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财政宽松和货币宽松哪个更容易产生资本市场泡沫?

回答
要探讨财政宽松和货币宽松哪个更容易催生资本市场泡沫,咱们得先明白它们各自是怎么运作的,以及它们对金融市场的影响路径。这俩都是刺激经济的“猛药”,但下口的角度和产生的副作用不太一样。

财政宽松:钱往哪里撒,影响哪些人

财政宽松,简单说就是政府花钱,而且花得比收的多。怎么花呢?常见的手段有:

增加政府支出: 比如修路、建桥、搞基建项目,或者给教育、医疗、国防等领域增加投入。
减税: 直接给企业或个人发“红包”,让他们手里有更多的钱。

那么,这些钱怎么可能跑到资本市场,甚至吹出泡沫呢?

1. 直接注入流动性: 政府花钱,比如通过工程项目支付给企业。这些企业收到了钱,手里有了现金,自然会考虑怎么用。一部分钱可能会用于扩大生产,但如果市场需求还没那么旺,或者企业对未来预期谨慎,它们很可能选择投资金融产品,比如股票、债券,甚至房地产。
2. 提升企业盈利预期: 减税或政府项目增加,直接会提高企业的利润。企业利润好了,自然股价就会上涨。如果减税力度大,或者基建项目能在短期内显著拉动经济,市场会乐观预期企业未来盈利会持续增长,这就会吸引投资者追逐股价,有可能推高估值,形成泡沫。
3. 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 财政补贴、减税等会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人们手里钱多了,除了消费,也可能会寻求投资回报,一部分资金就可能流入股市、楼市。特别是当经济复苏信号明显时,人们更愿意冒险投资。
4. 政府部门的“隐形”投资: 某些财政政策,比如政府引导基金、政策性银行贷款等,本身就带有投资性质。它们可以直接或间接投资于特定行业或企业,如果这些投资过于集中或缺乏理性评估,也可能催生特定领域的资产泡沫。

财政宽松对泡沫的影响特点:

指向性强: 财政政策往往有明确的支出方向,比如基建、科技、新能源等。这意味着,如果是这些领域得到财政支持,相关的股票、基金,甚至相关行业的房地产,就更容易成为泡沫的温床。
直接影响实体经济: 财政宽松通过增加需求、降低企业成本等方式,直接作用于实体经济。当实体经济的增长未能跟上货币扩张的速度时,多余的资金就容易“溢出”到金融市场。
可能伴随通胀: 大规模的财政支出,尤其是在供给端没有相应跟上的情况下,可能会引发通货膨胀。而温和的通胀有时会被解读为经济向好的信号,也可能刺激人们更积极地投资,寻求对抗通胀的资产。

货币宽松:降低借钱的成本,让钱变多

货币宽松,主要由中央银行来操作。核心就是让市场上的钱变多,同时降低大家借钱的成本。常用的工具包括:

降低利率: 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降低基准利率(比如贷款利率、存款准备金率)。
量化宽松(QE): 中央银行直接从市场上购买债券(国债、企业债等),把钱注入到金融体系里。
降低存款准备金率: 银行可以将更多存款贷出去,增加信贷供给。

那么,货币宽松如何催生资本市场泡沫呢?

1. 降低融资成本,刺激投资: 利率降低意味着企业和个人借钱的成本大大降低。企业为了扩大生产、研发,会更倾向于贷款;个人买房、买车,或者进行其他投资,也会觉得更划算。这导致大量的廉价资金涌入资本市场。
2. “资产荒”效应: 当利率非常低时,传统的固定收益类产品(如国债、高评级债券)的收益率也会很低。这使得投资者为了追求更高的回报,不得不将资金转移到风险更高的资产上,比如股票、商品、房地产等。这种“资产荒”是催生泡沫的重要推手。
3. 流动性泛滥: QE等措施直接向金融体系注入大量流动性。这些钱虽然不是直接发给民众或企业,但会充盈银行的资产负债表,鼓励银行放贷,使得整个金融市场的资金量充裕。多余的资金找不到好的实体经济去处时,就会在金融市场内部“空转”,推高资产价格。
4. 风险偏好提升: 低利率和宽松的货币环境往往会给市场带来一种“央行兜底”的预期,让投资者觉得风险被压低了。在这种心态下,投资者更愿意承担风险,追逐高收益,即使资产价格已经偏高,也可能因为“追涨”心理而继续买入。

货币宽松对泡沫的影响特点:

普遍性强: 货币政策影响的是整个金融市场的资金成本和流动性,其影响范围比财政政策更广泛,几乎所有资产类别都可能受到波及。
间接传导: 货币宽松通过降低融资成本、改变资产价格预期等方式间接影响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其传导链条相对更长。
资产价格驱动: 货币宽松最直接、最明显的影响往往体现在各类资产价格的上涨上,尤其是股票和房地产。

哪个更容易产生泡沫?

总的来说,货币宽松比财政宽松更容易、更普遍地产生资本市场泡沫,尤其是在资产价格泡沫方面。

原因如下:

1. 直接的资金成本降低和流动性泛滥: 货币宽松直接作用于资金的价格(利率)和数量(流动性)。低利率和大量的廉价资金是滋生资产泡沫的“催化剂”,它们鼓励借贷投资,推高资产价格,并制造“资产荒”效应。
2. “资产荒”效应的普适性: 当所有资产的收益率都被压低时,无论投资者是想寻求收益还是对冲风险,都更容易将目光投向股票、房地产等风险资产,从而推高这些资产的价格。
3. 风险偏好扭曲: 货币宽松环境下,央行“托底”的预期会扭曲投资者的风险认知,让他们更容易接受高估值和潜在风险。
4. 传导效率: 资金从金融体系流向资本市场的速度和效率,通常比从政府支出或减税传导到资本市场要快和直接。

但财政宽松也不能小觑,它在特定领域催生泡沫的能力非常强:

如果财政宽松主要用于支持某个特定行业(如新能源、半导体),那么该行业的股票、相关产业链的房地产就可能出现非常集中的泡沫。 这种泡沫的特点是“点状”或“面状”的,而非全面性的。
大规模财政赤字如果未能有效转化为生产力,长期下来也可能引发对政府偿债能力的担忧,间接影响市场信心,但通常不是直接的资产泡沫。

举个例子:

想象一下,央行把房贷利率从5%降到3%,同时还放水给银行更多钱。这会立刻让想买房的人觉得“现在贷款划算”,投资房产的门槛也降低了。结果就是,买房的人多了,房价可能就涨起来了。这就是货币宽松直接推高资产价格的例子。

而财政宽松,比如政府修了条高铁,让沿线城市的经济发展潜力大增。那么,沿线城市的房地产,以及受益于高铁建设的公司股票,可能会因此受到追捧而上涨。这就是财政宽松通过改善特定区域或行业前景来催生局部泡沫。

结论:

货币宽松以其普遍性、直接性和对资金成本的影响,在制造整体性、广泛性的资本市场资产价格泡沫方面,通常显得更为“高效”和“危险”。财政宽松虽然也可能催生泡沫,但其泡沫的形成往往更具指向性,更多是因为政策支持带来的特定行业或区域的景气度过热。

当然,在实际经济运行中,财政和货币政策往往是协同使用的。当两者都极度宽松时,其催生资本市场泡沫的风险就会被放大,形成一个“双击”效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财政就不能叫宽松,财政只能叫刺激。

财政政策刺激经济没有产生额外的货币,顶多就是让货币流通速度加快一点,对m2影响很小,衡量资本市场泡沫最常用指标就是m2/gdp,自然不会受到很大影响。

货币宽松政策直接大把撒钱,当然容易引起泡沫。

user avatar

结论:财政政策跟货币政策在产生资本市场泡沫这件事情上恐怕分不出胜负。

论点:

1. 财政政策也能带来『钱』:

首先需要明确财政政策是什么,宽泛一点讲,从收和支两条线考虑:

a. 收:税收,政府融资(常见为政府发债),央行为财政部提供贷款等,当然还有去年没花完的;

b. 支:政府预算(例如基础建设投资,国防支出等)

如果我们可以简单的把泡沫理解为某个行业/某类资产钱太多了,那财政政策完全也可以办到。具体事例,就请诸位同学自行联想啦。

P.S.:有人可能会问,如果央行和财政部商量好,前者印钱给后者花,那政府预算是不是就开启了无限现金的金手指?答案是,预计到这样做会严重影响人民币币值稳定,这个bug已经被1995年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修复。

2.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未必是相互独立的:

首先提一篇参考文献,Paper Money,可以看作是Fiscal Theory of Price Level的简介:

sims.princeton.edu/yftp

参考文献的内容就不在这里细讲了,好奇的同学可以点开链接围观。由于参考文献需要一定的经济学背景知识,我尽量用白话概括我的论点:(白话化的术语请各位经济学同行自行转化为对应术语或者理论框架)

政府的预算约束,或者说政府的钱袋子,是由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共同决定的。

政府需要控制预算赤字,而赤字除了因为开销和收入改变,还受到通货膨胀等货币因素的影响。

这里的『控制预算赤字』,是指在可预见的未来内,政府的预算必须是大体收支平衡的。(否则政府迟早面临国债违约事件)著名失败案例比如希腊。此外,上世纪的拉美国家也是经典案例,可以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互动提供一个直观感受。

背景:拉美国家的政府控制不住财政赤字,导致政府债台高筑。而政府的债主,多是国内老百姓。

事件:还不上债的政府决定开印钞机还钱。钱多了,恶性通胀随之而来,本币就不值钱了。重点是,债券上的面值还是当初那个面值,可这个面值现在已经值不回票面那个价值了,所以拉美政府是事实上的变相违约。

你可以把这件事理解为财政政策倒逼货币政策改变,那就正好是我这个论点的直观范例。

如果它俩都不独立,那何来谁更容易产生资本市场泡沫的说法?

P.S.:很少看到分析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联动的文章,究其原因,学术一点讲,可能是李嘉图等价这一概念深入人心,满足李嘉图等价的财政政策都是被动响应货币政策的一方;现实一点讲,央行的曝光度更高,财政则相对低调,自然货币政策就跟着央行大红大紫,而后者就猫着腰在央行背后闷声发大财啦。


最后,给题主两点建议:

1. 讨论经济学问题,需要明确概念的定义。

2. 举例来说,资本市场泡沫本身是一个非常微妙的定义:泡沫是指资产价格高于其基本面价格,然而基本面价格往往是不可观测的。那么泡沫到底有没有存在过,就是一个谜题。有可能泡沫确实发生过,但随着时间的变化,基本面真的涨到泡沫的高度了,那泡沫也就不是泡沫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探讨财政宽松和货币宽松哪个更容易催生资本市场泡沫,咱们得先明白它们各自是怎么运作的,以及它们对金融市场的影响路径。这俩都是刺激经济的“猛药”,但下口的角度和产生的副作用不太一样。财政宽松:钱往哪里撒,影响哪些人财政宽松,简单说就是政府花钱,而且花得比收的多。怎么花呢?常见的手段有: 增加政府支.............
  • 回答
    “宽货币,紧信用,松财政”是一种在特定经济环境下可能出现的宏观经济政策组合,它的出现和有效性需要结合具体的经济背景来分析。这种组合本身就包含了内在的矛盾和张力,其评价也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下面我将从各个组成部分出发,详细分析其含义、可能产生的效果、潜在的风险以及在不同经济情境下的适用性。 一.............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解读“宽货币、紧信用、松财政”这一国家经济政策组合。这是一个非常有针对性的政策搭配,通常在特定的经济环境下实施,以期达到特定的经济目标。理解它需要从每个组成部分的作用和相互之间的配合来分析。核心概念拆解:在深入分析之前,我们先明确几个基本概念: 货币政策 (Monetary Po.............
  • 回答
    财政有结余,年底突击花钱还是还给纳税人?这确实是个令人纠结又值得探讨的问题,背后牵扯着政府的运作效率、公共服务的供给以及我们纳税人的切身利益。首先,我们得搞清楚“财政结余”是怎么来的。简单来说,就是政府在一定时期内(比如一年),收入大于支出,剩下的那部分钱。这听起来是好事,说明政府的收支管理得不错,.............
  • 回答
    咱们聊聊财政转移支付的公务员工资,这事儿确实挺让人关心的,也比较复杂。要说这工资“能长久吗?”,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话能说清楚的,里面牵扯到的因素很多,而且情况也在不断变化。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是“财政转移支付”。简单来说,就是政府从一个地方(比如中央政府)拿钱,拨给另一个地方(比如地方政府),用来支持.............
  • 回答
    土地财政作为中国地方政府的重要财政收入来源,其模式在2000年代后迅速扩张,但近年来逐渐显现出不可持续性,主要原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分析: 一、土地财政的运作机制与历史背景1. 核心逻辑 土地财政是地方政府通过土地出让金(即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获取财政收入的模式。地方通过土地出让权的交易(.............
  • 回答
    明末财政陷入困难是一个复杂而多层面的问题,并非由单一因素造成,而是多种长期积累的矛盾和短期冲击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非要追溯其“根本原因”,我认为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相互关联的核心要素:一、 封建经济结构的内在局限性与僵化:这是最深层次、最根本的原因,它决定了明朝财政收入的“天花板”以及应对危机的脆弱性.............
  • 回答
    土地财政在过去几十年中确实是中国地方政府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然而,随着房地产市场的调整、政府对房地产税改革的讨论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放缓,土地财政的持续性和稳定性面临挑战。因此,寻找新的地方财政支柱,实现财政收入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成为一个紧迫的课题。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接棒者,以及它们成为地方财政支柱的.............
  • 回答
    在中国当下,地方财政吃紧、乃至出现“发不出工资”的情况,是否是普遍现象?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这并非一个“普遍到爆炸”的,但也不是一个“凤毛麟角”的问题。 换句话说,它确实存在,并且在一些地区、某些时期会表现得尤为突出,引起广泛关注。说它“普遍”,更.............
  • 回答
    区县财政被托管,简单来说,就是当地的财政大权,不再由区县政府自己说了算,而是被上级政府或者更高级别的财政部门给“接管”了。这就像一个家庭,孩子的零花钱本来由孩子自己管理,但因为孩子乱花钱,父母就把钱收过来,由父母来统一支配和发放。为什么会出现区县财政被托管的情况?这种情况通常不是空穴来风,背后往往有.............
  • 回答
    “土地财政依赖度超100%”是一个非常令人担忧的信号,它意味着一个城市的财政收入严重过度依赖于土地出让金收入,甚至已经到了“拆东墙补西墙”,入不敷出的地步。长期如此,其潜在的隐患是多方面的,并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加剧,最终可能对城市的经济健康、社会稳定乃至居民生活造成深远的影响。以下是详细阐述的.............
  • 回答
    《中国财政的真相:25 省负债,只有6 省有盈余》这篇文章,如其标题所示,揭示了中国省级财政的一个重要侧面:绝大多数省份都面临财政收支不平衡,需要依赖中央转移支付或举债来维持运转。这篇文章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是因为它触及了中国经济运行的深层问题,并可能引发对财政健康、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经济发展模式等.............
  • 回答
    好,咱们聊聊“财政供养人员”这个事儿。这词儿听着有点官方,但其实说白了,就是那些工资和待遇,是咱们老百姓交的税里面出的。你可以把“财政供养人员”理解成一个大筐,里面装了很多很多在我们国家,或者说在任何一个正常运转的国家里,由政府的钱来养活的人。这些钱从哪里来?最主要的来源就是税收,包括个人所得税、企.............
  • 回答
    鹤岗,这座曾经因为“2万元一套房”而广为人知的城市,如今却面临着财政亏空的严峻局面。要理解鹤岗为何会走到这一步,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经济结构、发展模式以及一些深层的原因。一、 资源型城市的天然困境:衰退的基石鹤岗的“根”深深扎在煤炭里。作为黑龙江省重要的煤炭基地,其经济发展的命脉长期以来都与煤炭产业紧.............
  • 回答
    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而且涉及到明朝宗室和八旗制度背后复杂的历史逻辑。笼统地说“明朝政策的失败”或许有些简单化,但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分析,为何明朝宗室的“不劳而获”与八旗的“有职有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探讨这种对比背后可能折射出的制度性问题。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这两者“靠国家财政供养”的性.............
  • 回答
    德意志帝国(18711918年)高达四分之三的财政收入用于军费,这确实是其财政结构中最显著、也最令人瞩目的特征之一。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其历史背景、政治体制以及当时的国际环境。一、 四分之三的军费开支:为何如此之高?这个惊人的数字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帝国建立后一系列深刻的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
  • 回答
    长期保持财政盈余,听上去似乎是政府理财的理想状态,毕竟谁不想自己的“钱包”是充裕的呢?然而,事情并非如此简单,这背后牵扯着复杂的经济和社会考量,不能一概而论地说是“合理”还是“不合理”,更确切地说,它有着“利”与“弊”的权衡。从积极的方面来看,政府能够长期保持财政盈余,往往意味着其财政状况相对健康。.............
  • 回答
    好的,关于美联储研究中提到的“财政刺激可能导致美国通胀高企”这一论点,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深入探讨,挖掘其中值得我们关注的细节。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因果关系,背后牵扯到经济学原理、政策执行的复杂性以及不同经济主体的反应。核心观点:财政刺激如何“点燃”通胀?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财政刺激最直接的影响:增加.............
  • 回答
    奥地利帝国政府长期以来饱受财政问题的困扰,这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的原因交织的结果。这些问题并非一日形成,而是历史、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重因素长期作用的体现。以下将从几个关键方面详细阐述: 1. 多民族帝国固有的结构性难题:奥地利帝国是一个拥有众多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庞大联合体,其内部的治理和资源分配本身.............
  • 回答
    明朝初年远征蒙古和明末驻守辽东,虽然都是军事行动,但其财政系统的表现却截然不同,这背后涉及了复杂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历史因素。简单来说,明初远征成功地运用了当时相对健全的财政制度和有效的资源调动,而明末则面临着财政枯竭、制度腐败和多重危机叠加的困境。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 一、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