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请自来 作为一个闽宁镇本地村民 额来答一哈子。
我今年20多岁,2000年来到闽宁镇,也就是六岁的时候就到的,父母先去的闽宁村(那时候不叫闽宁镇),是闽宁葱第一批自发搬迁的人。可以说我在闽宁已经生活了20年,和闽宁一起长大。
先说说环境:
小时候的情景和电视上大有叔说的真的一样,那沙子直接眯眼呢,一年只刮两场风,一场从春刮到秋 一场从秋刮到冬。记得上小学的时候 我妈都要用围巾把我围的严严实实的,不是因为天气冷,而是西北风吹来的沙子打在脸上好疼(刚来的时候,就是戈壁滩,没有大树来阻挡,都是移民刚种的小树苗)记得有一次风大,被砂石直接打到小树坑里(那时候自己也皮实的很,自己起来拍拍土就走了) 不过现在好多啦,我们那时候种的树现在都成了大树,哪里都是绿树成荫,那时候的人们真的一有空就种树,葱民很多都是义务劳动,一有空就被我们点长(也就村子里面的小组组长)喊去种树,每家都有任务,真的是一有空就种树(那时候我家院墙还刷着标语:要想富!少生孩子多种树。现在想想真的是标语没刷错地方。)
说完风 再说说土,毕竟风土人情嘛(好吧,我是强行转折)。关于土,我真的是记忆深刻。政府那时候给每户人家分配了六亩地(和电视上一样的,一个宅基地,六亩地)与其说是地,不如说是戈壁滩,这么说吧,就是上面草都不会生长,因为全是砂石地。我真的很佩服我爸妈那一代人,他们天天在地里捡石头,我也是一到周末去捡石头,我妹那时候年纪还小,有时候带到地里面去照看。我们那一代的童年就是周末捡石头,有时候真的觉得这地里是生石头的,因为它永远也捡不完。嗐,现在回过头想想那时候如果转变个观念直接种葡萄或者硒砂瓜,还捡个毛石头。这种捡石头的经历一直持续到我上初中(记得初二的时候,我们家跟着政府响应种葡萄了,终于不用捡石头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那时候道路没有硬化,但是有的小孩子就真的是赤脚在走路(有鞋,家人舍不得让小孩平常穿)00年的闽宁葱环境真的不好,水的话我们是一个小组有一个饮水点(机井) 每户凭水票限量供应,印象中没有牛羊这些动物(毕竟水是个大问题) PS:我来的时候那时候家里已经通电了,所以电视剧上的没电情景,我爸经历过。
说说教育:
我们的小学吧(就是白校长那个西戈壁小学原型)我刚去的时候,学校唯一的教学楼刚刚建成,真的是楼,而且是闽宁镇唯二的楼(第一是闽宁中学的楼)我们的政府还在小平房里,看了电视剧,才发现我们那时候的闽宁政府也很不容易。教学楼很崭新,算是闽宁葱最漂亮的一栋楼了,不过里面只有教室没有桌子,板凳(我们上了一学期后,才陆续搬来的)不过就算没有桌子,我们那时候真的很开心,因为能上学了。那时候学校没有钱去填平场地,所以我们报名的时候,学校给了我们两个选择,一是交学费,而是给学校拉一车土用来填平场地。那时候大家都很穷,都选择了后者。记得上到二年级的时候学校不收学费了(两免一补政策来啦) 学校的老师很多也是移民过来的,家人也在闽宁葱(因为条件艰苦没有外地老师愿意长久,更多的是福建支教的老师 真的很感谢他们。扶贫先扶智,我始终觉得这句话是对的,进行知识教育给农村孩子以理想,给我们开过眼界的机会,通过读书让我们明白做人 做事道理,认识自己 认识世界,才能和贫穷脱钩)我认为白校长的原型就是我们闽宁那一批不负辛苦的老师集中代表。
就先说到这了,还得加班 ,自从学了土木 干了设计,很少写这么字,比我画个图都累哈 ,哈哈哈哈。今晚看完山海情,有感而发,就忍不住写啦,如果有人需要问问闽宁镇的近况还有过去,可以下面提问,有些让人泪下的生活比电视剧演的还苦(纪念李双成书记,,,,,2021 1.25)
2021.1.27更新
画图狗这两天在通宵加班,对不住哈,现在继续更新。。。现在回复评论
一、关于水花姐的问题(话不多说,直接上图)
这就是地窝子(不过这是我在新疆兵团拍的,位置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旁边,我们早先的地窝子和这个一样,在工程上属于半地下室,砌体结构),水花姐的事情我没有听说过,但是肯定有。徒步400公里对于山区人民来说,不是没有可能,二十多年前的西海固地区,至少在我家乡,基本出去全靠两条腿走路,有的人家里面的唯一家用电器可能就是——手电筒了。条件好的家里面有自行车已经是很好了。有的人去县城经常是走路。
40公里八个小时(理论上是这样,地图没有考虑地形因素)所以我们那的人去县城经常是前天晚上收拾好干粮,第二天天不亮就出发,黄昏到县城),刚上来的时候大家都困难,就像电视里演的一样,家家户户都帮忙盖房,很快就建成了,那时候的邻里关系真的和《请回答1988》里面的一样,一傍晚,炊烟袅袅,到处是饭香,当然还有父母大声喊吃饭的声音,有时候家里做好吃的了,我们还得各家送东西(送东西,我特别喜欢,因为把菜端过去,邻居阿姨肯定会给我塞点糖果,瓜子啥的。哈哈哈)
二,闽宁葱现状(图不多,等我这周回去多拍些哈哈)
闽宁镇大门
(这是银川市公交。闽宁镇去年就已经纳入银川市公交系统,每八分钟一趟(708路))
(这是闽宁葱的牛肉面馆,这边的餐厅都很爱干净)
(这是镇政府,没有围墙,我觉得挺好,给人很亲民的感觉)
以下就是额们闽宁葱地部分景区啦
1,树莓生态景区
(以上图片是我在微信上看到的,哈哈 (涉侵删哦)。
2、万亩葡萄园 ,酒庄(好像已经评为四星级景区了)葡萄园夏天可以旅游的时候自己采摘哦(我家也有一个小葡萄园哦 夏天的时候可以来我家做客 体验一把民宿。
至于照片 下次更新一定补上(我不喜欢拍照,因为拍照技术不好),哈哈。
3,还有闽宁葱的镇史馆,大型葡萄酒厂
闽宁镇的现状暂时就这么多了 下次更新继续补上
二,有知友私下问我,闽宁镇的枸杞怎么样,外面是不是硫磺的熏过
我家就种枸杞,其实枸杞有没有被熏过,很好辨认的,就看枸杞的头有没有白色的点点,被熏过的枸杞全身都是红色,两头没有白色的点点。关于枸杞 啥话都不说 直接上图
和电视剧演的一样,枸杞是放在太阳下曝晒的,晒成枸杞干
这是给我同学装的,每年暑假回去,就装枸杞给同学 和朋友
哈哈 这是我发货的场景 开着电动小三轮 去快递点发快递。
现在宁夏枸杞越来越出名了,但能买到宁夏枸杞的很少,有很多是 青海甘肃的枸杞拉到宁夏转一圈,然后就变成宁夏枸杞销往各地了。
想要宁夏枸杞的可以联系我呀,绝对是正儿八经的宁夏枸杞子
(都是自己家还有朋友家种的)
三,关于海吉县火车问题
西海固地区火车线路只有一条,终点站是固原,海吉县的原型是西吉县,西吉县是没有火车线路的,这个是属于电视剧的艺术再加工。不过闽宁葱旁边就是火车线路离得很近。剧中陈“丁双”县长下火车的地方就是玉泉营站。那时候火车是真的慢。而且回头想想如果海吉县有火车,我们当时为啥不做火车来闽宁葱呢(哈哈,有点逻辑不通) (扒火车的问题有过一段时间,那是有小部分人刚上来的时候没有钱,也没地方打工,不过有些扒火车的人不是扒肥料卖钱,而是扒煤炭 回家生火,冬天了,有些人家里没钱买煤炭取暖。。。小孩子冻得脸色都变样了。。。不过违法就是违法,在这里跟大家道歉了:十分对不起。)
暂时就更这么多啦 ,最近年底忙。知友有问题的话下面留言,或者想看闽宁镇哪个地方都可以留言,忙完这阵 一定都补上 ,
2021.1.31 更新
今天更新的是张树成书记的事迹(人物原型:李双成书记)
(本来想打字叙述,结果在百科看到这一篇简介,写的真好,大多数人觉得好官只能在别人家地方,可额们闽宁葱人知道好官一直在闽宁葱身边,书记去世的时候,整个闽宁镇村民都去送了,剧中说书记的儿子还是个县里的临时工,一点也不假。书记的感人事迹比电视剧还要多。他让我见识到一个共产党人真正的模样——大公无私,永远和群众站在一起。)
(图侵删哦)
(书记,这盛世如您所愿。。。。。。)
更新咧
水旺的药房
镇中实景 不过不是水旺开的
水花滴超市
真实情况是变成大有叔滴馒头店了(大有叔由尤勇智扮演)
以前的西滩小学,现在的中心小学
医院,银行都有咧
闽宁商城和贺兰红酒庄
在这里祝大家新年快乐咧!
山海情有两大败笔,
一是恶之花。这个深层次的原因是制片人对观众审美和口碑缺乏足够的信心,用《武林外传》重聚这个噱头促进宣发,结果把大嘴圣母白莲花拉了进来。我虽然表示理解,但看见这个人在剧里上蹿下跳,用马喊水的名言讲,真的跟吃屎了一样恶心,严重影响观感。
还有,节目里局座曾被公知气得落泪,那770位牺牲在扶贫一线的张树成呢?
细思极恐。
二是马得福搞葡萄产业。
不说了,多捐种点树吧。
迄今为止时代剧的天花板。
而将其推到天花板高度的,是最后几集。
剧情推进到后半程,村支书德福试图劝老人们离开涌泉村去新建的闽宁村。但是,老人们却不愿离开贫瘠的大山,他们说:“你的根在这里”,“先祖在这里,死也要死在这里”。涌泉村老人对先祖和故土的眷恋,与新生代人追求未来幸福的愿望产生了冲突——一方面是传统的价值主张:家庭、伦理、土地,另一方面是当代的价值主张: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本片剧情推进到这里,立意已经高的吓人:它所探讨的已经不仅仅是扶贫工作的现实与理想的冲突,而是深入到更本质的命题:传统与现代的矛盾。
落在具体实践中,体现为两个重大的问题:
1.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要从历史传统中汲取思想去强化文化与民族融合,但也要超越传统的束缚,不断地自我革新。如何理解这个矛盾?
2.我国为什么要以耗费巨大的“扶贫”的方式,去解决极少部分人的贫困问题?以及解决这个问题的理论根基在哪里?
而本片真正牛B的地方在于,全长23集,没有作太刻意的煽情,也不说教。导演和编剧们以近乎于纪录片的克制和生活还原,从平凡人的个体视角,来回答这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在马喊水和水花对涌泉村历史的讲述中完成阐释:
百年前,李家人收留了困境中的马家人;百年后,年轻一代的马家人带领李家人走出大山......马喊水说:“涌泉村的根有两头,一头在过去,一头在将来”。
话里的“根”,代表传统。
“一头在过去,一头在将来”,意思是:尽管过去和将来的引领者不是一个姓(族群),但同属一个根,通过跨越百年时间和百里空间中的生活互助,最终实现了族群融合。于是:传统的根基不仅源于历史,更源于从历史到现在一直到未来的持续建构。
有了这样的建构逻辑,“根”就是不断发展的事物:在理论上表现为对文化传统的不断演进、与时代观念的不断融合;在剧情中表现为涌泉村老人们被代表未来的德花所说动,同意了迁村。剧集末,德花带着下一代娃娃们回到村原址作考察,新时期两代人重回涌泉村。
第一集的秃山困地,最后一集重新变回了绿水青山。
涌泉村的传承在历史、在同一地理空间中得以回归,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在这一刻完美统一。
于是,剧中的“涌泉村”已超越窠臼的地理和历史概念。因为“根”的建构回到了“人”本身:“涌泉村人”包括曾经的李姓、后来的马姓,包括如今住在涌泉村的居民,也包括从涌泉村迁出的人、以及涌泉村人的子孙后代。
创作者们通过马喊水这句话,讲出了传统文化传承、民族融合和代际和解的实现路径——“根”就是“人”,“根”的本质,是对“人”的叙述。只要对人的叙述在,根就不会断。因此,答案是:面向未来,但不要忘记过去。
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埋的比较深。
这问题可以初步延申为:为什么我党采用的农村扶贫方针,不是直接给钱(西方模式)?而是采用耗费人力物力更大的方针(精准扶贫、消费扶贫...)?
浅显的回答是:光给钱会返贫,过几年还是穷。但,每年数千亿的扶贫投入、300万扶贫干部下村庄。如果仅仅是要解决“穷”的问题,给贫困农民发扶贫款明显更省事。
我国的答案是:扶助生产资料和基础设施,劳动致富。
马克思说:“人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更进一步,是:“通过人的彻底解放和全面发展,真善美等基本价值将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充实,并战胜假恶丑,达到高度的统一,从而不断走向人类的最高价值的自由”
而达到这一目的的,途径是马克思所说的“劳动”,也是尼采所说的“与天地的奋斗”。
剧中一代一代的涌泉村人,喊水叔、大有叔、水花、德宝、德福们,每个人的境遇、命运都不同,但他们有一点是共通的:他们通过劳动与天地奋斗,改变自身命运,最终完成了人生意义的赋予
——这不就是我们的当代史么?
虽然这片是献礼片,但我得说,这更是一部时代片。它达到了这样一个高度:既完成了历史逻辑的延续和统一,同时也立足当代意识完成了对历史主义的超越。
剧尾,创作者们用一段话来总结这部剧:“这不是理想,而是一个人一群人的真实经历。更是时代大潮写给每个人波澜壮阔的史诗”。
是的,就是这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