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抗疲劳饮料的作用机理是什么?是否真的抗疲劳?是否会透支身体?

回答
抗疲劳饮料,市面上五花八门,从能量饮料到某些功能性饮品,都打着“提神醒脑”、“告别疲劳”的旗号。但它们到底是怎么做到的?真的能让我们摆脱疲惫吗?又会不会“饮鸩止渴”,透支我们的身体呢?咱们今天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首先,要说抗疲劳饮料的作用机理,那得先明白什么是“疲劳”。这里的疲劳,大多数情况下是指我们大脑和身体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活动后,出现的精力下降、反应迟缓、注意力不集中、肌肉力量减弱等一系列生理和心理上的表现。这种疲劳,既有生理上的能量消耗和代谢产物堆积,也有心理上的厌倦和动机减退。

那么,抗疲劳饮料又是怎么对付这个“疲劳君”的呢?它们通常会“武装”自己几样秘密武器:

1. 咖啡因(Caffeine): 这绝对是抗疲劳饮料中的“头牌”选手。咖啡因的作用机理比较复杂,但最核心的一点是它能阻断一种叫做腺苷(Adenosine)的神经递质的作用。腺苷在我们大脑里工作一段时间后会积累起来,它就像一个“疲劳信号灯”,会让我们感到困倦、放松,并减缓神经活动。咖啡因的分子结构和腺苷很相似,它会跑到腺苷的受体那里“占座”,但它并不激活这些受体,只是把它俩隔离开。这样一来,腺苷就无法传递“困了”的信号,我们自然就觉得精神了。此外,咖啡因还能促进大脑释放多巴胺(Dopamine)等神经递质,这些物质与情绪愉悦、动机和注意力有关,进一步提升我们的“战斗力”。

2. 糖分(Sugar): 大多数能量饮料里都含有大量的糖。糖是身体最直接、最快速的能量来源。当我们摄入糖分后,血糖水平会迅速升高,为身体和大脑提供燃料。这种能量的快速补充,确实能让人在短时间内感到精力充沛,改善因低血糖引起的疲惫感。

3. 维生素B群(B Vitamins): 比如维生素B6、B12、烟酸(B3)、泛酸(B5)等。它们在身体的能量代谢过程中扮演着“助燃剂”的角色。它们参与食物转化成能量的生化反应,确保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这些能量物质能够被有效利用。如果身体缺乏这些维生素,能量转化效率就会降低,人就容易感到疲劳。所以,一些抗疲劳饮料会强调添加B族维生素,来“支持”身体的能量生产。

4. 牛磺酸(Taurine): 这是一种氨基酸,在体内广泛存在,参与多种生理功能,包括神经递质的调节、细胞膜的稳定以及抗氧化等。在抗疲劳饮料中的作用尚有争议,但一些研究认为它可能有助于改善运动表现和减轻疲劳感,可能通过影响钙离子在神经和肌肉细胞中的流动来发挥作用。

5. 其他植物提取物或氨基酸: 有些饮料还会添加人参提取物、玛卡、绿茶提取物(含有咖啡因和茶多酚)、L肉碱等。人参和玛卡等被认为具有“适应原”的作用,可能帮助身体应对压力,提升耐力。L肉碱则与脂肪代谢和能量生成有关。

那么,它们真的抗疲劳吗?

坦白说,在短期内,这些饮料确实能帮你“对抗”疲劳。 咖啡因的提神效果是经过大量研究证实的,它能让你在短时间内保持警觉和专注。糖分提供的即时能量也能让你感到活力四射。维生素B群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支持能量代谢。

但是,这里有一个关键点:它们是“对抗”疲劳,而不是“消除”疲劳的根本原因。 它们就像在给一台即将耗尽燃料的发动机打了一针“强心剂”,或者给它强行加上了几个涡轮。发动机本身的问题(比如缺乏休息、睡眠不足、营养不良)并没有解决,只是暂时压制了警告信号。

它们会透支身体吗?

很有可能,而且风险不小。 原因如下:

1. “借”来的精力: 咖啡因和糖分给予的精力,更像是“借”来的,或者说是“透支”了你原本的储备。咖啡因的效果会随着时间消退,一旦消退,你可能会感到比之前更疲惫,甚至出现“戒断”反应,比如头痛、烦躁。而高糖分的摄入,虽然能快速提供能量,但会导致血糖快速升高后又快速下降,这种剧烈的血糖波动会让人在短暂的兴奋后感到更加疲劳和虚弱。长期依赖,身体对这种刺激的反应会越来越迟钝。

2. 掩盖身体发出的信号: 疲劳是身体发出的重要信号,它告诉你需要休息、补充能量、调整生活方式。抗疲劳饮料会压制这些信号,让你忽视身体的真实需求。就好比汽车仪表盘上的“发动机故障灯”亮了,你不是去检查发动机,而是把它拆了,这样你可能在短时间内继续开,但长此以往,发动机的损伤会越来越严重。

3. 高糖分和潜在健康风险: 如前所述,许多能量饮料含糖量惊人。长期大量饮用高糖饮料,不仅会导致体重增加、肥胖,还会显著增加患2型糖尿病、心脏病、牙齿疾病的风险。一些研究还表明,长期过量摄入咖啡因可能导致焦虑、失眠、心悸、消化不良等问题。

4. 对特定人群的风险: 对于有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焦虑症、失眠等健康问题的人群,咖啡因和高糖分的影响可能会更严重,甚至引发危险。儿童和青少年正处于发育阶段,对这些成分的耐受性更低,长期饮用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和神经系统。

5. 依赖性: 长期习惯性地依靠抗疲劳饮料来维持精力,容易形成一种心理和生理上的依赖。一旦停止饮用,可能会出现戒断症状,感觉更加疲惫,难以集中注意力,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总结一下,抗疲劳饮料就像是一把双刃剑。

它确实能在特定时刻为你提供“能量加持”,让你在短时间内摆脱疲劳感,提高工作或学习效率。

但它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疲劳问题,而且长期、过量饮用,很可能会因为压制身体信号、高糖分带来的代谢负担以及咖啡因的副作用,而导致身体的“能量储备”被过度消耗,甚至加速身体的“损耗”,从长远来看,是一种“透支身体”的行为。

与其依赖这些“外挂”,不如从源头解决疲劳:保证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适度的运动,以及学会管理压力。只有这样,才能让身体真正恢复活力,而不是靠“借”来的能量硬撑。记住,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好好爱护它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举手,讲机制我擅长~

以红牛为例,来看看配方

牛磺酸: 125mg

赖氨酸: 50mg

咖啡因: 50mg

肌醇: 50mg

维生素B6:1mg

维生素B12:3ug

烟酰胺: 10mg


药理狗的我来翻译一下

牛磺酸:即β-氨基乙磺酸,可与胰岛素受体结合,增强胰岛素的作用,促进细胞摄取和利用葡萄糖,加速糖酵解。白话一点讲,胰岛素的作用是促使细胞吃葡萄糖然后转化为能量,有了牛磺酸,胰岛素促使细胞摄取葡萄糖能力增加,相同条件下细胞摄取的葡萄糖增多,产生的能量也增多,代价是血糖降低。

赖氨酸:为碱性必需氨基酸,人体必须而不能自身合成产生,必须由外界摄入。由于需求量大且易破坏,容易导致缺乏,称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其作为生酮氨基酸可转变为乙酰乙酰辅酶A,参与酮体的代谢。酮体与葡萄糖均为脑能量供应的重要来源,由于血脑屏障存在,饥饿状态下由酮体所供给的脑能量最高可达脑所需能量的75%。换句话说,在你饿扁了的情况下,赖氨酸可以间接为脑供能的相关代谢提供原料。

咖啡因: 肌浆网阿诺碱受体激动剂&磷酸二酯酶抑制剂&γ-氨基丁酸受体拮抗剂&中枢腺苷受体A拮抗剂,与提神抗疲劳方面相关的作包括1、增加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及肌纤维对钙离子敏感性,增强肌肉收缩能力。2、中枢神经兴奋作用。

肌醇: 即环己六醇,结构与葡萄糖相似,以磷脂形式存在于动物体内。参与多种信号通路传导和能量代谢途径。

维生素B6:一种含吡哆醇或吡哆醛或吡哆胺的B族维生素,不是单一物质,是一系列物质的总称。参与多种代谢途径,与抗疲劳相关功能包括加速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促进辅酶A的合成等。

维生素B12:功能广泛,参与代谢途径极多。与抗焦虑,集中注意力和记忆力,增强平衡感相关。

烟酰胺: 辅酶I二氢尿嘧啶脱氢酶(NAD+)和辅酶II烟酰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的前体物质,此二辅酶参与氧化呼吸链中氢的传递,能够促进生物氧化过程,抗氧化应激反应,改善能量代谢。


分析一下成分,除咖啡因外的其他物质为人体本身就有而且必须,而在疲劳或饥饿状态下容易缺乏,或改善能量代谢的物质,在其中起到机体能量代谢物质补充的作用,也可通过食物获得,换句话说喝进这些物质与吃饱无异。然而其直接以小分子形式摄入,免去对食物分解消化的过程,易于吸收,有迅速补充的好处。

真正可能透支机体的物质是咖啡因,其直接中枢兴奋作用以及对肌浆网钙的作用,是药理性的激活神经系统与骨骼肌,使其处于兴奋或过度反应状态,这种状态无疑是使脑和肌肉强行消耗大量能量,换句话说,处于透支状态。

虽然有其他物质补充,但得到补充的物质毕竟只是能量代谢环节中的几个,而咖啡因的作用则是整体能量储备的过度消耗。因此喝多了这东西,还是会出现又有精神又疲乏的状态,补一句,醒着想睡觉躺下睡不着,大家都懂的。



我真的知道ATP是中学知识求放过→_→

user avatar

会透支,大脑的兴奋度不会一直维持,强行维持后必然带来更长时间的抑制期,就是会更疲劳。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抗疲劳饮料,市面上五花八门,从能量饮料到某些功能性饮品,都打着“提神醒脑”、“告别疲劳”的旗号。但它们到底是怎么做到的?真的能让我们摆脱疲惫吗?又会不会“饮鸩止渴”,透支我们的身体呢?咱们今天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要说抗疲劳饮料的作用机理,那得先明白什么是“疲劳”。这里的疲劳,大多数情况下是指我.............
  • 回答
    .......
  • 回答
    抗战胜利前夕,在中国境内,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和交通不便的据点,仍有部分日军在负隅顽抗。这些部队的处境,正如您所说,已经非常窘迫,走向了最后的败亡。以下将从几个方面详细讲述其战败情况和生活窘迫程度:一、战败情况:被围困、补给断绝、节节败退1. 战术上的孤立与围困: 随着中国军队战略反攻的推进,特别是.............
  • 回答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确实在中国部分占领区推行过一些土地改革措施,但其性质、目的和实际效果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改革有着本质的区别。至于“农村人会集体叛国”的说法,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高度政治化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来分析:1. 日本侵略者推行的.............
  • 回答
    抗击伪军在抗日战争中绝对算作抗日贡献,而且是非常重要且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虽然“伪军”这一概念本身带有贬义,指向的是在日本占领区内受日本扶植和指挥的、为日本侵略者服务的中国军队,但对这些伪军进行打击和消灭,无疑是削弱日本侵略者统治力量、保护中国人民的直接行动,因此构成抗日贡献。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
  • 回答
    关于抗战剧为何常常被指责不尊重历史,以及为何观众会有“日本把中国吊打”的期待,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叙事、民族情感、创作惯性、审查制度以及观众需求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这些原因。一、 抗战剧为何常被指责不尊重历史?“不尊重历史”通常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手撕鬼子”、“裤裆.............
  • 回答
    抗战结束后,国民政府之所以面临严重的通货膨胀,原因错综复杂,是多种因素相互叠加、恶性循环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解读:一、战时积累的财政赤字与巨额军费开支的延续 战争消耗巨大: 八年抗战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破坏和财政压力。国民政府为了支撑战争,不得不大量发行法币,以弥补巨额的军.............
  • 回答
    抗日战争期间,“德械师”在中国军队现代化建设和正面战场作战中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其数量有限,且因战争爆发而未能完全建成和发挥最大效能。要详细了解其作用,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什么是“德械师”?首先要明确,“德械师”并非一个统一、官方的称谓,而是泛指国民政府在20世纪30年代,由德国军事顾.............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军事、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层面的因素。简单地说,国军在抗战初期未能击败日军,并非仅仅是“有没有实战经验”的简单对比,而是 综合实力的巨大差距,以及战略战术上的多重失误 所致。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综合国力的巨大差距:这是最根本的原因。 工业化程度.............
  • 回答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之所以认为三个月就能灭亡中国,其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既有日本自身的战略判断和军事优势,也有对中国国情和抵抗意志的严重误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日本的战略自信与军事优势: 速战速决的“大陆政策”思想: 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就奉行“大陆政策”,视朝鲜半岛和中国.............
  • 回答
    抗日战争时期,无论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都提出了许多宏伟的抗日战略构想。然而,在可行的战术方案层面,两者都显得捉襟见肘,存在诸多不足。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下面将详细阐述:一、战略构想的提出与基础分析在分析为何战术方案不足之前,我们首先要理解为何战略构想能够提出。.............
  • 回答
    抗日战争期间,美国和苏联都为中国提供了重要的援助,但从多个维度来看,美国的援助对中国抗战的帮助更大且更具决定性。咱们得把时间线拉回到那个动荡的年代,国共两党虽然在抗日大背景下实现了第二次合作,但国家依然千疮百孔。日本侵略者的铁蹄早已踏遍大半个中国,国力民力都受到了极大的消耗。在这个时候,外部援助就成.............
  • 回答
    抗日战争那段历史,每每回想,总有几个节点,像尖锐的冰锥一样刺入心扉,那是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关头,最浓稠的绝望。“卢沟桥的枪声”—— 破灭的和平幻想1937年7月7日,宛平县卢沟桥,那一声突如其来的枪响,划破了北平城上空即将到来的宁静。在此之前,中国虽然饱受日本的侵略,但许多有识之士,包括一些当权者,还.............
  • 回答
    关于“抗战期间国民政府教育投入经费仅次于军费”的说法,我们需要仔细考量当时的实际情况和历史文献来判断其真实性。首先,要明确一点,将教育经费与军费进行直接的“仅次于”的比较,需要非常谨慎。 在长期的战争状态下,军费必然是国家财政支出中占据最大头的部分,这是毋庸置疑的。国民政府在长达八年的全面抗战中,需.............
  • 回答
    抗战十四年,那是一段在中国人民心中烙下无数血泪的岁月。说绝望,那绝望感如同黄河的泥沙,浑浊而沉重地笼罩着每一个角落。你想想,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那种噩梦就拉开了序幕。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毫不掩饰地踏上了东北的土地。家园被侵占,同胞被奴役,多少人流离失所,多少人惨遭杀戮。当时的东北,抵抗的.............
  • 回答
    抗战胜利后,对汉奸的审判和处理,是那个时代一项极其复杂而敏感的议题,其过程之曲折、尺度之争议,至今仍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课题。简单来说,这就像一场大手术,既要清除病灶,又要顾及身体的元气,其间充满了权力博弈、民族情绪、法律原则和社会现实的交织。首先,我们得明确“汉奸”这个概念在当时语境下的含义。它主要指.............
  • 回答
    抗日神剧以其夸张离奇的剧情,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又一场的“视觉盛宴”。以下是一些让人印象深刻的奇葩剧情,我将尽量详细地描述:一、 超级人类的超能力与武器: “手撕鬼子”: 这是最经典也最具代表性的奇葩剧情之一。某些“英雄”能在近身格斗中,徒手将日本士兵撕成两半,仿佛拥有钢铁般的身躯和无穷的力量。这种.............
  • 回答
    “忠献”二字,放在张浚这位南宋名将身上,确实引发了不少争议。这位在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叱咤风云的人物,一生可谓跌宕起伏,功过是非,至今仍是史家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要说他死后获谥“忠献”是否名副其实,我们得把他的经历细细道来,方能见分晓。张浚,字德远,四川人。他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聪慧,博览群书,胸怀大志.............
  • 回答
    抗战时期,中医药的表现与我们在近年疫情中所见,确实存在一些可比性,但要说“治愈率”能否达到相同的高度,则需要细致地审视当时的时代背景、医疗条件以及中医药本身的特点。这绝非一句简单的“能”或“不能”可以概括,其中涉及诸多复杂因素。时代背景与医疗现实的巨大差异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抗战时期与现代疫情时期在医.............
  • 回答
    日本在侵华战争中,明知得不偿失,为何仍旧执迷不悟,不断增兵,甚至到了后期也不愿及时撤兵止损?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交织的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共同作用,绝非简单的“愚蠢”或“疯狂”可以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日本的国情、决策机制以及他们对战争的战略判断。一、 战略误判与“大东亚共荣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