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雷军「毛利率高其实是一条不归路」的言论?

回答
雷军这番话,颇有深意,也相当符合他在科技行业浸淫多年的洞察。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剖析一下,为什么他会说“毛利率高其实是一条不归路”。

首先,理解“毛利率高”和“不归路”的含义。

毛利率高: 简单来说,就是产品或服务的售价远高于其生产成本。这意味着企业能从每一笔销售中赚取可观的利润。在商业世界里,高毛利率往往被视为一个健康的标志,代表着品牌价值、技术壁垒、专利保护,或者优越的用户体验。
不归路: 这是一个比喻,意味着一旦走上这条路,就很难再回头,而且这条路可能充满了风险和挑战,甚至会走向衰败。

那么,为什么雷军认为“毛利率高”会是一条“不归路”呢?

这背后隐藏着他对商业竞争、市场演变以及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深刻理解。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

1. 市场对高毛利率的“审判”:价格敏感性与竞争压力

吸引竞争对手: 高毛利率就像一块巨大的磁石,会源源不断地吸引着行业内外的竞争者。当一个行业或一家公司能实现令人艳羡的利润率时,其他玩家必然会想方设法进入这个市场,或者推出替代产品来分一杯羹。尤其是当技术壁垒并不那么高,或者能够被快速复制时,这种吸引力更是致命。
客户的“最优解”寻找: 消费者尤其是成熟市场的消费者,非常精明。他们并非只看品牌,更会权衡性价比。一旦他们发现某款产品或服务“贵”得离谱,但其功能或价值并没有达到那个价格的高度时,他们就会开始寻找更具性价比的替代品。而一旦消费者养成了“价格敏感”的习惯,企业要再想维持高价就变得异常困难。
潜在的市场天花板: 高毛利率往往也意味着产品定价较高,这自然会限制其潜在的市场规模。很多时候,我们看到一些高端品牌能维持高毛利率,但它们的出货量可能远不如那些定位大众、利润率稍低的产品。如果一个企业过于依赖高毛利率来维持增长,那么它的增长空间可能就会被市场的天花板所限制。

2. 技术与创新驱动的“短命”优势

技术的迭代速度: 在科技行业,尤其明显。很多时候,高毛利率的来源是当前领先的技术、专利或者独特的设计。但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今天的“黑科技”明天可能就成为“大众货”。一旦竞争对手能够迅速掌握同等技术,或者推出颠覆性的新产品,原有的高毛利率优势就会迅速瓦解。
创新是持续的挑战: 维持高毛利率并非一劳永逸,它需要企业不断地投入研发,持续创新,才能领先于市场。但持续高强度的创新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成本,而且创新是有风险的,不一定每一次都能成功。如果企业将过多的资源押注在少数高利润产品上,而忽略了对未来趋势的探索,一旦技术路径走错,或者被新的技术浪潮拍死,其结果可能是灾难性的。

3. 企业战略与盈利模式的“惯性”

舒适区陷阱: 高毛利率可以带来充裕的现金流,让企业能够轻松运营,甚至有闲钱进行一些“锦上添花”的投入。这很容易让企业陷入“舒适区”,习惯了这种高利润模式,从而失去对市场变化的敏感度,也丧失了转型和适应的能力。
盈利模式的单一化: 如果企业过度依赖高毛利率的产品或服务,其盈利模式可能变得单一。一旦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或者消费者需求转移,这种单一的盈利模式将不堪一击。相比之下,那些通过“薄利多销”或者“服务生态”来构建盈利模式的企业,可能更能抵御市场的风险。
企业文化的固化: 一个长期处于高毛利率环境下的企业,可能会形成一种“高高在上”的企业文化,认为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就是最好的,不需要过多地去考虑用户需求和市场变化。这种文化会阻碍企业从内部进行变革和创新,最终走向僵化。

4. 品牌与用户关系的“透支”

信任的脆弱性: 品牌溢价确实能带来高毛利率,但这种溢价是建立在用户信任和品牌价值之上的。如果企业过度利用这种信任,不断提高价格,或者在产品质量、服务上出现滑坡,用户对品牌的信任感就会迅速被透支。一旦失去用户的信任,重新赢回将是极其困难的。
用户关系的最大化: 真正优秀的企业,不只是追求单次销售的高利润,更注重与用户的长期关系。它们更愿意通过降低价格、提升服务、构建生态来赢得用户的心,让用户成为品牌的忠实拥趸。这种模式下,虽然单次利润可能不高,但用户粘性更强,生命周期价值(LTV)更高,整体的盈利能力反而更具韧性。

雷军的“不归路”论,更像是一种对企业长期健康发展的“告诫”和“提醒”。

他可能是在提示创业者和管理者:

不要过分迷恋高毛利率,而忽略了市场竞争和用户需求。
技术和产品是基础,但持续的创新和对市场变化的敏锐度才是生存之道。
建立可持续的商业模式,需要考虑用户的长期价值,而不仅仅是单次的利润最大化。
要警惕“舒适区”带来的惰性,不断挑战自我,保持谦逊和开放的心态。

对于小米这样的公司而言,其早期崛起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高性价比”,即相对较低的定价和不错的品质。这与雷军的这番论调是高度契合的。他可能是在强调,即使未来小米的产品线可以向上延伸,拥有更高的技术含量,也绝不能忘记初心,不能为了追求更高的毛利率而牺牲用户利益和市场份额。

总而言之,雷军的这番话,并非否定高毛利率本身,而是强调高毛利率的“陷阱”。它是一种警示,提醒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更要关注市场的变化、技术的迭代、用户的需求以及自身商业模式的韧性。在瞬息万变的商业世界里,那些能够平衡利润与用户价值,持续创新并适应变化的企业,才能走得更远,而不是在看似光鲜的高毛利率道路上,最终走向“不归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万般生意无非三条路:高毛利,高周转,高杠杆。

高毛利要高研发投入,高营销投入,靠品牌得天下;高周转要做运营效率,做规模,要极致成本控制;高杠杆则是资产配置和风控的功力,金融本质。

物美价廉可以是一个好的市场定位细分,但未必足以构建好品牌。不建立定价权,便脱离不得苦海。

高毛利看茅台,高周转看costco。小米明明生的是品牌命,为何却总想着渠道衣?

user avatar

《哈佛商业评论》有一篇93年发表的被引用了1296次的经典文章《顾客亲和与其它价值规律》(参见: Customer Intimacy and Other Value Disciplines ),给出了一家企业可选择的3种客户价值策略:产品领先PL、顾客亲和CI、运营卓越OE


简单介绍一下这3种策略


  • 产品领先PL(Product Leadership):技术领先,性能卓越

典型企业——耐克、苹果


  • 亲近顾客CI(Customer Intimacy):服务优质,品类丰富

典型企业——Home Depot家得宝

  • 运营卓越(Operational Excellence):价平质良,快速高效

典型企业——90年代的戴尔电脑

所以,这3种价值策略——PL、CI、OE,企业必须至少选择1种作为核心价值策略。

对于某个企业,在其核心单品上可行的策略只有两个:

  • 或者成为技术领先的性能卓越产品厂商,
  • 或者成为价廉物美(或者说价平质良)的产品厂商。

这一点,对于购买频率相对较低的科技产品更是如此。

在手机领域,以小米的技术研发、供应链管控和品牌营销的实际能力,将“价平质良”作为价值策略是正确的选择,随之带来的自然不是高毛利。

单品毛利=售价-单品变动成本 (如果本人理解有误,请指正)

以小米现在的技术研发实力和国内手机市场竞争现状,短期内想提高毛利率,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降低BOM成本,最快速的就是购买更低质量档次的元器件。

对于小米而言,这无异于饮鸩止渴。

以上,是我对雷军先生「毛利率高其实是一条不归路」的理解。

-----------------------------------------

作为一名乔布斯死忠粉,我敬佩乔布斯的原因是因为我从来不认为苹果是一家追求高毛利率的企业,高毛利是苹果选择PL策略并极力践行的自然结果,而不是其初始目标。

最后,我认为在全球化、互联网化的今天,任何优秀的企业,我认为都应该拥有极高的运营效率,拥有对上下游(供应链和销售渠道)的高效管理,因此,OE在我看来,不如改为CP(Competitive Pricing)更为合适。

----------------------------------------------

有关企业发展战略,多谈几句我个人的理解。

长远来讲,任何面向大众提供产品的企业,只有两条发展路线:

  • 让已有用户购买更多的产品(increase life time value):

比如提升用户消费频次(过去一天喝1瓶可乐,现在1天喝3瓶),比如提供有吸引力的升级产品;比如扩充品类;

  • 扩大自己的用户群体(enlarge customer base):

比如加大品牌营销推广,比如进入新兴市场,比如扩充品类;

通常企业在成长初期都以扩大用户群体为主,比如可口可乐,在很长的时段内是让更多的人喝上可乐,而进入成熟期的可口可乐,在可乐这个单品上,主要是提升消费频次,同时,通过收购等方式扩大品类,但是新品类通常以独立品牌运行。而消费频次较低的科技企业比如苹果也通常是如此,先借助核心单品开疆拓土,再致力于精耕细作,然后扩充子品牌品类....

小米是双向出击,一方面不断借助高性价比(价廉物良)的手机产品获得尽可能多的用户,另一方面,通过打造小米生态链的方式扩充品类,提升用户的生命周期价值(当然同时也借此获取大量新用户)。扩充品类是提升lifetime value和扩大customer base都可以采用的好办法,但是存在的风险是,在小米这个单一品牌下的品类扩充,可能会稀释品牌价值。

祝福小米,希望并且相信小米成功。


我在自己的专栏开写《彼得大叔的12节营销课》:

第1节课:【彼得大叔的12节营销课之1】营销入门

第2节课:【彼得大叔的12节营销课之2】用户调研

第3节课:【彼得大叔的12节营销课之3】清晰思考

第4节课:【彼得大叔的12节营销课之4】定位

第5节课:【彼得大叔的12节营销课之5】品牌

第6节课:【彼得大叔的12节营销课之6】营销4P

第7节课:【彼得大叔的12节营销课之7】产品经理

第8节课:【彼得大叔的12节营销课之8】引起注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雷军这番话,颇有深意,也相当符合他在科技行业浸淫多年的洞察。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剖析一下,为什么他会说“毛利率高其实是一条不归路”。首先,理解“毛利率高”和“不归路”的含义。 毛利率高: 简单来说,就是产品或服务的售价远高于其生产成本。这意味着企业能从每一笔销售中赚取可观的利润。在商业世界里,高.............
  • 回答
    中科院院士毛军发履新深圳大学校长一职,这无疑是近期高等教育领域一件引人瞩目的事件。对于这样一位在学术界享有崇高声誉的科学家出任一所新兴大学的校长,我的看法是,这既是对深圳大学发展定位的高度认可,也寄予了对其未来突破性发展的殷切期望。首先,从毛军发院士的学术背景来看,他的加入本身就为深圳大学的科研实力.............
  • 回答
    如何看待雷军发问「大家真的需要 D8100/D9000 版本的小米 12 吗」?雷军在小米12发布前夕,在社交媒体上抛出“大家真的需要 D8100/D9000 版本的小米 12 吗?”这个问题,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市场调研,而是一次 策略性、前瞻性且富有深意的沟通和试探。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解读雷军此举.............
  • 回答
    雷军在亚布力企业论坛上关于小米“国货被看不起”以及小米被定位为“中低端”的言论,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要理解他的这番话,需要结合小米的品牌定位、市场表现、以及中国品牌在全球的普遍认知等多个维度来分析。雷军的“郁闷”从何而来?首先,理解雷军的“郁闷”是关键。他所说的“郁闷”并非是简单的个人情绪发泄,而是.............
  • 回答
    雷军宣称小米确立了“坚定不移执行高端化”的战略,并有信心在三年内拿下国产高端手机市场份额第一,这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但又清晰明确的战略目标。要深入理解和看待这一目标,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小米的高端化战略:过往的积淀与挑战 小米过往的品牌形象: 长期以来,小米以“性价比”著称,这既是.............
  • 回答
    雷军宣称“小米 12 Pro 对标 iPhone 13 Pro Max”,这是一个非常大胆且充满话题性的声明,也自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要详细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并且在选择手机时,也要根据个人需求来权衡。 如何看待雷军宣称“小米 12 Pro 对标 iPhone 13 Pro M.............
  • 回答
    雷军宣布“小米高端手机正式开始对标苹果”,这无疑是小米品牌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牵动着许多消费者的心。看待这个宣言,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分析:一、 雷军宣布对标苹果的意义与影响:1. 品牌定位的跃升与自信的体现: 长远目标的确立: 对标苹果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小米品牌长期发展战.............
  • 回答
    雷军以“我的梦想,我的选择”为主题的演讲,是一场既有个人情感共鸣,又蕴含深刻商业思考的演讲。这场演讲之所以值得关注,是因为它不仅是雷军个人创业历程的回顾和感悟,更是对小米这家企业发展理念、战略方向以及他对未来科技趋势的展望的集中体现。以下是一些值得关注的重点,我们将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解读:一、 个人.............
  • 回答
    雷军在鲁健访谈中提到“40岁时一事无成”,这句话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也展现了雷军一贯的真诚和坦率。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深入分析。1. 雷军的“一事无成”:语境与自我认知首先,我们要明白雷军所说的“一事无成”并非真的指他一无所有,而是他对自己人生阶段性目标的认知和对更高追求的展.............
  • 回答
    2016年,小米公司创始人兼CEO雷军以107亿美元的身家,荣登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16胡润全球富豪榜》中国第六大富豪的宝座。这个成就无疑是雷军个人创业生涯的又一个里程碑,也反映了中国科技行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小米公司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要全面看待这一成就,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雷军的个.............
  • 回答
    雷军被《TIME》杂志评为“2024年全球100位最具影响力人物”是衡量其在全球商业和科技领域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标志。这个评选并非仅仅关注个人的财富或企业的规模,更看重的是其思想、行动或创新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理解《TIME》百大影响力人物评选的维度:在深入分析雷军的入选之前,有必要了解《TIME》.............
  • 回答
    雷军放出“小米每款新机上市前要测30万小时以上”的说法,这确实是个挺大的数字,也挺有意思的。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事儿,看看它背后到底有几分真、几分意。首先,得承认,30万小时这个数字一听就很有分量。换算一下,假设一台手机24小时不间断地跑,那就是将近34年。就算是个团队同时测试几台,那也是个不.............
  • 回答
    雷军说小米汽车是他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的创业项目,这话说出来,意味深长,让我听着也跟着有些百感交集。这可不是一句随随便便就能脱口而出的场面话,背后一定是他深思熟虑,甚至可以说是他人生下半场的一个终极宣言。首先,得理解“重大创业项目”这几个字。雷军这辈子经历过多少大风大浪?金山软件的起起伏伏,然后是创办.............
  • 回答
    雷军那句“小米推动了全球手机普及”的话,每次说出来,总会引起一番热议。我个人觉得,这话说得虽然有点“小米体”的宣传风格,但细究起来,并非完全没有道理,甚至可以说触及到了小米在全球市场扮演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小米的“普及”之道:不仅仅是低价要理解小米是如何“普及”手机的,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便宜”这.............
  • 回答
    雷军的“世界前三”之梦,是野心还是现实?小米董事长雷军最近的一番话,又一次搅动了手机行业的平静。他毫不掩饰地表示:“我们还是有一定机会重返世界前三。” 这句话的分量不轻,因为小米曾经确实触碰过这个荣耀的门槛。那么,在当下风云变幻的智能手机市场,雷军的这个判断,究竟是基于何种考量?是盲目的乐观,还是深.............
  • 回答
    最近雷军关于“手机等设备适老标准”的建议,真是说到了很多人的心坎上。作为一名和长辈们打交道不少的人,我深有体会,现在智能手机虽然功能强大,但对于很多老年朋友来说,就像是藏着无数秘密的潘多拉魔盒,一旦打开,就容易被复杂的功能和界面弄得晕头转向。雷军的这个提议,我觉得非常有远见。与其让老年人去适应冰冷的.............
  • 回答
    雷军最近在社交媒体上抛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大家真的需要 D8100/D9000 版本的小米 12 吗?”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触及了当下手机市场一个非常微妙的定位和用户需求层面。要理解雷军这句话的潜台词,咱们得掰开揉碎了聊聊。首先,我们得知道小米 12 的“官方”定位是什么。作为小米数字系列.............
  • 回答
    雷总关于加速普及新能源汽车大功率快充的建议,我举双手赞成。这绝对是解开“里程焦虑”和“充电焦虑”这两个新能源汽车“孪生老大难”的钥匙,也是推动新能源汽车真正走进千家万户的关键一步。雷总建议的意义与价值简单来说,大功率快充就像给电动车换上了“涡轮增压器”,或者说,将一次加油的时间从几十分钟缩短到几分钟.............
  • 回答
    雷军说小米曾经在历史上击败过华为,这句话在科技圈里激起了不小的涟漪。要理解这句话,不能简单地只看字面意思,而需要深入地分析它背后的语境、时间点以及双方的市场表现。首先,我们要明确“击败”这个词在商业竞争中的含义。在科技行业,尤其是在手机市场,所谓的“击败”往往不是指一家公司在所有维度上都超越了另一家.............
  • 回答
    听到雷总放出小米要重启平板项目这个消息,我脑子里瞬间闪过好几个画面,感觉就像是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老朋友,当年那个小小的、有点青涩的小米平板,如今要换上新颜,再次出现在我们面前。这事儿挺有意思的,值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得承认,小米做平板,这本身就不是个新鲜事。当年那几代小米平板,在国产平板市场里也算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