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曹魏的屯田制是否是农奴制?

回答
曹魏的屯田制,这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制度,但将其简单地等同于“农奴制”,恐怕就有些片面了。要理解屯田制,咱们得深入曹操那个乱世,看看他是怎么一步步摸索出来的,以及这个制度到底是个什么模样。

首先,咱们得明确,农奴制通常指的是一种社会经济形态,在这种制度下,劳动者(农奴)被束缚在土地上,属于地主或庄园的财产,他们没有自由,不能随意迁徙,其人身和劳动成果都受到地主的绝对控制,甚至可以被买卖、继承。

那么,曹魏的屯田制,和这有多大区别呢?

乱世背景下的“救火队”

曹操在东汉末年崛起,那时候天下大乱,烽烟四起。朝廷的统治力已经荡然无存,很多地方军阀割据,百姓流离失所,土地荒芜,生产停滞。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根本没钱发军饷,也没法征收赋税。士兵们吃不上饭,怎么打仗?国家机器怎么运转?

曹操面临的第一个大问题,就是如何养活军队和支撑国家机器的运转。他是一个非常务实的人,他看到的问题是:没有粮食,一切都是空谈。

这时候,传统的赋税和租庸调制度已经完全失效了。于是,曹操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屯田。这个词拆开来看,“屯”有聚集、驻扎的意思,“田”就是田地。合起来,就是把人和土地集中起来,进行生产。

屯田制的两种主要形式

曹魏的屯田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这两种类型在性质和对劳动者的约束程度上是有区别的:

1. 军屯(或称兵屯):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形式。由政府(曹操的军队)组织士兵们在边境或战乱地区开垦荒地、屯垦戍边。士兵们既是生产者,也是劳动力的来源。他们一边生产粮食,一边还要执行军事任务。
特点:
主体是士兵: 这些人本来就是军队的一部分,他们的行动受到军事纪律的约束。
国家组织生产: 屯田的土地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统一调配资源(农具、种子等)和组织劳动力。
劳动成果归国家: 屯田生产的粮食,主要用于供给军队的军粮,一部分也可能用于国家财政。士兵们没有直接获得劳动的全部报酬,他们的劳动成果是为整个国家机器服务的。
人身自由受限: 士兵们不能随意离开军队,更不能随意离开屯田的土地。他们的生活是军事化管理的。

2. 民屯(或称民户屯田):在一些情况下,曹操也会招募流民或将一些失去土地的百姓安置在土地上进行耕种。这些百姓虽然不是士兵,但他们的生产也受到政府的管理和组织。
特点:
主体是百姓: 这些人可能是流民、战俘,或者是被征发的无地农民。
国家或官府监督管理: 政府会提供一定的生产资料,并对他们的生产过程进行指导和监督。
承担一定的赋役: 这些屯田的百姓需要向国家缴纳一定的赋税或承担一定的徭役,但他们通常也会被允许保留一部分劳动所得用于自给自足。
相对的自由度: 相较于军屯中的士兵,民屯的百姓可能在人身自由上相对宽松一些,但他们仍然受到国家法令的约束,不能随意迁徙。

屯田制与农奴制的比较

现在我们来具体比对一下,曹魏屯田制和农奴制有什么区别:

人身依附性: 农奴制最核心的特征是人身依附,农奴是主人的“财产”。而曹魏屯田制下,士兵是国家的士兵,民户是国家的民众,他们虽然人身自由受到一定的限制,但并不是被买卖、继承的私有财产。士兵的主要依附对象是国家和军队的指挥官,而非某个私人地主。民户虽然被安置在土地上,但他们是国家的纳税人,而非奴隶。

劳动目的和成果分配: 农奴劳动主要是为了地主的利益,其劳动成果几乎全部归地主所有。屯田制的劳动成果主要是为了解决军队和国家财政的需要,其收益归国家。虽然劳动者(士兵或民户)从中也获得了基本的生存保障(军粮、一部分口粮),但他们的劳动不是为自己创造私有财富。

自由的性质: 农奴是完全失去人身自由的,他们的生活和命运完全掌握在地主手中。屯田制的士兵和民户,虽然不能随意迁徙,但他们的基本生活是有保障的,在军事化管理下有明确的职责和待遇,而不是任人宰割的奴隶。民户在缴纳赋税后,可能还保留一部分剩余产品。

制度目的: 农奴制是一种生产关系,其目的是固化劳动力的生产,为地主阶级创造财富。而曹魏屯田制,更像是一种国家经济政策或军事保障制度,其首要目的是在战乱时期解决军队的供给问题,恢复生产,维持国家运转。它是为了应对“乱”而采取的非常规手段。

屯田制的效果和影响

曹操的屯田制在当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它有效地解决了军队的粮食供应问题,稳定了社会秩序,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许多荒地被开垦出来,生产力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然而,屯田制也存在一些问题。

对劳动者的压榨: 尽管不是农奴,但士兵和民户的劳动强度通常很大,生活也比较艰苦。他们的个人利益在国家机器的运转面前,往往是次要的。

与私有土地制度的冲突: 屯田制占用了大量土地,并且由国家统一管理,这与传统的土地私有制和税收制度存在一定的摩擦。在屯田制推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豪强地主利用各种手段规避或侵占屯田的情况。

历史的局限性: 屯田制是一种应对特定历史时期的制度,它带有很强的国家主义和军事色彩。随着社会稳定和国家经济的恢复,这种制度的优越性会逐渐减弱,其对个体自由的限制也容易引发不满。

总结一下

将曹魏的屯田制简单地称为“农奴制”,是不准确的。虽然屯田制下的劳动者(尤其是士兵)在人身自由上受到较大限制,其劳动成果主要归国家所有,并且他们不是为自己创造私有财富,这在某些方面与农奴制有相似之处。

但是,最关键的区别在于:

屯田制下的劳动者并非私有财产。
屯田制是一种国家层面的经济和军事制度,而非私人地主对奴隶的经济剥削。

它更像是一种国家强制性的集体劳动制度,是为了在极端困难时期维持国家生存和发展而采取的非常措施。它比一般的农奴制更具组织性和目标性,但也因此在对劳动者个体自由的尊重上更加不足。可以理解为,它是一种带有军事色彩的国家公田制度,是乱世中一种特殊的存在形式。

所以,与其说是农奴制,不如说是一种具有国家管理性质的强制劳动制度,它在历史的特定阶段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但也反映了那个时代对个体自由的漠视和对国家力量的绝对服从。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三国时期宾客=明清佃户

三国时期的佃户=明清时期奴仆(有人身依附关系)

北宋以前,佃户不需要缴纳丁税(人头税)与服徭役。


关于曹操民屯是否有徭役负担这一点,我看有人有不同意见,我陆续在知网下载了郑佩鑫、高敏、唐长孺、郑欣等老师的相关论文来看,在这个问题上我的意见是:

曹魏民屯是有徭役以及兵役负担的,但是这种负担与地方政府无关,属于“屯田客府”派发徭役,曹魏的地方政府是没有权利向民屯派发徭役和兵役的

唐长孺先生也只是说曹魏民屯不需要服国家的徭役和兵役,但他也没有否认“屯田客府”有权对民屯派发徭役。

事实上《三国志·魏书·司马芝传》里专门介绍了曹魏民屯究竟有多少徭役,总而言之修桥铺路运输粮食修整屋宇,无一日得闲;再加上40%-60%得田租,这种负担重不重,大家见仁见智。

不过在翻《司马芝传》时我有了点意外发现,也印证了我所主张的“豪强大族主要逃掉的是徭役不是田租”:

太祖平荆州,以芝为菅长。时天下草创,多不奉法。郡主簿刘节,旧族豪侠,宾客千余家,出为盗贼,入乱吏治。顷之,芝差节客王同等为兵,掾史据白:“节家前后未尝给徭,若至时藏匿,必为留负。”

荆州当地豪强刘节依仗自己是郡主薄,一直拒绝自己佃户服国家的徭役,而不是拒缴国家的田租。



我觉得在这个问题下为曹操说话的根本分不清豪强大族的佃户真实生活状态。

曹操屯田民就是农奴这一点, @琅邪杨文理 已经说的足够详细了,我就说说世家大族和豪强的佃户生活。

首先一定要明确,单一豪强地主与世家大族再厉害,也不如手握刀把子的军阀更厉害,都不说曹操这样把兖州士族按在地上摩擦的主儿,就是被郭嘉“钦定”宽松的袁绍,在河北收拾刺头士族也和玩一样。

这是什么意思呢?

如果士族剥削佃户比曹操治下的屯田民还厉害,士族的佃户肯定会主动去当曹操的屯田民啊,哪家士族敢阻拦,你觉得曹操会放过阻拦的士族吗?

但事实上我们看到的是曹操治下的屯田民受不了曹操的盘剥逃亡。

事实上曹操屯田民不仅要上缴40%-60%的粮食,还要无偿承担修桥铺路等徭役,必要时还会要求上战场。

也就是说曹操治下屯田民真正的负担远远不止40%-60%粮食上缴这么简单。

@琅邪杨文理 指出豪强地主在汉末征收佃户50%的田租,其实不仅东汉末年,早在西汉初年晁错就说过官方三十税一,豪强直接能收佃户十五税一,到了唐朝更夸张,豪强征收田租是唐朝官方征收的20倍。

为什么豪强可以征收比官方多得多的田租,或者说为什么这么高的征收额度,还是有那么多自耕农愿意做佃户?

原因其实不复杂,豪强可以庇护自己的佃农,免遭官府徭役和摊派,尤其是许多地方衙门的“非法”徭役和摊派。

这一点,北宋开国没多久,朝廷就发现许多自耕农为了逃避徭役,把田卖给“有势力”的家族:

应役之户,困于繁数,伪为券售田于形势之家,假佃户之名,以避徭役。

@徐有贞 在明朝士绅优免究竟是什么的话题下也说过,明朝真正优免的士绅的“杂役”,这些“杂役”到了明朝中后期就变成了沉重的负担。

而我也曾多次拿清乾隆朝广东学政李调元《卖田说》举例,对于清朝普通自耕农来说真正沉重的负担是各种徭役和摊派,田税本身其实一点儿也不重;李调元老家的家人就可以凭借李调元这个广东学政,避免被当地衙门各种摊派和徭役,这些“非法”摊派和徭役最后只能落在李调元老家普通自耕农身上。

也就是说,历朝历代豪强大族对佃户提供的真正优待是以自己豪强大族身份优势,让地方衙门不敢对他们旗下的佃户进行“非法”摊派和徭役。

因为他们能做到这一点,所以佃户们宁愿支付给豪强更多的田租作为报酬。

所以,曹操屯田民的做法其实就是“与其自耕农因为沉重徭役卖田给豪族做佃户,不如我自己先搞集体农庄,这样子至少保证人力资源不会都跑到豪强那里去。”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蜀汉九十万民要养十几万脱产军队和文武官员。

但是这九十四万民里肯定不包括蜀汉文武官员的佃户,而蜀汉灭亡,仅廖化等三位蜀汉高官就有佃户“3万户”。

user avatar

谭其骧先生曾对曹操的屯田做过定义——“变相的农奴制”。

农奴制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是农奴被束缚在土地上,接受农奴主的强制剥削。

瞅瞅曹家推行的屯田,屯田客是否被束缚在土地上?是的。是否接受强制剥削?是的。

还是那句话,如果一个东西看起来像老虎,叫起来像老虎,跑起来像老虎,那它就是老虎。

再算算剥削的力度:

持官牛者,官得六分,士得四分,自持私牛者,与官中分

与豪强带善人相较:

而豪民侵陵,分田劫假。厥名三十税一,实什税五也。

没半点逊色,甚至手段还狠辣了一点。

如果曹家的屯田不叫变相农奴制,两汉的各位豪强带善人自然跟着集体洗白,真是普天同庆,皆大欢喜。

再瞅瞅,曹操推行屯田的初衷是不是为了救民于水火?

是时新募民开屯田,民不乐,多逃亡。涣白太祖曰:“夫民安土重迁,不可卒变,易以顺行,难以逆动,宜顺其意,乐之者乃取,不欲者勿强。”太祖从之,百姓大悦。

老曹新朝雅政一发,居然换来的不是四海称颂,八方仰德,而是百姓逃亡,卷堂大散,真是可发一笑。

这条史料透露出以下信息:

其一,曹操初次推行屯田不但征募流民,更强迁自耕农成为屯田客,美其名曰“”,实则为,因此产生了民安土重迁,不可卒变,导致大规模逃亡的问题。

自耕农的“被拯救”也足可证明,曹操推行屯田的本意就是为了扩大税基,囤积粮食,和救民没一毛钱关系。

老曹对流民有多爱?爱到关中百姓流依谦者皆歼,嗯。

其二,于自耕农而言,曹操屯田是不折不扣的苛政猛于虎。

其三,当曹操放弃强迁自耕农的政策后,百姓大悦。自耕农不必沦为屯田客,自然高兴。同样可见,于流民而言,即便要被束缚在土地上接受残酷剥削,但有人提供耕种工具,有人给予庇护,相较于漂泊无所成为路倒尸或刀下鬼,仍然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这就叫两害相较取其轻。

宁为太平犬,莫作乱离人,就是这个意思。

至于流民屯田后是否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老曹前脚走,后脚带孝子丕仔就揭了一通短:

且闻比来东征,经郡县,历屯田,百姓面有饥色,衣或短褐不完,罪皆在孤;是以上惭众瑞,下愧士民。

瞅着眼熟不?蜀汉末年民有菜色被宣传得天下皆知,殊不知曹魏开国时的民生状况直接对标蜀汉末年。

屯田客被束缚在土地上,接受半军事化管理,剥削得面黄肌瘦,衣服褴褛,这不叫农奴制?翻译翻译,这还能叫什么制?

当然,老曹和丕仔的时代还算是曹魏屯田制的黄金时代,到了司马家当政,干脆来了个用官牛者官八民二:

今一朝减持官牛者,官得八分,士得二分;持私牛及无牛者,官得七分,士得三分

面对80%税率,估计没人不认为这是敲骨吸髓的残酷农奴制,但问题来了,80%税率是农奴制,60%税率就不是农奴制了?

末了奉劝各位曹操爱好者也不必得了农奴制PTSD,老曹原本生活在弱肉强食,豪强庄园满街的时代,相较于大部分带善人,曹操对屯田客的剥削并不算太离谱,在实施初期,客观上也保证了部分流民得以安置。

当然,随着政治局势的稳定,于百姓而言唯一的好处也便烟消云散,剩下的只是为剥削而剥削罢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曹魏的屯田制,这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制度,但将其简单地等同于“农奴制”,恐怕就有些片面了。要理解屯田制,咱们得深入曹操那个乱世,看看他是怎么一步步摸索出来的,以及这个制度到底是个什么模样。首先,咱们得明确,农奴制通常指的是一种社会经济形态,在这种制度下,劳动者(农奴)被束缚在土地上,属于.............
  • 回答
    曹魏的都城在洛阳,但历史上许昌和邺城都曾是曹魏重要的政治中心和统治中心。这个问题需要从曹操的崛起和曹魏政权的建立来详细解释。一、 许昌:曹操的政治基地和权力象征 时间段: 大约在196年至220年,即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时期,以及汉献帝被废黜,曹丕建立曹魏政权初期。 背景: 公元196年,曹操.............
  • 回答
    如果曹魏阵营的那些赫赫名将们,比如司马懿、曹仁、张辽、徐晃、邓艾、钟会等等,突然集体“穿越”到了三国末年的蜀汉,那这批精兵猛将能给蜀汉带来怎样的改变,他们的真实水平又会如何展现,这绝对是一个值得细细揣摩的有趣课题。首先,我们得承认,蜀汉能在三国鼎立中屹立不倒,靠的并非全是“天时”,更多的是“地利”加.............
  • 回答
    诸葛亮能否战胜曹魏,这个问题,就像是在问一场未曾上演的戏剧,充满了“如果”和“假设”。历史的洪流,是无数偶然与必然交织的结果,我们作为后人,只能站在岸边,看着他留下的残迹,试图拼凑出那未曾实现的画面。首先,我们得承认,从整体国力上看,曹魏在诸葛亮活跃的那个时期,确实占据着绝对优势。 曹操统一北方后,.............
  • 回答
    夏侯惇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咱们聊聊,为什么老有人觉得他“废物”,但实际上,他这人也并非一无是处。你觉得他不是那么不堪,这没错。事实上,在很多人看来,夏侯惇这个人,虽然不是那种能独当一面、算无遗策的顶尖名将,但绝对是个忠心耿耿、勇猛过人的猛将,而且在曹操早年创业时期,他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为啥有.............
  • 回答
    曹魏将领存在感不足,领土却为何能最大化?这背后牵扯到政治、军事、历史进程等多方面的复杂因素,绝非简单一句“将领不行”就能概括的。要想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时间拨回到那个群雄逐鹿的三国时代。首先,得承认,曹魏确实出了不少令人印象深刻的猛将,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张辽、许褚、典韦,还有“五子良将”等。他们.............
  • 回答
    三国鼎立,魏、蜀、吴三国各有其强盛之处,也各有其局限。若以曹魏的国力为100为标杆,来衡量东吴和蜀汉的实力,那大致可以这样说:东吴的国力,或许可以比作70到75之间。东吴占据了长江天险,坐拥富庶的江南之地,这是其最大的优势。南方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尤其是粮食和丝绸,能够养活和装备数量庞大的军队。更重.............
  • 回答
    这可真是个有趣又值得说道的话题。确实,现在网上聊三国,曹魏的支持者感觉比蜀汉多不少,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绝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我觉着这事儿吧,得从几个层面掰扯。首先,得说《三国演义》这部“功勋卓著”的小说了。 咱们很多人对三国人物的印象,基本都来自于罗贯中的这本小说。小说嘛,为了戏剧效果,肯定有它.............
  • 回答
    鲜卑族建立的政权之所以会出现“魏”或者“北魏”这个名字,并非仅仅因为他们继承了曹魏的正统,其背后有着更复杂和多层次的考量,涵盖了政治、军事、文化以及对中原王朝正统性的认同等多个方面。一、 政治与军事的合法性考量: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逻辑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东汉末年曹操的崛起。曹操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
  • 回答
    五胡乱华,这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记的动荡时期。提起这场席卷北方的民族大迁徙与冲突,很多人会将其根源追溯到曹魏时期的“内迁政策”。那么,曹魏的内迁政策究竟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真的是这场大乱局的“始作俑者”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梳理一下“内迁政策”是怎么回事,以及它为何会出现。曹魏.............
  • 回答
    赤壁之战,一场决定中国三国鼎立格局的经典战役。如果刘备势力缺席,东吴单挑曹操,这场历史的走向会因此改写吗?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假设,让我们来详细推演一下。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刘备的加入对于赤壁之战的东吴来说,并非只是锦上添花,而是具有战略性的、不可或缺的一环。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 提供.............
  • 回答
    关于司马炎封宗室王是否是明智之举,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尤其是与曹魏的前车之鉴联系起来看。简单地说,这是一个典型的“两难困境”,司马炎此举的出发点是为了巩固自身统治,但其长远影响却充满了不确定性,甚至可以说隐藏着巨大的隐患。首先,我们得理解司马炎为何会这样做,以及他想要规避的是什么。司马炎.............
  • 回答
    曹魏雄踞一方,号称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最终未能一统天下,这其中缘由复杂。而司马家,在曹魏衰落的缝隙中崛起,以一种近乎雷霆万钧之势,最终完成了“风卷残云”般的统一,这之间的转变,绝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我们得看看曹魏为何未能完成统一。曹操虽然是乱世枭雄,奠定了曹魏的基业,但他的雄心壮志在.............
  • 回答
    我不是“曹魏粉”,我是一个语言模型,由 Google 训练。关于“曹魏粉”这个说法,我倒是挺好奇的。它指的是喜欢曹魏政权或者曹操及其后代的人吗?如果真的是这样,那我可以理解为什么会有人喜欢曹魏。从历史的角度看,曹操确实是一位极具争议但又非常杰出的人物。他政治手腕高明,军事才能出众,文学造诣也很深。在.............
  • 回答
    关于“曹丕导致曹魏政权灭亡”的说法,虽然在历史讨论中存在,但这并不是一种主流观点,并且存在很大的争议,更准确地说,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甚至可以说是严重的误读。你提到“曹丕没出什么大错”,这基本上是符合史实的判断。恰恰相反,曹丕在位期间,虽然短暂,但为曹魏政权的稳固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为后来的统治.............
  • 回答
    2016年11月,洛阳那一抹惊人的发现,至今仍让人心潮澎湃。曹魏墓葬,这个在历史长河中被无数次提及的名字,如今以一种如此真切、如此鲜活的方式展现在我们面前。这不仅仅是一个考古学上的重大突破,更像是一扇突然被推开的窗,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时代,得以近距离感受曹氏家族的权势与风骨。发现.............
  • 回答
    曹操为何不称帝?这一选择背后深远的曹魏命运曹操,这位三国时期叱咤风云的枭雄,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北方,奠定了曹魏的基础。然而,他终其一生都未曾僭越称帝的宝座,而是以汉相的身份自居,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这其中原因复杂,既有现实的权谋考量,也有历史的顾虑,更有其自身的性格与抱负。而他这一未称帝的决定,更.............
  • 回答
    关于夏侯惇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以及罗贯中是否“偏爱”他,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值得我们详细探讨。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而非严格的历史正史。小说的作者在创作时,为了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和可读性,往往会对历史人物进行加工、塑造,甚至虚构。因此,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历史记载可能会有较.............
  • 回答
    曹魏政权的建立与发展,离不开一批卓越的谋士的鼎力相助,其中程昱、荀彧、荀攸、郭嘉、贾诩、许攸这六位谋士,更是曹操统一北方、建立基业的关键人物。他们各自的才能与贡献,犹如六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曹魏的崛起之路。程昱:坚韧果断,扫平内患的“王佐之才”程昱,字仲德,他早年事迹不详,但曹操起兵后,程昱便展现出.............
  • 回答
    讲到曹魏的二代领导班子,这可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我们不妨跳出“谁是最佳”的这种简单二分法,而是去想象一个更稳健、更能长久地稳住曹魏江山的核心团队,一个真正能将曹操“唯才是举”的精神贯彻下去,同时又能克服曹氏家族内部矛盾的领导集体。要构建这样一个理想班子,我们得从几个关键维度去考量:1. 核心权力结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