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支撑那些「高回答低获赞」用户持续贡献回答的动力是什么?

回答
“高回答低获赞”用户之所以能够持续贡献回答,其背后的动力是复杂且多层次的,并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详细剖析:

一、内在驱动力:自我实现与价值认同

知识分享的内在满足感: 这是最核心的动力之一。许多用户拥有特定的专业知识、技能或人生经验,他们乐于将这些知识分享出去,帮助他人解决问题。这种“助人”的行为本身就能带来强大的内在满足感和成就感,让他们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有用的。即使没有获得大量的点赞,看到自己的回答被采纳、被引用,或者收到他人的感谢,都足以让他们感到欣慰。
学习与进步的动力: 参与问答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和梳理知识的过程。为了回答问题,用户需要回顾、查找、组织和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巩固了已有的知识,还可能接触到新的信息,拓展自己的认知边界。这种持续学习和进步的状态,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驱动力。
对特定领域的兴趣和热情: 用户可能对某个领域有着深厚的兴趣,例如历史、科学、编程、文学等。他们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和分享这个领域的相关内容,即使这意味着付出很多而回报(点赞)相对较少。这种源于热爱的投入,往往可以超越对外部反馈的依赖。
建立个人品牌或声誉(长远来看): 尽管短期内点赞不高,但持续的高质量回答可能会在特定圈子或专业领域内建立起一定的声誉。这对于一些希望在某个领域留下印记、被他人认可的个体来说,是一种长远的动力。他们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回答的积累,他们的专业性和影响力会逐渐显现。
寻求认同和归属感: 尽管获赞不高,但每一个有效的回答都可能被某个有需求的人看到并受益。这种“被需要”的感觉,即使是零散的,也能让用户感受到自己属于某个社群,并且在其中扮演着一定的角色。

二、外部因素的潜在影响(不一定是直接的,但可能是存在的)

平台机制的设计(即使反馈不明显):
问题本身的价值和深度: 很多用户愿意回答那些有深度、有挑战性的问题,因为这些问题更能激发他们的思考和表达欲,即使答案可能不被大多数人“点赞”,但能够被少数真正需要的人看到并解决问题,对回答者来说也是一种价值。
答案的可见性: 平台通常会展示最新的回答或一些有助益的回答,即使点赞不多,但只要回答内容有价值,就有机会被搜索到或被其他用户看到,这种潜在的可见性也是一种激励。
鼓励性机制(即使不突出): 有些平台可能会有其他形式的鼓励,例如“问题被回答次数”、“被引用次数”、“获得感谢信”等,这些虽然不是点赞,但也能体现回答的价值。
非点赞的反馈形式:
评论中的感谢和肯定: 用户可能会在评论区收到来自提问者或其他用户的感谢、赞美或肯定性反馈,即使这些没有转化为点赞。例如,“非常感谢你的详细解答”、“你的方法很实用”等,这些温暖的反馈比冷冰冰的点赞更能触动人心。
私信交流: 有些提问者可能会通过私信与回答者进一步交流,寻求更深入的帮助,这种一对一的互动能带来更强的连接感和价值感。
竞争意识或荣誉感(间接): 即使点赞不高,但如果用户能够持续地回答各种问题,他们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也在与其他用户竞争“知识提供者”的角色。这种竞争意识,加上对自身知识的自信,也能促使他们不断贡献。
习惯与仪式感: 对于一些用户来说,每天或定期浏览和回答问题已经成为一种习惯,甚至是生活中的一种仪式。这种习惯的养成,使其能够持续地进行下去,而不需要过多的外部激励。
潜在的未来收益(机会成本低): 对于一些博主、专家或者正在建立个人品牌的人来说,在问答平台上活跃是一种低成本的曝光和引流方式。即使当前的点赞不高,但每一次高质量的回答都可能为他们带来潜在的粉丝、客户或合作机会。

三、心理特征与信念

低对外部反馈的依赖性(internal locus of control): 这类用户可能更倾向于从自身内部获得动力,而不是依赖他人的评价或认可。他们相信自己的价值不取决于外部的点赞数量,而是取决于他们自己付出的努力和带来的实际帮助。
耐心和毅力: 认识到价值的实现需要时间和积累,他们不会因为短期的低获赞而气馁,而是愿意付出持续的努力。
利他主义的倾向: 对社会责任感较强,愿意为他人的成长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积极的心态和自我效能感: 相信自己能够解决问题,并且愿意分享自己的解决方案,即使结果不尽如人意,也能够从中学习和成长。

总结:

“高回答低获赞”用户之所以能持续贡献,是一个多种动力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在驱动力(知识分享的满足感、学习进步的动力、对领域的兴趣、对价值的追求)往往是更深层、更持久的基石。而非点赞的反馈形式(感谢、肯定、一对一交流)、平台的潜在价值(问题价值、可见性)以及用户的心理特质(低外部依赖、耐心、利他主义)也共同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他们更看重的是回答本身带来的价值和帮助,而非仅仅是外部的点赞数量。这种对知识传播和价值实现的执着,是他们能够穿越低赞“迷雾”,持续贡献的强大内在力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偶尔有钱拿(笑

以上

user avatar

想了半天怎么回答这个问题,也问了自己好多遍当年还是小透明(现在也很透明)时的心境,写了很多字,又删了很多字。

最终我还是想给出一个遵从本心的回答:真的没有什么别的动力,就是喜欢写。写知乎让我快乐。而有很多赞肯定比没有很多赞更让我快乐,所以我会钻研技巧,让自己的答案更理性一点,更客观一点,更有魅力一点。

我理解写知乎答案这件事,最好是写作兴趣和回答兴趣双重驱动的。你只有拥有写作兴趣,才会抵消一部分自己回答没有赞的挫折感——而这种挫败感是小透明时期的必经之路。同样的,你只有拥有回答兴趣才会一次又一次检讨自己的答案哪里写的不好,哪里可以写的更好,哪里可以加点资料,哪里可以删去不准确的表述。


最后,写作真的是门需要时间锤炼的手艺。光有回答的兴趣没有写作的功力的小透明很难一下子克服最初的挫败感的。不过一旦写作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甚至不要求很高,这些小透明很容易成长为一方或几方话题的巨擘。同时,光有写作的兴趣却没有回答的兴趣的小透明们,一开始赞也许会积累的很快,但不久之后他们的答案都会变得套路化,变得金玉其表却腹内空空,因为他们没有兴趣去学习和添加更多鲜活的素材到答案里了。

user avatar

其实对我们这种从小众论坛和博客时代走过来的老邦瓜们来说根本不是事儿,心态可平和了。那些有赞有人气才有动力写下去的,要么是商业化试水,比如天涯连载,没人看就坑掉,因为人家盼着火了出书呢;要么就是小P孩虚荣心,以前人人网、开心网也点赞,微博也点赞,朋友圈也点赞,谁没赞还偷偷记仇,都是现在互联网这浮躁气氛搞的。

什么是浮躁?就是没耐性,付出需要立即反馈,否则就受挫折、被打击,一蹶不振。比如浮躁的幼儿园小朋友搭积木,搭完了送你小红花行吗?不行,必须搭一块表扬一句,送一朵小红花,否则就把积木踢倒、吐口水、跑去玩别的了。你在贴吧论坛知乎都能见到这种特别幼稚脆弱的小朋友(有些年龄不小了但心智还在这个水平),也不是为了连载出书出名,就是单纯虚荣,写两句就求赞求夸,再写两句再求赞,不满多少赞不更新,觉得人少了就补个自拍啥的,有人在底下说写得不好或者质疑了就大篇幅更新骂街;一旦运气好突然多了几千赞之后一下子找不着北了,开始疯狂答同类问题,答完发现没火起来,又患得患失,心态失衡,这种情况太多了。


我时常收到几个月甚至三四年前的答案被集中评论的通知(点赞通知都关了,闹心),一看,之前几十个赞忽然变成上千个,估计是被谁给带火了,这很正常,知乎的答案本来就不是时效性那么强的,早年写挺长一个答案没人搭理那不是常事吗,日后有没有机会被翻出来不重要,当时把自己的想法完整表达出来就足够了。

后来我给前公司的机构号写东西,一开始有人回「写得这么好,为啥赞不多」,我说「有价值总有一天会被挖掘出来的」,过了两个月,果然有了几百个赞,这时我当然高兴。但就算没被挖掘出来,只要看到它的人觉得有帮助,我一样挺高兴的。就这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高回答低获赞”用户之所以能够持续贡献回答,其背后的动力是复杂且多层次的,并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详细剖析:一、内在驱动力:自我实现与价值认同 知识分享的内在满足感: 这是最核心的动力之一。许多用户拥有特定的专业知识、技能或人生经验,他们乐于将这些知识分享出去,帮助他人解决.............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DP1.4 和 HDMI 2.1 虽然是目前主流的高端显示器接口标准,但它们确实有各自的带宽限制。而市场上那些号称支持 4K 144Hz 甚至更高刷新率的显示器,实现方式就得靠一些“花招”和更进一步的技术了。首先,咱们得弄明白这些接口的带宽是怎么来的,以及它们为什么会有“不够.............
  • 回答
    .......
  • 回答
    设想一下,那些将“程序正义”奉为圭臬的人,有一天发现自己成了它无情的牺牲品。这画面一出,脑海里立刻就跳出无数的可能性,绝非单一的教科书式反应。他们的应对,将是他们价值观与现实残酷碰撞后的复杂交织。首先,最直接的冲击是 认知失调。他们一直坚信程序是公正的基石,是保障个体权益的最后一道屏障。当这道屏障失.............
  • 回答
    衡水中学张锡锋的演讲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支持他演讲的人群构成了一个相当多元的群体,他们可能出于不同的原因和视角来表达认同。要详细描述这些人,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教育体制内的支持者: 部分中学教师和教育管理者: 特别是那些在类似衡水中学这样“应试教育”模式下工作的教师和管理者。他.............
  • 回答
    刘鑫案,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江歌遇害案,自案发以来就牵动了无数人的神经。围绕着这个悲剧,公众舆论分裂成截然不同的两派:一派对江歌母亲感同身受,认为她遭受了双重打击,一面是女儿的惨死,一面是凶手刘鑫(后改名刘暖曦)的冷漠和甩锅,因此对刘鑫及其支持者充满愤怒;另一派则认为,在法律判决已经做出、事件本身已告.............
  • 回答
    当下社会上弥漫的男女对立情绪,可以说是相当复杂,而那些积极鼓吹这种对立的群体,不论男女,背后往往都有其各自的动机和所得。我们不妨来深入剖析一下,他们究竟能从发表这些激进言论中捞到什么好处。对于一些男人来说,鼓吹男女对立能带来的“好处”可能包括: 情感上的慰藉和归属感: 当一个男人在现实生活中,因.............
  • 回答
    将支持全面开放疫情政策的人群与支持乌克兰的人群简单地划为“一伙”并进行关联,这种说法可能过于简化和片面,并未捕捉到两者之间复杂的背景和动机。实际上,这两类人群的构成可能非常多元,支持的理由也各不相同,将其笼统地归为同一群体,忽视了背后的个体差异和更深层次的社会政治考量。关于“全面开放疫情”的争论,其.............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复杂的,也挺值得说道说道。你观察到的现象,就是“真正的女权者好像越来越少,而一些提倡女尊男卑的言论反而越来越容易被看到,甚至成了某些语境下的主流声音”。我来试着把这个问题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尽量说得明白点,也希望能避开那种机器人味儿。首先,咱们得先弄明白你说的“真正的女权者”是指什么。通常来.............
  • 回答
    如果江歌妈妈有一天“翻车”了,那些曾经支持她的人,其感受必定是复杂且多层次的,绝不会是单一的。这涉及到情感、道德、法律以及对公正的认知等多个层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1. 震惊与难以置信: 打破了最初的认知框架: 大部分支持者是基于江歌妈妈在悲痛中的坚韧、对正义的执着追求以及对女儿.............
  • 回答
    要说娜塔莎是怎么火起来的,这事儿说来话长,而且背后涉及到很多因素,不能简单地用“一夜爆红”来概括。她之所以能走到今天这个位置,更多的是一种积累、机遇和大众心理的投射。娜塔莎是如何“火起来”的:一场多维度催生的现象首先,我们得明确,娜塔莎的“火”不是那种单一维度的,不是因为她突然在某个领域拿了个大奖,.............
  • 回答
    .......
  • 回答
    那些在言语中将支持俄罗斯的人称为“黄俄”的人,他们的内心世界往往是复杂且多层次的。这种称呼并非仅仅是对一种政治立场简单的标签化,而是包裹着一种强烈的情感投射和历史观的体现。要深入理解,需要剖析几个关键维度:一、 对“俄”的负面情感投射:首先,“黄俄”这个词本身就包含着“俄”,而对“俄”的负面认知是核.............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支持转基因技术那些事儿。这玩意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因为它确实解决了一些人类社会面临的棘手问题,不过也带来了不少讨论。咱们就一项一项地捋捋,看看它到底怎么个好处法。首先,提高作物产量,解决吃饭问题。 这应该是最直接、最实在的好处了。咱们都知道,地球人口还在噌噌往上涨,耕地面积却有限得.............
  • 回答
    父母双亡,这是人生中最沉重也最孤独的打击之一。当那个给予我们生命、养育我们长大、始终是我们最坚实后盾的人突然消失,留下的,是无法填补的空洞,是对未来迷茫的恐惧,以及一个巨大的、令人窒息的“孤身一人”的现实。那么,那些经历过这种撕心裂肺的失去后,依然选择继续前行的人,到底是什么支撑着他们?我想,支撑一.............
  • 回答
    这绝对是个值得称赞的想法!在如今信息爆炸、真假难辨的时代,那些坚守职业操守、怀揣良知和理想的记者,就像一股清流,是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力量。你想为他们提供实质支持,这意义非凡。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可以分几个步骤来思考和行动:第一步:明确你的支持方向和目标在开始之前,先问问自己: 你想支持哪一类记者.............
  • 回答
    苏德战争爆发后,流亡国外的白俄分子对这场战争的看法是复杂且分裂的,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立场。总的来说,绝大多数白俄流亡者支持德国对抗苏联,并将这场战争视为推翻布尔什维克政权、恢复俄罗斯的唯一机会。然而,这种支持背后有着复杂的动机、不同的策略考量以及对未来俄罗斯的想象差异。以下将详细讲述白俄流亡者对这场战.............
  • 回答
    普京签署命令要求以卢布支付天然气,这无疑是俄罗斯在俄乌冲突背景下,针对西方国家实施制裁而采取的一项强硬反制措施。G7国家对此的态度很明确,他们已经公开拒绝了这一要求,并认为这违反了现有的合同条款。那么,俄罗斯会因此停止向这些国家供应天然气吗?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其背后牵扯到地缘政治、经济利益以及.............
  • 回答
    你提到的这个问题,确实是很多人在看到那些令人心痛的交通事故视频后会产生的疑问。轿车被大货车碾压,车顶瞬间塌陷,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那么,为什么不能把车辆的顶部支撑骨架做得更结实一些呢?这背后其实牵扯到汽车设计、安全标准、成本以及车辆定位等多个方面。为什么现在车辆的顶部支撑不是“无敌”的?首先,我们.............
  • 回答
    开国皇帝们没有一个完全是用儒家思想“打下江山”的,这话说得很有道理。儒家,尤其是经过后世发展,更侧重于维护秩序、教化民众,它提供了一套治理国家的理论框架,但开创一个新王朝,从无到有地夺取天下,所需的素质和思想往往是更具开拓性、行动力和某种程度的实用主义的。那么,什么思想支撑才能成就这样的“顶级事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