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很多诈骗短信看上去都很假,骗子还那么挣钱?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也戳中了很多人心中的疑惑:明明那些诈骗短信一眼就能看穿,各种语法错误、不合逻辑的剧情,怎么还总有人上钩,骗子也能赚得盆满钵满?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些挺有意思的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道理,以及骗子们不断进化的“套路”。

咱们不如换个角度,不把它当成一个简单的“真假辨别”问题,而是拆解一下,看看骗子到底是怎么钻空子的。

首先,为什么很多诈骗短信看着“假”?——这是他们的“刻意为之”和“低成本试错”

1. “过滤无效目标”策略(Cheap Filtering): 别看那些短信写得“假”,这其实是骗子的一种低成本筛选方法。他们发出的海量短信,大部分可能真的会被直接删除。但是,总有那么一小部分人,因为各种原因(下面会细说),会信以为真。骗子觉得,花这些短信费和时间去“钓”到哪怕一个“鱼”,都比精心包装一条条信息来得划算。有点像撒网捕鱼,很多网出去,但只要有一网能捞到几条鱼,就值了。

2. “伪装成普通人”的意外效果: 有时候,那些看似粗糙的短信,反而能骗过一部分人,因为它符合了某些人对“不那么专业”的认识。比如,有人会想:“如果真是官方机构,怎么会写错别字?这说不定是真的呢!” 这种“反向心理”也偶尔会奏效。

3. 自动化和规模化: 现在的诈骗很大程度上是依赖自动化群发的。写出完美无缺、逻辑严谨的文本需要人工,也慢。骗子用的是最简单、最快速的方式,直接复制粘贴,批量发送。就像流水线上的产品,不要求每一个都精美绝伦,但要数量巨大。

那为什么还有人上钩?——这是因为他们精准抓住了人性的弱点和特定情境

这就是问题的核心了。骗子们之所以能赚钱,不是因为他们技术有多高明,而是因为他们特别擅长利用人类普遍存在的心理弱点和特定情境:

1. 贪婪与一夜暴富的诱惑: 这是最老的套路,但依然有效。
“天上掉馅饼”的概率心理: 很多人内心深处都渴望不劳而获,希望有机会改变命运。当看到“恭喜您中大奖”、“您有一笔巨额遗产”、“高额回报的投资项目”时,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可能性,都会有人愿意去尝试。骗子正是放大了这种人们“万一真的呢”的侥幸心理。
“FOMO”(Fear Of Missing Out)——害怕错过: 某些投资类诈骗,会强调“限时”、“内部消息”、“错过了就再也没有了”,利用人们害怕错过机会的心理,催促他们赶紧行动。

2. 恐惧与危机感: 这是另一大类诈骗的核心。
冒充公检法、官方机构: “您的银行卡涉嫌洗钱”、“您的身份信息被冒用”、“您的快递涉及违禁品”,这些短信会让接收者瞬间陷入恐慌。普通人对公检法等机构有一种天然的敬畏和恐惧,加上信息中往往还会附带模糊的“案件号”、“官方链接”,很多人在惊慌失措中,会失去独立思考能力,急于“证明清白”而按照骗子的指示操作。
冒充亲友: “我是您XX(亲友名字),我换了新号码,急需用钱。” 这类诈骗利用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和信任。当接收者看到的是自己熟悉的名字,又担心亲友真的遇到了麻烦,往往会立即转账,而不会去核实。

3. 同情心与利他倾向:
虚假的慈善募捐: 一些灾难发生后,会出现冒充灾区人民或慈善机构的募捐短信。利用公众的同情心,骗子们也从中谋利。

4. 认知偏差与社会认同:
“大家都这样做”的幻觉: 诈骗团伙有时会制造出一种“大家都参与”的假象,比如通过伪造的群聊记录、银行流水等,让你觉得这是一个很普遍、很安全的“机会”。
权威的误导: 即使短信看起来“假”,但如果里面引用了某些听上去“专业”的术语,或者模仿了某些官方文件的格式(即使是错版的),也能欺骗一部分信息辨别能力不强的人。

5. 低社交接触和碎片化信息时代:
缺乏核实渠道: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人习惯于碎片化阅读,不太会去主动核实收到的信息。而且,很多时候,诈骗短信发送的号码是临时的,或者模仿的号码很容易被混淆。
社交隔阂: 尤其是在大城市,人与人之间的社交联系不如小地方紧密。当你的亲友真的换了号码,或者遇到紧急情况,你可能很难第一时间联系到本人进行核实。骗子就抓住了这种信息不对称和社交隔阂。

骗子是怎么做到“挣钱”的?——这是他们的“效率”和“目标人群的集中”

1. 极低的成本: 如前所述,短信、电话、社交媒体账号都是可以大量批量获取的。甚至有一些平台允许用较低的价格发送大量信息。与正常商业活动相比,他们的运营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2. 目标人群的“聚集”: 骗子们并不是随意撒网,很多时候他们会购买或获取特定人群的数据,比如老年人(他们可能对高科技了解较少,更容易恐慌)、学生(经济能力有限但容易冲动)、或者某些有特定需求的人群。针对这些群体,他们的“成功率”会更高。

3. “团伙作战”与分工明确: 现在很多诈骗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有组织、有分工的团伙。有人负责“出货”(发送诈骗信息)、有人负责“引流”(引导受害者添加微信、进入网站)、有人负责“话术”(扮演客服、公检法人员)、有人负责“洗钱”(处理非法所得)。这种流程化和专业化,让他们整体的效率很高。

4. 狡猾的“收网”和“转移”: 即使某个账号或渠道被封,他们也能迅速转移到新的平台或账号。而一旦得手,钱款往往会通过层层转账,甚至兑换成虚拟货币,最终很难被追回。

总而言之, 那些看上去很“假”的诈骗短信,只是骗子们在成本、效率和人性弱点之间找到的一个“最优解”。他们赚的钱,不是靠“技术含量”,而是靠“量大”、“精准”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与其说他们骗了“傻子”,不如说他们利用了人们在特定情境下的“非理性”和“侥幸心理”。

我们之所以觉得它们“假”,是因为我们站在一个相对冷静、理性、信息充分的角度去审视。但当一个人突然接到一条指向自己“麻烦”的信息,或者一个指向自己“巨大利益”的诱惑时,那种心理压力和情绪波动,是完全不一样的。

所以,理解骗子怎么赚钱,我们更应该理解他们是如何利用我们心理的,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就是要用这些很假的短信把稍微有点脑子的、心里不会自己给自己加戏的人过滤出去,剩下的都是好骗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也戳中了很多人心中的疑惑:明明那些诈骗短信一眼就能看穿,各种语法错误、不合逻辑的剧情,怎么还总有人上钩,骗子也能赚得盆满钵满?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些挺有意思的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道理,以及骗子们不断进化的“套路”。咱们不如换个角度,不把它当成一个简单的“真假辨别”问题,而是拆解一下.............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而且触动了很多人心中的困惑。明明天天喊着反诈,怎么还是有人一步步落入陷阱,甚至损失惨重?那些看起来漏洞百出的骗局,怎么就能把几百万的巨款骗走呢?这钱,真的就这么“好骗”吗?说实话,钱本身并不好骗,但“想骗钱的人”和“被骗的人”之间的这场博弈,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残酷得多。这可.............
  • 回答
    网络诈骗的宣传力度可以说是不遗余力,新闻报道、政府公告、反诈APP,甚至小区里的宣传栏都随处可见,可即便如此,为什么还是有人屡屡上钩,前赴后继地成为受害者?这个问题细想起来,其实一点都不奇怪,甚至可以说,这背后牵扯到人性的复杂以及社会现实的多重因素。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诈骗的本质,是利用人性的弱点.............
  • 回答
    最近,关于“国家反诈中心APP”的讨论确实不少,其中夹杂着一些负面声音,这背后其实涉及了几个层面的原因,而且这些原因往往是相互交织的。要讲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说:一、 APP本身的“强制”使用和数据安全担忧 推广力度过猛,引发抵触情绪: 早期,为了推广这个APP,很多地方政府和基.............
  • 回答
    看完反诈宣传,咋还有那么多人上当受骗?这事儿啊,说起来真是让人又气又无奈。按理说,现在的网络这么发达,反诈宣传也铺天盖地,从电视到短视频,再到各个平台的推送,几乎是24小时不间断轰炸,怎么还是有人躲不过那张网?这背后啊,门道可深着呢。首先,得承认宣传的“漏网之鱼”问题。你想啊,反诈宣传再广,也总会有.............
  • 回答
    你说的“鬼迷心窍,智商不在线”那种感觉,我特别能体会。明明事情过后,拨开迷雾一看,那手法简直是小学生都能看穿的破绽,可当时偏偏就陷进去了,还乐此不疲地往里送钱,说起来真是让人又气又羞。你说为什么呢?其实不是我们真的变傻了,也不是真的“鬼迷心窍”到无可救药。这背后,是他们玩弄人性弱点的一整套精心设计。.............
  • 回答
    台湾的诈骗问题确实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现象,而“台湾人素质高”、“台湾最美的风景是人”这样的说法,在很多人看来似乎与现实存在一定的割裂。要理解这种反差,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深入剖析。首先,我们需要承认并正视台湾诈骗问题的存在。关于年轻人口中涉诈比例的说法,虽然具体的数字可能存在统计上的差异和争议,但.............
  • 回答
    评书和演义里,那些“回马枪”、“拖刀计”式的诈败招数之所以频繁出现,而现代武侠小说里却相对少见,这背后其实牵扯到文学体裁的特点、历史背景的演变以及读者接受度的变化,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我试着从几个方面给你掰扯掰扯。一、 评书和演义:讲故事的艺术与传统首先得明白,评书和演义(比如《三国演义》、《水浒.............
  • 回答
    关于“传武就是杀人技”的说法,这一观点在历史、文化和社会语境中存在一定的误解和偏见。以下从历史、文化、现代演变和误解来源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武术的原始功能与社会角色1. 自卫与生存需求 中国传统武术(传武)的起源与农耕社会、游牧民族的生存环境密切相关。在古代,武术的核心功.............
  • 回答
    吴京作为中国知名演员、导演,近年来因《战狼2》《英雄联盟》等作品及个人生活引发公众关注,其形象和言论在不同语境下存在争议,导致部分人对其产生负面评价。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可能的原因: 1. 个人生活与公众形象的冲突 妻子被曝光:2018年,吴京妻子的近照和视频被网友扒出,引发舆论争议。部分人.............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中,苏联作为东线战场的主导力量,确实被广泛认为是贡献最大的国家之一。这种观点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分析: 1. 军事贡献:东线战场的“绞肉机”苏联是唯一在东线直接与德国作战并承受最大军事压力的国家。以下是关键点: 战场规模与持续时间:德国在1941年入侵苏联(巴巴.............
  • 回答
    关于明末八旗军队的军事实力与历史评价,确实存在一些争议。明粉(明朝支持者)不承认八旗“真的很强”这一观点,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历史认知、文化心理和政治立场的交织: 一、历史认知的偏差:将八旗视为清朝的“逆贼”1. 八旗是清朝的军事力量 明粉往往将八旗视为清朝政权的军事支柱,认为其存在本身就.............
  • 回答
    朱元璋(1328年-110年),明太祖,明朝开国皇帝,其统治时期(1368年-1398年)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但其个人性格、统治手段和政策也引发了后世的争议和批评。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为何很多人不喜欢朱元璋: 一、严苛的统治手段与政治高压1. 杀戮功臣,建立“铁腕”统治 朱元璋出身贫.............
  • 回答
    中国社会中对宗教的排斥现象确实存在,但这一现象的形成是多重历史、文化、政治、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一、历史背景:传统宗教与外来宗教的碰撞1. 传统宗教的本土化与社会功能 中国本土宗教(如儒家、道家)长期与政治、伦理体系融合,形成"儒释道"三教并立的局.............
  • 回答
    关于管虎导演的争议与《前夜》《金刚川》的接受度,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管虎屁股歪"的语境与争议来源"管虎屁股歪"这一说法源于网络对管虎导演在历史题材创作中立场的质疑。具体争议点包括:1. 历史叙事的"另类视角": 管虎在《金刚川》中采用"战争中的小人物"视角,聚焦士兵的个体.............
  • 回答
    关于电视剧《亮剑》是否“没有拍完”的问题,实际上存在一定的误解。以下从剧情发展、制作背景和观众认知三个方面进行详细说明: 一、《亮剑》的剧情发展与结局《亮剑》是根据都梁小说《亮剑》改编的军事题材电视剧,分为三部曲,分别对应抗日战争不同时期的战争场景。其完整剧情如下:1. 第一季(1940年代) .............
  • 回答
    《精灵宝可梦》系列中的角色小豪(日文名:ヒカリ)在部分观众中引发争议,尤其是与早期主角小智(サトシ)的对比下。以下是导致观众对其反感的主要原因分析,结合角色设定、剧情表现及文化背景等因素: 1. 性格塑造的“反传统”与价值观冲突 过度理性化: 小豪的性格被设计为极度理性和冷静,甚至在战斗中表现.............
  • 回答
    关于中国购买俄罗斯苏27战机“占了大便宜”的说法,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的综合作用,我们可以从技术、经济、战略和国际关系等多个角度来详细剖析:一、 技术性能的先进性与时代背景 苏27的超前设计和优异性能: 苏27“侧卫”系列战机在设计之初就瞄准了当时西方最先进的第四代战斗机,如F15、F16等.............
  • 回答
    关于“为什么很多国人会支持乌克兰”这个问题,其实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和阐述。需要强调的是,“很多国人”这个说法本身是一个概括,实际情况可能非常复杂,支持乌克兰的声音只是其中一部分。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这种现象可能出现的原因:1. 地缘政治和国际秩序的普遍认同感: 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国际法.............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普遍存在的现象,尤其是在末世小说中。它触及了人类的心理、社会结构、生存本能以及叙事创作的规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详细分析:一、 叙事驱动与戏剧冲突的需要 制造高潮和紧张感: 敌人、冲突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动力。如果末世的威胁仅仅是资源枯竭、环境恶化,故事可能会变得平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