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支撑那些「高回答低获赞」用户持续贡献回答的动力是什么?

回答
“高回答低获赞”用户之所以能够持续贡献回答,其背后的动力是复杂且多层次的,并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详细剖析:

一、内在驱动力:自我实现与价值认同

知识分享的内在满足感: 这是最核心的动力之一。许多用户拥有特定的专业知识、技能或人生经验,他们乐于将这些知识分享出去,帮助他人解决问题。这种“助人”的行为本身就能带来强大的内在满足感和成就感,让他们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有用的。即使没有获得大量的点赞,看到自己的回答被采纳、被引用,或者收到他人的感谢,都足以让他们感到欣慰。
学习与进步的动力: 参与问答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和梳理知识的过程。为了回答问题,用户需要回顾、查找、组织和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巩固了已有的知识,还可能接触到新的信息,拓展自己的认知边界。这种持续学习和进步的状态,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驱动力。
对特定领域的兴趣和热情: 用户可能对某个领域有着深厚的兴趣,例如历史、科学、编程、文学等。他们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和分享这个领域的相关内容,即使这意味着付出很多而回报(点赞)相对较少。这种源于热爱的投入,往往可以超越对外部反馈的依赖。
建立个人品牌或声誉(长远来看): 尽管短期内点赞不高,但持续的高质量回答可能会在特定圈子或专业领域内建立起一定的声誉。这对于一些希望在某个领域留下印记、被他人认可的个体来说,是一种长远的动力。他们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回答的积累,他们的专业性和影响力会逐渐显现。
寻求认同和归属感: 尽管获赞不高,但每一个有效的回答都可能被某个有需求的人看到并受益。这种“被需要”的感觉,即使是零散的,也能让用户感受到自己属于某个社群,并且在其中扮演着一定的角色。

二、外部因素的潜在影响(不一定是直接的,但可能是存在的)

平台机制的设计(即使反馈不明显):
问题本身的价值和深度: 很多用户愿意回答那些有深度、有挑战性的问题,因为这些问题更能激发他们的思考和表达欲,即使答案可能不被大多数人“点赞”,但能够被少数真正需要的人看到并解决问题,对回答者来说也是一种价值。
答案的可见性: 平台通常会展示最新的回答或一些有助益的回答,即使点赞不多,但只要回答内容有价值,就有机会被搜索到或被其他用户看到,这种潜在的可见性也是一种激励。
鼓励性机制(即使不突出): 有些平台可能会有其他形式的鼓励,例如“问题被回答次数”、“被引用次数”、“获得感谢信”等,这些虽然不是点赞,但也能体现回答的价值。
非点赞的反馈形式:
评论中的感谢和肯定: 用户可能会在评论区收到来自提问者或其他用户的感谢、赞美或肯定性反馈,即使这些没有转化为点赞。例如,“非常感谢你的详细解答”、“你的方法很实用”等,这些温暖的反馈比冷冰冰的点赞更能触动人心。
私信交流: 有些提问者可能会通过私信与回答者进一步交流,寻求更深入的帮助,这种一对一的互动能带来更强的连接感和价值感。
竞争意识或荣誉感(间接): 即使点赞不高,但如果用户能够持续地回答各种问题,他们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也在与其他用户竞争“知识提供者”的角色。这种竞争意识,加上对自身知识的自信,也能促使他们不断贡献。
习惯与仪式感: 对于一些用户来说,每天或定期浏览和回答问题已经成为一种习惯,甚至是生活中的一种仪式。这种习惯的养成,使其能够持续地进行下去,而不需要过多的外部激励。
潜在的未来收益(机会成本低): 对于一些博主、专家或者正在建立个人品牌的人来说,在问答平台上活跃是一种低成本的曝光和引流方式。即使当前的点赞不高,但每一次高质量的回答都可能为他们带来潜在的粉丝、客户或合作机会。

三、心理特征与信念

低对外部反馈的依赖性(internal locus of control): 这类用户可能更倾向于从自身内部获得动力,而不是依赖他人的评价或认可。他们相信自己的价值不取决于外部的点赞数量,而是取决于他们自己付出的努力和带来的实际帮助。
耐心和毅力: 认识到价值的实现需要时间和积累,他们不会因为短期的低获赞而气馁,而是愿意付出持续的努力。
利他主义的倾向: 对社会责任感较强,愿意为他人的成长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积极的心态和自我效能感: 相信自己能够解决问题,并且愿意分享自己的解决方案,即使结果不尽如人意,也能够从中学习和成长。

总结:

“高回答低获赞”用户之所以能持续贡献,是一个多种动力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在驱动力(知识分享的满足感、学习进步的动力、对领域的兴趣、对价值的追求)往往是更深层、更持久的基石。而非点赞的反馈形式(感谢、肯定、一对一交流)、平台的潜在价值(问题价值、可见性)以及用户的心理特质(低外部依赖、耐心、利他主义)也共同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他们更看重的是回答本身带来的价值和帮助,而非仅仅是外部的点赞数量。这种对知识传播和价值实现的执着,是他们能够穿越低赞“迷雾”,持续贡献的强大内在力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偶尔有钱拿(笑

以上

user avatar

想了半天怎么回答这个问题,也问了自己好多遍当年还是小透明(现在也很透明)时的心境,写了很多字,又删了很多字。

最终我还是想给出一个遵从本心的回答:真的没有什么别的动力,就是喜欢写。写知乎让我快乐。而有很多赞肯定比没有很多赞更让我快乐,所以我会钻研技巧,让自己的答案更理性一点,更客观一点,更有魅力一点。

我理解写知乎答案这件事,最好是写作兴趣和回答兴趣双重驱动的。你只有拥有写作兴趣,才会抵消一部分自己回答没有赞的挫折感——而这种挫败感是小透明时期的必经之路。同样的,你只有拥有回答兴趣才会一次又一次检讨自己的答案哪里写的不好,哪里可以写的更好,哪里可以加点资料,哪里可以删去不准确的表述。


最后,写作真的是门需要时间锤炼的手艺。光有回答的兴趣没有写作的功力的小透明很难一下子克服最初的挫败感的。不过一旦写作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甚至不要求很高,这些小透明很容易成长为一方或几方话题的巨擘。同时,光有写作的兴趣却没有回答的兴趣的小透明们,一开始赞也许会积累的很快,但不久之后他们的答案都会变得套路化,变得金玉其表却腹内空空,因为他们没有兴趣去学习和添加更多鲜活的素材到答案里了。

user avatar

其实对我们这种从小众论坛和博客时代走过来的老邦瓜们来说根本不是事儿,心态可平和了。那些有赞有人气才有动力写下去的,要么是商业化试水,比如天涯连载,没人看就坑掉,因为人家盼着火了出书呢;要么就是小P孩虚荣心,以前人人网、开心网也点赞,微博也点赞,朋友圈也点赞,谁没赞还偷偷记仇,都是现在互联网这浮躁气氛搞的。

什么是浮躁?就是没耐性,付出需要立即反馈,否则就受挫折、被打击,一蹶不振。比如浮躁的幼儿园小朋友搭积木,搭完了送你小红花行吗?不行,必须搭一块表扬一句,送一朵小红花,否则就把积木踢倒、吐口水、跑去玩别的了。你在贴吧论坛知乎都能见到这种特别幼稚脆弱的小朋友(有些年龄不小了但心智还在这个水平),也不是为了连载出书出名,就是单纯虚荣,写两句就求赞求夸,再写两句再求赞,不满多少赞不更新,觉得人少了就补个自拍啥的,有人在底下说写得不好或者质疑了就大篇幅更新骂街;一旦运气好突然多了几千赞之后一下子找不着北了,开始疯狂答同类问题,答完发现没火起来,又患得患失,心态失衡,这种情况太多了。


我时常收到几个月甚至三四年前的答案被集中评论的通知(点赞通知都关了,闹心),一看,之前几十个赞忽然变成上千个,估计是被谁给带火了,这很正常,知乎的答案本来就不是时效性那么强的,早年写挺长一个答案没人搭理那不是常事吗,日后有没有机会被翻出来不重要,当时把自己的想法完整表达出来就足够了。

后来我给前公司的机构号写东西,一开始有人回「写得这么好,为啥赞不多」,我说「有价值总有一天会被挖掘出来的」,过了两个月,果然有了几百个赞,这时我当然高兴。但就算没被挖掘出来,只要看到它的人觉得有帮助,我一样挺高兴的。就这样。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