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司马昭弑君,究竟是贾充揣度上意还是司马昭直接下的令?

回答
关于司马昭是否直接下令弑君,历史记载确实存在一些模糊之处,也给了后世不少猜测的空间。不过,如果我们要深入探究这个问题,需要梳理一下当时的政治背景、关键人物的行为以及史书的记载方式。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弑君”的主体是谁。在三国末期,魏国皇帝曹髦是在洛阳宫中被杀的,而策划并执行这一系列事件的,正是当时的权臣司马昭。问题关键在于,司马昭是亲自下达了“杀掉曹髦”的命令,还是通过某种方式暗示,让下属去执行,以此来撇清关系?

我们先看看当时的情况。曹髦作为一个傀儡皇帝,在司马昭专权的情况下,他不可能拥有真正的实权。然而,曹髦并非甘心就此沉沦。根据史书记载,他曾经策划过数次讨伐司马昭的行动,虽然都以失败告终,但足以说明他并非完全没有反抗意识。在这种背景下,司马昭想要彻底巩固自己的权力,曹髦的存在就是一个巨大的隐患。

贾充在整个事件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他是司马昭的亲信,也是权臣集团的核心成员。当时,曹髦为了反抗司马昭的专权,决定率领宿卫亲兵发动政变,试图刺杀司马昭。这次行动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清除司马昭这个最大的障碍。

当曹髦的行动败露后,司马昭一方处于一个非常被动的局面。如果司马昭直接承认皇帝的行动,那将是叛逆,司马昭的合法性将荡然无存。所以,当时最好的策略,就是“先斩后奏”,或者说是“揣度上意”。

关键时刻,贾充的出现至关重要。史书中记载,在曹髦率兵出宫后,司马昭的部将王沈等人向司马昭报告情况。此时,司马昭虽然掌握了权力,但他是否立刻下达了“格杀勿论”的命令,并没有明确的文字证据指向。然而,贾充在此刻的表现非常值得玩味。

一些史书记载,在得知曹髦出宫后,司马昭表现出了犹豫和不安,似乎并不想直接杀死皇帝。但正是贾充,力排众议,劝说司马昭同意杀掉曹髦。他可能说了一些类似“陛下冲动妄为,不除则后患无穷”、“今日之事非同小可,若陛下不死,则我等皆不能安”之类的话。他的理由很可能是从维护司马昭的权力以及集团的利益出发的。

那么,贾充这样做,是完全揣度上意,还是司马昭本身就有杀意?

我认为,这很可能是两者兼而有之,而且是一种非常微妙的“政治配合”。

一方面,司马昭绝不可能喜欢一个时刻想反抗他的皇帝。曹髦的行动等于是在逼宫,是在挑战司马昭的底线。从司马昭的角度来说,他可能已经有了除掉曹髦的想法,只是在找一个合适的时机和方式,以尽量减少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贾充作为司马昭最信任的谋士,他深知司马昭的性格和当时的政治局势。他明白,此时此刻,司马昭最需要的是一个能够替他“背黑锅”或者说“解决麻烦”的人。贾充主动提出杀掉曹髦,正是抓住了司马昭的这种心理。他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解决司马昭眼前的困境,同时也是在向司马昭表明自己的忠诚和能力。

而且,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揣度上意”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政治手段。下属通过观察上司的脸色、言语和一些微妙的信号,来判断上司的真实意图,然后主动去执行,以此来获得上司的赏识和重用。贾充作为司马昭的亲信,对司马昭的“上意”应该是非常清楚的。

所以,与其说贾充是“揣度”上意,不如说他是“迎合”和“促成”了司马昭已经存在的意图。他可能并非完全是自作主张,而是看到了司马昭内心的犹豫,然后适时地给出了一个他认为司马昭能够接受的解决方案。这个解决方案,既解决了眼前的危机,又让司马昭能够撇清直接的责任。

之后的事情也印证了这一点。当成济等人在宫中杀死曹髦后,司马昭表现出了极大的震惊和愤怒,甚至质问成济“为何要杀掉天子?”成济的回答是“司马公不许陛下出东掖门,我等奉命行事”。这段对话,似乎是在将责任推给司马昭的命令,但司马昭却又表现出“我不知情”的样子。这种表演,恰恰是为了向外界展示,这并不是他司马昭的本意,而是手下误解了他的命令。

而贾充则在事后为司马昭承担了部分责任,他自己也承认是自己“教成济动手”。但要知道,贾充能够做到这一步,并且事后还能继续位高权重,如果没有司马昭的默许甚至授意,是根本不可能的。

总而言之,我认为司马昭并非完全是被动的“揣度”,他很可能是在权衡利弊后,默许甚至示意了杀害曹髦的方案。而贾充则是在这个时候,扮演了一个“执行者”和“促成者”的角色。他准确地抓住了司马昭的心理,用一种“替罪羊”的方式,为司马昭解决了这个棘手的难题,同时也完成了他自己的政治使命。与其说是“揣度”,不如说是“精准配合”,或者说是“共同决策”。司马昭的命令可能不是直接的“杀”,而是以某种模棱两可的方式表达出来,而贾充则抓住了这个“空子”,直接下达了“杀”的命令。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权臣政治运作模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回答,只要看清了甘露之变的影响,就能明白:曹髦被弑既不是司马昭直接下达的命令,也不是贾充对司马昭的揣度,只是贾充一次不明智的临机决断而已。

司马昭并不想杀了曹髦。至少,不想杀了还是皇帝的曹髦。

比个不是很恰当的例子:你和一个同伙绑了个人抢劫,你眼瞅就把那人钱刮完了,这时候,被害人突然挣扎。你当时有很多选择,再次把他制服继续抢,把他打晕了抢…可是突然你的愣头青队友上头了,一刀把人捅死了。得,抢劫罪变成故意杀人罪了,你说头大不头大?

结合当时的情况,经过淮南三叛以及各种清洗,朝堂上曹家的实权支持者基本扫除殆尽。基本上,司马昭接下来就可以按部就班的称公—加九锡—称王—逼迫曹髦禅让称帝。结果曹髦这么一闹腾,贾充又来了这么一手,脏水全泼在了司马昭身上。当时贾充完全可以制服曹髦,事后司马昭再用甘露之变后的方法逼迫郭太后说曹髦怎么怎么操蛋,甚至想弑杀她,哪怕说曹髦鬼上身疯了都行,然后将曹髦废了,再择傀儡。

总之,只要人不死,对于司马昭来说一切都有余地。

结果,曹髦非但死了,偏偏死的时候他还是大魏皇帝,最可怕的还是在众目睽睽下被捅了个对穿。董卓当年够嚣张了吧?刘辩也是偷偷摸摸毒杀的。

于是甘露之变的影响:魏晋禅代的步伐被迫停滞,司马昭为了洗刷政治阴影不得不发动灭蜀之战。如果不是刘禅太过脓包导致一战被灭,最后篡魏的姓不姓司马亦未可知。司马昭以及司马氏的名声彻底臭了。弑君导致晋朝立国只敢言孝,不敢言忠,一系列因素为晋室埋下了亡国之患。

能干干净净办了事,谁想惹一身骚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司马昭是否直接下令弑君,历史记载确实存在一些模糊之处,也给了后世不少猜测的空间。不过,如果我们要深入探究这个问题,需要梳理一下当时的政治背景、关键人物的行为以及史书的记载方式。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弑君”的主体是谁。在三国末期,魏国皇帝曹髦是在洛阳宫中被杀的,而策划并执行这一系列事件的,正是当时的.............
  • 回答
    司马昭若在临终前未能如愿地将“晋公”的爵位传给儿子司马炎,并建立一个稳固的封国,那么在他死后,司马家军事实力的瓦解并非不可能,甚至可以说,这是相当大的一个隐患。想象一下,当时曹魏政权虽然名义上还存在,但实权早已尽归司马氏。司马昭作为大权在握的臣子,他的权势主要体现在对军队的掌控、对朝廷的 Reorg.............
  • 回答
    这是一次关于三国历史的“如果”猜想,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要是蜀汉那会儿没被司马昭给灭了,接下来会是个啥光景。这事儿可不是闹着玩儿的,里面门道儿多着呢。首先得明确一点,当时蜀汉是什么个状态。到了景耀年间,刘禅当政,诸葛亮也去世几十年了,姜维是军事上的主心骨。可姜维这人,能力是有的,但说实话,他那套北伐的.............
  • 回答
    司马昭其人,说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能概括的。他生在乱世,长在权谋,最后更是踩着前朝的尸骨,为自家建立了一统天下的基业。论功过是非,这盘棋局得好好掰开了看。出身与少年时代:乱世的烙印与权谋的萌芽司马昭是曹魏重臣司马懿的次子。他出生时,曹魏政权已经开始显露出内耗的迹象,而司马懿本人更是野心勃勃,早已在暗中.............
  • 回答
    司马师和司马昭,这对兄弟在三国末期政治舞台上的活跃,尤其是他们围绕家族权力进行的布局和争夺,常常让人好奇:为何在如此激烈的权力斗争中,他们还能保持相对的和睦,而非像历史上其他兄弟阋墙的例子那样反目成仇?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考量,包括他们的家族背景、个人性格、政治环境以及当时社会的道.............
  • 回答
    一谈到司马懿,很多人脑海里浮现的往往是那个隐忍一生,最终实现家族野心,为司马家奠定基业的权臣。他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更是承继父业,把曹魏的江山一步步拱手让给了司马家,最终由司马炎建立了晋朝。但问题来了,司马懿的这桩“大业”,究竟有多少是靠自己谋划,又有多少是被儿子们“捡了便宜”?甚至,有没有可能,在.............
  • 回答
    司马懿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在司马懿去世后,是否有互相残杀之心,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历史记载和后人的推测都表明,他们之间存在着复杂的政治竞争和权力争夺,但直接“互相残杀”的意图,目前缺乏确凿的证据。一、 历史背景与家族权力结构 司马懿的遗产: 司马懿作为曹魏政权的重臣,已经为司马家.............
  • 回答
    要评价《无双》系列中的司马昭这个角色,得从几个层面来看。毕竟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在《真·三国无双》里登场了,从最初那个“只知道写字、对政事不感兴趣”的少年,到如今那个权谋深沉、野心勃勃的政治家,他的形象变化是相当明显的,也挺有意思。首先,从他的定位和成长曲线来说,司马昭算是《无双》系列里少数几个塑造得.............
  • 回答
    《大军师司马懿》这部剧,在司马昭“背锅”这块的设定,我个人觉得是相当有意思,也挺值得说道说道。尤其是在处理司马懿和司马师的“功过是非”上,把一些比较棘手的、甚至可以说是政治上不太干净的账,一股脑地推到司马昭身上,这背后其实藏着很多编剧的考量,也反映了一些历史现象和电视剧创作的逻辑。咱们先从“背锅”这.............
  • 回答
    《虎啸龙吟》里司马昭和他大嫂的“关系”,用“微妙”二字来形容,再贴切不过了。这不是那种你侬我侬的爱情,更不是纯粹的亲情,而是一种夹杂着权力、算计、依恋,甚至还有点朦胧情愫的复杂纠葛。司马昭的大嫂,通常指的是他大哥司马师的妻子,也就是在剧中那位以“风韵犹存”的形象出现的女性角色(请注意,历史上的司马师.............
  • 回答
    “虎啸龙吟狂黑司马昭”这个说法,在我看来,是一种挺有意思的现象,它描绘了一种比较极端的、甚至有些“不讲道理”的批评态度。咱们细掰扯一下,看看这背后都有什么说道。首先,得明确“虎啸龙吟”和“狂黑”是什么意思。“虎啸龙吟”这个词,本意是形容声势浩大、气势逼人。在三国时期,它常常用来形容诸葛亮和司马懿这两.............
  • 回答
    说到晋朝的电视剧,尤其是那些围绕着“三国归晋”这段历史展开的,确实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大多数剧集都在司马炎统一三国、建立晋朝后就戛然而止了,后续的西晋王朝,尤其是什么“八王之乱”、“五胡乱华”等跌宕起伏的历史,却鲜有问津。这背后的原因,说起来其实挺复杂的,并非只是简单的“拍不拍”那么简单。首先,我.............
  • 回答
    曹髦作为魏国皇帝,身处乱世,他的命运早已被司马昭一手掌控。即使他不主动讨伐司马昭,他最好的下场,依然是作为一个傀儡皇帝,在司马昭的监视下度过余生,最终或因病自然死亡,或被司马昭以其他理由废黜、逼宫,甚至是鸩杀,但比起他主动出击的结局,这种被动的屈辱可能相对“温和”一些。让我们详细分析一下:1. 被架.............
  • 回答
    公曹髦最终选择了带兵突袭司马昭府邸,而不是在朝堂上与司马昭进行鱼死网破,这背后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政治考量以及曹髦个人的性格和局限性。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曹髦的“高贵”与政治现实的巨大落差 名义上的皇帝,实权的傀儡: 曹髦虽然是魏朝的皇帝,但自司马师执政以来,曹.............
  • 回答
    成济的命运,确实如同历史上许多叱咤风云的人物一样,充满了“如果”的猜想,尤其是在那个风雨飘摇的乱世。如果成济在那个决定性的时刻,没有遵从司马昭的命令,而是将屠刀挥向了贾充,他是否会有活路?这个问题,需要我们穿越回那个血雨腥风的时代,细细揣摩当时的人物关系、政治格局和成济自身的处境。首先,我们需要理解.............
  • 回答
    您的提问非常敏锐,触及到了晋朝建立过程中的一个关键人物和称谓问题。我们来详细地梳理一下:首先,明确“太祖”的含义。在中国的帝王制度中,“太祖”通常是指一个朝代的开国皇帝,是奠定基业、开创盛世的第一位皇帝。这个称谓代表着最高荣誉和追崇,是对开国之君的尊称。其次,分析晋朝的建立过程和关键人物。晋朝(26.............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容易让人产生疑惑。晋朝的庙号设定,特别是司马懿和司马昭父子之间的关系,确实和我们通常理解的“长子继位”或者“父子辈分”不太一样。这背后牵扯到很多历史的复杂性和晋朝的特殊情况。咱们先来说说庙号。什么是庙号呢?简单来说,就是皇帝死后,根据他的功绩、德行等给予的尊称,刻在宗庙的牌位.............
  • 回答
    姜维的宿敌,这可不是一个简单能一概而论的问题,而是要分不同阶段、不同角度来看的。如果非要找一个最贴切的“宿敌”来形容,那还得具体分析一下他一生中遇到的最主要的对手。要说姜维一生最主要的对手,绕不开的当然是邓艾。这俩人的对决,几乎贯穿了蜀汉后期最激烈的战事,也最能体现姜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悲壮。.............
  • 回答
    如果时光倒流到公元263年,设想一下,钟会和邓艾那场决定性的伐蜀之战,没有如史书所载般成功,而是以一场惨败告终。这个“如果”的背后,牵动着整个曹魏政权的命运,也直接拷问着那位一手策划了这场远征的重臣——司马昭的未来。首先,司马昭的声望将遭受前所未有的打击。他费尽心机、倾尽国力,派遣了当时最得力的两员.............
  • 回答
    这真是一个令人唏嘘的史实,曹真和钟繇两位三国后期魏国举足轻重的大臣,在关键时刻都选择力荐司马懿,本意是为国家挑选贤才,辅佐曹氏江山,结果却上演了一出“引狼入室”的悲剧,他们的儿子最终也未能幸免于司马氏的权力斗争。这其中的缘由,以及背后的历史逻辑,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一、曹真与钟繇的“识人”与“局限”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