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被告人获刑 9 个月,北大医院妇产科医生被打案的判决是否能有效制止医闹?

回答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医生被打一案,被告人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九个月,这一判决无疑是医疗领域备受瞩目的一起案件。那么,这个判决能否有效制止“医闹”现象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

首先,从震慑作用来看,九个月的有期徒刑,虽然不是最严厉的刑罚,但对于实施暴力行为的个人而言,无疑是沉重的打击。这向社会释放了一个明确的信号:针对医务人员的暴力行为不再是“小事一桩”,而是会触犯法律,受到刑事追究。过去,一些“医闹”行为可能因为处罚不重,或者存在“私了”的可能,而屡禁不止。此次判决,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并使其付出自由的代价,这种“前车之鉴”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其他潜在的施暴者在看到这样的判决后,可能会在行动前多一份顾虑,权衡行为的后果。

其次,这个判决也触及了公众对医疗公平和正义的期待。在医疗纠纷中,患者及其家属的情绪往往会因为疾病的痛苦、信息的沟通不畅、对治疗效果的不满等多种因素而变得激动。然而,这种情绪的宣泄,一旦演变成对医务人员的肢体暴力或人身攻击,就越过了法律和道德的底线。北大医院妇产科医生被打案的判决,体现了司法机关对维护医疗秩序、保护医务人员合法权益的决心,这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社会上对于“医闹”行为的不满,让公众看到了法律的公正力量。

然而,我们也不能过分乐观地认为,这一判决就能“一劳永逸”地解决“医闹”问题。“医闹”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其产生原因并非单一,而是由多种因素交织而成。

医患沟通问题: 很多医疗纠纷的发生,与医患双方在疾病信息、治疗方案、预后预期等方面的沟通不足或存在误解有关。医生可能因为工作压力大、时间紧迫,未能充分解释病情;患者及其家属也可能因为缺乏医学知识,对治疗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感到焦虑和不安。
医疗体制的压力: 基层医疗资源不足、大医院人满为患、医保支付压力等,都会间接影响医患关系的和谐。当患者在寻求治疗时面临漫长等待、高昂费用或难以理解的规定时,负面情绪很容易累积。
社会信任危机: 在某些情况下,个别医疗事件的处理不当,可能会加剧公众对整个医疗行业的信任危机,使得一旦发生医疗纠纷,患者一方更容易走向极端。
“医闹”利益链: 在一些极端案例中,可能存在专业的“医闹”组织或个人,他们利用医疗纠纷牟利,煽动情绪,甚至组织暴力行为,这使得“医闹”问题更加复杂化,并具有一定的“组织性”和“专业性”。

因此,仅仅依靠司法判决来根治“医闹”,是不够的。要真正有效制止“医闹”,需要一个多维度、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1. 加强医患沟通: 医院和医务人员需要更加重视医患沟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病情,详细告知治疗方案和潜在风险,并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可以引入医患沟通师,或者利用技术手段,如在线咨询、患者教育平台等,来改善沟通效率。
2. 完善医疗纠纷处理机制: 建立更加畅通、高效、公正的医疗纠纷调解和处理机制,鼓励通过非诉讼方式解决争议,例如医疗事故鉴定、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等。当纠纷确实发生时,能够有明确的责任划分和赔偿标准,避免矛盾升级。
3. 强化医疗机构的安保: 医院应该加强院内安保力量,配备必要的安保设施,及时制止和应对暴力行为,保护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同时,建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对“医闹”等情况。
4. 媒体的引导作用: 媒体在报道医疗事件时,应坚持客观公正,不偏袒任何一方,避免煽动性报道。同时,多宣传医务人员的辛勤付出和职业精神,营造尊重医务人员的社会氛围。
5. 法律的持续威慑: 像北大医院医生被打案这样的判决,只是一个开始。司法机关应该继续加大对暴力伤医行为的打击力度,形成持续的法律威慑。同时,可以考虑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保护医务人员提供更坚实的法律保障。
6. 医务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 医务人员也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在工作中注意风险防范,并在遇到不法侵害时,勇于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总而言之,北大医院妇产科医生被打案的判决,作为一次对暴力伤医行为的严厉司法回应,无疑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能够起到一定的震慑和警示作用。它让那些企图通过暴力解决问题的人明白,法律的底线不容触碰。但是,要真正让“医闹”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我们需要看到的是一个社会层面的共同努力,从沟通、制度、法律、文化等多个角度,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理性、安全的医患关系。单凭一个判决,还不足以彻底解决这个顽疾,但它无疑是朝着正确方向迈出的一大步,为未来的努力提供了重要的法治依据和实践支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王瑞恩 大佬邀,

打伤医生,大闹医院的患者家属获刑9个月的消息我是从公众号“三甲传真”获知的。事实上,去年这件事情被某些别有用心的媒体颠倒黑白定性为“医患互殴”的时候就是“三甲传真”第一个站出来澄清事实,为郝英东医生鸣不平的。在这里给这家公众号点赞,谢谢它一直为医生发生,让蒙冤的医务工作者有发声辩驳的机会!

看到打人闹事者获刑,其实我根本高兴不起来,因为我知道在中国医患关系割裂的问题上,不尊重甚至是打骂医务工作者都只是表象,而非根本。这些年国家对医闹开始采取零容忍,对扰乱医疗机构正常秩序、殴打医务人员的违法犯罪行为打击力度逐步加大。但实际收效并没有多大,一边是公安机关抓捕医闹分子,打击伤医犯罪,一边是老百姓一边倒的继续骂医生。

曾经有一次为了了解一起医患纠纷的更多详情,我下载了抖音app,现在更是遇到社会热点问题就会用抖音找些爆料。我认为评论区往往比视频内容更有价值,通过评论区更能看到普通老百姓对事件的看法。我为什么说打击医闹和伤医犯罪不解决问题呢?就拿我最近看过的几个抖音视频举例好了。

视频一:

一电动车后座载人闯红灯被正常行驶的出租车撞翻,电动车上两人全部受伤。交警直达记录仪记录了警察在医院病房和受伤者的谈话。伤者家属一直主张出租车撞了人就要负责,但交警斩钉截铁的告诉他们,如果出租车正常行驶,是你们闯红灯造成的事故,所以你们全责。家属不服,说:“但毕竟是出租车撞人了啊”,交警不假思索马上回怼:

https://www.zhihu.com/video/1159198858494992384

评论区全都是批评违规载人还闯红灯的事主,批评强词夺理的家属。


视频二:(恕我没找到原视频,找到了一定补上)

一个出租车驾驶员不小心撞上行人,带着伤者去医院办理住院。伤者可能是脚上某块骨头有骨折,需要住院手术。这时候根据医疗常规,医生对患者进行了血常规、血生化(包括肝肾功能检查)等一系列术前检查。这时候肇事司机觉得医生是故意多开检查要“挣黑心钱”,就拿出手机拍摄医生,并质问医生为什么乱开检查,而且问得很有煽动性:“他要住院看脚,为什么要检查肾功能?”“你摸着自己良心说,这些检查有必要吗?”我点开评论区,和上一个视频一样,风评也是一边倒——医生良心大大的坏了。而且还有很多病人站出来现身说法,说自己去看病也是这样,医生开了一大堆检查,医生就是黑心,挣黑钱。

但患者术前要检查很多血液指标,这样是保障麻醉和手术安全的前提。而且有些患者如果存在基础疾病,术后恢复会存在很多种问题。所以检查多种血液指标是术前常规,而且胸片和心电图也是。但很多人认为这些都是没必要的。就像那个司机问的,治脚用得着检查肾功能吗?


所以我觉得中国医患关系紧张的根源在于并未建立起医患之间的信任。这种信任已经被很多不合格的公立医院、无底线的私立医院彻底摧毁了。让患者总是像防备奸商那样防着医生,甚至觉得医生在故意刁难自己或者在坑害自己的时候直接拳脚相加。


所以,不恢复医患之间的信任,单纯打击伤医犯罪和扰乱医疗机构正常秩序,只会逐渐加剧医患之间的割裂。最后的结果恐怕是很多老百姓因为害怕被公安机关打击,才不敢伤害医务人员。但这种隔阂甚至仇恨如果不加以解决,最后的结果恐怕是“道路以目”和“天下苦秦久矣”。那些认为自己时日无多的病人,反而有可能选择极端行为。


但是,恢复医患间的信任,又谈何容易。曾经我以为所有的医院都想我实习和上研究生的大医院那样正规,讲原则。但接触的医生越来越多、见过的医院越来越多,我开始发现,人民群众对医生的不信任确实是有根源的。有些医院确实存在乱收费、诊疗不合规、药物/手术适应征滥用的情况。甚至如果不是各地医保严格限制药占比、均次费用的话,不少基层医院、民营医院还有一些医生甚至可以说是治病无术、骗保有方。


恢复医患信任,当然离不开公安机关高压打击伤医犯罪为我们保驾护航。但医生、医院要先做到清理门户,把队伍里的垃圾好好清理清理,不能一味把医患关系紧张的锅丢给老百姓。另外,很多医生虽然技术过硬、责任感也很高,但就是不懂如何与患者沟通。而且正规医生在医学科普上不发声,社会上的“伪科普”就要占领阵地。这也是我2014年开始写科普文的原因所在。可能恢复医患信任的路还很长,但我愿意做一点微小的工作,并把这件事情一直坚持下去。

我始终坚信每天都付出一点,就会有美好的事情发生。

user avatar

医生给你看病,治疗方案听患者的吧,自己要被处罚,要赔钱,还要承担责任。

治疗方案不听患者的吧,又要挨揍。

对医生来讲,自己的钱和自己的命,哪一个更重要?



以上是2019年全国执业医师考试原题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