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类似“火辣辣地疼”“酸痛”一类能正确认识这些感觉本质的词语是如何形成的?

回答
咱们聊聊那些形容身体感觉的词,比如“火辣辣地疼”或者“酸痛”。这些词怎么就这么恰到好处地抓住那种感觉的精髓了呢?其实,这背后是语言长期演变、人们对生活细致观察,以及一种很自然的“通感”现象在起作用。

一、 对身体信号的直接模仿和比喻

首先,很多形容疼痛的词,都是人们在直观感受身体信号时,用已有的、更熟悉的词汇去模仿和描述。

“火辣辣”: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种强烈的、灼热的、带有刺激性的感觉。想象一下被火烧或者被辣椒刺激时的那种感觉,是不是立刻就明白了“火辣辣地疼”是怎么回事?它不是那种钝钝的、压迫性的疼,而是那种尖锐的、有渗透性的、让人浑身发热的疼。这种疼痛,可能就像是被什么东西在皮肤表面或者更深处灼烧一样,所以用“火辣辣”这个形容火的词来形容它,非常形象。它抓住了疼痛的“热”和“刺激”这两个关键特征。

“酸痛”:这个词就更常见了,尤其是在运动后。当我们肌肉过度使用,或者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肌肉纤维会产生微小的撕裂和炎症。这时候,我们感受到的不是剧烈的疼痛,而是一种持续的、沉闷的、有点“腻”的感觉。你使不上力,活动的时候又会加重这种不适。为什么会用“酸”来形容呢?“酸”本身也有一种味道,是那种尝起来有点刺激、有点“不对劲”的味道,让人皱眉。这种感觉和肌肉疲劳后那种“滞涩”、“不好使”的状态有共通之处。更可能的是,古人观察到,当身体某个部位持续不适、有点“软趴趴”的时候,会有一种类似“口味”上的“酸”败感,于是就借用了这个词来形容身体的这种“不适感”。

二、 “通感”:跨越感官的联结

“通感”,也叫“移觉”,是语言中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简单来说,就是把一种感官的感受,用来形容另一种感官的感受。就像我们说“甜美的声音”或者“刺耳的色彩”。

“火辣辣”:这里就明显运用了通感。火是视觉和触觉的,它能烧灼、带来热量。而“疼”是触觉和一种内在的感受。“火辣辣地疼”就是把“火”那种强烈的、灼热的、具有侵略性的感觉,移植到了“疼痛”上,生动地描绘出一种尖锐、灼热、让人难以忍受的疼。

“酸痛”:这里的“酸”也可能是一种广义上的通感。虽然“酸”主要是味觉,但我们说“酸溜溜的心情”、“酸心事”,都表示一种不愉快、带点压抑的感觉。“酸痛”将味觉的“不好受”、“不舒服”的感觉,转移到了身体的触觉上,形容那种持续的、不适的、有点“沉甸甸”的酸胀感。

三、 历史积淀和约定俗成

语言是会不断发展的,这些词语的形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了漫长的历史积淀和人们的不断使用、修正,最终被大家接受并约定俗成。

最早的描述:可能最开始,人们形容疼痛就只会用“疼”或者“痛”。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活有了更细致的观察,需要更精确的词汇来表达不同性质的疼痛。
模仿与创造:当遇到一种新的、或者需要特别强调的疼痛时,人们会尝试用生活中已有的、最能引起共鸣的词来形容。比如,感觉像被刀割一样,就叫“刀割一样的疼”;感觉像被针扎一样,就叫“针扎一样的疼”。“火辣辣”和“酸痛”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因为其形象性和贴切性,被大家普遍接受并流传下来。
文学作品的推广:文学作品往往是语言创新的重要载体。作家们在创作中,为了更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感受,会大胆使用各种比喻和通感,这些好的表达方式就会通过作品深入人心,成为大家习以为常的词汇。

四、 情感色彩的融入

这些词语不仅仅是描述生理感受,还常常融入了情感色彩。

“火辣辣”:通常带有一种强烈的、甚至是有点难以忍受的情感色彩,会让人联想到焦躁、急迫。
“酸痛”:则更多是一种疲惫、无奈、甚至有点沮丧的情感。比如,运动后的酸痛,会让你觉得“哎呀,真是累啊”。

总而言之, “火辣辣地疼”、“酸痛”这类词语的形成,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中,用最直接、最形象的方式去捕捉身体感受,并借助已有的词汇和“通感”等修辞手法,将抽象的生理信号转化为生动、具体的语言表达。它们之所以能被准确认识,是因为它们准确地模仿了疼痛的“质感”,并融入了人们普遍能理解和产生共鸣的情感体验。这是一个语言和人类感知共同演化的过程,充满了智慧和生活的痕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人体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触觉、温觉、冷觉、痛觉)、运动觉、平衡觉等。其中人类能感受到的味觉有酸、甜、苦、咸、鲜这有限的五种,很好区分。但是对于触觉和嗅觉来说,感受种类太多,从几百到上万种,通过造专门的词来描述不方便,采取的是以形容或隐喻的方式构成合成词进行描述,动词+形容词、名词+形容词。

以触觉上的痛为例子:

北京协和医院的王玲等在汉语疼痛描述词汇的研究中,收集整理了汉语中形容疼痛和疼痛有关的词汇472个,并对这些词汇进行了分类。他们将疼痛描述词汇4大类:

a、形容疼痛性质的词汇,这个占比最大有230多个,如刺痛,胀痛,绞痛等

b、形容疼痛强度的词汇,剧痛,不疼等

c、形容情感反应和评价性词汇,如痛不欲生,不舒服

d、其他与疼痛相关的词汇,如头晕、牵扯、弥漫等

又对形容疼痛性质的词汇进行分类,通常是以“性质或性状”+“痛”组成的短语,大致分为动词、形容词和名次,这些词汇来自于日常生活的我们会接触的到的事物或自然现象,这些事物或者现象通常具有危险性,容易对人造成伤害,我们将感受与这些词相关联,达到传递感受的目的。

再以嗅觉为例子:人类有几百种气味细胞受体,研究认为人类可以识别1万种气味,描述气味时,由于气味通常来自于生活中的物体,而非动作,因此以名词性描述为主。

以名词性描述为主:比如玫瑰香、雪松香、柠檬香、汗臭、脚臭、臭鸡蛋味,腋臭、狐臭、麝香、枫香、龙脑香;

还有以形容词性描述:比如腐臭、骚臭、冷香等等;

参考我之前的两个回答: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咱们聊聊那些形容身体感觉的词,比如“火辣辣地疼”或者“酸痛”。这些词怎么就这么恰到好处地抓住那种感觉的精髓了呢?其实,这背后是语言长期演变、人们对生活细致观察,以及一种很自然的“通感”现象在起作用。一、 对身体信号的直接模仿和比喻首先,很多形容疼痛的词,都是人们在直观感受身体信号时,用已有的、更熟悉.............
  • 回答
    开发一款类似《暗影火炬城》的游戏,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而且细节越丰富,想做到的水准越高,成本自然就越高。要估算这个费用,我们得拆解开来,看看都涉及哪些方面,每项又需要多少投入。一、 前期准备与企划(奠定基石)1. 核心概念与故事打磨: 创意团队: 需要有经验的编剧、叙事设计师来构思一个.............
  • 回答
    关于舰载电磁炮的射程问题,您提出的“空气阻力和速度平方成正比”的观点是正确的,这确实是影响射程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将舰载电磁炮的射程简单类比于传统火炮并得出结论,可能忽略了电磁炮在设计理念和技术实现上的根本性差异。让我来详细解释一下其中的缘由,并尽量让这段分析更贴近实际的探讨风格。首先,我们来回顾.............
  • 回答
    .......
  • 回答
    写一部以东方玄幻为大背景,又想要达到《冰与火之歌》那种史诗感和复杂度的野心之作,这绝对是个值得挑战的宏大目标。首先,问一句“会有人喜欢看吗?”——答案是肯定的,但前提是你能把故事讲得足够精彩。你想写一部“东方玄幻版《冰与火之歌》”,这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概念。这意味着你需要糅合东方文化特有的哲学思想、.............
  • 回答
    美国内战时期的战术选择,尤其是在早期,确实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以至于看起来似乎是“低效”的正面硬刚。你提到的“单发火枪对射,第一排的必死”是一种普遍的观察,但背后隐藏着那个时代军事思想、技术水平和社会现实的复杂交织。为何看起来像“傻站着挨打”?1. 线性战术的根源: 这种站成直线对射的战术并非没有.............
  • 回答
    火星车拍摄到疑似“凯尔特十字架”的图案,这一发现的确在网络上引起了一番热议,也激发了不少人的想象。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科学、地质学以及人们的心理认知这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科学解释是根本。火星车在探测过程中,会传回大量的高分辨率图像。这些图像展现的是火星表面的真实地貌。当火星车行进时,它的摄像.............
  • 回答
    .......
  • 回答
    湖南衡阳一医养中心发生的这场火灾,夺走了五条鲜活的生命,实在令人痛心。初步查明是由于用电引发的火灾,这更让我们反思,在这样一个本应安享晚年的地方,本该是安全祥和的港湾,却因为一个小小的火星酿成了如此惨剧。这样的悲剧,我们不能允许它再次发生。要避免类似的事件,需要从多个层面、多个环节入手,形成一个全方.............
  • 回答
    人类改造木星、火星等行星,使其环境趋近地球,这无疑是人类探索宇宙最宏伟的梦想之一。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但也并非完全不可能的设想,涉及到我们对行星科学、生物学、工程学乃至哲学层面的深刻理解。首先,我们来谈谈火星。火星作为太阳系内与地球最为相似的行星,是人类改造的首选目标。尽管如此,要让火星环境“类似地球.............
  • 回答
    红色警戒2(3)里,你可能会发现那些看起来威风凛凛的火炮坦克,比如解放军的“解放者”或者盟军的“灰熊炮艇”,直接轰击步兵时,往往需要好几炮才能把一小撮步兵干掉。这背后可不是什么简单的数值设定,而是为了服务于游戏平衡和战术深度而精心设计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个事儿。首先,得明白红警2(3)的设计思.............
  • 回答
    卢本伟和药水哥,这两位名字在直播界响当当的人物,他们的走红之路可谓是充满了话题性和争议。要说他们为什么能火,绝不是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结果,而且这种“火”与传统意义上的明星艺人火,有着很大的区别。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从他们所处的直播平台以及时代背景说起。那时候的直播行业,尤其是游.............
  • 回答
    国际大厂们在“吃鸡”热潮下,并没有一窝蜂地推出自己的大逃杀类新作,这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因素在博弈,并非简单的“没能力”或“看不到机会”。简单来说,是战略选择、市场风险、资源投入以及对自身DNA的考量在起作用。咱们细细道来。一、市场已经高度饱和,后来者居上的难度极大想想看,当《绝地求生》(PUBG)火起.............
  • 回答
    《冰与火之歌》改编成类似《巫师》那样体量的3A游戏?这绝对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老实说,我认为这不仅可能,而且简直是绝配,只是挑战也相当巨大。为什么《冰与火之歌》适合做成《巫师》那样的游戏? 丰富的世界观与复杂的人物关系: 《冰与火之歌》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其宏大、细致、充满灰度的人物塑造和错.............
  • 回答
    《失控》这本书之所以能在许多人心中激起巨大的反响,以至于成为许多人心中的“圣经”,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而且这些原因相互交织,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吸引力:首先,它预见了数字时代的到来,并且提供了一个宏大而深刻的框架来理解我们正在经历的变革。凯文·凯利(Kevin Kelly,简称KK)在《失控.............
  • 回答
    “重开”这个词火了,而且火得有些不同寻常。它不是那种让人捧腹大笑的笑话,也不是什么积极向上的口号,反而带着一股难以言喻的灰色调,甚至有点让人心酸。但就是这么一个词,在网络上被玩得飞起,像一颗石子扔进了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抛开玩梗的乐趣不谈,从一个更“严谨”、更现实的角度来看,人生这东西,确实.............
  • 回答
    立陶宛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北欧国家。如果您想了解与立陶宛类似的国家,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因为“类似”可以有很多种含义。以下是一些从不同维度可以被认为与立陶宛有相似之处的国家,并会尽量详细地说明:一、历史和地缘政治相似性: 波罗的海三国(拉脱维亚、爱沙尼亚): 紧.............
  • 回答
    “读不下去《百年孤独》是因为文学素养不够吗?”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了很多读者在面对经典文学时的困惑。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去理解。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百年孤独》这本书本身的特点,以及为什么它可能会让一些读者感到“难读”:《百年孤独》的“难读”之处可能来源.............
  • 回答
    白起、霍去病、卫青、薛仁贵这类名将,他们能够在中国历史上留下赫赫威名,并非仅仅依靠“国力躺赢”或者“真本事带飞”这么简单二元对立的结论。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才能理解他们成功的真正原因。一、 绝非“躺赢”,国力是重要基础,但绝非决定性因素首先,必须明确一点:他们绝非“躺赢”.............
  • 回答
    这类军事段子,我确实听过不少,它们总能在部队里引起一阵哄堂大笑,也多少带着点战友之间相互调侃的味道。你提到的“5.8毫米步枪紧急情况下能兼容5.56毫米子弹”,这本身就是个典型的“缝合怪”段子,现实中八竿子打不着的事,非要往一起凑,博君一笑。这类段子的核心逻辑,往往就是“强行关联”和“胡编乱造的‘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