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对政治话题的热情,是其他任何民族不能比拟的。在飞机上偶遇的邻座德国人,三言两语就会聊起世界大势,欧洲的困境,询问中国的现状和未来。这自然和德国丰富而残酷的历史息息相关(参见我另一回答 柏林的魅力何在? - 叶洲的回答),而对各个阶段历史的认真讨论和反思,也构成了德国电影的主要题材。换言之,在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德国电影,无一例外都与政治和历史相关,尤其是纳粹(比如《帝国的毁灭》、《浪潮》)和东德(《窃听风暴》、《再见列宁》等)这两段历史。
如果德国人做穿越喜剧,那么最大胆、也最有看头的是什么呢?自然是《希特勒回来了》,让他在2014年醒来,看看他还能掀起什么风浪。虽然也有惊讶和疑惑,但大多数人都把他当做模仿秀的演员,争着和他自拍,让他上喜剧节目,正如这个时代一样,把任何事物都贴上娱乐标签。
这部电影也不忘喜剧本分,先让希特勒狠狠批判了一番当今无聊的电视节目,也让卑鄙的电视台主管也致敬了一段经典的“元首的愤怒”(出自《帝国的毁灭》的一段希特勒狂怒的镜头,在网上被恶搞过无数次)。
当然,这部电影不仅仅满足于讥讽一下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这是一次真正大胆的穿越,不仅是希特勒这个人的敏感性和他的时代穿越,这部电影本身也是戏里戏外的一次穿越实验:希特勒和一个记者一起走访全国,正如他80年前所做的那样。途中的大量参与者并不是演员,而是平凡的德国路人。让没有话题禁忌的“希特勒”去采访他们,试图唤起他们心底平时不敢说的一些想法。很快希特勒就论断,虽然时过境迁,但现在与1930年代的德国还是有许多相似之处。民众对福利制度、对移民多有不满,年轻一代处于迷茫之中。
这种拍摄方式,让电影不乏粗糙平淡之处。但是这些民众的不满,以近似新闻纪录的形式,从真实的德国民众口中说出,分量远比虚构的故事大。以这些现实为基础,电影再虚构之后的发展–希特勒很快适应了互联网时代,而早已被扫进历史垃圾堆的一些禁忌意识形态,在这个深刻理解人性并极具说服力的男人的带动下,是那样地容易死灰复燃。
很多人对此不以为然。经过战败的教训和战后70年的教育,对此类意识形态的反对和警惕应该早已深入人心,甚至已经到了令人厌烦的地步,换言之“政治正确”。这部电影也辛辣的道出了政治正确的本质–对鸡毛蒜皮反应过度,然而这种反应也就三分钟热度。希特勒在旅途中枪杀了一只咬他的狗,当这件事一曝光,在政治正确的德国就是天字号第一的大事。不管你有多辉煌的功劳,有多大的个人魅力和能力,竟然虐待动物,必须封杀出局。但人们的遗忘速度也是惊人的,没过多久,希特勒就完好如初的复出了。
很多人的不以为然,还来源于过度自信,这也是拜政治正确所赐。希特勒在21世纪被追捧,所有人都是认为只是娱乐一下。然而在1930年代初也没人认真看待他。其实正因为政治正确之类的因素,人们虽然对各种反纳粹口号耳濡目染,但很少有机会真正审视自己的内心,认真思考过这类问题。即便有过一些想法,也只能压抑在心里,直到希特勒来敲门听你诉说。希特勒一直是一个深入群众,待人诚恳的人物,群众正是他的魔力之泉。而当希特勒诚恳而激情地讲述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理念时,却恰恰成为了政治正确的破冰者。虽然惊世骇俗,但也戳破了很多人心里想过但不方便提的内容。
这部电影的主旨,就是天台上的那段对话。希特勒在现实中的穿越,不是穿着军大衣的肉身从天而降,而是在每个人心里复活。每个人,都不是怪物,都是凡人,但正是这些凡人,把希特勒推上了前台。当对希特勒的狂热从娱乐转向其他方面时,历史的惊人一致又往前了一步。而认清真相的人,却被关进了精神病院。
对于希特勒的幽灵,本片不可谓不透彻。然而,说了这么多,我认为这不足以说明当前欧洲的所有问题。
我自己曾在一个德国公司工作多年,也断断续续在德国生活过几年。德国人的确是心怀天下的,对于战乱和不幸的地区,不仅积极掏腰包捐助,也认为应当接纳难民。然而真正让难民做邻居,和自己的孩子玩耍,乃至攀亲戚,普通的德国人心里又一万个不愿意。这个思路也延展到工作中,在许多德国公司里,无论能力与经验,高管必是德国人,中层才有欧美其他国家人,而亚非拉人只能是普通员工或者小头目。在看似一片和谐的欧洲,这种惊人的社会僵化,其实比看似族群冲突不断的美国,要严重得多。
所以欧洲的真正问题是,尽管有文明和包容的理念和口号,也近乎无私的接纳和救助难民,甚至因此被一些人讽为圣母,然而欧洲的社会其实缺乏真正容纳多元文化的活力。这个问题的起因,我认为有三大方面。
第一,欧洲传统上并非移民国家,没有美国的民族融合的历史经验。
第二,欧洲的高福利制度,让每个人都自给自足,而不需要积极参与社会协作,从而让人际关系愈加疏远,也减少了和其他族群交流的机会和意愿。
第三,政治正确的灌输,造就了欧洲人虚伪的“圣母心”,比如捐助和支持国家接纳难民以彰显自己的文明与体面,然而又没有诚意让这些外来者融入自己个人的生活圈。
除此之外,以自由和包容自豪的欧洲人,在美国的安全庇护了半个多世纪后,也不应该忘记,Freedom is not free,捍卫自由需要艰苦卓绝的斗争,正如70年前与希特勒的战斗一样。斗争的对象不仅是希特勒这样的极右思潮,也应包括世界上任何与包容的价值观为敌的人。自由和包容,必须建立在人人互相尊重,并坚决捍卫对方以自己的喜好的方式生活的自由,这一基本共识的基础上,而不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人。如果没能让对方形成这个共识,包容就成了纵容。
欧洲未来去往何方,我们拭目以待。相信也会有更多相关题材的电影问世。
相关回答:
柏林的魅力何在? - 叶洲的回答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元首并不蠢,对比其它电影里面的希特勒可以明显感受到。
在电影里元首异常冷静、敏锐、狡诈。从穿越的那一刻到融入现代生活,可以说元首适应的非常快。中间虽然闹了不少笑话,但这点小笑话也只是出于元首古板的性格所致。
从读书看报开始你就能感受到元首的分析能力:现代报纸很多用语和70年前大不相同,但元首能花几天时间分析出重要信息量:第三帝国瓦解,德国土地再一次缩减,波兰没有被消灭,他的崇拜者被当成精神病(实际上都是电影演员,元首出场的电影多为批判性质),一位懦弱女人掌管国家。这在他眼里尽是荒唐与失败。
再到电视辩论,元首已经能活用自己的理论来反驳对手,十分熟练掌握辩论技巧,这也是元首长期演讲所培养的强大气场,活学活用。
整部电影并没有过多以元首在现代生活格格不入为笑点,而是以元首视角来观察现代世界。在报摊里元首翻动一张张报纸获取信息时,这同样也是元首强大之处所在,他来到陌生世界后会立刻了解周围变化,而非做一条糊涂虫。他会用自己的一套理论迎合现实,稍作改变便可以重新掌握世界。
=================补充=====================
看点1:元首和电视制作人看电视,元首面对美食频道、萌宠、打屁股游戏、脱口秀这种毫无营养的节目大为光火:“都在胡说些什么玩意!”“幸好没让戈培尔看见这个!”,表面上是吐槽,其实内心底早已对这种宣传形式暗自佩服,并开始想方设法利用起电视宣传。
这部电影拍摄中进行了很多的社会调查,使得电影变成了一个很有趣的政治实验。
观看后数个朋友都有一致的评价:这部电影更像部恐怖片。我觉得是非常贴合的。
这部电影个人觉得恐怖之处在于它提醒我们,70多年过去了,问题仍旧相似地存在:
P民渴求的,仍旧是房子与工作,他们内心排外又不敢声张,充满对社会不满又被排斥在本国政治游戏之外。哦,好在电视这种新的发明可以把他们的愤怒消磨在一个又一个愚蠢的烹饪节目和沙发上,变成层层的肥肉脂肪。
可惜,P民们仍旧因生存而奔波,缺乏途径或精力参与政治游戏,或者即使参与了,高高在上的现有政治人物也无法达成自己的诉求。而本来使命追求公平理念,使命改变现状的德国社会民主党人如今是怯懦又愚蠢不堪,业绩甚至不如号召环保的绿党。
元首还是那个元首,狡猾,虚伪,满口欺骗又富有野心。面对麻烦,仍旧毫不留情坚决用暴力消灭。在谈话中仍旧善于引诱思路,挑拨煽动,转移矛盾。
所以在影片中被调查谈话的人会有如下的认识:
元首无疑是邪恶的,这是从小毋容置疑的政治正确,道理我懂,可是为什么没有其他政治人物敢于直面问题,而这逼为什么把我们的困扰说的他妈的那么准确?
well,这就是这部电影要反映的:
社会问题仍旧存在,P民仍旧愚昧易被煽动,他们游离在现有政治体制之外,如果有这么个选项:割让自己一部分权利,让一位独裁者拿去,向他表示忠诚,形成强势政治力量,甚至组成暴力团体去对抗现有体制。
他们,这些P民,仍旧会做出和80年前一样的选择。当检察官也站在选项这边时,从众的暴力发泄和压抑的种族排斥会淹没少数人的良知与惊醒。
而这个地震直到最后,一味追求P民认同感的媒体都不会明白究竟谁是在被谁利用。
“我就是你们心中的一部分”
“我”,就是“你们”心中渴求改变,渴求对抗,渴求反叛的集合。
这不是严重问题,真正严重的问题是“你们”是愚昧容易被欺骗煽动容易被利用的,而发生在“你们”身上的社会不满是真实存在的,而解决途径是堵死的。
历史离重演其实没那么远。
因为什么都没变,哦,也不,还是有些变化:现在Facebook招募冲锋队便捷多了。
ps:开始用的是“人民” “绝大部分群众”等更政治正确的词汇代替上文的“P民”,可惜试了下,这些词汇不能形象又精确形容这个被剥削却又缺乏斗争觉悟的群体。因此上文使用这个词语不表达侮辱含义。p民什么时候能够想起自己还有“无产阶级”这个曾经光荣的名称(摊手)。
ps2:看完我和朋友开玩笑:如果要是仿照着拍一部《毛主席回来了》会怎么样?
补充:毛和小胡子有没有可比性,我还不至于某些评论认为的那么蠢,我只是更憧憬看到 怎么演个火烧赵屁股,师爷砸牌坊的喜剧。
(先写在前面,这个回答有可能有剧透,请注意,但究竟有没有我现在也不知道)
我从很早就开始关注这部电影了,(当然我很怀疑我的记忆有水分)电影宣传片刚出的时候我就仔细地看了两遍,也笑了好几次。
因为原来算得上是元首鬼畜粉,对这个元首的形象也有一定的兴趣。所以一直期待着电影的到来,多么有趣的题材啊。
甚至等不及了,提前买了原著来看——亚马逊上面有英文版和繁体版本,估计后者是精装还是怎么的,竖排版,要100+大洋,于是选择啃英文本(丢脸的是至今还没看多少)。
直到今天以为朋友提醒我在睿国上面已经有了中文翻译的资源,于是饶有兴致地找来看。
该怎么说呢?开头是非常有意思的。2014年,元首在柏林一块开阔的草坪上醒来。面对他落败的事实,一个第三帝国成为过眼云烟的世界。就像上面的
@yaya所说的那样,影片前期,身为过去的幽灵的元首与现代社会的矛盾,是最有意思的地方,塑造了一个可爱的,让人喜欢的“希特勒”形象。这个形象与中国阿宅熟知的那个脱胎于《帝国的毁灭》的甘茨老爷子扮演的希特勒的“元首”都有那种,打破固有印象,或者套用流行说法,段差萌,让人心生好感。(当年的傻霸也是这么走来变成超高人气女主角,无数阿宅曾经的梦中情人的)
应该说影片的前半部分很好地完成了它作为喜剧的要求,而作为一部政治讽刺的影片,我认为更是用从头到尾的讽刺桥段完美交差。穿插其中的元首采访环节,颇多纪录片的味道
德国演员扮希特勒行走街头受追捧(图)|希特勒我接触那个可爱的元首太久了,已经有点渐渐遗忘了作为战争狂人,种族主义者,大独裁者的希特勒,开始看电影的时候亦是如此。然而那个希特勒举枪射杀小狗的情节,却将我猛然点醒——不,这个希特勒,还是那个冷血无情的人。(并不是说我是狗粉,但面对一只攻击人的幼犬应该也不会采取直接射杀的方式,更何况它的主人就在附近)
影片后面希特勒成为电视明星以后,彻底找回了他作为煽动者的感觉。在非死不可上面找来的“保镖”,更是在影片最后变成了新的冲锋队员一类角色。这样这部片子才彻底拨开了喜剧的面纱,露出了黑得不得了的内容。
影片想要警醒我们的东西,个人认为最明显的地方在于剧中剧的最后,希特勒同萨瓦茨基的对话
希特勒他并没有离德国远去,也并没有离我们,离这个世界的其他部分远去;他很可能就在附近,在我们之中,甚至就在你我的心中,而也正是因为如此,才有了那些影片中打码的群众:其他各位答主也已经说了,许多影片中的镜头都是在街头拍摄的,打码的都是真正的群众。看看他们,便可知道元首他是否还在我们身旁。
然而,引起德国舆论议论纷纷的并不是电影的内容,而是拍戏时,马萨奇身着戏服,扮成希特勒在街头行走时公众的反应。在勃兰登堡门,马萨奇受到了公众的“欢迎”,演员自称当时感觉“就像成为了一位明星”,而这使他“感到恐慌”。“人们都簇拥在我身边,”马萨奇描述道,“有一位女士说爱我,并要我拥抱她。还有很多人对我表示了极端主义的思想,甚至有人对我说‘请把集中营带回德国吧’。”
这段话引自上面我贴了链接的那个新闻
而喜剧中的那个悲剧,第二男主角萨瓦茨基在发现一切的真相——这个希特勒正是真正的魔头以后
想要让别人相信这一切,却被送进了精神病院。是的,只有他一个人发现了真相,而唯一掌握真理的人被认为是疯子,恰如袁粲所讲的狂泉之故事里的国君。
多么可怕的讽刺。
简直像是又一部《浪潮》,而且那个没有清醒的人出来阻止。
才疏学浅,笔力亦薄,心中所想难以直言,况行文杂乱,毕竟图样,还请各位谅解。
欢迎指正。
很惭愧,谢谢大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