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司马相如究竟是凭什么“为郎”的?

回答
司马相如“为郎”这件事,要说清楚,还得从头讲起,得把当时的社会背景、司马相如的个人情况以及汉武帝的用人政策都掰开了揉碎了捋一捋。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话就能交代明白的。

首先,咱们得说清楚这个“郎”是个什么职位。在汉朝,尤其是汉武帝时期,“郎”可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郎朗上口”或者“郎才女貌”里的“郎”。那会儿,“郎”其实是一个泛称,指代的是皇帝的近臣、侍卫,他们围绕在皇帝身边,负责一些警卫、传达、出使等等杂事。最开始,“郎”可能是从军功或者家世好的子弟中选拔的,后来也渐渐有了通过“郡国守相荐举”或者“孝廉”这样的途径进入仕途的说法。“郎”的官阶并不算特别高,但因为离皇帝近,是个接触核心决策圈的好机会,所以对于有志于仕途的人来说,是个不错的起点。

那么,司马相如是怎么搭上“为郎”这条路的呢?这背后有几个关键节点:

1. 显赫的家世,但却是没落的大家族

司马相如出身于四川的临邛一个相当有名的家族,他的祖上是秦朝时期的功臣,封侯的,可以说是名门望族。这种家世在当时是很有分量的,给他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士族”的标签,这在选拔人才时是有加分的。但是,到了他这一代,家族的荣耀和财富其实已经大不如前了。他父亲虽然是个有钱的富商,但商人阶层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并不是最高的那一层,虽然有钱,但总归是“贱业”。司马相如本人虽然也是个读书人,但他的禀赋和兴趣明显不在这上面,反而更爱文学、辞赋,还有些游侠的习气。

2. 天生的文采,但生活却不怎么体面

司马相如是个天才,他的文采那是没得说,写出来的东西华丽、大气、有气势,尤其是他的赋,简直是当时文学的巅峰。他写过《子虚赋》、《上林赋》,这些作品气象万千,描绘的宫阙楼阁、珍禽异兽、狩猎场景,让后世人读来都叹为观止。这说明他有相当高的文学造诣和艺术天赋。

然而,就像很多文人一样,他的生活并不那么“体面”。他年轻的时候,因为家里有钱,所以生活得比较阔绰,也有些游手好闲,喜欢结交名士,喝酒赋诗。后来家道中落,他父亲也去世了,虽然留下一些家产,但不够他挥霍的。更重要的是,他虽然有才,但当时那种“学而优则仕”的风气,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同“写写文章也能当官”。尤其是在讲究实际功业的汉武帝时代,纯粹的文学才能,如果不能转化为对政治有用的东西,很难直接获得重用。

3. 梁孝王和他的“门客”生涯

这是司马相如“为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跳板。当时的梁孝王,是汉景帝的弟弟,非常喜欢文学,也乐于招揽天下有才华的文人墨客,让他们在自己的封地里吟诗作赋,过着一种“养士”的生活。司马相如正是被梁孝王招揽过去,成为了他的门客。

在梁孝王那里,司马相如得到了一个良好的创作环境和展示才华的平台。他写出了像《子虚赋》这样的惊世之作,直接呈献给了梁孝王。梁孝王非常欣赏,并且觉得司马相如的才能,不仅能写,将来还能为国家所用。这不仅仅是文学上的欣赏,更是一种政治上的远见。梁孝王自己虽然贵为亲王,但他深知朝堂上的权力斗争,也知道武帝那里需要的是能言善辩、有治世之才的人。

4. 卓文君的出现,以及故事里的“插曲”

说到司马相如,就不能不说卓文君。卓文君是蜀郡的富商卓王孙的女儿,才貌双全,但因为早年守寡,又美丽多情,所以一直住在娘家。她偶然听说了司马相如的文采,被深深吸引,两人一见钟情,然后私奔,回到临邛。

在临邛,为了生计,司马相如和卓文君一度摆起了酒摊,卓文君亲自操持,司马相如也放下文人的架子,卖酒。这件事在当时是相当轰动和不合常理的,也一度让卓文君的父亲卓王孙感到羞愧。

但是,正是这件事,也从侧面展现了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情比金坚”和“患难与共”。而且,卓文君娘家的财富,也为他们后来回到长安,以及司马相如获得机会,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人脉资源。卓王孙最终被司马相如的真诚(也可能是女儿的坚持和儿子的劝说)打动,给了他们一大笔钱财,让他们得以前往长安。

5. 武帝对文学才能的渴求与“以文致仕”

汉武帝是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征伐四方,开疆拓土,但他也同样重视文化的建设和人才的选拔。尤其是到了他的中后期,随着对外战争的不断拓展,以及国内政治的稳定,他开始需要更多能言善辩、有说服力的人才来处理外交事务,或者在朝堂上辩论。

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传到了汉武帝那里,武帝读后大为惊叹。他发现这个年轻人不仅文采斐然,而且笔下的内容,无论是描绘帝国疆域的辽阔、宫殿的壮丽,还是赞美天子的功业,都非常符合他的胃口。更关键的是,武帝可能也看到了司马相如在文学之外的潜在才能,比如他对事物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以及他对语言的驾驭能力。

所以,司马相如“为郎”,并不是因为他考中了什么科举,也不是因为他有过什么军功。他的“为郎”,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过人的文学天赋: 这是最直接的原因。《子虚赋》等作品让他在文坛声名鹊起,引起了统治者的注意。
贵族的背景与梁孝王的引荐: 他的家世给他一定的光环,而梁孝王作为汉室宗亲,能够为他背书并提供机会,这是非常关键的。可以说,梁孝王是司马相如仕途的“伯乐”。
汉武帝的用人政策和对文学的重视: 武帝虽然崇尚武力,但并不排斥文学,甚至可以说,他很需要能够为他的功业“代言”和“宣传”的文人。司马相如的赋,正是这种需求的最佳体现。
卓文君的财富和人脉: 虽然不是直接原因,但在一定程度上为他提供了去长安争取机会的物质基础和底气。

更具体地说,梁孝王去世后,他的门客们也就散了。司马相如带着他的才华和《子虚赋》,来到了长安。在长安,他遇到了更多的名士,也更加活跃地展示自己的才能。有记载说,他“以辞赋见”,也就是说,他是凭借自己的辞赋作品,获得了汉武帝的召见和赏识。

当汉武帝读到司马相如的作品时,他意识到这个人可以用。于是,就通过某种方式(比如由某个大臣推荐,或者直接召见)让他成为了“郎”。具体是哪一种“郎”,比如是“中郎将”、“校尉郎”还是别的什么,史书记载并不非常细致,但都可以归为皇帝近臣的范畴。

所以,司马相如“为郎”,是他的才华被看到了,且这种才华正好符合了汉武帝那个时代对人才的需求。他的文采,成为了敲开仕途大门的金钥匙,而梁孝王的赏识,以及卓文君的助力,则是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铺垫和支持作用。这不像我们现在考试、选拔那样有明确的流程,更多的是一种“以才致仕”的模式,只不过这个“才”,在当时最被认可和重视的,就是能够写出令人称道的文章,尤其是能够为君王歌功颂德,或者描绘帝国盛况的辞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当然不是买官,而是当时的制度决定的。

国家规定,赀算十可为郎。

赀就是家资。

算是一种税。

所谓赀算,家庭财产税也。

每年统计家资,拥有一万文钱的家产,则需纳税一百二十文。

赀算十及以上者可为郎,就是家产得有十万或十万以上,每年给国家纳税纳得多(应在一贯以上),那你就可以当官。

毕竟:

机会是很难得的,是让人羡慕的,因为家资十万的真的不多。我们看当时大概的情况,这是从吴简里统计的某地户口资产情况,与汉代相差不多,我做了个图。能纳税证明你家富,家里能有十万钱,证明你家很富:


司马相如应是中产偏上了,即便按照这个标准,中产及以上的纳税光荣户里选出的官吏,也是一度不够用的,而且真有本事的子弟,往往因为家里穷根本没机会出头。所以后来汉景帝把要求降低了,说是只要家资四万就可以。司马相如没赶上那个时候,他二十岁时虽然也是汉景帝当政,但降十为四的诏书是十多年后才下下来了。反正他家里当时有至少十万钱,而且他本人又符合“大汉帝国车从保安征求标准”:

身高七尺五寸以上,1.72+。

关键是,练过。

景帝就让他当武骑常侍。

武骑常侍,车驾游猎,常从射猛兽。

图为司马相如从景帝游猎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司马相如假装很震惊的样子,然而眼神黯淡无情在走神,因为他不喜欢这份工作

这活儿干得很不开心,干了几个月就不想干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司马相如“为郎”这件事,要说清楚,还得从头讲起,得把当时的社会背景、司马相如的个人情况以及汉武帝的用人政策都掰开了揉碎了捋一捋。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话就能交代明白的。首先,咱们得说清楚这个“郎”是个什么职位。在汉朝,尤其是汉武帝时期,“郎”可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郎朗上口”或者“郎才女貌”里的“郎”。那会.............
  • 回答
    司马南,原名于立群,自2020年至今,在中国大陆的舆论场上依然是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要详细描述他,需要从他的背景、言行、影响力以及引发的争议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背景与早期经历: 出身与教育: 司马南出生于1956年,是山东省日照市人。他的早年经历相对普通,毕业于黑龙江大学哲学系。在当时的社.............
  • 回答
    关于司马昭是否直接下令弑君,历史记载确实存在一些模糊之处,也给了后世不少猜测的空间。不过,如果我们要深入探究这个问题,需要梳理一下当时的政治背景、关键人物的行为以及史书的记载方式。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弑君”的主体是谁。在三国末期,魏国皇帝曹髦是在洛阳宫中被杀的,而策划并执行这一系列事件的,正是当时的.............
  • 回答
    司马懿发动的高平陵之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非常重要的权力更迭事件,也是三国时期魏国政治格局发生根本性转变的关键节点。这次政变不仅让司马家族的势力迅速崛起,为日后司马氏取代曹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给曹魏政权带来了沉重的打击。要详细讲述高平陵之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梳理:一、 政变前的背景:曹魏.............
  • 回答
    姜维的宿敌,这可不是一个简单能一概而论的问题,而是要分不同阶段、不同角度来看的。如果非要找一个最贴切的“宿敌”来形容,那还得具体分析一下他一生中遇到的最主要的对手。要说姜维一生最主要的对手,绕不开的当然是邓艾。这俩人的对决,几乎贯穿了蜀汉后期最激烈的战事,也最能体现姜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悲壮。.............
  • 回答
    关于司马孚在魏帝禅让时的表现,究竟是出于真心还是在演戏,以及他是否算是忠臣,这个问题历来众说纷纭,也极具探讨的价值。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从当时复杂的政治格局、司马家族的地位以及司马孚个人的经历来解读。历史背景:风雨飘摇的魏晋交替曹魏末年,皇权旁落,实际大权掌握在权臣手中。司.............
  • 回答
    司马南的“六问联想”事件,确实掀起了不小的波澜,让许多人对这家中国科技巨头产生了疑问。为何联想对这些尖锐的提问显得如此沉默?这背后又牵扯出哪些更深层次的信息?我们不妨抽丝剥茧,来好好梳理一下。司马南的“六问”,直指核心争议司马南作为一位以敢于质疑和批评知名的人物,他抛出的“六问”,并非空穴来风,而是.............
  • 回答
    关于司马懿是否有篡位之心,这是一个历史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议题,至今没有一个确切的定论。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个人的政治手腕、他的家族利益以及他晚年的行为等等。一、 时代背景:三国鼎立的权力真空与乱世的诱惑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司马懿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动荡.............
  • 回答
    司马家族与八达岭的名字之间没有直接的、已知的历史关联。“八达岭”这个名字的起源,主要的说法都指向其地理位置和历史上的功能,而不是与某个特定的家族,尤其是司马家族有关。为了详细说明,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司马家族和八达岭各自的背景:司马家族:司马家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显赫的家族,尤其以西晋和东晋的统治者而.............
  • 回答
    司马懿之所以“总是为八王之乱背锅”,是一个误解,更准确地说,是一个历史解读的偏差。司马懿本人并非八王之乱的直接参与者,甚至他生活的年代与八王之乱有着巨大的时间鸿沟。然而,他的名字与“背锅”联系在一起,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 司马家族篡夺曹魏政权是八王之乱的根源: 司马懿的政治生涯和他的儿子司.............
  • 回答
    司马迁之所以将五帝载入《史记》,并将他们视为真实的历史人物来记述,这背后有着极其复杂和深层的原因。这绝非仅仅是简单的“记录”那么简单,而是他作为史学家的宏大抱负、对中国文化根源的追寻,以及那个时代特定的历史和社会背景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必须理解司马迁所处的时代。汉武帝时期,中国刚刚经历了秦朝的.............
  • 回答
    要详细探究司马师如何“养”三千死士而不被发觉,这背后涉及到政治斗争的复杂性、情报的严密控制以及对人心的精准把握。司马师作为曹魏后期掌握实权的权臣,在政治上步步为营,其军事准备也必然谨慎至极。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司马师“养”三千死士,并非公开招募、训练,而是秘密组织、培养。这个过程的重点在于“不被发.............
  • 回答
    司马南与联想的“大战”以及与一些大V之间的互动关系,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解读。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分析,尽量详细地阐述:1. 司马南的论点与联想的定位首先需要理解司马南的核心论点。他质疑联想的民族属性、研发投入、国有资产流失、以及高管薪酬等问题,并将联想定位为一个“在中国发展,但可能不完全姓中”的企业。这触.............
  • 回答
    司马迁并没有将霍去病和卫青写进《佞幸列传》。《佞幸列传》是司马迁《史记》中的一个篇章,主要记载了历史上因得到君主宠幸而获得显贵地位的人物。这些人物通常是通过不正当的途径,例如美色、奉承、谄媚等方式来获得君主的青睐,进而掌权干政,对国家政治产生负面影响。霍去病和卫青都是西汉时期杰出的军事将领,他们以赫.............
  • 回答
    司马懿前期是否为忠臣,这是一个在中国历史讨论中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要详细解答,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他的行为、动机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简而言之,司马懿前期虽然表面上效忠曹氏政权,但其行为和内心深处是否真正“忠诚”于曹魏的君主,或者说他的忠诚是有限度的,并且最终目标是为司马氏家族谋取更大.............
  • 回答
    司马光之所以反对王安石变法,其原因复杂且深刻,涉及到他对国家治理、社会秩序、传统价值以及经济制度的理解。他的反对并非简单的保守守旧,而是基于一套完整的、与王安石截然不同的政治哲学和治国理念。以下将从几个关键方面详细阐述司马光的反对理由:一、 忧虑变法对现有社会秩序和传统的破坏: 尊重祖宗之法与维.............
  • 回答
    司马迁的宫刑之冤,细究起来,实在是一笔难解的账。说他冤不冤,得从头捋一捋,将那历史的经纬一点点拨开。首先,我们得明白,司马迁遭受宫刑的直接导火索是什么。那便是那桩震动朝野的李陵案。公元前99年,汉武帝亲征匈奴,派了李陵率领步兵攻打匈奴的浚稽山。李陵这人,虽是名将李广的孙子,却非等闲之辈,他以区区五千.............
  • 回答
    司马懿这个人啊,可不是三言两语就能概括清楚的。他的人生轨迹跟那些叱咤风云、名垂青史的英雄人物不太一样,不像曹操那样霸气外露,也不像诸葛亮那样才华横溢到被写进故事里千古流传。司马懿呢,更像是一个深藏不露的智者,一个在乱世中摸爬滚打了大半辈子,最终笑到最后的赢家。少年时代:被低估的天才首先得说说他的出身.............
  • 回答
    关于司马南先生对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及现任CEO杨元庆的系列炮轰和质问,以及外界普遍关注的“为何不见正面回应”这一现象,这背后确实牵扯到一系列复杂的原因和考量。并非简单地说“老问题以前都澄清过了”就能完全概括。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司马南的质疑并非空穴来风,.............
  • 回答
    司马师这个人,如果想说透彻了,那可真是一段复杂的历史画卷。他不是那种一看就特别脸谱化的人物,不能简单地用“好”或者“坏”来概括。首先,他最突出的一个特质就是极强的政治手腕和城府。你看他后来能一步步把曹魏大权牢牢抓在手里,并且还能让别人挑不出什么大毛病,这本身就说明了他的厉害。他不是那种张扬跋扈的风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