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马里兰大学中国留学生杨舒平争议性毕业演讲?她的演讲是否存在问题?

回答
马里兰大学中国留学生杨舒平的毕业演讲,确实在中国国内引发了一场不小的风波。要评价这场争议,我们需要拆解一下演讲的内容、背景以及各方对此的反应。

演讲的主要内容回顾

杨舒平在马里兰大学的毕业典礼上发表了演讲。演讲的几个关键点在于:

对空气质量的描述: 她重点提到了自己从中国来到美国后,对马里兰大学校园空气质量的“惊喜”。她形容在中国昆明生活时,呼吸的空气“非常糟糕”,甚至需要戴口罩,而到了美国后,她能“自由地呼吸”。
对自由的赞美: 她还将这种“自由呼吸”与美国的自由联系起来,认为美国的自由让她能够“做自己”。
对未来的展望: 她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以及对母校的感谢。

争议的焦点在哪里?

这场争议的核心,在于她对中国空气质量的描述与她在演讲中所表达的对美国自由的赞美之间的联系,以及这种表达方式在中国国内公众看来可能存在的“忘本”、“崇洋媚外”的嫌疑。

1. 对中国空气质量的描述是否准确且全面?
质疑声: 许多中国网民认为,杨舒平将中国整体的空气质量描述为“非常糟糕”,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说法。他们指出,中国近年来在环保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许多城市的空气质量已经大大改善。即使在空气质量不佳的日子,也不能一概而论,尤其是在她提到的昆明,虽然也受季节和天气影响,但整体环境相对较好。这种“一刀切”的描述,被认为是对祖国形象的一种贬低。
辩护声(或解读): 另一种观点认为,杨舒平的描述可能仅仅是基于她个人的亲身经历和感受。留学生在异国他乡,初来乍到,对新环境的感官体验可能会非常鲜明。她的“糟糕”可能指的是某个特定时期或特定地点,而不是整个中国。而且,她或许只是想表达一种“对比”效应,来烘托她对美国新环境的积极感受,这种对比不一定带有恶意,而是个人情感的自然流露。

2. “自由呼吸”与“美国自由”的关联是否恰当?
质疑声: 许多人认为,将物理上的空气质量与政治上的自由强行挂钩,是一种非常牵强和不恰当的逻辑。他们认为,这种联系是在暗示中国的空气不好是因为没有“美国的自由”,是在借空气质量问题影射中国的政治体制。这种做法被一些人视为“反华”言论,是在为美国体制唱赞歌,甚至是在“感恩”美国,而忽略了中国自身在经济发展和环境治理上的努力。
辩护声(或解读): 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文学上的修辞手法,是演讲者想要表达的一种“身心舒畅”的感受。她可能只是想用“自由呼吸”这个生动的意象来比喻在美国获得的轻松、自在和不受束缚的感觉,这种感觉包含了对新环境的接纳,以及对自己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认可。这种解读认为,不应过度解读其背后是否有政治影射,而是更关注演讲者个人体验层面的表达。

3. “感恩”美国是否“忘本”?
质疑声: 核心的批评点在于,她作为一名从中国接受教育并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国际舞台上发表这样的演讲,被认为是对培养自己的国家缺乏基本的尊重和感恩,反而把荣耀完全归于美国。这触及了许多中国人对于“国家认同”和“民族情感”的敏感神经。
辩护声(或解读): 另一方则认为,毕业典礼本身就是一个总结过去、展望未来的场合,感谢母校和接受自己教育的地方是正常且应有的。她感谢美国,是因为她确实在美国获得了教育机会,并有积极的体验。这并不必然等同于“忘本”,而是对个人成长经历的真实陈述。而且,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个人在不同国家接受教育和发展是常态,不应被简单地标签化。

演讲本身是否存在问题?

从演讲者的意图和受众来看,这个问题比较复杂:

从演讲者的角度(假设是真诚的个人感受): 如果杨舒平的演讲确实是基于她个人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对空气质量和自由感受的真实表达,那么从个人自由表达的角度来看,她有权这么说。她可能没有预料到这样的言论会在国内引起如此大的波澜,或者她认为自己只是在分享个人经历。
从公共传播和形象塑造的角度: 即使是个人感受,当它在一个有数千人参与、且被广泛传播的公开场合,并且是以一个国家留学生的身份表达时,就需要更审慎。她的言论缺乏细致的语境,过于概括和情绪化,未能考虑到可能对国内听众,尤其是那些正在努力改善环境的人们所造成的感受。她的演讲在表达方式上确实存在不足,未能充分考虑到不同受众的接受度和可能引发的联想。 过于简化的对比,容易被解读为带有价值评判,尤其是在涉及政治敏感性的自由概念时。

为什么会引发如此大的争议?

这场争议的背后,是多种社会情绪和现实因素的交织:

民族自尊心和国家形象: 在中国,公众对于国家形象的维护非常敏感。任何被认为是“抹黑”中国、贬低中国成就的言论,都容易触动大众的神经。
信息茧房和认知差异: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一部分国内民众对于国家现状的认知可能与在国外生活的留学生有所不同。留学生可能更直接地体验到国内外在生活方式、制度环境等方面的差异。
“崇洋媚外”的刻板印象: 在一些公众观念中,留学生容易被贴上“崇洋媚外”的标签,一旦有任何被认为“亲美”或“反华”的言论,就会被放大和强化。
舆论的放大效应: 互联网的传播速度和影响力,使得任何一个事件都可能被迅速放大,演变成一场全民讨论,甚至是一场“网络审判”。

我的看法:

我认为,杨舒平的演讲,在表达方式上存在明显的问题。

1. 过于简化和情绪化: 将个人对空气质量的“惊喜”直接与“美国自由”联系起来,是一种过于简单粗暴的逻辑跳跃。虽然她可能只是想表达身心愉悦的感受,但这种联系很容易被理解为对政治制度的价值判断,并且带有对中国政治制度的潜在批评。
2. 缺乏对事实的严谨性: 对中国空气质量的概括性描述,没有考虑到近年来中国的环境治理进步,显得不够客观。即便她自己有负面体验,也应该意识到这种体验不能代表全部,在公共场合发表如此笼统的论断,是对事实的一种不负责任。
3. 忽视了作为国家代表的责任: 即使是个人演讲,当代表中国留学生群体出现在一个国际化的毕业典礼上时,其言论也带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她未能顾及国内公众的感受,以及可能对中国国家形象造成的负面影响,这确实欠妥。

但同时,我也认为:

不应过度上纲上线: 对于一个年轻学生的演讲,我们也不必将其上升到“叛国”或“卖国”的层面。理解她可能只是想表达一种初到异国他乡的新鲜感和对新环境的积极评价。
鼓励多元化的声音: 在不伤害国家利益和民族感情的前提下,年轻人有权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重要的不是完全压制这些声音,而是如何引导和反思。

总而言之,杨舒平的演讲是一次关于文化差异、国家认同和个人表达的复杂案例。她的演讲方式确实不夠成熟和周全,容易引起误解和反感,但我们也需要警惕在公众舆论中出现的过度解读和情绪化批判。最理想的状态是,年轻人能够在表达个人感受的同时,也具备一种更成熟的公共意识和对不同文化背景的敏感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要想做出什么事业,怎么会没有几个不眠之夜呢,为了以后能更舒服的睡,今晚就不打算睡了。(记于凌晨3.42)


正文:

看了好多回答,我发现好多朋友都找错了重点。

我们从小就被训练一种写作方式,从一件具体的事例中抽象出一种“感悟”,从一个具体的社会现象中提取一种“价值观”。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就写个最基本的小学生作文:《顽强》, 你会怎么写?换我来写肯定就从石头底下冒出来的小草写起,说实话,你这颗小草自己长在石头底下你活不活下来冒不冒出头关我屁事啊,特别是那种生长在墙缝里就差挖人墙角的小草草,我恨不得给你浇上一壶热水好吗? 但是为了拿分我们不能这么写啊,我们要极劲的把小草勃起的故事引申到“顽强”的意义上来,最后让人恍然大悟:哦,你特么终于牵强完了。


所以,话说回来,这位yang小姐只不过是在用小学生写作技巧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观”而已。 昆明的空气好不好,她带几层口罩几片卫生巾跟Fresh air 有个屁关系啊,不就是用来引出那句:I felt free,democracy嘛。

有些话吧,私底下说说抱怨一下什么的无伤大雅,可是真拿到台面上来说可就是大新闻了,想想当年的毕姥爷,血泪可是历历在目啊。当时看视频的时候就把我看笑了,这小妹妹是不是中二期还没过呀,怎么说出这么“get sick”的话,去她微博一看,我擦,声明那叫一个强烈,那叫硬气,一个老子就是这样,你能拿我怎样的姿态吓的我差点吃了晚饭~可悲。

平心而论,我觉得留学生分为三大类:一种是看得见的优秀的那种精英,通过自己的实力来不断改变国人在国际上的形象。 一种是没啥改变世界的大能耐,但是尽力不给国家抹黑不给社会添麻烦的吃瓜群众。还有一类就是通过贬低自己以期望得到认同感的小杨妹妹之流了,这不酷,这没有意思,最惨的是这位小妹妹费心积率找出来的“小草”还特么是死的,昆明的网友纷纷发声,打脸打的那叫一个惨不忍睹,昆明空气差?你特么是住了下水道里吧!上街戴五层口罩?用来遮住你那美丽的双眼,用“想象力”来“独立思考”吧。其实我倒不觉得这事到了爱不爱国的地步,但说谎和造谣总是一种罪恶。

我觉得习惯各打五十大板和稀泥的人民日报肯定会对这事做出评论员文章的,甚至可能现在就有编辑在加班敲字呢,拭目以待,嘿嘿。(看热闹不嫌事大)


最后,说点听到的典型案例,诛心之论,不足为外人道:有些人,父母公职贪腐,花钱送子女某国读书,子女黑中国政府,申请绿卡留居美利坚,父母退休后转移财产赴美团聚一望千年~ 听说小妹妹的家庭也是体制内的。当时演讲的时候妈妈就坐了台下,如果她妈妈听得懂的话,特别想知道她脸上是什么表情。也想知道留在国内的她爸现在是不是很尴尬。

user avatar

不客气地说一句,目前几乎所有回答都搞错重点,她说的是不是事实,跟我们在这想骂她并没有任何关系。挺她的人们无非就是说,她说的是实话。要是骂骂国家就是乳化了,那鲁迅最乳化。

这大概是鲁迅被黑得最惨的一次。

其实不止鲁迅,从古至今,中国知识分子在“骂”上的技能点从来都是爆表,但没有人说他们乳化,大家都赞是铮铮傲骨。为啥?

因为包括鲁迅在内,他们都有一颗哀民生之多艰的心。你可以说这是知识分子在装逼,但有没有这颗心,是区分这个人的“骂”是侮辱还是关心的重要指标。

你脸上沾了鼻屎,提醒你,替你拿下来的,训斥你出门前好好洗脸的,都是关心你。

指着你疯狂嘲笑,急切跟外人分辨自己和你不是一路人的,那就是侮辱。

这个小姑娘是前者还是后者,各位从她的作态可以分辨出来。

她没有哀叹祖国不够好,没有期望祖国发展,只为了博得外人认同这一点虚荣心,就自以为聪明的把祖国踩在脚底,沾沾自喜。然而,这样就能改变她的国籍吗?这样就能获得尊重吗?

我觉得她不坏,她就是蠢。

空气和自由,这种陈词滥调并没有体现出她独特的思考,无非是再戳一次老美的g点罢了。

那么就希望她能靠这次演讲如愿以偿挤入西方社会拿到绿卡吧。

————————更新分割线————————

这答案说得很过激。评论我都看了,有人觉得我是擅自揣度他人,预设立场;也有人觉得我答案诛心,可悲可鄙。我接受大家的批评和指正。的确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我不是杨女士,我怎么知道她是好心还是恶意呢。我也只不过是从看她演讲的直觉和印象写下这个答案,认为她是有意在迎合外国人对中国的刻板印象罢了。

作为一个留学生,从我个人的经历来看,外国人对我国言论不自由的刻板印象是骂了一句就要被逮捕乃至枪决。这跟我们说的删帖查水表完全不是一个级别。而我也动不动被外国友人问这方面的问题,被他们当作被洗脑的愚民,被投之以同情或鄙夷的目光。这当然是不愉快的体验。

所以杨女士的发言,毫无疑问是加强了这种刻板印象。而对于外人来说,一个人和他的国度是联系在一起的。被杨女士夸张的刻板印象,对其他中国留学生生活造成的隐性影响,可以想见。除非我们像她一样“弃暗投明”,西方社会将更加难以容忍对祖国有着不同见解的中国人。

而这让我感觉不愉快,很麻烦。

对于持这样一种立场的我来说,杨女士的演讲跟指着我鼻子骂没什么两样。故而我写下了以上答案。

而评论区的各位有自己的立场和见解都是理所应当,完全没必要大动干戈打键盘官司。

当面对百人以上的听众时,自己的发言必然会遭到不同意见者的拍砖。我早已做好了心理准备,不知杨女士做好准备没有。

user avatar

谢邀。


不提是否爱国的话题了。我的看法:整个演讲的逻辑和手法,糟得让人尴尬,而且有刻奇媚俗之嫌。 更进一步:选择这个演讲的人——类似的演讲应该由马里兰大学的那位华裔校长甚或委员会决定吧?——品位实在不高明。 我还怀疑,演讲者对萨特有误解。 许多人会念叨说,她陈述的问题确实存在,所以这么说是有价值的。 很遗憾,类似的便宜话,是个人都会说。而且因为她有相当幅度地夸张失实,导致她的陈述并无实际价值。 这就像,我如果说“重庆人大多爱吃辣,无锡人吃口特别甜,吃多了可能对身体不好”,这算客观陈述,说不定还有劝谏之功;如果我说“重庆人顿顿离不开辣椒,无锡人连馄饨汤里都要放一勺糖”,这就属于夸大事实,导致本身言论无说服力。 俗称“黑都没黑到点上”。 演讲中除了包含夸张失实的叙述,还有些奇怪的句子,简直让人尴尬。如“空气是甜的”、“如果在故乡不戴口罩我可能生病”,这种还属于撒娇型歌颂。但像是“一到达拉斯机场因为空气太好我就摘下了口罩”这种叙述法,颇有些为了制造戏剧冲突反差而刻意造作之嫌。类似于有人写文章,“我在成都发现了三合泥,不由得大吃一惊:啊!四川人吃的不都是辣的吗?!”——这种故作夸张,小学生作文比较爱用。 至于“呼吸到新鲜空气,我感受到了自由。”从新鲜空气扯到言论自由,感觉像是为了蹭热点而蹭呢……

所以说选择这个演讲的人或者委员会品位糟糕,是因为……举个例子吧。 我在巴黎读书,随堂做过一个课题,关于CSR即企业社会责任。有位华人同学做了个案例,嘲弄了国内某著名无良搜索引擎。估计是材料不足,她就将这个话题直接扯到国内的许多原生问题上。 课上做演讲做到一半时,她被法国教授中止了。教授说了一段话,大意是: 我觉得您这么做,有刻奇媚俗Kitsch的嫌疑。可能您觉得我是法国人,对中国有许多成见,于是想利用一些我对中国的成见来渲染您的课题,但是您只渲染了情绪,并没有相应的论据来支撑。我觉得这样做,是刻意迎合他人对中国的偏见,是种花招,很不严谨。 在一个有点品位的地方,做这种刻奇媚俗,用情绪煽动和扭曲夸张,来代替实际论据的发言,实在不算高明。 而赞许这种演讲,很容易显得眼界不高、耳根子软、还没文化、偏听偏信,甚至没怎么看过世界。

比如,您在一个没受过教育的上海老阿姨面前,大谈自己的苏北人邻居多糟糕,老阿姨可能听得击节叫好。但稍微有点涵养的年轻上海人,大概会觉得:啥呀。 比如,您去跟一个从没出过台湾的新竹老大爷,说中国大陆普遍吃不上茶叶蛋,那位大爷可能听得很过瘾。但如果您跟一个住在巴黎的台湾人说,中国大陆吃不上茶叶蛋,人家会瞪眼:“你不要鸡掰!巴黎春天跟老佛爷都要被你们包掉了好不好!”

为了讨好他人,将一种被妖魔化的刻板印象,刻意渲染,刻奇媚俗,拉一踩一,不仅不算聪明,还有点不要脸——这是针对演讲者的。 将这种刻奇媚俗当了真,挑出来示众,“哎看看,我们是救世主,刚捡到一个迷途羔羊来拯救呢”,这是花刺子模信使问题,只乐意听自己爱听的东西——这是针对马里兰大学毕业典礼委员会的。

我深知许多华裔出了国,会走两个极端。要么格外爱本国,要么格外爱他国。两者其实都算为自己的立场和选择站台,也无可厚非。但这种站台一旦露出穷形极相来,很容易没面子。 言论自由当然是好的,值得用一切方式歌颂。川普当选后,美国许多读书人尤其爱歌颂自由,以至于矫枉过正,却也无可厚非。好声好气地谈论中国的空气和言论自由问题,也是好的。我们就需要这个。

身为一个写字的,我也渴望言论自由——但不是这种尴尬的倡导法。

若为了歌颂自由,强行扯挂,不惜失实,就很容易适得其反了。比如,我可以吹嘘无锡的汤包是世上最好吃的。但如果在一群无锡老乡面前,信口雌黄说淮安的汤包简直有点苦,杭州的汤包有一个脸盆大,进而推论出无锡菜也比淮扬菜和杭州菜好很多,无锡人也比淮扬人与杭州人好得多……这样听上去,不仅自己蠢,还很侮辱听众的智商呢。

对了。 演讲者为了显得有文化,谈论了半天言论自由后,演讲末尾还引了萨特的话,说:一如萨特所言,自由是一种选择。 那,事实上,萨特一般的观点是:人从来是自由的,人可以自由做一切选择,只是要为自己的选择及可能引发的后果负责。 我深觉演讲者应该是多少误解了萨特,但现在,她可以按照萨特的宗旨来: 她有自由做这种演讲,只是她选择做这演讲并引用萨特的名言时,也已经选择了为可能的一切后果负责,所以现在就准备接受为自由负责吧——这才是萨特那句话的本义。

(重新整理了一下句子以求通顺。5月24日。)

user avatar

她夸大,扭曲了事实。看报道此人叫Yang Shuping,她高中是昆明一中读的,这可是中国空气最好的五个城市之一,哪里需要带什么口罩?“中国的某些城市某些时间空气质量很差需要戴口罩“和“中国全国的空气质量很差都需要戴口罩否则会得病,即使是最好的地方也不例外“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事实,某些人非要混为一谈,对其中的差别视而不见。前者很正常,大家都会接受,后者给人的感觉就是中国是个shithole。她无非就是为了迎合美国人的刻板印象博喝彩而已, 大概还不到种族歧视和辱华的程度。这种情况说实话,在留美中国人中还是并不少见的,靠贬低自己来获得认同感。只不过那些人比较聪明,知道自己以后可能还要在中国挣钱,所以不会公开这么说。

我觉得正常看待就行。之前跟一个印度同学聊过,他也很不爽很多印度人到了美国就批评印度。

不过她最好记住,任何公开发言都可能bite you back。一定要谨言慎行,尤其是公开场合。有可能几年后她想在中国发展事业的时候,这段话的视频就会被人拿出来让她吃不了兜着走。

---------------------------------------------------------------

当事人回应了。我只想说一句话:Don't let insincerity ruin your apology.

想有点诚意,她要加强措辞,并且中英文双语发表在自己的脸书上。毕竟,这个道歉也需要让外国人看到。没这个胆量,道歉就是不诚恳的,虚伪的。想两面的好处均沾,贬低中国迎合刻板印象,却又不愿意得罪自己原来的社会关系,没那么容易。(以后这种人越来越难混了。)

至于“我并没有贬低中国”之类的辩解是无力的,是不是故意贬低(夸大事实,甚至撒谎)嘲弄原视频摆在哪呢,大家可以自己去看。分享自己的留学体验就不要胡扯什么“在自己成长的城市不戴口罩就会生病之类的”鬼话。

关于言论自由:她有充分的言论自由,她的言论自由也得到了保障。我们只是从言语上批驳她,并没有威胁她或者剥夺她的任何自由。如果她将来回国,任何单位完全有权根据她过去的都言论做出雇佣与否的决定。你去美国发表一下micro-agression的言论,然后叫言论自由试试。说侵犯她言论自由的,先了解清楚言论自由的含义再说。

我也不太赞成大家随便揣测动机。很多时候,这些喜欢在美国贬低中国的人也不需要什么动机,就是习惯,随口就说了。这位杨同学更可能是把她平时随口说说的话用夸张的语气在毕业典礼上说了出来而已。她说反应“没有料到”可能也是真的,据说她平时主要和美国人在一起,可能真的不太知道中国留学生的看法和态度。

关于空气质量的回应:

昆明的空气质量在good和moderate之间浮动,无法推出

WHO认为,PM2.5年均浓度小于10微克每立方米是安全的。

超过这个数值,心脏病、肺癌死亡率会增加。

昆明2016年PM2.5年均浓度为28,从2008年以来年均浓度为34。

因此按WHO标准,昆明空气质量是“不安全的”。

的结论。

Air quality index

可见,只有空气达到了101-150这个量级,才是unhealthy to sensitive group,昆明的空气并非这个级别。

附杨同学的回应:

这次演讲带来的反响大大的出乎我的意料, 并深感不安。现申明及致歉如下:

  我深爱自己的祖国和家乡,为国家的繁荣发展深感自豪,也希望今后用自己在国外的所学弘扬中国文化,为国家做积极贡献。演讲只是分享自己的留学体验,完全没有对国家及家乡的否定或贬低之意, 在此深表歉意,并衷心希望大家给予谅解,今后会吸取教训。同时也希望不要再有更多的解读,甚至人身攻击。谢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