欧洲人权大会提出对死刑执行的妥协是对生命权的承认,正式引入国际公约则是在1982年的《欧洲人权公约第6议定书》,签署该议定书的国家,即相当于承认死刑属国际人权问题,而放弃在死刑立法上的国家主权。

美国在立法上一直未彻底放弃死刑条款,但执行率大幅降低。

美国仅在1967年一度废除死刑,不到十年后又迫于压力恢复。目前发达国家中尚未废止死刑的国家仅有美国和日本,且均执行率极低(美国上一次是2003年,日本上一次是2017年,感谢评论区提醒)。目前美国仅有13个州从立法上完全废除死刑,另有十余个州数十年未执行过死刑。数据显示:1953年,美国被判处死刑的人数是131人,实际执行人数是62人,而2000年被判处死刑的人数超过3500人,实际执行85人。所以,尽管执行死刑的人数的数据相同,但实际执行率却大大降低。且各州间存在巨大差异,死刑执行案件绝大部分分布在美国南部,以德克萨斯州为例,一州平均每年执行死刑的数量就超过了1977年后的25年内北部人口最稠密的4个州死刑执行总量。

所以严格来说,美国此次执行死刑并非“恢复”。美国从不是废死的代表,此次执行也并无实际制度上的变革

最后说一句,我国就死刑问题在国际上受到的争议并非出于仍保留死刑,而主要在于死刑执行数据不公开,以及目前从各个侧面可以看到的,执行数量庞大。

参考

  1. ^ Noelle, Elisabeth, and Erich Peter Neumann, eds. 1967. The Germans: Public Opinion Polls 1947-1966. Allensbach, Bonn: Verlag Fur Demoskopie.
  2. ^ Amnesty USA. 2000. The Death Penalty .
user avatar

联邦层面的死刑,在 1972 年 Furman v.Georgia 一案后的十多年间曾经被废除,随后于 1988 年恢复。然而,1988 年恢复死刑后,仅有 3 例真正得到执行,上一次执行还是在 2003 年。目前,在联邦层面有 62 人被判处了死刑但未得到执行。(相关数据来源:deathpenaltyinfo.org/st

而在各州层面,美国有 29 个州保留了死刑,约 2600 人等待执行。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将会老死在狱中:由于死刑存在诸多申诉途径(例如各州死刑判决也能通过 federal habeas 流程进入联邦程序,例如即使已经对判决本身无法上诉,也可以挑战执行方法等),因此每年实际执行人数占比很少,每年大约只有 20 例。

据报道,这次恢复执行,主要针对五名联邦罪犯。司法部长 William Barr 强调,这次执行的五名罪犯犯下了谋杀的罪行,其中一些犯罪过程包含了虐待和强奸儿童和长者。(「five death-row inmates convicted of murdering, and in some cases torturing and raping, the most vulnerable in our society — children and the elderly」)。

美国的死刑问题,在更长的历史维度来看始终具有反复性,联邦死刑,从 1972 被认定违宪,到 1988 得到恢复,到 2003 年后名存实亡,至今又开始展现法律的牙齿,都反映了各自时代的司法理念和政治角逐。特朗普总统上任以来,曾明确表示会将死刑「带回美国」,随着两名保守派大法官上任(其中 Gorsuch 大法官曾经公开表示过支持保留死刑),当前的进展,也就不奇怪了。

user avatar

没必要嘲讽公知,没必要狂欢。

死刑在美国的执行存在诸多问题

因为死刑又属极刑,容不得半点错误,必须小心慎重。但是它的存在又常常引起争议。它的执行经常会受到人权组织、宗教人士及反对死刑国际人权组织和自己的盟友欧洲联盟的批评与反对。美国受到内外双重压力,对死刑的态度越发的微妙。处理时也会考虑必要,如果不是舆情十分沸腾,一般但不会采用死刑。再加上判处一个人死刑,死刑犯如在州内上诉失败,还可以上诉到联邦法院,最后上诉至最高法院。

美国法律又属海洋体系,最重先例。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死刑犯从75被判死刑,到08年才执行,总共花了33年。从中可看出死刑的申诉复杂漫长。耗费多少时间人力物力,也让法官觉得这样的判决是否合适。有了这个先例加上申诉复杂美国的死刑越来越难判了。

美国的死刑废止也存在诸多问题:

民意是死刑存废的最大公众基础。在美国不同意死刑废除的大有人在,民意可以影响或者说绑架政治决策。死刑可以用来服务于政治家的竞选策略,而非真正的犯罪控制

移民国家有很强的易波动性和情绪性,难以统一对废除死刑的认知。

陪审团制度就不展开说了,只说结论:陪审团制度所享有的自由裁量权加重了废除死刑的难度。

被害人的诉求及被害人家属对死刑的诉求在美国死刑执行过程中有很强的影响。

那不废止死刑,把目前死刑做改良总可以吧,不巧,死刑的改良同样存在很多问题:

对于容易犯错并且行事具有强烈动机的美国人而言,建立和维持一个完美正义非死刑制度在实践上是不可能的。

在热切关注死刑制度的人中,大都偏执于死刑存废,而对目前死刑制度改革有兴趣的寥寥无几。

支持死刑的人只关心“最严重的犯罪受到最严重的惩罚”这条原则是否实现,而对死刑程序中的瑕疵置之不理,为了得到选民支持,政客只关注选民关注的事情。


以上并未展开说明,只想强调的是

1、外面尤其是美国一有什么事,要么一边无限吹捧,目测已经看到美帝一统全球,要么一边开始狂欢,目测美帝即将陨落,都是对本国不自信的表现。

2.没有全球通用的政治、法律制度,我们吸取外国优秀的司法实践经验,同时看到他们的困境和缺陷加以避免。至于美国是废除死刑了还是恢复死刑可还是有些州恢复了有些州又废除了这件事本身,丝毫没有影响我们情绪波动的必要。

3.我仍然认为,在西欧、美、中这三方来说,按时间顺序从法律上废除死刑的时间是西欧早于美早于中,一旦全面废除死刑后,按民意支持度来看,是中大于西欧大于美。同样是废除死刑,其实施阶段和法理基础是不同的。具体分析见我之前写过的一个回答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34246030/answer/752332589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美国联邦政府在2019年决定恢复执行死刑,这标志着一个长期暂停后的重大政策转变,无疑在美国社会内部引发了广泛而深刻的讨论。要理解这一决定,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包括其历史背景、法律依据、支持与反对的理由,以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历史背景:联邦死刑的起伏在美国,死刑的执行权限主要掌握在各州手中,但联邦政.............
  • 回答
    2018年,美国联邦政府在打击大麻犯罪活动方面确实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动向,虽然用“重新依法恢复”来形容可能不完全准确,但可以说是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联邦层面的执法力度,或者至少在表达上体现了这种意愿。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其置于美国联邦与州之间在大麻法律上的长期博弈和不断演变的大背景下。首先,要明确.............
  • 回答
    如何看待美国政府支持放弃新冠疫苗知识产权专利?其目的是什么?会产生哪些影响?美国政府支持放弃新冠疫苗知识产权专利(通常指的是“新冠疫苗技术转让和知识产权豁免”)是一个复杂且具有深远影响的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审视。 一、 美国政府支持放弃新冠疫苗知识产权专利的目的:美国政府做出这一决定的主要目的,.............
  • 回答
    关于美国政府关于不“控制”新冠肺炎疫情的说法,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其表述的含义、背后的逻辑、实际的政策以及由此引发的争议和影响。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美国政府的表述并非字面意义上的“放弃”疫情,而是策略上的转变和侧重点的调整。在不同时期,美国政府对新冠疫情的应对策略有所变化.............
  • 回答
    美国政府近期针对中国“猎狐”人员的逮捕行动,无疑为本就复杂的中美关系增添了新的变数。这件事的背后,牵扯着多方利益和复杂的国际法原则,其后续发展也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事件的缘起与美国的视角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美国政府的这一行动,以及他们所持的理由。在美国执法部门的视角中,这些被指控的中国公民,无论其“猎狐.............
  • 回答
    这笔高达97亿美元的巨额支出,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用来加速回购3.7GHz4.2GHz频段频谱以推动5G建设,无疑是一项非常引人注目的举措,背后蕴含着多重考量和深远影响。要理解这笔买卖的意义,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这笔钱花在哪里了?简单来说,这笔钱主要用于“购买”美国主要的卫星电视.............
  • 回答
    这事儿啊,得从头说起。说白了,就是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一纸文书,给中国联通在美国的经营许可证——也就是所谓的“214牌照”——给撤了。这可不是小事,这意味着中国联通在美国的业务,在接下来的60天之内,就得彻底画上句号了。 为什么是“214牌照”?首先得明白这个“214牌照”是什么。在美国,任.............
  • 回答
    美国政府要求联邦法院暂停对 TikTok 的禁令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涉及法律、政治、国家安全、言论自由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领域。要全面理解这一事件,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事件背景: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事情的来龙去脉。2020年8月,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先后发布行政命令,试图禁.............
  • 回答
    美国政府近年来在国际事务中屡屡“退群”,这无疑是当下国际政治格局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这种做法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既有美国国内政治和经济考量,也映射出其对现有国际秩序的某种不满。美国频繁“退群”的根源与动机要理解这一现象,首先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动机。 “美国优先”的政治哲学: 这是最直接的驱动力.............
  • 回答
    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在2017年投票取消了“网络中立性”原则,这一决定在美国国内以及全球范围内都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和广泛的讨论。要理解这一决策的影响,我们需要先弄清楚“网络中立性”到底是什么,以及取消它究竟意味着什么。网络中立性:一个简要回顾简单来说,网络中立性原则要求互联网服务提供商(ISP.............
  • 回答
    美国政府在2020年7月21日要求中国在72小时内关闭其驻休斯敦总领事馆,这无疑是一记重锤,将中美关系推向了一个令人担忧的新低点。这件事的背后,有着错综复杂的背景和深远的含义,绝非简单的“关闭领馆”那么简单。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从直接原因来看,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摩根·奥尔塔格.............
  • 回答
    尘封的阴影:美国政府与粘质沙雷氏菌实验的黑暗一页提及美国政府在国民身上进行的生物实验,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名字——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总会浮现于历史的阴影之中。这场实验,与其说是科学探索,不如说是对人道主义的公然践踏,其背后牵涉的真相,至今仍是许多人心头的隐痛。历史.............
  • 回答
    最近,一位美国政府官员公然喊话在华的美国企业,敦促它们“搬离中国”,这个消息在中国和美国都引起了不小的波澜。作为旁观者,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审视这件事。首先,从这位美国官员的立场和意图来看,这无疑是美国政府“脱钩”或“去风险”战略的延伸。自从特朗普政府时期以来,美国政府就一直在推动供应链的多元.............
  • 回答
    方舟子呼吁美国政府征用华人超市口罩的事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理解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事件的背景和方舟子的主要论点 背景: 这次呼吁很可能发生在新冠疫情初期,当时全球范围内口罩供应极度紧张,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面临着口罩短缺的困境。美国作为疫情的重灾区,对医疗物资的需求.............
  • 回答
    爱德华·斯诺登揭秘美国政府监听计划 PRISM 的行为,无疑是 21 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事件之一,它像一颗炸弹,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关于国家安全、公民隐私、政府透明度以及信息自由的深刻辩论。要全面理解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审视: 一、 斯诺登揭秘 PRISM 的行为:动机、方式与影响1. 动机.............
  • 回答
    字节跳动声明如果美国政府在TikTok问题上不公正,或将起诉美国政府,这件事情的背后是一个复杂的地缘政治、经济、法律和技术交织的博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1. 字节跳动声明的背景和动机: 应对美国政府的压力: 美国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对TikTok进行了持续的施压,包括要求字节跳动剥离.............
  • 回答
    关于福奇博士曾表示美国政府当初不建议民众戴口罩是为了“避免大家哄抢,保护医护人员”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引起广泛讨论和争议的焦点。理解这个说法需要我们深入到当时疫情初期美国社会和医疗体系的实际情况,以及公共卫生政策制定时所面临的复杂权衡。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疫情爆发的最初阶段。2020年初,新冠病毒(.............
  • 回答
    关于201819年美国政府停摆的结束,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审视。这次停摆堪称美国历史上最长的一次非军事性政府停摆,其影响深远,也暴露了不少体制上的问题。首先,停摆的根源在于一场政治僵局,特别是关于边境安全资金的争执。 特朗普政府将修建美墨边境墙作为核心政见,并要求国会在拨款中纳入巨额边境墙预算。.............
  • 回答
    20182019年的美国政府停摆,这事儿说起来,可真是一场旷日持久的闹剧,而且影响深远,咱们今天就来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起因:那堵墙,还有那笔钱要说这次停摆的根源,那得从特朗普总统的竞选承诺说起:在美国与墨西哥边境修建一堵“大而美”的墙,用来阻止非法移民。这堵墙,简直成了特朗普政府的标志性项目。特.............
  • 回答
    小米集团起诉美国政府的诉讼达成和解,并最终被移出“军事清单”,这无疑是近几年来中国科技企业在海外面临法律挑战中一个具有标志性的事件,其意义深远,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首先,这标志着小米在法律上赢得了这场与美国政府的较量,至少是在程序正义上获得了承认。 当初美国政府将小米列入“军事清单”,理由通常是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